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策略研究

2024-04-14龙姣娣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小学生融合

龙姣娣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结晶。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既能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闡述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遵循的原则,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 融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22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小学阶段重点学科,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实现融合,符合新《课标》要求,也更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发挥教育作用,体现育人价值。

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重点强调“要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一体化、分学段、有序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基础教育阶段,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是响应国家号召的举措,有其必要性,更有其重要性。

1.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动力。小学生有必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小学生也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分,学到人生智慧。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实现融合,能帮助小学生从语文课文、阅读、诗词、语文拓展活动等中找到语文的“根”、语文的“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自主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实现融合,不仅能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创新语文课程教学形式,还能引导小学生从具体的传统文化故事、文化活动、民俗节日等出发,更清楚地认识世界,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实现融合,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能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深度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语文课程中一些关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真人真事,也将激活小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引导小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探索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应该遵循的原则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需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学生主体、讲究实效和创新性的原则,有序开展。

1.实效性原则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小学语文课程实效。利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拓展语文课程教学渠道,创新语文教学形式,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2.学生主体原则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喜好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引导学生自主自觉认同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助力学生语文知识的拓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3.创新性原则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很难调动新时期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不再能满足现阶段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语文教师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对教学方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和优化,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文化与课程融合,巩固课程教学成果。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策略

1.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语文正式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在学生视野中。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不仅仅要将基本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和示范者,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成长产生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需要语文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有深入、全面的研究,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第一,语文教师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高度认同感、自豪感,能充分意识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自主自觉地去行动。第二,语文教师要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闲暇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博览群书,反复揣摩经典,从各种历史、文化文献著作中汲取知识和养分,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三,学校应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有意识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定期组织语文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传统文化主题讲座、传统文化培训活动等;引导教师做笔记,写总结,勤交流,多互动,将所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第四,语文教师也要有一颗与时俱进的心,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积极响应教育政策号召,积极追随新时代的教育发展步伐,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想方设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教材上、教育活动中,还要体现在校园内、学生生活中、班级里、学生家庭内。校内外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更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园,在宣传栏、走廊里、教室内可以张贴经典诗词、语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家长也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心底。

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学校可以开展“雷锋精神宣传月”,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以“学习雷锋”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者主题活动,以真实的雷锋故事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以雷锋为榜样服务社会。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走进社区、养老院、孤儿院做社工,当志愿者,在实践中让雷锋精神扎根在孩子心底。

学生的学习心态和传统文化意识会受到内外部环境影响。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意识非常强,身边的文化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但小学生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自身辨识能力有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又需要正确引导。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能在迎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形成正向引导。在主题活动当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和掌握更多传统文化内容,实现知识拓展,还能在正向引导下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3.在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在阅读交流和互动中,更深地感悟文化。

二年级教材中有一堂课《传统节日》,语文教师可以这堂课为承载,组织学生开展以“传统文化节日”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主题活动的讨论可以重点围绕传统中国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涉及跟这些节日有关的名人故事、经典诗词,或者以节日为主题即兴进行文章创作等。语文教师也可以利多媒体,创设更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更具象的教学情景中深入阅读,充分体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学习诗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更直观、生动的诗词场景,在具体的场景氛围中,教师一边带领学生大声朗读,一边帮助学生细细品味诗词中的平仄韵律、典故和意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带领学生感受中国诗词之美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与本堂课所学诗词意境类似的诗词语句。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自主完成拓展学习,自己实现感悟总结,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坚定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在“口语交际”中渗透传统文化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材非常经典的一个模块。“口语”交际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学习说话,主动交际。是语文课堂尊重学生主体的具体实践,也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实现融合,也可以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进行渗透。“口语交际”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就有“口语交际”话题:“注意说话”的语气。上课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小白兔刚收完白菜,拉着一车白菜回家,在路上碰見了小猪。小猪大喊:‘喂!小白兔,给我两棵白菜吃!小白兔说道:‘你说话没礼貌,不给你。小白兔继续往前走,碰上了小山羊,小山羊说:‘小白兔,你的白菜种得真好,我想跟你学习,可以吗?小白兔很开心:‘你说话彬彬有礼,拿两棵去吃,我改天教你怎么种。”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说说,小白兔为什么不给小猪白菜,反而给小山羊白菜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境,你会怎么说呢?”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继续引导:“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人云:‘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兵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中国历史上的礼仪故事呢?”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礼仪故事。从历史上的礼仪故事,说到身边的礼仪故事。七嘴八舌中,班级内的学习气氛渐渐高涨,同学们的参与兴趣也更浓。讲故事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通过更多礼仪故事的分享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课堂的引导也会促使学生在生活和注意说话语气,重视礼仪,传承中国礼仪文化。

5.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外拓展中。从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有趣的故事和游戏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

仍以“传统节日”为例,围绕这一主题,教师可以组织主题班会、主题讨论会等,也可以“讲节日故事”为主题组织课外故事竞赛,让学生通过这场竞赛,利用多种渠道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通过故事竞赛,让学生知道和接触更多节日故事、节日民俗、节日诗歌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认同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跟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让学生在文化方面接受的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延伸。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切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从小学生积极、活跃、爱动手和爱动脑的特点出发,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跟传统节日相关的动手操作类课外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制作中秋月饼、赛龙舟、做灯笼等。在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分析、研究和讨论,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之,要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自觉去接受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6.在教学评价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融合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形式,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在摸索和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和突破新的问题。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的过程之后,也会有一些心得体会。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做出总结和评价,以便于后续优化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方案,这也是进一步巩固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成果的具体实践。在总结—优化—提升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也将更顺畅、更高效。

教师可以结合分层评价或者分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参考学生日常阅读表现、写作情况、日常言行等,给出综合性评价。教师既可以从评价中了解课程推进的情况,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在评价环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仅可以为教师后续的教学工作、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语文课程教学成果,助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实现融合,能对小学教育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语文教师不仅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要从教育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出发,找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完美契合点,发挥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光松《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多点渗透》,《新教育》2023年第14期。

[2] 吴敬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分析》,《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年第5期。

[3] 聂玲雁《吟诵经典气自华——浅谈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学周刊》2023年第13期。

[4] 俞漪《小学语文教学基于传统文化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学苑教育》2023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小学生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我是小学生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