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名绣之蜀绣

2024-04-14张书鹏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蜀锦异色蜀绣

张书鹏

中国蜀绣又称川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赋家扬雄在其《蜀都赋》中赞美道:“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蜀绣的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精湛的针法技艺都对中国刺绣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国家非常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享有“蜀中之宝”的美誉。

蜀绣以其生动的形象、艳丽的色彩、强烈的立体感而著称,其的特点是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蜀绣的针法之多,在四大名绣中居于首位。蜀绣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針法变化多样,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6 年,蜀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蜀绣的历史渊源

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星堆文明时期。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的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西汉文学家扬雄在其《蜀都赋》中描述了成都随处可见“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情景,另有扬雄《绣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西汉末期,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列传·隗嚣公孙述列传》)。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期,蜀锦和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且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

在唐代末期,南诏国入侵成都,除了金银、蜀锦、蜀绣,他们还大量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元和郡县志》记载,蜀绣在唐代已成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奖赏功臣的主要物品。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进一步促进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蜀绣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门类。1915 年, 蜀绣在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蜀绣“狮子滚绣球挂屏”受到了清王朝的嘉奖,为蜀绣赢得很大声誉。

在1925 年前后,仅在成都就有超过一千名刺绣从业人员,店铺六十余家。到了20 世纪50 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到了20 世纪70 年代末,川西地区的农村几乎是“家家绣女,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在四五千人。从1981 年开始,蜀绣有了较大发展,除蜀绣厂专业从事刺绣的工人外,农村和郊县加工刺绣的人员迅速增加为七八千人。在1982 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第二届百花奖评选和1985 年的巴黎博览会,蜀绣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现在,蜀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回归人们的视线,其独特的工艺被众多现代设计师和艺术家所认可和喜爱。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将这一传统手工艺与时尚、科技和艺术等现代产业进行跨界结合,蜀绣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春天。

传统技艺的特性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身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蜀绣逐渐形成了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蜀绣主要采用成都地区炼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的绸缎上。据统计,蜀绣的针法种类繁多,共有十二大类,一百三十余种,是四大名绣之中最丰富的一种。此外,还独有七十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在绣制过程中,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

蜀绣在画面设计方面极为考究。在蜀绣盛行时,一批有特色的画作,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鸟等都纷纷入绣。此外,古代名家画作,如苏东坡的古木怪石、郑板桥的竹石等,从流行图案、山水、花鸟、博古到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凤穿牡丹无一不囊括在内,极大地丰富了蜀绣的文化内涵。双面异形异色异样绣是蜀绣的一大特色,被誉为“刺绣的最高境界”,即在一幅作品的正反两面同时运针,绣出的画面分别具有不同的形象和色彩与内涵,却又互不相扰。这种技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蜀绣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异色绣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双面绣,是指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如今,双面绣已经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把双面绣技术发展到了一个神奇莫测的境界。用一块底料绣出两面异色的同种图案,称为异色绣。其原理相当于缝纫机的主线与底线,“双面异色绣”技艺的难度更高,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漏,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

锦与绣

锦绣锦绣,一锦一绣,一脉两生,馨香四川。锦就是彩色的丝缎,而绣则是丝缎上进行的再创造。锦与绣,存在以下不同。

1.技艺不同

绣即用针将丝线等在绸和布上缀成花纹或文字。

蜀绣是“刺绣”,是绣娘们依靠一针一线慢慢绣制而成,所以其生产技艺被称为刺绣,即绣娘们在纯色的绣布,或者是麻、缎、绡上用专用的彩色丝线刺绣上图案或者文字。三千多年前,蜀地的先民们就开始用针线在蚕丝织成的绢帛上绣出鱼、虫、花、鸟等图案,用以装饰和祭祀,从此便开始有了“蜀绣”。

锦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即花样是由丝线经纬交织而成。

蜀锦是“织锦”,所以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织,即是将图案或者文字织进丝缎中,使锦与丝缎融为一体,成为锦缎。所谓蜀锦即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蜀锦工艺数百代传承,历史悠久,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以“拉花横扯”为特点的“挑花结本”工艺使蜀锦复杂的纹样付诸实现,工序严密精巧,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织锦技艺,是中国桑蚕丝织造技艺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后替代传统织锦的有梭机械织机,其技艺原理与之相同。

2.材料不同

生产蜀绣的主要材料相对比较丰富,其绣布的材料多为棉布、麻布、软缎和丝绡等,蜀绣的绣线也多为蚕丝线,也有用金银线或头发丝刺绣的,但数量极少。蜀绣的材料相对较多,因而蜀绣相对也比较多。

据专业的人士介绍,生产蜀锦的材料目前主要是蚕丝,根据题材要求,会对蚕丝进行染色。因為蚕丝柔软舒适,非常的亲肤,蚕丝制品舒适滑顺,人们摸上去非常的柔滑,而且蚕丝制品的透气性和吸汗性也非常的不错,用来生产蜀锦是最好的搭配。

3.工具不同

蜀绣的生产工具是绷子和绣针。绷子有竹制的和木制的,但以木制为主。目前,蜀绣实用品以“机绣”为主,“手绣”次之。蜀绣欣赏品则基本上是手工刺绣的。

蜀锦是织出来的,所以生产蜀锦的工具就是织机,操作时需要“挽花工”与“投梭工”两人同时配合。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蜀锦织机早早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蜀锦织机是木制的织机,新中国成立后织机就转变为电动织机。不过无论是木制织机还是电动织机,蜀锦依然是技艺精致的丝绸品。2006 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用途、工艺不同

蜀绣的产品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分明,实用品基本上都是单面绣,而欣赏工艺品则有单双面之分。双面蜀绣还有普通的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形绣和双面立体绣几种,总的来说,蜀绣的品种要丰富得多,人们的选择也要更多一些。

蜀锦在古代主要用作生产服饰等实用品的材料,近现代也有少量的蜀锦欣赏品和收藏品。近年来,蜀锦主要是以生产蜀锦工艺品为主,其实用品是没有单双面之分的。蜀锦与云锦、宋锦、壮锦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国家地理文化标志之一,四川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

5.发展趋势不同

蜀绣的欣赏工艺品和收藏品完全是手绣的,其在手工的力度与精度无法被机器捕捉表现,同时,蜀绣中的双面绣难度巨大,尤其是异色绣、异形绣,全凭绣师的技艺与经验,要实现机绣,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蜀绣的实用品如被面、枕套、绣衣等以前完全是手绣的,现在则基本上被机绣代替,手绣的极少。

简而言之,锦是机器织成的彩色丝缎,而绣是用针线在丝缎上的再创作,故而有“锦上添花(绣花)”。

发展与传承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变幻和兴衰起落,蜀绣工艺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岁月中,蜀绣既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落寞。然而,如今它正在绽放最美的芳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蜀绣这项传统技艺,也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深入研究和推广蜀绣。1962 年,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成立促进了蜀绣的研究。2006 年,蜀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320 Ⅶ -21 蜀绣)。近年来,蜀绣作为国家礼品频频出现在外事活动中。2013 年3 月,在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上,国礼蜀绣就是由“中国第一熊猫国画家”王申勇而作,画的是两只小熊猫,原名为“娇子”。正如王申勇所说:“熊猫不仅是四川成都的代表,也是中国的国宝,它们能作为中外友谊的桥梁,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广泛使用,蜀绣的“关系传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使蜀绣这一古老技艺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崭新的生命张力。2009 年,年轻歌手李宇春成为蜀绣传播大使,她通过演绎歌曲和MV《蜀绣》,将蜀绣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审美需求相结合,让“非遗”以回归生活的方式得到保护和传承,让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经典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蜀锦异色蜀绣
非遗蜀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蜀锦的创新运用
民间工艺介绍(六十)
——贺斌和他的蜀锦织造技艺
风景不殊 山河异色——《新亭泪》创作发微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2种桃树蚜虫和天敌异色瓢虫对桃树品种趋性初探
木芙蓉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1例
新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