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探析
2024-04-14王春玺俞光瑞
◎王春玺,俞光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91
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有其内在规律。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些规律性认识中就包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1]。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中央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2]9,从功能定位、前进方向、领导力量、价值归宿、制度保障、环境塑造等六个方面揭示了那些“始终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反映党的政治建设总趋势并决定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深入阐释了党的政治建设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有机联系,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进而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功能定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
只有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功能定位,才能统筹全局、层次分明、主次清晰地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考虑党的建设问题,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将政治要求和政治导向贯穿在党的建设各方面,更加凸显了党的建设的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在联系入手,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3]51,将原来贯穿党的建设中的政治因素单独提出并予以突出强调,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建设”的完整体系,并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首要位置,深刻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党中央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1.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这一规律凸显了政治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属性。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任何政党都天然地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和政治标识。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先进政治组织,与其他政党有着本质不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具革命性的分子组成的,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诞生就以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性理论为指导,明确宣布自身肩负着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政治目的而诞生、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理想而存在,这种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标识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从而与历史上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划清了界限。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的政治立场、先进的政治本色和严明的政治纪律,从诞生伊始就将共产主义写入党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人民立场贯穿党的活动始终。政治属性体现在党的方方面面,构成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色和最本质的属性。政治属性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强大政党,就须臾不能离开政治建设,一旦“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2]131,党就会变颜色,必然会同其他资产阶级政党一样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政治建设定位为“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
2.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这一规律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党的建设是一个包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的整体系统,这些不同要素在党的建设整体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的功能也各有差异。“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阐释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整体中发挥的功能,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党的政治建设处于逻辑优先的位置,对党的建设这一整体系统具有“统领作用”,对党的建设其他方面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种作用关系是方向性的、引领性的、整体性的。这就意味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一方面不能代替党的建设其他方面;另一方面,要求从政治上分析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把那些关系党生存和发展大局的关键性因素即政治方向、政治属性、政治标准、政治要求等贯穿到党的建设其他方面中,这样才能从政治上发挥“5+2”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整体合力,更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如果在党的建设其他方面中忽视政治问题或者政治问题抓得不紧,就会最终影响党的建设这个整体系统的效能。
3.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这一规律贯穿、支配、影响、渗透党的建设各方面各环节。遵循这一规律要求将党的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根本性”和“统领性”位置,但并不必然要求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因为在党的建设整体系统中,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其他方面实际上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尽管党的政治建设能够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但究竟谁置于首位,先抓什么后抓什么是由不同时期党面临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决定的。从百年党史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任务有所不同,因此,‘放在首位’的可以是思想建设,也可以是政治建设,但‘根本性建设’却只能是党的政治建设”[4]。党中央将党的政治建设放置在“统领地位”就是遵循这一规律的体现。除此以外,新时代更进一步将其置于“首要位置”来强调,这既是遵循规律的结果,也是在新时代特殊历史环境下,从党面临的现实任务和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出发作出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一项全新部署。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主动探索创新,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历史自觉。
二、前进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只有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才能保证党的建设的根本政治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政治建设百年实践中总结的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必须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指南针”作用,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首次从政治理想、奋斗目标、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方向的具体内涵,并着重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2]133。这就阐释了政治方向对于党的生存和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党的政治方向与党的事业、党的政治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党的政治方向和党的伟大事业的关系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能不能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政治方向,把党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党的政治方向和党的政治建设的关系看,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事业中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伟大事业,既要廓清迷雾、排除干扰,为党的事业提供方向指引,又要推动全党对标对表、校准偏差,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到党的伟大事业中。
1.政治方向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规律建立在对政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认识上。如果说政治属性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什么”的问题,那么政治方向就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干什么”的问题,是一个事关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前进的根本性问题。政党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按照自己的政治路线、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5]347。其中,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等共同组成政党的政治方向,表明了政党“要干什么”。一方面,政治方向是政党属性投射到政党生存和发展的特定历史时空中而形成的具象化表达,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政治方向既是宽泛的,又是聚焦的。所谓宽泛,是指政治方向既可以是政党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方向,也可以是贯穿政党存在和发展始终的总体方向。另一方面,政治方向既体现在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主张等世界观层面,也体现在政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方针等方法论层面。所谓聚焦,是指尽管政治方向有各种表现形式,但它们都共同围绕一个具体明确且相对稳定的中心——政党自身承载的历史使命。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表明:一旦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等方面脱离了政党的历史使命这个中心,模糊了“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政党也就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那么政治理论将丧失现实意义,政治纲领的价值将会消解,政治路线将产生分歧,政治理想也将陷入混乱,政党就容易犯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甚至会走向分崩离析。在历史上,苏共之所以丧失政权走向垮台,重要原因就在于模糊了自身的历史使命,“背离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政治使命,放弃了为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社会主义政治目标,抛弃了建立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追求”[6]。
2.政治方向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规律建立在对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的深刻认识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政治方向面临许多新的考验。一方面,党内存在各种干扰正确政治方向的问题。比如,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部分党员干部背弃初心使命、丧失理想信念,“七个有之”问题依然突出,“有的甚至存在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严重问题”[7]749。这些问题实质上还是政治问题,其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危害党的伟大事业。另一方面,敌对势力对我国攻击抹黑的要害也在政治方向上。从精心炮制“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话语陷阱,到极力夸大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再到鼓噪渲染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对立,其实质就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2]167。这些严峻的风险挑战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客观上促进了党对自身坚持的政治方向的认识深化[8]。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围绕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武装、提升政治能力等方面作出部署,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信仰缺失、立场动摇、思想松懈的问题,强化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方向引领作用,有效化解了党内外存在的各种政治风险。2021年11月,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中国道路”列为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9]57上升为一项规律性认识,彰显了党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道不变、志不改的战略自信和坚定决心。
三、领导力量: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实现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这是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始终遵循的一条规律。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明确规定,中央或地方的任何出版物,“均应受党员的领导”“均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10]。这涉及党集中领导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实现团结一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严肃批评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提出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是中央和各级领导者的重要的责任”[11]527。此后,党从政治思想改造入手,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途径锻炼党性,批判党内“山头主义”“宗派主义”,严格落实以“四个服从”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制,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党的团结统一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党通过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机制,有效巩固了党的权威。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指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的所在。”[12]这就将党的团结统一上升到“党的生命”的战略高度,凸显了党的团结统一对于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意义。邓小平也格外重视党的团结,他提出了“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13]148“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14]等论断。党的团结尤其是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是党中央对全党实现领导的基础和前提,全党团结统一的中心点和聚焦点必须是也只能是党中央和党的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领导核心、党的团结统一、党的领导等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团结统一,将“经常喊看齐”视为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之一。他指出:“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2]102“经常喊看齐”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实质就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看齐”要求全体党员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以党中央、党的领导核心为准星和标尺,不断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修正错误、纠正偏差,实现党的团结统一。“经常”表明党的团结统一不是自发实现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全党必须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时时刻刻瞄准党中央和党的领导核心这个看齐的中心点和聚焦点,不因政治环境、工作重点、方针政策的改变而有任何松懈,也不因地域差异、级别高低、任务轻重而有丝毫折扣。习近平总书记将“经常喊看齐”这一具体实践举措上升为一项规律性认识,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团结统一之间的必然联系,标志着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2.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这一规律最集中表现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部署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坚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坚持把党的团结统一视为党的生命,并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所谓“创新”,就是将党的团结统一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从完善制度机制、改善领导方式、提高政治能力等方面具体部署,实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团结统一、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机结合,有效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是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是党的团结统一的应有之义。换言之,全党不仅要坚决维护党在组织上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还要实现党在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党的团结统一需要把全国广大党员联合起来,党中央权威是其中最重要的纽带[15]。没有党的领导核心和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党的团结统一就失去聚焦点和向心力。党中央提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两个确立”作为全党必须遵循的政治规范,要求全党自觉向党中央、党的领导核心对标对表、看齐纠偏。党中央还制定了《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制度规范,保证“两个维护”落到实处。二是把实现党的团结统一、行动一致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将“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7]795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其中:“团结统一”体现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统一,侧重全党力量的有效凝聚;“行动一致”体现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统一,侧重全党行为的秩序规范。“团结统一”为“行动一致”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而“行动一致”则是“团结统一”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党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根本目的之所在,也就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什么”的问题。必须紧紧聚焦“团结统一、行动一致”这个根本目的持续发力,将其贯穿到“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7]795等具体目的和任务中,有的放矢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三是把提高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没有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团结统一,就不可能实现党的团结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政治能力建设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各级各类党组织增强政治功能,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与党同心同德,树立一盘棋意识,“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对表”[2]148;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鉴别是非、抵制诱惑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准确领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能力,提高不折不扣严格贯彻执行的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能力[16]。这些要求和部署抓住了影响党的团结统一的关键因素,对症下药开出了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治本之策,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始终遵循、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四、价值归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聚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关乎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政党属性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来探求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道路,公开宣布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把实现多数人的彻底解放作为政党活动的最终目的,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独特的政治灵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天然具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和政治立场,而且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3]482,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党的七大首次写入党章并作为全体共产党员的活动准则延续至今,为管党治党确立了根本价值规范。“全心全意”的要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彻底性和纯粹性,表明服务人民是政党及其成员一切活动的最初价值原点,在逻辑上不设任何附加条件,在实践上也没有任何时空限制。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要做到全心全意,“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18]。人民始终处于中国共产党价值位阶的最高层次,既是一切价值判断的最终准绳,也是一切价值选择的最优选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并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2]135。这就从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视角阐释了党的政治建设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9]38一方面,民心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基所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开展自身政治建设的最大底气和动力,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就不可能在改革中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不可能坚持刀刃向内推进自我革命,就不可能永葆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另一方面,民心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所指。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围绕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代表民意、赢得民心、凝聚民力作为目标,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始终信赖可靠的坚强领导核心。
2.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聚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规律贯穿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部署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以“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清醒和自觉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把人民所思所想确立为党的奋斗目标,贯穿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为民造福的政治本领,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党的政治建设成效的标准,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价。一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69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洞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并写入党章,强调党员干部要自觉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了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放在党执政的最高位置。二是不断强化党员干部为民造福的政治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9]38为民造福既是衡量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本领。党提出必须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作为最大的政绩,不断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全方位提升党员干部为民造福的能力。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把“政绩观存在偏差,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上心、不尽力”[20]等情形列入职务调整的范围,形成了为民造福的鲜明价值导向。三是把人民满意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9]89党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开展党的政治建设。比如,聚焦永葆初心使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了六次集中教育活动,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纠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坚定决心清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分子。这些举措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鲜明的人民底色。
五、制度保障: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长期性,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政治规范体系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在管党治党百年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党员活动、党的会议、党的纪律等,开始逐步建立管党治党的制度规范。毛泽东高度重视以规章制度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四个服从”的政治纪律,并指出除此以外,还必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11]528。明确提出“党内法规”的概念,强调以制度和纪律的强制约束功能来保障党的行动,这在党史上是第一次,体现了党对依规治党的初步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针对党的一些好的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的现实以及在改革开放中暴露出的党内制度不健全的问题,邓小平提出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制度以保证党的领导。他着重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3]333。党的制度建设被提到了战略高度。此后,党与时俱进修订了党章,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等制度规范,聚焦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实现机制,完善了干部退休制度、人事选拔制度等若干制度机制,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制度治党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由此,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政治建设自然是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把建章立制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7]807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强调建章立制,突出政治规范体系的重要性,目的就是要把那些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提升为位阶更高、执行效力更强的制度形式予以固定,并有机整合为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的规范体系,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式、内在支撑和外部保障,从而推动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举措等经验性的政策、策略转变为具备刚性约束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最终保证党的政治建设既能在各级各类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始终规范统一地得到落实,又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贯彻执行而效力不减。从这个意义上说,党中央把制度规范融入党的政治建设中,体现了新时代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鲜明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1.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规范体系,这一规律在本质上是由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制度管大局、顾长远的作用决定的。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将长期存在,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腐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各种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削弱党的团结统一的风险挑战也依然存在。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26,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问题还没有根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回答好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永恒课题,必须依靠一套发挥立根基、管大局、顾长远作用的制度规范体系。只有形成一套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不断扎密、扎牢制度的笼子,才能全面巩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果,把党的政治建设的各项举措坚持下去,实现管党治党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政治建设中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持续发力,遵循“健全体系-强化执行-发挥优势”的制度逻辑。党中央通过及时修订党章、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等举措,促进党的政治规范体系更加成熟定型,保障政治建设有章可依、有据可循,体现了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创新运用。一是推进党章与时俱进。党中央及时将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写入党章,实现党章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明确“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二十大修订的党章明确提出党员干部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并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列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21]。这些都为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党先后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推进党内法规体系特别是党的自身建设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7月1日,现行有效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共1319部”[22]。这些党内法规体系把政治属性、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有机嵌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带动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制度机制,为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三是着力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方面,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章党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制度权威,形成了党员干部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将“不遵守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党的政治建设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23]纳入问责范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针对违反政治纪律的不同行为分别给予警告甚至开除党籍的处分。这些规定都保障了党的政治规范体系可靠管用。
六、环境塑造: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以系统观念抓党的政治建设,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这是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得出的规律之一。“党内政治生态”一词虽然是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但党很早就意识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要“造成交换意见的空气和作风”[24],他提出的“六有”政治局面实际上就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有“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3]277;江泽民提出要把“惩治腐败与扶持正气相结合”[5]105;胡锦涛提出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环境”[25]。“政治局面”“政治环境”等就是指代党内形成的具有特定价值导向的政治环境、政治文化、政治风气等综合要素,是“党内政治生态”这一现代话语的早期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上述重要思想,在总结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细微日常、润物细无声的政治环境层面深刻剖析影响和制约管党治党的因素,抓住了“党组织和党员生存发展的环境、氛围、风气、习惯”[26]这一最直接、最基础的内容,将其凝练概括为“党内政治生态”,并上升到“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关乎党的生死存亡”[27]131的理论高度。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将“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大党面临的六个“独有难题”之一[27]353,这就进一步凸显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置于党的政治建设整体中统筹部署,强调“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着力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培育党内文化、突出用人导向等方面统筹推进[7]802-806,形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系统思路,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
1.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这一规律性认识在本质上是由党内政治生态自身特点及其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所决定的。从作为“基础性工作”来看,是由党内政治生态的广泛性和辐射性决定的。党内政治生态覆盖面大、影响力广,涵盖了政治风气、政治规矩、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价值观等具体领域。任何党组织、任何党员的任何政治活动都处在一定的政治生态中,并受到政治生态的直接影响。此外,党内政治生态虽然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个特定范围内形成的政治“小气候”,但与外部环境的“大气候”之间是互联互通、相互形塑的。优良党风可以向外辐射“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19]40,党风不正则民风政风也将受到影响。这就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工作绝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相反,它在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中居于前提性、兜底性位置,发挥着培土固根、去腐生肌的重要作用。只有抓好党内政治生态,才能覆盖和带动其他方面整体发力,实现党的建设质量提升;一旦党内政治生态出问题,就会从各个渠道大面积地波及和损害党的肌体健康。因此,必须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视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谋划推进。从作为“经常性工作”来看,是由党内政治生态的关联性和脆弱性决定的。党内政治生态内部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部分要素受到污染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系统整体紊乱。想要改善政治生态,不从整体上统筹布局而仅仅只做某一方面的工作,很难取得实际效果。此外,党内政治生态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外界干扰或污染超出了系统承受的限度,导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受到破坏且短期内不可重建时,整个政治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不可逆的破坏,“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28]。这些特点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积极防御和主动净化相统一、局部性处理和系统化治理相结合,涉及净化、重构、修复、营造、涵养等工作的庞大工程,是一场以“时间成本”换“生态成本”的持久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时时推进、久久为功,才能以不断积累的量变促成质变,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彻底改变。
2.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9]12写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取得的成就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实现从“明显好转”到“根本好转”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以“基础性、经常性”的定位来抓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将其置于党的政治建设整体中,既相互配合一体统筹,又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是党的政治建设尤其是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规律之一。必须始终遵循规律,将抽象的规律全面运用到具体实际中,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一是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严肃。只有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的作风才会优良纯洁。必须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规范党的“三会两课”,增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主动发现问题、扫除思想灰尘、实现自我净化。二是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党内政治文化是滋养浩然正气的沃土。必须以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凝心铸魂,坚持扫旧习、扬正气、树新风。不断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倡导正确的政绩观,塑造党员干部忠诚担当、务实为民的政治品格和政治风骨,坚决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建立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严防“四风”问题回潮反弹。三是坚持标本兼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是最致命的“污染源”。必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思想从严、作风从严带动用权从严,增强对“一把手”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清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把思想净化、人民监督和法律震慑结合起来,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屏障。
总之,党对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深邃思考,凝结着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课题的创新探索。这些规律性认识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在党的政治建设的功能定位、前进方向、领导力量、价值归宿、制度保障、环境塑造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形成一个系统整体,以原理性、体系化的认识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政治建设”篇章,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当然,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探索党的政治建设规律是永恒课题。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牢牢抓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不动摇,纲举目张带动党的其他方面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形成强大合力,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为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An Analysis of the CPC'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rity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ANG Chunxi,YU Guangrui
(School of Marxism,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constantly summed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and sublimated and formed a series of regular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sisting leading other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with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Realizing the solidarity and unity of the party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ust 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must be guaranteed by a perfect system of political norms; Creating a good inner-party political ecology is the basic and regular work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These regular understandings reveal the internal,essential and inevitable organic connection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functional orientation,direction of progress,leading strength,value destination,system guarantee and environmental shaping.
KeywordsThe party’s political construction,The solidarity and unity of the party,Political direction,Governing the party b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