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乡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2024-04-14祝成林褚晓

职教通讯 2024年2期
关键词:核心能力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祝成林 褚晓

摘 要:大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以及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使命。挖掘不同人才类型的核心能力,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精准培养乡村振兴需求人才。针对乡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面临的培训体系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异质性、人才质量评价缺乏特色化以及人才培养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等现实困境,提出如下建议:完善制度建设,保障人才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培养体系,以核心能力培养引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职普融通,增强涉农职业教育吸引力。

关键词:核心能力;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人才振兴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实习研究”(项目编号:BJA210100);2023年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南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YB22);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祝成林,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政策;褚晓,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2-0015-08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的发展都需要高质量人才来推动。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数字农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等对乡村人才的核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出,核心能力是使一个人将专门工作做得更好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大力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以及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供给人才的使命。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挖掘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有助于发现职业教育在涉农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并能够为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乡村人才的核心能力框架

德国社会学家梅思腾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了核心能力概念,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范畴[1]。专业能力是指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个体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要具备的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是指个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评价和工作評价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计划组织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作能力、群体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国内外相关研究不仅指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可行性,也揭示了培养这三种能力对提高学生工作胜任力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基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方面,本研究归纳了乡村振兴所需五种人才的核心能力,形成了乡村人才核心能力框架(见表1)。

(一)培养具备生产性和管理性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是一支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三农”人才队伍,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阵地,以提高农业产量、质量为目的,包括高素质农民队伍以及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应具备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合作能力。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装备的提升改进,农业生产由资金集约型向劳动集约型转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引入常规现代化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等来改造传统农业,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如生物工程、核农业技术、微处理机、智能灌溉设备等应用于农业集约化生产,因此,如何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高素质农民成为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人力资源,使家庭农场成为重要的场地资源,从而更有利于高素质农民运用互联网技术等精准控制投入与产出,促成绿色生产,防止浪费,改善农产品质量。家庭农场经营者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经营主体,其相互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是促成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的重要基础,而经营者的协作能力是家庭农场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培养具备创新性和系统性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化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包括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以及乡村工匠,他们在农村二三产业领域内能创业、懂创新、善教育、会传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应具备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产教融合能力、系统思维、信息素养及沟通合作能力。农村二三产业的创新是多主体、多要素、多功能以及多链条的创新,“三产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2]。系统思维能帮助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认清创业形势,整体把握创业内容选择、技术应用、后期的营销管理等,抓住创业过程中的要害,助力其创业成功;能帮助农村电商人才选择商品、建设平台、选择商业模式、构建物流体系、确定中介组织与金融支付方式等,助力其打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品牌;能帮助乡村工匠激发创造活力,促使他们创新理念,将传统技艺与乡村文化、旅游、农业、康养等相结合,传承非物质文化,助推乡村精神文明的实现与传承。此外,接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也是决定创新创业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以及乡村工匠作为农村新型人才,可以通过相关信息挖掘农业农村的商业价值,完善生产经营环节,实现盈利。同时,信息素养还可以帮助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打破农户、农场、农业企业、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之间的沟通壁垒以及空间限制,促进产业融合。

(三)培养具备知识性和公共性的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包含乡村教师、乡村卫生健康人才、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以及乡村规划建设人才,承担着履行乡村立德树人职责、改善乡村医疗环境、传承乡村精神文明、塑造乡村特色风貌的特殊职责。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应具备公共服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和奉献精神。只有当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意识到乡村公共服务的客体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方法生产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公共客体的需求时,公共服务才得以产生。因此,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只有具备了乡村公共服务的能力,才能发掘乡村公共服务需求,从而发挥自己的价值。为此,乡村教师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乡村医生要主动探索互联网诊疗、远程会诊以及医疗智能化,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要主动探索、调研乡村风貌特色,乡村规划建设人才要主动实践乡村规划,才能助力乡村实现教育公平、医疗便利、旅游旺盛、村貌文明。此外,奉献精神是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乡村医生总量不足、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缺乏、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难扎根等问题的“良药”,是促进当下农村教育、医疗、旅游、村貌得以改进,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应具备的一种积极态度。

(四)培养具备专业性和领导力的乡村治理人才,提升乡村振兴环境质量

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是一支懂政策、善管理、能组织、讲法律的人才队伍,包括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一村一名大学生”队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及农村法律人才队伍。乡村治理人才应具备乡村治理能力、农村经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危机应对能力、领导能力及合作能力。高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要实现治理有效高效,就要提升治理者的治理能力。农村经营管理涉及农村土地管理、经营体制管理、产业管理及社会服务管理等,需要乡村治理人才具备一定的农村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乡村治理人才在治理工作中做到妥善组织、合理分配、精准授权、高效激励,形成乡村管理秩序;乡村治理人才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对容易酿成大事端的苗头性问题做到见微知著[3],及早处理;随着熟人社会的土崩瓦解,村民的价值观有日益功利化的趋向,这意味着村民个体在面对村庄公共事务时的态度会越发冷漠、非合作以及非参与[4],而具备高超的沟通领导能力能够让治理人才有效破解村民非合作、非参与的情况。

(五)培养具备技术性和传播性的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是科学理论的探索者、新生产力的推进者、农业科学知识的应用者和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5],包括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农业农村科技推广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应具备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首先,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解决涉及种子和耕地的关键核心技术卡点,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其次,科技创新能围绕粮食安全,创新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绿色种养方式,促进化肥减施增效,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良好生态环境;最后,科技创新能通过创新农产品品种,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农业科技进行中端实验进而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并最终进行市场化推广的过程[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农业科技推广是关键一环。农业农村推广人才作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用技术的试验、宣传、推广任务,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农业科技人才将科研创新成果推广、运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过程也是信息收集的过程。农业农村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均不是凭个体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必备的能力。当前,农村科技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此,应当推动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构建以企业、科技领军团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特派员、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

二、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核心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在开发乡村人力资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指向乡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却还面临诸多发展困境。

(一)培养乡村人才核心能力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当前,农村扩充乡村人才主要通过人才引进和本土培养两种方式来实现。人才引进需要通过外在激励政策或激励手段来实现,而乡村人才的本土培养则需要通过建立连贯、系统的培养培训体系来实现,因为人才的核心能力只有在有组织、有规划的培养培训体系中才能养成。然而,现有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割裂。农村的技能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土人才的工作技能,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浅、培训缺乏评价标准而常常流于形式,往往本土人才的核心能力还未形成培训便已结束,且培训结果的认证难以实现。而农村职业教育乡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评价标准上缺乏统一规划,对人才最终应获得的技能缺乏统一描述,使得人才培养流于表面,且与职业培训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沟通[7]。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行业企业脱节。与普通教育脱节导致普通初中、高中毕业的学生在进入职业学校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之甚少,难以投入学习;与行业企业脱节导致学生实习难以保证,致使人才核心能力的形成缺少必要的心理基础和实践检验机会。

(二)培养乡村人才核心能力上缺乏异质性

当前,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认识模糊。一是对农村所需人才的概念界定不明,农村职业教育逐渐丧失了“为农”功能,培养了大批缺少异质性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各尽其职的“专业人才”。二是在培养方式上没有形成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技能”特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三是在人才结构上,农业人才边缘化。本著学历教育的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忽视市场需求,对乡村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缺乏基本了解,盲目开设或随意取消涉农专业,未能建立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体系,忽视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8]。四是在教学体系上,“学历教育”倾向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表现为“条块分割”与“点状分布”的割裂化教育[9],难以实现技能培养目标。

(三)培养乡村人才核心能力上缺乏特色化的质量评价体系

质量评价作为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监督、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与重要举措[10]。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其本质在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当前,“城市化的农村职业教育”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与普通教育无异[11],评价观念落后,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标准同质,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改进功能。其一,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专属体制机制,也没有形成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改革框架和体系化的政策、制度等[12],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乡村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缺少应有的评价依据。其二,在评价标准上,农村职业教育以普通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作为评价的观念基础,即忽视外部社会需求,主要以学生学业水平或者成绩来评价学生,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评价指标大同小异,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难以实现。其三,教育评价既应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应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和人才质量的需求,而面向乡村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在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中被动应对,且评价主体并未涉及乡村政府组织、行业企业等,使人才培养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需求脱节,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要求。

(四)培养乡村人才核心能力上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乡村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离不开乡村人才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与认定制度,离不开乡村高水平的人才服务保障以及农村职业教育高效率的产教融合。农村职业教育大多在县域开展,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其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相较于城市仍然薄弱,尤其在吸引高水平教师方面存在困难,同时也导致一部分教师单向流动到城市,师资呈现出“空心化”态势。此外,由于缺乏职业技能认定制度以及人才服务保障制度,农村技术技能人才核心能力的价值难以体现,导致其形成缺乏思想保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通过产教融合可以挖掘产业界技术产品和产业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与挑战,促使学习过程对接企业生产,从而创建高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的能力[13]。然而,目前由于产教融合制度不健全以及基础条件薄弱,导致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形式主义严重,广度不够,合作形式单一,合作效益偏低[14],难以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课程,使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三、职业教育培养乡村人才核心能力的创新路径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围绕乡村人才核心能力,从制度建设、培养体系构建、深化职普融通等方面统筹考虑,系统性推动乡村人才培养。

(一)制度建设:保障乡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

一要完善面向乡村人才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提高农村从业者的社会认可度。首先,要建立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行业协会,作为职业资格认定的指导性机构,为职业资格认定确定能力标准、开展评价、进行证书管理以及提供政策建议等。其次,要确定外在统一的、客观的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与发放,建立多层次的人才评价标准,提高农村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权威性,完善农业准入制度。最后,要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建立学分互认体系,打破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壁垒,开发学分转换与累计系统,建立“学分认证与兑换”网上认证平台。

二要完善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农村职业教育特点和发展要求的职业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和职务评聘制度,放宽教师准入标准,明确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其他有专业知识或者特殊技能的人员,在通过教师教育能力培训且合格后可以担任农村职业学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同时对取得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的人才降低学历要求,使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招聘更富有弹性。其次,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和职后培训制度,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主体,鼓励企业参与创办职业教育师范院校、提供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场地,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权利和义务,共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要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制度。首先,要采用国家拨款、社会集资与捐资相结合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并合理分配资金,职业教育经费应继续向农村倾斜,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助力涉农职业教育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所需人才。其次,要完善对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接受培训的补偿机制,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热情。再次,要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提高生均拨款水平,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为农村子女入学创造条件。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和支持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涉农职业学校,及时帮助解决这些学校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保障乡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体系:以核心能力培养引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要明确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五种人才培养体系。农村职业教育应制定乡村人才核心能力指标,划分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核心能力培养指标,并依此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要体现以人为本,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农村特色、校本特色,做到课程类型多样化与课程内容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还应促进学校与乡镇企业、农业部门、当地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开展合作,体现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方式上,农村职业教育应建立本土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从教室到田间地头、从课堂到企业、从理论到實践的授课模式,确立“进城增技”和“送技入乡”两个培训维度[15],直接对标核心能力的养成。在“进城增技”上,农村职业教育应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时间、内容、方式、地点的选择要满足农民、退伍军人、待业青年等群体的学习需求;开发主题式培训项目,依据不同农民群体的需求开发农业种植、水产养殖、旅游民宿等不同的培训主题。在“送技入乡”上,农村职业教育要与乡村资源、产业、市场对接,面向农民本土就业;职业学校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及技术资源等可以通过咨询、培训活动、直接合作与现场指导等方式实现“送技下乡”。

二要创新涉农职业教育实习形式,促进人才核心能力内化。职业教育实习能促进学生应用知识、习得技能,并有意识地将知识结构化[16]。但当前职业教育还存在实习较为分散、实习内容与学校所学不匹配、实习形式化、实习与就业衔接不畅等问题。因此,涉农职业教育应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可行性政策,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在保证校企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各尽其责,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现代学徒制是适应全球经济生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背景之下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与再造[17],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制度,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范式[18]。现代学徒制通过革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企业支持力度,提升企业对学徒的吸引力,提升学徒对所学专业的信心;采用学校课程与实习一体化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从而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同时强化实习考核,注重分析实习质量并及时作出调整。

三要转变评价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涉农职业教育应以满足农村发展、农村人才就业为基础,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人才类型实施个性化评价和多元化评价,实现“以评促学、以评转技”。首先,应树立“能力本位,技能导向”的评价观,摒弃“学历至上,知识为主”的评价观。其次,应通过对每种人才核心能力的描述,紧密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整体发展要求制定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再次,应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保证评价效率。评价主体的选择应坚持“权益相關、职责相连、客观全面”的原则[19],邀请乡政府、乡镇村企业、家庭农场作为第三方评价主体,以保障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确保学生在接受客观评价后能够对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进行深刻反思并不断提升改进。最后,要完善涉农职业学校的自我评价。学校要以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服务乡村振兴为基础制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梳理自身在乡村振兴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上的不足并作出改进。

(三)促进职普融通,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

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将“三农”相关内容排斥在农村职业教育之外,导致学生对“三农”知识知之甚少,未能建立起“学农、爱农、为农”的心理基础。新职教法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这为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涉农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开发农耕文化课程、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和“三农”职业活动等,培养真正“爱农”“学农”“为农”的乡村人才。受教育者只有对农耕文化形成发自内心的认同,才会逐步转变“城乡分别”的观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文化不对等思想,真正地扎根于土地。

二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互相沟通与衔接的终身教育立交桥,完善学习成果认定。在职业教育内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学制、专业、课程以及实习设置等方面要保持连贯性,制定乡村人才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相互衔接、逐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乡村不同人才的评价、认证机制,增强社会认同感。在职业教育外部,不同教育类型要相互衔接融通,制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相互衔接的方案,通过签订协议、学分互认等方式整合不同类型教育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互用。此外,涉农职业学校应打造成终身学习基地,作为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一种补充,以面向农村人才培养为主开设终身教育培训班,在农村设置培训基地,鼓励村民等积极参与培训,并将培训结果纳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三要聚焦农村发展需求,实现涉农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需求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供需平衡。除新型职业农民以外,电子商务、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治理、民宿旅游、特色餐饮、家庭农场、康养机构等也需要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涉农职业教育应以提高技能为根本,突出不同人才类型特色,对接乡村振兴需求,形成多元人才培养机制,克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涉农职业教育要敢于打破路径依赖,积极开展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模式、多元主体育人模式、职业教育城乡融合模式等主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团队,积极寻求政府、专家的帮助与支持,突破改革瓶颈,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路径,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27(8):86-87.

[2]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120-129.

[3]谢尚果,全莉萍,彭振.民族地区乡村“三治结合”的实践与发展——以广西乡村治理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2,38(5):37-44.

[4]陈锋.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J].社会,2015,35(3):95-120.

[5]李哲敏,刘宏,陆美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2004,24(2):88-91,101.

[6]张学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若干理论问题探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07,23(5):118-121.

[7]李小波,张利云.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6(13):65-69.

[8]陈鹏,王晓利.“扶智”与“扶志”:农村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与功能定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4):8-15.

[9]祁占勇,王晓利.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困顿与实践路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6):126-136.

[10]周志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58-64.

[11]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4):107-117.

[12]梁龙凤.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6(23):69-77.

[13]冀宏,张扬,朱益波,等.产教融合课程的理路与实践——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课程建设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0(4):70-76.

[14]石伟平,李鹏.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8—2019[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16-118.

[15]祝成林,褚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献综述及研究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2,106(10):5-11.

[16]祝成林.如何促进高职教育实习形成较高的质量——基于“学校-企业-学生”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37(1):103-108.

[17]刘奉越,王丽婉.多层治理视域下的欧盟现代学徒制:治理框架与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45(8):1-11.

[18]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12,28(8):93-96.

[19]王敬国.乡村振兴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2,38(20):51-53.

[责任编辑   贺文瑾]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ed at Cultivating Core Competencies of Rural Talents

ZHU Chenglin, CHU Xiao

Abstract: Vigorously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talents, rural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talents, rural public service talents, rural governance talents,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s the new era mis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rural revitalization. Exploring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alents can help promote the precis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systematicity in the training system, heterogeneity i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lack of distinctive evaluation of talent quality, and lack of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o ensure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talent abilities; building a training system and leading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s with core competencies cultivating;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ies;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猜你喜欢

核心能力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