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实现机制

2024-04-14郑士鹏于梦薇

长白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国家

郑士鹏,于梦薇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人从“共同体存在”到“独立个体存在”的发展质变必然带来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组织的变化,即要求人们基于文明发展逻辑重建现代人所需要的生存、生产和生活系统,实现现代国家的转型,以保障人们的自由与发展。现代国家的转型与发展不是人为预设的,其扎根于具体、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之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作为西方现代国家转型模式,二者分别侧重于以社会或国家为主导性力量来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框架。以中国为代表的外源性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形成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现代国家建设模式,主张以高度组织化的政党为领导核心来建设国家政权、重塑社会规范、造就现代国家。中国以此国家建设战略推动社会转型和整合,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和民主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的历史性成就,也在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中,成功应对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施压、制裁乃至封锁,从而重新获得在世界上应有的尊严和主体地位,冲破了西方现代国家建设模式的逻辑规制,彰显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模式极具潜力的理论和道路力量,成为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新时代,基于中西方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在全球文明视野下处于竞争性并立的时代背景,中国国家建设已顺利推进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阶段,其成败将直接关系国家能否全面趋向成熟与定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基于中国政治发展逻辑继续将“政党建设”与“国家建设”两个图景有机关联起来,探讨二者协同推进的内在机理、逻辑建构和价值目标,以证明这一模式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际进程的契合性,彰显该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景性,进而增强中国人民对自身国家转型与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信心,并在理论上为今后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支撑。

一、内在机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相互促进

在中国发展历史逻辑与现代政治发展逻辑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政党与国家相互嵌入、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最佳实现路径。对该模式进行深入剖析需要我们首先从该模式运行的内在机理出发,即通过深入剖析模式背后各政治主体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来印证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新模式在政治价值与政治实践双重意义上所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从而为新时代继续发挥政党的引领作用,依靠党的自我革命塑造精神、改造社会、建设国家提供实践指导。

(一)秉持历史主动在反模式化的思考与探索中明确现代国家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肇始于外部异质文明的输入,中国以失败者的身份被裹挟到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面对传统政治体系全面崩解所引发的生存危机,中国要想在资本绝对权力的支配性关系网格之中赢取民族国家的一席之地,就必须以属于自己的新的发展范式来完成一场旧去新来的社会转型,即使国家既有的价值、制度与组织系统实现向现代国家的变革重组。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理论和先进力量有机结合的政治主体,其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解救国家存续危亡、构建理想社会的双重使命,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代表性、主动性和行动力,能够有效实现社会统合和政治统一,因而其必然地成为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轴心力量。

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历史高度,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遵循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一般图式的基础上,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方法、世界视野和历史眼光,不断根据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重大现实,科学制定并及时调整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构想、战略规划和战略步骤,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规划“三步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倡导“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到明确“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建设图景的历史演进,从而凸显了现代化国家前后相继、有效衔接、步步递进的建设特点,彰显了现代化国家“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扩展式、全局式的建设逻辑,塑造了现代化国家从国家建构到国家改革再到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通过不断调适与优化自身治理,确保现代化建设方案和政策执行的积极性、主动性、稳定性、连续性,保证国家战略规划的节节取胜。由此,中国开辟了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起始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意志’的自主诉求”[1],才能使中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把握自身,在对建设什么、怎么建、如何展开、如何最终建成并使其长期巩固的问题回答中,超越对其他现代国家建设理念和模式的简单模仿,开辟独特鲜明的政治发展路径,实现中国的内在逻辑与人类发展基本逻辑的有机结合。

(二)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逻辑为中国共产党发挥历史主动提供行为选择空间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觉和历史主动为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社会活动中统一性原则的客观制约,即必须在遵循现代化国家建设发展的一般方向、逻辑进程和终极境界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只有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在方向上保持一致,才能合乎历史进步性,才具有前途。澄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未来中国国家建设的方向和议题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大历史观,从更加宏远的历史视距和更加多元的历史视域出发去认识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而超越历史认识的客观时代局限与主观情感纠葛,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形成关于现代化国家建设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深刻洞察和敏锐把握。

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线索来看,中国传统的天下共同体在西方以商品资本、军事暴力为代表的刚性外力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国家构建历程的内生发展形态被迫中断,面临着民族主体性身份失落与历史叙事权力缺失的现实挑战。在此情况下,西方强势现代文明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使中国现代性国家的构建与成长以生存性危机的方式被迫提上日程,中国别无选择地走向现代民族国家道路、遵循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运行逻辑,使传统国家的构建理念、制度、体制和机制逐步得到调整和改造。这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透视了任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国家在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都必然要把完成现代化国家建设作为共通视域的历史必然。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从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来说,由西方现代化肇始并推动的现代国家建构尚未彻底完成其历史使命。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最终的历史使命是被“自由人的联合体”所取代。当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国家,理论处于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2]52阶段,面临着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超越造成现代异化与分裂的资本逻辑的抽象统治、在新的社会结构中,追求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与自身本质实现的现实使命。因此,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事实上以抽象的逻辑规定了其历史实际进程的结构性约束条件和最终所要追求的结果,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逻辑作为自我规范的行为选择空间,从而确保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实际进程始终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吻合。

(三)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已经走过了创造辉煌的一百年,在这百年实践中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6。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与此同时,中国也凭借自身的天然禀赋和后发优势,以不可逆转的态势进入大国博弈的核心地带,成为打破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重要力量。这既让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也让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国内外风险挑战骤然增多。

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说,随着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出于维护自身霸权地位、转嫁本国社会矛盾和选举政治的多重考量,凭借超强实力和国际社会相对缺乏有效制衡的现实,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指责中国是印太地区的“破坏性力量”,公开否定对华“接触政策”的有效性,并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遏制行为:经济上实行报复性关税和全面的科技脱钩政策,政治上高举“民主国家同盟”的旗帜着力打造联手制衡中国的一致立场,军事上不断加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部署以遏制中国军事力量,等等。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挑战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为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中国以“并联式”的发展道路高度叠加发展任务,压缩发展时间,往往在“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尚未充分完成”[4]的情况下就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无法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复杂叠加、相互交织。中国要想在此充满荆棘、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继续开拓前进,就必须找寻解决之法,把完善制度作为抵御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议程,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有效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创造更大的奇迹。

二、整体性呈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功能发挥的逻辑建构

在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领导社会革命和主导国家治理,即以“党建”来激发国家治理创新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强大动力,实现“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的互构联结和高度协调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从遵循政党与国家有机互动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功能发挥的逻辑建构,有效促进了“政党-国家”的相互嵌入。即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治国理政成效起决定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把党的建设落实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之中,来支撑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大战略,推进和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功能、系统推进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进而满足了国家建设对权威、秩序和广泛支持力量的需求。

(一)党的政治领导力为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统筹规划功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5]77,78“关键”“根本”这两个关键词,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无可比拟的强大领导力及领导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领导力是党的领导力的核心范畴,在党的所有领导活动中居于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具有对关系党和国家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部署,制定科学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的“引擎”功能。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使命与新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抓纲带目的科学方法将本国历史的惯性因子和国情现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构逻辑需要相契合所得出的深刻理解和方向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为指引,旗帜鲜明地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求全党必须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鉴别力和判断力,增强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掌舵领航的政治意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正是基于政治领导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战略定位与战略规划,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阐释了分“三步走”的全息图景和认知坐标,提出了“十三个坚持和完善”的实践路线,从而在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如何发展的根本问题,把准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脉络,促使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能够有序不乱地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效运转,以期最大化地实现国家治理效能。因此,正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能力的不断提升深刻影响着我国国家治理所能达到的战略高度和实践图景,其为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功能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

(二)党的执政能力为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系统推进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构想、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愿景引领、价值塑造和理念阐发阶段,更重要的是以具体有效的措施方法、工具手段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项部署精准、高效、全面地落实到实践中。在我国政党—国家—社会的权力运作链条下,执政党处于各种权力的核心,政党执政是国家治理的前端环节。因此,规划落实是否有力,政策落地是否有效,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关键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是否有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议题并载入党的十九大所新修订的党章中,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6]106。这表明党对自身领导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路径更加清醒而坚定。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精细工程,其微观落实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领域,贯穿从中央到基层的所有层面,需要党的组织、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治理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尊重多元主体不同功能属性和运行规律的前提下,以合并设立、合署办公等方式科学设置党和国家机构体系,优化配置部门机构,明晰各部门职责权限,有效解决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权责脱节等问题;同时,党根据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不断向市场和社会合理赋权,健全并拓宽它们参与国家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渠道,减少重“管”轻“治”现象的发生。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功效,形成高效有序、活力迸发的国家治理样态,从根本上打通体系化运行中的梗阻,将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各项任务有效推进下去。此外,中国共产党不断系统优化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将党组织深度融入国家政权系统和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通过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其在各主体治理过程中把控国家治理政治方向、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制度规范和实践路径的正确性,进而保障国家治理各领域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领导干部是将党的执政活动落实到微观操作层面上的直接主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干部能力建设”提升到战略全局的高度,通过突出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和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来不断增强其“八种本领”,提升“七种能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增强其党性修养和公仆意识,着力克服干部队伍中所存在的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现象,确保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干部队伍和人才支撑,促进国家治理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不打折扣、不做选择、准确有效地执行。正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保障了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目标、各部署之间不仅在横向上实现了前后左右联动贯通,而且在纵向上实现了上下衔接对流顺畅,从而为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推进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三)全面从严治党为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激励凝聚功能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撑

从治理主体的视角来看,在浩大艰巨的国家治理系统工程中,怎样科学有效地集合多元治理主体推动其共同致力于政治秩序的稳定运行是一项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政党可以依靠体系完备、覆盖面广的组织体系实现对多元协同治理主体的有效整合与领导。但同时必须注意到,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双重效应使得利益错落、阶层多样、诉求差异、取向不一等诸多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能否维持公众稳定一致的价值观共识,强化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强化对现行国家秩序、治理理念的坚守,是有效维持社会稳定、黏合社会断裂、推动治理高效运行的重要变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发挥整合社会价值观和凝聚治理共识的功能,使各治理主体在统一的政治规范和有序、稳定的关系态势中,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足够的社会信任资本和强大的社会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居于政治体系中心地位和在政治秩序运行中起着核心作用的重要凭借”[7]。全面从严治党是影响此项功能发挥的重大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纳入整个国家建设大局之中,成为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以消除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转变党的作风和形象为基点,秉承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坚强意志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胆魄勇气,连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两手抓,坚持正风肃纪反腐与党内监督巡视两手硬,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与全面覆盖相协同,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从而有效清除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隐患,化解了党面临的严重政治风险,塑造了一个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政党形象。这不仅使党得到了多元主体的高度评价和衷心拥护,充分激发了多元主体工作的积极性和行动自觉性,而且也增强了国家治理理念的说服力、生命力和传播力,使得国家建设目标转化为对多元主体具有约束力的思想准则和政治规范,进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社会各层次利益,有效排除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种思想障碍和实践阻力,扩展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回旋空间,降低了国家治理成本,保障了政治体系的顺利运转。

三、价值导向: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目标同向性

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建构范式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其原因不仅在于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内在机理和互构联结具有逻辑一致的实践品格,而且在于二者具有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二者都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基本目标,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整体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这是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够形成发展合力的内在根源,也是以政党为中心的国家建构模式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动力之本。

(一)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基本目标

公平正义是世界人民的集体诉求,体现着人们对发展与人和社会关系等问题的不断反思和追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满足其对于获取自由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社会地位与发展机会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构建“推进以人为本的发展”的制度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围绕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紧密联系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科学确定党的建设主线内容,不断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整体把握党的建设战略任务和现实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进而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身作为实现人民利益和满足人民需求的一种“工具”,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民享有同社会发展进步水平相一致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美好生活。这内在地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主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将人民立场有机植入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机理之中,确保政党执政与国家治理的利益同质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同时,又坚持做大做强做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夯实劳动者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劳动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在此过程中,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8]等多方面多管齐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着力规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获取与今后的自我发展极不平衡的陷阱,努力打破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式上的平等”,追求人“事实上的公平和平等”。因此,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二者都追求实现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同社会发展人的目的化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无产阶级政党价值立场的智慧结晶。

(二)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整体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制度优势证明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和理论体系的真理性、以制度理性弥补人性以及人的能力的局限与不足、以制度力量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政道与治道的协同变革,其重点就在于促进制度体系建设适应现代社会权力的运行规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求。政党建设是建构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力量,这是由我国政党主导国家建设的发展范式所决定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建设,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促进三者上下贯通和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既着力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旧制度,又从实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急需的制度”和“必备的制度”,将成功经验、成熟做法和改革成果上升为制度规定,进而不断解决中国制度建设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强化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禀赋,并助推其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效能。此外,中国共产党也从政治结构空间和要素结构空间两个维度入手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及其制度改革。党以自身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引领和示范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以自身制度的强大执行力带动国家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以自身制度建设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强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供给。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建设始终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伴随,二者共同致力于以制度现代化为核心诉求,按照“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战略性重构,促进现代制度体系的成长与成熟,最终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目标。

(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坚船利炮的威胁和凌辱下、在“睁眼看世界”的震惊与觉醒中成功摆脱被帝国主义蹂躏瓜分的悲惨命运,成功转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成功应对现代化浪潮所裹挟的千钧重击,成功将世界变局转化为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战略机遇,确保中华文明始终行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之上,其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始终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保证党的内部建设和党与外部的重大关系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国逻辑把握强党部署,提出必须抓好党的六大系统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增强全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党始终具备理论先进、政治坚定、组织严密、作风优良、纪律严格、制度完善的品质特征,从而努力把党建设成为能够有效驾驭大变革浪潮、具有强大自我调适能力、敢于创造民族复兴伟业的执政党。这充分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决心和能力始终将自身建设与党的历史使命相贯通、相统筹的智慧和勇气。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有机统一的政治发展逻辑使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同政党建设相同的基本行动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第五个现代化”,其从制度层面既通过不断完善国家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来增强国家韧性,提升中国国家战略承载力,又以创新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增强中国制度文明的世界话语权和影响力来为世界制度文明的赓续发展和融合创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深层动因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历史诉求的创造性回答。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国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