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14姬润苗王玲
姬润苗 王玲
摘 要:古诗词吟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基于现阶段小学生吟诵能力差强人意的现状,本文以吟诵教学为研究对象,以期提升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本文首先分析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其次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谈如何有效吟诵,最后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尝试从兴趣、故事、规则、示范、感悟五方面详细论述吟诵教学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吟诵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28
关于吟诵的记载很早就出现了,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魅力。汉代以来,配乐歌唱的诗歌越来越多,吟诵更加流行,也成为传统的诗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传统的诗词歌赋,大部分是可以吟诵的。现代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传统规则,探索吟诵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受诗词文化魅力,体会诗文精神内涵与韵味。
一、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1.感受意境,洞察情感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文体,有特殊的格式与规律。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词篇幅短小,情感丰富,韵律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吟诵可充分体现古诗词韵律之美,是读懂诗人情感的一种途径。宋朝周密记载了苏东坡的一件轶事:有人拿自己的诗请教苏东坡,吟诵毕,询问自己可得多少分。苏东坡肯定地回答“十分”,并指出:“七分来是读,三分来是诗,岂不十分也?”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吟诵是体现诗词之美的关键性因素。
在吟诵过程中,文字变得更有意义与张力,诗词意境感更强,可使吟诵者进入诗词,与诗人建立情感共鸣。例如在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其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等诗句,配乐吟诵更能体现出诗人的“喜”——失地收复的喜、动乱即将结束的喜,在此刻溢于言表。吟诵是拉近读者与诗人之间距离的纽带,是感受诗词形象的开端,是体会诗词意境之美的主线,是洞悉其中情感的根本。而意境与情感正是古诗词品读鉴赏的重点,吟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强化语言能力
吟诵是将文字内容转换为语音的一种表现形式,吟诵者以饱含激情的语言展示诗词內容,使倾听的一方受到感召与洗礼。一般来讲,倾听者的反应越强烈,越能证明诵读者的语言能力强。这就需要吟诵者将诗词的层次感、对比感、逻辑性、主次感等表现出来,使诗词活灵活现。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编的诗词作品,大部分采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即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眼前景观,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志向与心理。如《题西林壁》《山居秋暝》《十五夜望月》等。短小精悍的语句对于诗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吟诵正是体会语言运用技巧的重要手段。长期吟诵与学习古诗词,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与掌握,而这正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随着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推进,学生在写作中词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善。语言能力培养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强化这一能力,值得全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究。
3.陶冶情操,精神享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优秀的作品需要在吟诵中得到验证。吟诵可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想,赋予学生勇气。吟诵诗词是一种情感传递的途径,倾听吟诵是一种精神享受。
举例来讲,在倾听《示儿》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陆游的“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出的爱国之情。此时倾听者的身心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净化,沉浸在这一审美体验中难以自拔。相较于倾听,自主吟诵更有助于学生陶冶自身情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词人以明月、喜鹊、清风、蝉鸣、稻花香、蛙声、星星、山雨等意象为载体,传递了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与丰收的喜悦之情。在吟诵本词时,学生如同置身其中一般,文字以一幅画面的形式在脑中呈现,吟诵者则畅游于诗词画面中,获得精神享受。无论是在倾听,还是在吟诵中,诗词都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跨越文字,体会作品内涵情感与节奏旋律,实现精神享受。
4.培养品质,立德树人
吟诵诗词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风骨,或豪情壮志,或高洁不屈,或忧国忧民。如吟诵《题临安邸》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这首诗暗讽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收复河山。而作者正直、高尚、爱国、投身社会的品质,正是今日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诗中的“直把杭州作汴州”暗喻了靖康之耻尚未让南宋统治者记住历史教训,蕴含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军行》等诗,吟诵它们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主要手段。爱国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支撑点。又如部分诗词告诫了读者如何做人,如《夏日绝句》,其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意思是至今依然思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学生读此诗,会明白做人应当向项羽一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吟诵这些诗词,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夯实了基础。
二、如何吟诵小学语文古诗词
1.依字行腔,以腔就字
依字行腔就是在吟诵中需要将汉字的字音发准,如此才能为腔调、旋律的生成提供可能性。以腔就字是建立在依字行腔基础之上的,在腔调、旋律的生成中,吟诵更加准确,字音、字义等在吟诵中更加明确——也就是腔调成就了这个字,或表达字音字义,或传递汉字情感等。
举例来讲,在吟诵《示儿》时,其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就需要学生依字行腔,将诗人的“悲”凸显出来,即祖国未统一的悲、壮志未酬的悲、生命即将终止的悲,等等。在吟诵中将这一汉字的音准与内涵展示出来,才进一步实现了以腔就字。
2.依义行调,以调传情
义,就是诗词的本意与内涵之义,以《题西林壁》为例,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意是说庐山多变之景象,内涵是指凡事不能仅看一面,而要纵观全局。本意与内涵之义就是诗词的调。以调传情就是以诗词的本意与内涵之义传递情感。一首诗词,需要多朗读、多思考、多分析,才能在反复探索中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当达到这一境界时,学生与诗人就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吟诵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一刻体现。小学生认知与理解能力尚浅,真正的吟诵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实现,还需要在课后多练习、多实践,多会诗词意境,切实与作者建立共情。
3.以韵为引,以气入境
韵就是诗词的韵脚,如平脚、仄脚等,平起仄落,平长仄短,部分汉字可平可仄,需结合诗词情况来读。
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闻”“初”“涕”三个字可仄可平,格律为仄起式。掌握诗词的格律是吟诵的先决条件,在平起仄落中行云流水之感徐徐展现,吟诵方可一气呵成。虽然语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抑扬顿挫、断句等,但是意境犹在心中、犹在情中,切实做到使吟诵者入情入境。韵律是吟诵之根,入境是吟诵之本,贯穿“韵”“气”是诗词吟诵的重要原则,是教学中值得开发的空间。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方法
结合上述吟诵教学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因此,接下来笔者从“依字行腔,以腔就字;依义行调,以调传情;以韵为引,以气入境”三方面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方法。
1.以兴趣为引,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以兴趣为引,可有效贯穿以生为本、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应尝试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吟诵教学提供可能性。
以《题西林壁》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九江庐山的景象,同时配上音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在视频引导下,学生的诗词学习意识更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吟诵,初步掌握本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随后以接龙式吟诵为主,给每个学生吟诵的机会,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在视频情境与接龙吟诵中,和谐的教学环境得以创建,学生主主观能动性更强,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有效落实。
又如,在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教师可以创设想象情境、语表情境,使学生进入诗词。如想象自己是词人,此刻身处夜晚的黄沙道中,心情如何,又如何表述自己的心情,与班级同学积极讨论。不同情境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对于学生的启发各有差异。在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诗词教学实效。
2.以故事悟情,引导学生进入诗词
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解读诗词背后的故事正是学生进入诗词之门的钥匙。在体会诗词意境的同时,依然需要故事的渗透,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深意,更好地完成吟诵这一任务。
例如在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将本首诗的创作背景告知學生,使学生以背景故事为依托进入诗词空间。本首诗创作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唐军在上一年冬季打了一个胜仗,收复了洛阳、郑、汴等地,叛军头领薛崇、张忠等人纷纷投降,安史之乱结束。杜甫身处四川,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唱出这篇七言律诗。在故事引导中,学生对于本首诗的掌握更具深度。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带入诗人,体会“喜欲狂”这一情感。与此同时,融入更多的杜甫诗作,展开吟诵,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于安史之乱前一个月;又如《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中,从细节刻画了战争对于百姓的迫害。在不同诗词的串联中,学生更加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既能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又能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3.遵守吟诵规则,提升品读鉴赏空间
吟诵规则是吟诵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项目,学生必须掌握古诗词中“平常仄短,平起仄落”的吟诵规则。为加深学生的记忆,确保其掌握吟诵技巧,教师应采用创编口诀的方式实施教学。例如“五言平起诗,首位二字长,中间两三句,四字拖长腔”。如《夏日绝句》,属于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又如“七言平起诗,首尾二六长,中间两三句,四字拖长腔”。仄起式则与平起式相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仄起式。在平仄吟诵规则的约束下,学生的节奏感与旋律感更强。
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品读鉴赏正是传承这一文化的根本途径,而吟诵正是鉴赏的重要手段。掌握吟诵规则可以提升吟诵效率,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值得全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探究。规则掌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进行诗词诵读实践,在吟诵中体会平仄格律,循序渐进地掌握诗词吟诵规则,强化学习能力。
4.以示范为本,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示范是引领诵读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示范诵读,或者借助多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吟诵。对于学生而言,吟诵诗词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将情感贯穿于教学始末。
例如《长相思·山一程》,这是纳兰性德的一首思乡词,前面的文字都在蓄力,最后“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迸发出浓厚的思乡之情。在吟诵本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的视频,引导学生掌握断句,在初步倾听中总结吟诵技巧,分析如何最大化地体现诗人的情感。本首词是悲凉的,吟诵需要搭配思念家乡类的歌曲、旋律等,以此渲染学生的吟诵氛围。或者教师亲身示范,将本文的情感在吟诵中充分体现,使人从字里行间感知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无论是媒体引领诵读,还是教师亲身示范,都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手段,而情感正是吟诵的主线。
5.以感悟提升,领略诗词艺术魅力
感悟诗词是吟诵的目标,由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的吟诵情感各有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感悟,不能以自己的理解与体验禁锢学生。具体来讲,在吟诵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吟诵规则,教师对腔调、语言等方面应放宽限制,尽可能少干预学生吟诵,使其自由遨游于诗词的海洋。
例如在吟诵《泊秦淮》时,不同学生或有不同的见解,如部分学生或认为“不知”和“犹唱”用得好;部分学生或认为亡国不能怪在商女的头上;部分学生或认为诗人借助商女暗讽达官显贵,因为商女唱的《玉树后庭花》是后主陈叔宝所作,被称为亡国之音,而商女唱什么歌是由听歌的人决定的。诗词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主体感悟,方可引导其领略诗词魅力,这也是吟诵教学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吟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吟诵古诗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语言和情感内涵,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吟诵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古诗词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可以借助古人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学习语文,使语文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戚剑鹰《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合作式学习的实践》,《小学生》2023年第5期。
[2] 高志玉《感受诗词的馨香——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名师在线》2023年第11期。
[3] 程瑞瑞《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方法》,《天津教育》2023年第11期。
[4] 储陈《文化有韵 古诗添香——统编小学语文高段古诗词教学研究》,《小学生》2023年第4期。
[5] 陈建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索》,《小学生》2023年第4期。
[6] 曹先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3期。
[7] 尤彩萍《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与探索》,《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