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运用·提升:情节曲线图让“叙事”在课堂发生

2024-04-14张金果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复述叙事识字

张金果

[摘 要]情节曲线图是帮助学生学习叙事性作品的工具。教师借助情节曲线图起伏变化的形式,及其直观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能助力学生识字、辨字和归类;借助情节曲线图搭建复述支架,展现文本的记事线索,能帮助学生跨过最近发展区;运用情节曲线图删繁就简、抓住核心,能够彰显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情节曲线图;叙事性作品;识字;复述;人物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4-0051-04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作品包括童话、寓言、小说、叙事性散文和名人故事等多种体裁。教学中,由于叙事性作品情节的曲折以及学习任务的繁重,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内容与情感的解读,而忽略了方法的教授,再加上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语言文字积累匮乏,导致叙事性作品的价值得不到有效凸显。

情节曲线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用一条起伏变化的线条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展现出来,如故事高潮的时候要出现波峰,结尾则出现波谷。它通过线条的起伏变化,将文章的记事线索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启发性,便于学生梳理文章的内容,同时它也是帮助学生学习叙事性作品的有效工具。

一、以图作舟 ,助力识字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作品主要以童话这一体裁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校不久的学生来说,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读起来很吃力。而情节曲线图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能够满足低年级学生喜欢读图、画图和说图的心理,是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的有力支架。

(一)以图识字音

教师可以借助情节曲线图引导学生梳理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内容,同时帮助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如《要下雨了》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课文共有9个自然段,主要以小白兔为线索,介绍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到回家的这一过程中,遇到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故事,并通过它們低飞、透出水面透气和搬家的行为变化,告诉学生这预示着即将下雨。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这一篇课文要求学生认识1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但要快速记住大量的生字还是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借助情节曲线图,在关键情节处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能够让学生在识图、绘图中掌握生字的读音。

在制作情节曲线图时,首先要提取主要人物,再根据小白兔、小燕子、小鱼和蚂蚁所处位置的高低,画出小兔子回家的情节曲线图(见图1)。

根据情节曲线图,在每条上升或下降的曲线处引导学生提取与故事情节发展有关的词语,展示在曲线的旁边。如“山坡”到“小燕子”这段曲线对应课文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词语,让学生想一想可以选择哪些词语,引导学生提取出“山坡”“阴沉沉”“潮湿”等词语。以此类推,学生提取出其他几个自然段的关键词,并自主美化情节曲线图。这样,学生在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这些生字词的读音。

(二)以图串词义

童话故事之所以有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准确、用得巧妙,让文章读起来妙趣横生。让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动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情节曲线图可以有效落实这一教学目标。

如《小猴子下山》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小猴子下山时经过玉米地掰了玉米;经过桃树下,摘了桃子,丢了玉米;走到瓜田,扔了桃子,去摘西瓜;最后丢下西瓜去追小兔子的故事。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掰”“扛”“扔”“摘”“捧”“抱”“追”等,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动词都带有“提手旁”这一偏旁,都和双手有关,但是每个词的含义和动作又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情节曲线图(见图2),结合图片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这一系列与手有关的词语。

活动一:提取地点

小猴子下山时经过了哪些地方?把地点找出来。

活动二:聚焦动词

小猴子在每个地方都进行了哪些活动?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活动三:感受心情

小猴子在回家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这三个学习活动很容易画出情节曲线图。在提取动词环节,教师让学生结合图片演一演相关的动作,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系列与手有关的动词的理解。

(三)以图归词类

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是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述性童话,主要从小虫子的视角讲述了作为一只小虫子的苦与乐。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同一偏旁的生字,让学生认识“月”字旁、“尸”字旁的表义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先提取具有同偏旁的词语,根据小虫子的情感变化绘制情节曲线图(见图3);再让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归类,使学生明白“月”字旁的字大多与身体有关,“尸”字旁的字和人体器官有关。

情节曲线图为冗长的课文教学提供了简洁的支架,通过一条曲线串联起生字、词语,让学生借助曲线的内在发展逻辑进行识字、辨字和归类,为教师的识字教学提供了新方法。

二、以图串文, 搭建复述支架

复述是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往往会把复述训练放在课堂的最后,但常常只是带着学生复述课文,或是把学生机械地背诵课文当成复述故事,导致复述教学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让中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进行课文复述呢?当学生复述课文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跨过最近发展区,实现语言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情节曲线图来帮助学生读懂叙事性作品,能够提升学生的复述效率。

(一)图文并举,让情节可视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叙事性作品情节比较曲折,学生进行详尽复述的难度系数比较大。而教师搭建好教学支架,用好情节曲线图,能逐步分解教学难点,让情节可视。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根据课后习题可以概括出故事的情节:

了解邺县民情→惩治巫婆与官绅→ 兴修水利

但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仅用课后练习罗列出来的提纲是无法详细地复述课文的。如“惩治巫婆与官绅”这部分内容,课文中详细地描写了西门豹巧施妙计、循序渐进地引巫婆与官绅入瓮的过程,复述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制作情节曲线图来细化情节,能让学生的逻辑更清晰。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默读第10~14自然段,并思考:“西门豹是如何一步步惩治巫婆与官绅的?他的计策妙在哪里?”学生很快就能聚焦“智救新娘”“巧惩巫婆”“惩治官绅头子”“破除迷信”等情节,并绘制出清晰的情节曲线图(见图4)。

这样绘制出来的情节曲线图,不仅让西门豹惩治巫婆与官绅的过程清晰明了,还体现出西门豹计策的巧妙,为下文学生按照顺序复述课文的精彩部分提供了有力的支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

(二)统整重组,突破瓶颈

统编语文教材叙事性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的,学生复述时只要抓住主要情节线索进行复述即可。但教材中也有一些两条线索并行的叙事性作品,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的《小蝌蚪找妈妈》,三年級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五年级的《军神》《刷子里》等。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两条线索分开进行教学,往往人为地造成课文内容的割裂和学生复述的困难。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两只小蟋蟀在玩捉迷藏时,红头险入牛嘴,进入牛肚,最后在青头的帮助下,险中求生的故事。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将红头与青头的活动分析得细致入微,却把这两个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割裂开来进行分别讲述,导致学生复述时无法进行整合。而情节曲线图的运用可以将两条线索完美地融合在一条曲线中,实现对课文的统整重组。

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位置,并让他们根据位置绘制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线路图。在学生完成线路图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红头和青头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标注在红头所处位置的旁边。此时,学生既厘清了红头的心理变化这一条主要线索,又将青头营救红头的一系列活动融入其中,从而根据文章脉络绘制出情节曲线图(见图5)。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复述就水到渠成了。

叙事性作品的复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学段教师要进行不同的引导。情节曲线图是引导学生复述的有力抓手,教师应在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情节曲线图的支架作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三、以图为媒,彰显精神内涵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叙事性作品人物众多、线索繁杂,人物的行为跨度时间特别长、跨度空间特别大,或者人物的心理变化比较复杂。这些长文本、长时间和大时空的故事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删繁就简、去冗除杂,抓住核心线索梳理文章,体会人物的品质。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一课,所在单元是小说单元,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推进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情节曲线图展开教学。

活动一:探寻心理活动轨迹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中哪些语句描述了桑娜的心理变化。找出相关语句,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

师:你关注到了哪些语句?

生1:第一段写了“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我觉得桑娜在狂风暴雨的晚上是十分担忧的。

师:“担忧”这个词用得好,在这样一个波涛汹涌的夜晚,桑娜在担忧什么?

生2:我觉得桑娜特别担忧她出海打鱼的丈夫,不知道他能不能平安地回来,所以她不断地祈求老天保佑。

师:(板书:担忧)没错,小说的开篇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担忧丈夫的可怜的妇女形象。咱们继续交流。

生3:我来补充。桑娜在邻居家“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莫不是出事了”,从这些动作、心理描写中,我看出她很担心自己的邻居。(板书:担心)

生4: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内心忐忑不安,她怕丈夫不同意。(板书:忐忑不安)

生5:从第13~18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很紧张害怕。(板书:紧张害怕)

活动二:捕捉细节,完善心理情节曲线

师:(总结)根据刚刚的分析,我们提取出了描写桑娜内心感受的四个关键词,分别是“担忧”“担心”“忐忑不安”“紧张害怕”。

师:在绘制情节曲线图时,你会如何摆放这四个词语的位置呢?

生1:我觉得比起担心邻居西蒙,桑娜肯定更担忧自己的丈夫。所以,“担忧”摆放的位置应该要比“担心”的位置高一些。

生2:这篇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对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充满了矛盾。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忐忑不安”放在最高处。

师:你很会思考,小说第9~11自然段关于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描写十分精彩。请你们读一读,在这短短的三个自然段中,桑娜经历了哪些心理活动?

生3:在第9自然段中能看出桑娜的内心很纠结,也很矛盾,还能看出她很善良,在家庭如此贫苦的情况下,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抱回了孩子。

生4:第10自然段中“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从这里能看得出她很恐惧,怕极了丈夫会反对。

生5:第11自然段是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的内容,能看出桑娜有些后悔当时抱回了孩子,她紧张极了,也矛盾极了。

师:没错,一个“忐忑不安”包含了这么多的复杂情绪,怪不得同学们把它摆放在最高的位置上。请根据你的理解绘制一幅心理情节曲线图(见图6)。

《穷人》这篇课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要线索展开故事,营造了复杂的心理环境,并通过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性的淳朴、善良和无私。因此,了解了桑娜的内心活动,也就能看到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聚焦主要线索,运用情节曲线图,能快速地帮助学生梳理人物的心理变化轨迹,让学生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动态化与整体化的把握。一幅情节曲线图,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筛选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更看到了文章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与美好品质。

情节曲线图是一种直观而又高效的学习工具。在小学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中,情节曲线图既能助力学生识字、辨字和归类,又能为学生搭建复述支架,帮助学生跨过最近发展区,还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 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复述叙事识字
识字
识字儿歌
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复述策略
识字谜语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借助复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薛法根老师指导学生“复述”艺术之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