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流寓洛阳考述
2024-04-14毕静雅
毕静雅
【摘要】以晚唐文学史上诗论家所著称,司空图一生流寓漂泊了多地。在流寓洛阳的三年期间,司空图创作了十四篇诗歌和六篇散文,即有表述洛阳途中的飘零之感和怀念恩师离世的悲痛之情,也有吟咏洛阳春日的畅意和对战乱时局的担忧。在洛阳三年期间司空图思想发生了由入仕到出仕的动态变化,对司空图后期理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關键词】司空图;流寓;洛阳;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3-001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3.006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司空图一生流寓多地,主要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是在晚唐飘摇不定的后半世纪。乾符五年(878)八月七日,司空图之恩师王凝病卒。司空图因未按时赴诏而受到台劾,左迁至东都洛阳改任为洛阳光禄寺主簿。由于当时的朝廷及其京畿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和元年(881),司空图无奈辗转回到了家乡王官谷。从此开始了长期半官半隐的生活,将其一生所作诗文收录入《一鸣集》中,并专注醉心于古典诗歌美学风格探讨,完成了《二十四诗品》的写作。司空图作为晚唐著名诗论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以及美学研究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张学松教授提出:“所谓‘流寓,即‘不得已离开本土移居他乡。因政治原因而遭流贬,或在京与当局意见不合而自请外放到非本土的地方做官,因战乱、灾荒而迁移,因外交出使而被扣留等均为流寓。”[1]司空图在洛阳流寓的三年是其人生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分析。
一、司空图流寓洛阳始末
(一)流寓洛阳的原因
司空图之所以流寓洛阳与其恩师王凝密不可分。咸通十年(869),司空图参加进士科考以第四名的成绩夺得进士头衔。而作为寒门书生的司空图进士及第得于清廉正直的礼部侍郎王凝的赏识。根据《新唐书》卷一四三《王凝传》记载:“咸通十二年(871),(凝)擢累礼部侍郎。不阿权近,出为商州刺史。”[2]3684王凝因不屈服于权贵的淫威,做官为人刚正不阿,多提拔家境清寒的贤士。与当时宦官干政的腐败大环境格格不入,因此遭到小人嫉妒暗算,被贬谪为商州刺史。司空图为报答老师的知遇之恩,毅然决定离开家乡与王凝一同前往商州。
据《新唐书》记载:“乾符五年(878),(图)召拜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2]4285朝廷欲封司空图为殿中侍御史,而司空图为陪伴在病重恩师王凝身旁,迟迟不忍离开宣州,未立刻前往朝廷接受诰命。乾符五年(878)八月七日,王凝因劳得疾而暴病于世间。这是司空图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虽努力考取功名却不以功名利禄为处事原则,始终坚持陪伴被贬恩师左右。司空图却因超百天未前往朝廷任职,而被贬谪至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洛阳。自乾符五年(878)至广明元年(880)三年之间,司空图始终寓居在洛阳,并创作了一些诗歌杂文以表内心情志所向。
(二)流寓洛阳的经过
在司空图料理清楚恩师王凝的后事时,已是暮秋之际。乾符五年九月(878),司空图离开宣州受命去洛阳任光禄寺主簿。在任时遇到了他的官场贵人,已被罢免的宰相卢携。卢携以旧相寓居于洛阳,两人常常共同游玩,赋诗畅谈,司空图的才学很快受到这位旧相的赏识,不仅被封赐了许多厚礼,并专门为他题诗云:“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雄。老夫如且在,末可叹途穷。”[3]高度赞扬了司空图的才学德行,把他和英雄先贤相比较,对其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表示出对司空图未来的期许。乾符六年(879),唐僖宗命卢携再次入朝为宰相。恢复官位的卢携,当即召司空图入朝。根据《旧唐书》所记载:“其年,携复知政事,召图为礼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迁本司郎中。”[4]5082这是司空图在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升,以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身份入庙堂为官。
(三)离开流寓地洛阳
广明元年(880)十月,司空图入朝为礼部员外郎。为官期间撰写不少诗文抒发对国家政事的见解。初入礼部的司空图曾作《少仪》将自己比作南朝时劝降了投奔北魏齐国将领的文学家“丘迟”,不难看出司空图本想做出一番功绩,好景不长,司空图虽位高权重,但当时的京城已经隐藏着此起彼伏的危机。仅仅两个多月,混乱的时局就将司空图的建功立业之心变为一场秋梦。广明元年(880)十一月,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东都洛阳。十二月黄巢起义军入长安立国号大齐。司空图由旧时家奴段章护送,出了长安西城北门,最终辗转潜逃回老家虞乡,居住于王官谷中一直到889年。
二、司空图流寓洛阳作品分析
自乾符五年(878)直至广明元年(880),在司空图流寓洛阳的三年时间中创作了数篇诗文,内容有纪念恩师之作、吟咏洛阳景色以及对时局发表的政论观点。具现有可查资料为诗14首、文6篇(见表1)。
(一)怀念恩师
乾符五年(878)八月七日,王凝逝世。司空图作悼文《纪恩门王公宣城遗事》以彰显王凝德行。司空图记录了王凝任宣歙观察使在任时为朝廷建设所作出的众多贡献,以及面对黄巢起义军攻打宣城的危急局势下从容不迫的品格和英勇奋斗的事迹。通过“愚尝袭迹门下,受知特异,敢次见闻,以开史氏之听。”[5]178可通晓司空图撰写此文的真实目的。欲将王凝生平事迹千古流芳,晓于人家。
另司空图在此后写下《与都统参谋书有感》[5]95在诗的字里行间传达出作者此时郁郁寡欢的情绪以及对参谋的鼓励安慰之语。在诗中,作者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哀悼寄托于他笔下的参谋身上,表现出一种悲愤激昂的气氛和高尚而又沉重的思想。前两句描述了参谋痛心的原因,表现了作者对战乱的痛恨以及民不聊生、家国破碎的悲痛,但是后两句则是鼓舞参谋即使战败,也是为国而战,要始终保持对国家的诚挚与衷心。相信参谋的一片忠挚之心有朝一日能够被朝廷看到,既是在勉励友人同样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
随后,司空图又作下两千余字的《唐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表示对恩师的悼念。作为王凝的得意门生,司空图在悲情中替凝的子嗣完成了传世的行状,也表达了作为学生欲报答老师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在这篇文章之中,司空图引经据典思路清晰,并无故意矫揉造作或铺陈辞藻的美化之笔,而是以平实的笔锋写下恩师事迹生平,可见出司空图的史笔功力扎实非凡。
(二)洛陽之景
乾符六年(879),司空图在洛阳任光禄寺主簿,在任三年期间醉心于洛阳美景,撰写诗句以表达对此地的喜爱之情。如《牡丹》[5]62中所称赞的牡丹花为洛阳最著名的花种。司空图将牡丹花比喻为守护春天的薄霜,道出了洛阳牡丹娇嫩欲滴,营造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前两句以细腻的笔法描述牡丹的珍贵与香艳,而后两句由景及情,使得全诗情景交融。将牡丹花与春天连成纽带,既传达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更是进一步抒发了司空图对春天与牡丹这样的美物易逝的不舍感慨。本首诗蕴藉含蓄,言此而意彼,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方能领会诗人对时光飞逝的叹惋。司空图虽在洛阳流寓有三年之久,但对于山清水秀的文化古都洛阳风景之作却是极少,大部分仍为思念恩师以及追忆感怀的作品。虽不排除诗文失佚的可能,但结合同时期司空图的其他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以及整体氛围,能够推测出诗人这段时间较为低落,很少外出赏景游玩。因此绘景酬赏诗作数量较少。且即使是描述美景,在文字间也传达出一种凄恻悲观之感,多有以乐景写哀情的诗作。
(三)政论劝谏
自司空图与被贬宰相卢携相识交往后,卢携的政论思想也在一步步影响着司空图。乾符六年(879),卢携恢复宰相之职。当即提拔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仕途高升的表圣写下《少仪》[5]60以表内心难掩的喜悦之情。诗中所提到的丘迟是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在梁天监四年(505),丘迟以一篇《与陈伯书》打动了陈伯之率部归降,文章思理精妙、情理具备,其中有关江南景色的描写更是脍炙人口,为后人所称道。司空图以丘迟自喻,可以见得诗人的得意之情以及渴望在未来一展抱负为国为民的雄伟志向,这是在司空图诗作中首次表现出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广明元年(880),朝廷局势动荡不安。司空图作《淮西》[5]89情感态度鲜明,明确表述了对当前朝廷用军政策的不满。直接抒发对高骈消极用兵,一味崇尚相信道教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的批判。通过诗句的前后对比,对朝廷发出警告,即使是雄厚的兵力也难以抵挡不当的用兵政策。作为臣子,敢于进谏、勇于表达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品格。可见出司空图有着自己的政治见解与思维,不是行将就木的朝廷傀儡。且敢于对朝廷炙手可热的武将高骈用兵之策进行批判,颇有恩师王凝之风范。
三、司空图流寓思想动态
(一)入仕心态变化
乾符五年(878),司空图始终沉浸于恩师王凝的逝世,绝大部分作品是为纪念恩师,也有部分在途中有感而发所撰写的诗文,但整体诗歌作品都充斥着一种哀怨悲戚的氛围,难以见得对于功名的渴望或是官职的追求。乾符六年(879),在诗作中可以见得司空图的整体心境发生了转变。作品不再是一味怀旧感伤,开始有赏景描摹春色以及与友人共通饮酒酬唱的作品,诗作的类型更加多样化,语调也愈发的轻快明朗。不再将消极悲伤情愁溢于字里行间,而是有着愈发积极的乐观心态,能够感受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面对事物时的从容心态。广明元年(880),由于宰相卢携的提拔,司空图被提拔为陕虢观察使卢渥幕宾佐。面对黄巢起义军愈加猛烈的攻势,此时国家外部险象环生,内部贪污腐败。面对岌岌可危的唐王朝,深感痛心的司空图难以再继续保持沉默,在此年撰写了许多劝谏诗文,反映了作者对当下时局的关心和对政事的看法。在这里又可以见得司空图积极的入世思想,与之后归隐王官谷的消极避世思想形成对比反差,可见司空图思想的复杂深刻性。
在司空图洛阳流寓的三年之间,通过分析诗文作品发现司空图朝政心态的变化。从对时政局势的毫不关心演变到不畏自身安危,积极发表政论的鲜明转变。既有时局变化的社会大原因,但更多的是自身在洛阳所遇到的人和事对司空图思想的重要影响。
(二)思想变化原因
关于影响司空图仕途之路思想变化的原因有许多,但可以说其贵人卢携是关键的要素。卢携在司空图人生低谷时期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充分肯定了他的才学。在复入朝时仍不忘对司空图的提拔,据《旧唐书》记载:“(携)谓陕帅卢渥曰:‘司空御使,高士也,公其厚之。渥即日奏为宾佐。”[4]8085可以见得卢携对司空图的评价颇高。
卢携入朝任宰相一职后,面对势如破竹的黄巢起义军,重用赏识大将军高骈。司空图对于高骈的用兵之策始终不认同,刚开始司空图选择积极进谏建言献策,自司空图归隐后,对待朝政之变已变得相对淡泊,不再似早年那么激进。
光启三年秋(887)表圣撰写的《携仙篆九首》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作品。“携仙篆”指的是携仙而登仙之籍。司空图在王官谷听闻到高骈死讯,有感而发写下此九首诗。即有表示对卢携的哀悼怀念之情,也暗自传达出对高骈等人过分迷恋推崇道教仙篆的讽刺之意。同时表圣也借助此九首诗,抒发了对现实的感慨之情,也可细微地察觉出司空图的道学思想。司空图仍是以长年学习到的儒家理性精神与现实精神为主导,司空图的人生思想与诗学理论观是一个既统一又有着许多差异的矛盾体。
在洛阳流寓时期是司空图的一大转折点,也是真正开启独立为官的起点。在这乱世之中,司空图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以及淡泊名利、清高孤傲的品质。正是这次流寓洛阳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司空图思想的变化:由消极避世的消沉态度,到迫不及待地积极入世企图一展雄材抱负的理想,再发展为仕与隐相互交织融合的矛盾心理。
司空图一生基本遵循着儒家思想,他并没有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是在最终选择了退出官场的纷纷扰扰,做一名游山玩水的隐逸之士。遵从着佛道融合的思想,出与入,官与隐,凝结为他思想中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延续至司空图晚年,在诗作中均可得到充分体现。所幸司空图流寓一生,终于得到自身安宁。
参考文献:
[1]张学松.流寓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陶礼天.司空图年谱汇考[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72.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6]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李云峰.司空图传[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
[8]段杨帆.意境化的风格—司空图诗论文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