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日记”:搭建学生写作能力生长的阶梯
2024-04-14董大春
董大春
摘 要:循环日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写作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习作分享的意识。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落实循环日记写作实践,为学生搭建写作能力生长的阶梯,让循环日记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与心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小学作文 循环日记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14
循环日记是指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轮流写作的写作教学模式。以往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至于内容空洞,缺乏情感,而且存在教学方式死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实行循环日记的写作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设置项目主题,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对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循环日记的写作,虽然教师将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选择写作内容,但是为了加强教学和写作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设置项目的主题,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昆虫备忘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展示几张昆虫的照片,让学生阐述昆虫的名字,要求学生描述这些昆虫的外形,思考和比较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文介绍了哪些昆虫?它们的样子、习性是怎样的?作者记录了它们哪些有趣的故事?”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读准音节,读通文章,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对文章的初步感知。随后,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找出感兴趣的昆虫,画出喜欢的句子,阐明理由,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紧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相机抓拍的昆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解昆虫的特点。而后,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昆虫的画像,检验学生对昆虫的了解情况,再提问学生关于这个昆虫还知道什么信息。之后,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与昆虫之间的趣事,再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介绍这些昆虫,说说“自己”的样子、特点、习性,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展开想象说明生存技能的用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四种昆虫的样子、特点、有趣之处,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的补充,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喜爱、对自然的探索欲望。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提问日常生活中还了解过哪些昆虫。引导学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昆虫外形和习性,让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奖励,补充知识点,避免抽象的讲解,加深学生的了解,提高课堂效率。然后,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毕竟要想让学生写好循环日记,必须设置主题,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写什么,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主题,开展写作。因此,在本课教学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昆虫纪实”“植物记录”“我的昆虫探秘”等主题中进行挑选,也可以自行拟定,只要不脱离实际即可。
二、贴近实际生活,积累日记素材
对于写作教学而言,學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联系实际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化抽象为具象,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语文写作知识、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能增长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其生活能力。而且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将生活以文学的形式展现,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探究,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写作意识和核心素养。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祖父的园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研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感受作者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感受祖父的慈爱和对作者的关怀,感悟园子对于作者的精神意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的园子模拟图,介绍本文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坎坷命运,引出本节课题。学生先自行朗读文章,读准字音,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尝试描述祖父园子的景色,阐明自己对祖父园子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园子的勃勃生机。学生再根据教师的问题“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作者的想法”, 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然后,教师让学生找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事,在自己有感受的地方进行标注,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标注法进行阅读,而后进行交流分享。紧接着,教师请学生阅读第十三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尝试赏析这个自然段。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交流,教师在旁引导学生的思维:“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文中用了十个‘就字,是不是会显得很啰唆?”随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补充和升华。教师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文章。然后,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维拓展,感受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和作者自由的童年生活。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探寻这种自由的源泉,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提出不同意见。无论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教师都予以肯定,保证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教师讲授的这一课,写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园子,学生比较熟悉,贴近实际生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借此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积累“循环日记”写作素材。同样的,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推荐类似的文章,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开阔眼界。
三、营造开放环境,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通过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在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化被动为主动。并且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思维引导,而不直接干涉学生的决定,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主动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课《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首先,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然后设计悬念,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周瑜和诸葛亮的母亲姓什么吗?有人说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进行趣味性回答:“因为周瑜在临死前感叹道:‘既生瑜,何生亮!”在满堂笑声中,教师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周瑜是东吴孙权手下的得力干将,有勇有谋,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展示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随后,教师再讲述《草船借箭》的内容,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草船借箭的场景,播放《草船借箭》的影视或动漫片段,让学生进行交流探究,最后进行汇报。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师要在一旁进行巡视,对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及时地纠正和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而不是直接指出并告知正确做法,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实践时间和空间。这样可以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以便学生在接下来的循环日记写作中进行思维扩散,培养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四、打造问学课堂,珍视独特感受
以问题为导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便于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活动,将主动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是浅显易懂的例子,提出问题,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给予学生充足的积极情绪,减少学生对写作的陌生感和抵触心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杨氏之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直接导入课堂内容,让学生讲讲自己阅读过的古文,引出本文。而后,教师播放《世说新语》故事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阅读文章,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的大意,写出文中杨氏子与孔君平对答的话语,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提出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假如那个人不是孔君平而是李君平,你会怎么回答?”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体会文中的语言艺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据此开展语言艺术交流会,让学生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或者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进行舞台剧编写和演绎。让学生从积累表达智慧的语言,到在“循環日记”写作实践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具有表达新鲜感和思想智慧的句子。
五、开展小组合作,进行互动分享
在推行循环日记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通过设计合作类的循环日记作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小组合作。围绕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展思维碰撞,最终达成一致,再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内容和知识,形成更加完善的解读与领悟。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水平,增长学生的人际交往经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盘古开天地》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漫片段,引出本节课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将文章读通、读顺,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教师提示学生要按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描述,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进行表达练习,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而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很神奇的地方,就此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不同看法,并进行批注。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团队协作,在学习写作手法时,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以便学生在写循环日记的时候,做好团队协作,避免内容或形式的衔接缺位,阻碍循环的进行。开展以常态自主互动的“循环日记”习作形式为载体的写作实践,就是为了通过组内小循环、组际中循环、全班大循环等动态交互的日记写作,通过“读—写—评”一体化支撑路径,不断激发学生自能写作的内驱力,改变学生“被动写作”的困境,营造良好的日常写作生态。通过互动分享,不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六、完善写作评价,保持恒久动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在循环日记中的作用,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的机制。通过完善写作评价,让学生明确现在所处知识水平,设立更高的目标,不断成长,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的主动进步和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写作思维的完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构建组内小循环、组际中循环、全班大循环等动态交互的日记写作“读—写—评”一体化支撑路径,目的就在于不断激发学生自能写作内驱力和恒久保持力,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使学生能自主完成作文的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的过程,实现自主自能的发展。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导学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应主题的循环日记。对于循环日记的写作水平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水平。循环日记强调的就是流动性,传统的写作评价是由教师个人进行的,而且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写作进行针对性指导,有时只能简单地写个“阅”,这会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借助循环的流动性,开展小组成员内部评价,让小组成员可以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增强凝聚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评语也可以增进学生的社交智慧和情商。当然,教师的评价必不可少,教师的评价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学生个人,一是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是针对学生的评价,而非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在此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和成绩制定标准,按不同的标准对学生做出评价,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而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对自我进行评价,结合教师和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知,为接下来的能力提高做铺垫。除此之外,教师要将每个小组的优秀作品进行整合收纳,编辑成作品集,与学生进行分享;选出最佳作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励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以及恒久的写作动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循环日记作为探索常态交互写作实践的基本组织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乐于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晓雯《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小组循环日记》,《现代教学》2022年第S1期。
[2] 温彩虹《循环日记: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教师博览》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