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的实践要义论析
2024-04-14吾鲁尼萨徐玉生
吾鲁尼萨 徐玉生
摘 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以来党的文化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七个着力”的实践要义,在坚定落实中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七个着力”;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以看出,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规律认识不断深化。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七个着力”的实践要义,不断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在“七个着力”当中居于统摄性、引领性的首要地位,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大要求,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政党自信和文化自信,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党的早期领导人就在“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和《新青年》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浪潮中接受了思想洗礼,树立起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此后,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十分注重推进和加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办报、办刊、办校和文艺汇演等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开创了党在革命斗争中领导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宣传教育,提出“双百方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战略方针。面对思想领域的困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新理念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的领导,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文化建设目标有序推进,从而为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校,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等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让党的主张始终成为时代最强音。
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基础上产生并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的先进意识形态,代表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期许,比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更加具有真实性、价值性和代表性。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明确了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破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和传播媒介的迅速更新,在思想领域呈现出开放多元、变动不居的时代特征,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主流价值消解化等渐成趋势。新形势、新环境、新特征也为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敲响了警钟。如果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引领,那么整个社会可能因为没有共同价值取向而魂无定所、无所适从,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社会对立和分裂。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从巩固党和国家执政安全、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看待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以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和引领其他意识形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遵循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根据时代条件变化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构建一元主导和多样共存的格局;以正面宣传为主,持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智润心,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对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具有独特支撑和保障作用。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的高度,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以抓铁有痕的韧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全面论和重點论相统一,抓好重点群体、重要载体和关键制度。
在重点群体方面,关键是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先进模范分子和青少年群体。通过举办评选“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最美公務员”“中国好人”“中国好少年”等各类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和榜样作用,以少数带动多数,在全社会营造出见贤思齐、争做先锋、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在重要载体方面,一方面要建设好网络红色阵地,坚持正面宣传鼓劲为主,定期开展“清网行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另一方面要抓好学校主阵地,不断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各种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在关键制度方面,要通过报道典型案例,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正气,鞭挞丑恶行为,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是要加强道德领域专项立法,完善英烈保护、荣誉表彰等惩恶扬善方面的法规条例,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规约和导向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功在当代、利在长远的人心工程、固本工程、国家工程,要以增强价值认同为基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分类分层推进为方法、以社会实践养成为路径,通过驰而不息的努力和久久为功的积淀,更好地浸润和涵养中国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崇高追求。
四、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领社会风气、影响舆论导向、凝聚党心民心的重要职责。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关键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在增强“四力”方面下苦功、出实招。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坚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个领域。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仅党和政府主办的党报、党刊、电台等要坚持党性原则,而且具有媒体传播属性、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和舆论动员功能的其他平台和媒介也要坚持党性原则,都要纳入到党的管理范围,对于相关的从业人员,也要实行准入和退出制度。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在信息化时代,一个负面事件经过新闻舆论可以无限放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产生舆论危机,影响社会稳定大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就要做强做大主流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推动线上线下、对内对外各类媒体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新闻舆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正向功能。
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就要坚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类新闻媒介发展。要在网络屏幕上、网页编排上、跟帖评论上、版面设计上、议题设置上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传播能力,利用“算法”的精准化推送、暖心化服务和个性化定制为正确价值取向赋能,让正能量跑赢负能量。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还必须要确保各类信息真实准确和全面客观。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其中不乏大量“信息垃圾”。更有甚者,为了吸引流量和博取眼球,编排各类虚构情节,捏造虚假信息,制造群体对立,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空间,也消解了新闻媒体本该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党的媒体必须跑在自媒体前面,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语,以最大限度挤压小道消息、负面消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
五、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延绵不绝的中华文脉,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庞大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讲究推己及人、以理服人的处事方式,内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是在一帆风顺时从容淡定,在面临风险挑战时一样需要保持定力。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坚定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负,不是要固守传统文化一成不变,而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守正创新中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现实境遇,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方式,使之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转化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宏观方面来看,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二者相互契合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微观方面来看,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新释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新表达两个层面把握其实践路径。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进行新释义时,要将那些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精神特质、审美标准等转化为现代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新表达时,要将那些符合现代礼仪规范、有助于中外融通交流的元素融入在内,综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和高科技传播手段展现其文化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动起来”。
六、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保障,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在文化队伍人才培养上要坚持德艺双馨,搭建人才干部锻炼成长的平台,使其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切实提高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水平和理论素养。在文化队伍人才发展途径上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扎根群众、扎根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实践,不断推进文艺作品的创新和文化的繁荣兴盛。在文化队伍人才标准上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拓宽文化领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相关人才激励机制,对文艺工作者进行考察与评价,不断调整和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既能“守正”又善“创新”的文化工作人才队伍。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须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尤其是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诸如对抗战文物进行修缮和展示、对文化古籍进行保护和整理、对公共文化场馆的投入与支持等,都有利于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盛宴。就文化产业而言,必须坚持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优先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2]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就文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必须坚持联系和发展观点,促进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还必须因应先进技术发展大势,利用人工智能、AI算法等技术,实现文物复原和场景展示,为观众提供视觉盛宴,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提供长久的发展动力。
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和对外文化交流,注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必须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声音、听清中国声音、爱听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声音。要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新思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综合化的文化外宣工作。借助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平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民间文化交往,调动人民力量,拓展海外力量,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展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都听清中国声音。要全面正确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主张,不断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运用各国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传播技巧激发文化共鸣,使世界能够读懂中国人民的故事、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读懂中华民族的故事。要加强海外宣讲工作和重要著作翻译工作,展示中国的发展理念、安全观念、制度设计等重要主张。在重大国际场合要坚守独立自主立场,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打破西方信息霸权,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都爱听中国声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落脚点在于让全世界都爱听中国声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政府部门单独运作,必须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系统联动,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国际传播的大格局,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结语
“七个着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政治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为党在新的历史起點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具体路径。必须全面、准确、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七个着力”的实践要义,在理论上不断深化认识,在实践中坚定贯彻落实,持续涵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使中华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使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
[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研究”(编号23&ZD003)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以‘六要八统一深化高校思政课‘启拓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20SJZDA151)的阶段性成果。
(吾鲁尼萨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玉生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方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