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4-04-14赵俊义
赵俊义
摘 要:新《课标》规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注重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语文的文化意蕴和语文知识的运用规律。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解析课文,引导学生与文本角色对话,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就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出发,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读书兴致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20
小学语文是初等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对读书有了强烈的兴趣之后,他们就会积极地思考和探索,显示出较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兴趣问题上,很多教育界人士都有共识,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动机,要想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就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趣味课堂氛围,运用课堂教学手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实施必要的管理,使阅读教学得到最优化,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自信。一节阅读课,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学生都在死记硬背。在学生看来,阅读就是雁过无痕,根本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许多学生对阅读没有太大的兴趣,认为阅读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过程,阅读能力的强弱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影响不大。
(二)忽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
语文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手段。工具化和人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人文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来实现,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传授。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贯彻“意会、感受、直觉、自悟”的人文精神。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思想课,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特殊作用,忽略了对学生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一味地发掘文本的人文意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挖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导致学生无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审美趣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将其持续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应试教育对阅读教学的消极影响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的,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已经被功利主义所笼罩,而在功利主义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对教学成果片面追求,以分数衡量成败,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价值实现。功利主义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按照考试的形式为学生讲解课文,一味地引导学生对那些考试所要用到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或进行总结性的归纳,让学生不断练习,但对于文本中的情感、意蕴、道理,却很少提及。甚至还有部分教师根据文本设计试题,让学生在没有通读全文的情况下完成试题,这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阅读缺乏体验性
知识是人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称,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感官的认知得来,如今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衣食无忧,很少会感受到真正的痛苦和失望。在这种背景下,缺少体验的学习会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陌生感,从而导致他们无法共情,阅读兴趣难以提升。要想改善这一点,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把文章的深刻意蕴和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又能使他们了解到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随着人生经验的逐渐增多,学生对科学、文化和生命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思考,这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阅读教学理念,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角色转换,让阅读课堂变得开放、交互、个性,打破传统的“封闭阅读”模式,创造一个动态、自由、主动、多元的阅读环境。如此一来,学生就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如鱼得水、满怀激情,从而以开阔的眼界来深入阅读世界、体味人生。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動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运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语文知识感兴趣时,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投身于课堂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尽量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学生产生烦躁、厌学等不良心理。
1.创设兴趣氛围
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文化精神与人文意蕴的影响,这对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根本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使兴趣教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营造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阅读环境,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通过营造兴趣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例如,教师在进行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创设相应的兴趣氛围,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体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到地震、废墟、救援等文本的基本内容。其次,让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情感。例如,地震带来的恐慌、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等。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如“人们为什么劝说、阻拦这位父亲”“这位父亲为什么不听周围人的劝告”,等等。学生经过自主探索,会回答“因为一位父亲伟大无私的爱”。在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渐入佳境,从而被影响和启发,全神贯注于课堂上的学习。
2.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鉴于小学生较差的自控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协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采取小组协作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分组阅读,理解文本的内涵,并在课堂上评选出最优小组,给予其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阅读教学。同时,这对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与阅读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3.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要想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课文的情境。
例如,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珠鸟》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开始之前搜集珍珠鸟的图片和录像,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播放多媒体视频、动画和图片,向学生展示有关珍珠鸟的知识,让他们对珍珠鸟的活泼和可爱有更深的认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增强他们对文本思想和情感的认识。
4.借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上课时容易走神,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教材中的阅读知识是抽象的,如果不注意教学方式改革,将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从而对语文阅读学习失去兴趣。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缓和小学生的紧张情绪,使阅读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组织模拟、猜谜、互动、表演等游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
例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蟋蟀的住宅》一课的阅读教学时,就可以通过猜谜进行课堂导入:“头长两根毛,身穿咖啡袍,平生爱打架,赢了唧唧叫——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踊跃发言、参与课堂,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记住知识。
(三)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理念,让“主体性”回归到学生身上,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其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设定一个学习目标,如“这节课要学会多少词汇、摘录多少句子作为写作素材”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对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要使其知道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缺少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因此,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很难及时进行自我调节,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缺点、不足要耐心引导,做到一视同仁,避免学生出现极端的心理。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能够用正向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挫折。其次,新课改提出的对学生进行自主性教育是教师应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并在课后做一个总结。学生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想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阅读,教师就必须突破教学的限制,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把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言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提高都是有益的。因此,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学生组织闯关游戏,如你画我猜、名句接力等。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依靠团队协助,才能完成游戏任务。教师要给予优胜者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产生为团体争取获胜机会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实际学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英双《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1期。
[2] 王小靜《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读写算》2022年第30期。
[3] 徐丽《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学园》2022年第28期。
[4] 豆巧明《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学周刊》2022年第25期。
[5] 张秀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策略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
[6] 刘玉霞《解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家长》2022年第4期。
[7] 孟玉《书韵飘香,激发兴趣——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10期。
[8] 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研究》,《学周刊》2020年第16期。
[9] 刘雪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资料的使用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34期。
[10] 李菊梅《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华夏教师》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