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优势领域拱火能维护国家地位

2024-04-14刘璟灿

西部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霸权海军优势

刘璟灿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80)

关于国家地位的讨论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在国际环境剧烈变动的今天,大国之间的竞争重新回到舞台中央。在关于地位竞争的诸多政策手段中,拱火政策是非常独特而又少有学界成果的领域。霸权国在国家竞争中会在地位焦虑驱使下使用拱火政策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尤其是在自身绝对优势领域进行拱火。本文正是将国家地位竞争和拱火政策相联系,寻找地位焦虑下的拱火政策和国家优势领域的因果关系,并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什么是拱火政策

目前,国际关系学界并没有拱火政策的明确定义,根据拱火的实施主体、拱火对象、拱火目标、具体手段等要素,拱火政策可作出如下定义:拱火政策是行为体(一般为国家)为了获取物质、非物质利益,扩大涉及其他国际行为体已有矛盾的政策。根据现实具体矛盾、相关国家特性、总体战略环境不同,可以将实施手段分为语言、经济、政治和军事四个层次。在具体特点方面,拱火政策具有间接性、不可预测性、灵活性等特点。间接性指利用已有的矛盾,对其进行扩大来达成自身目标;不可预测性是指拱火国在矛盾扩大后很难控制事态的发展,长期甚至会造成拱火国难以承担的损失;灵活性则是指拱火的具体手段十分多样,拱火国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二、地位焦虑

(一)什么是地位

一般意义上,地位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地位,这是根据个体在多个社会维度中的整体表现。个人的地位不能与他所处的社会进行分离,个体对其地位的认知只能通过社会其他成员的共同认知。为了获得这种积极的社会评价,个体需要有值得别人称赞的品质或成就,这种积极的社会评价会在具体的行为中有所体现,就像社会给予高地位或者公认应该受到尊重之人的待遇——象征性的恭敬行为。但是这种地位的获得并不一定代表了物质方面的收获,有时候人们追求地位并在与其他个体比较中获得优越感也是追求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社会领域的国家地位是一个国家的价值属性,比如财富、强制能力、文化、人口、社会政治组织以及外交影响力的综合排名。国际政治中最高层次的领头地位——霸权国,这种地位的获取也是通过其他国家的自愿认可。作为地位基础的一些属性是可以衡量的,比如国家经济规模或军事力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形资产,比如文化成就、软实力和道德权威[1]3-30。一旦国家被赋予大国地位,就会获得额外的政治合法性和行为合法性,会进一步增加其各种决策在国际政治中的认同度,从而获得不同于物质实力的软权力。而当国家遇到地位落后情况时会寻求解决之道,这会导致与其他国家的地位竞争[1]58-84。

(二)如何判断国家在追求国际地位

根据权力转移理论,随着崛起国和霸权国相对实力的接近以及崛起国对现有状况的不满,两者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增大[2],地位需求通常是它们对现有状况不满的首要表现,因此,崛起国会采取果断行动以表明它们的实力增强并希望获得更高的地位[3]。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崛起国家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策略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模仿、竞争和创新。模仿是通过学习处于更高地位国家的成功行为和经验从而达成自身追求国际地位的目标;竞争指崛起国采取更具对抗性的方式,与霸权国在其优势领域展开直接竞争;创新则是完全不同于霸权国的崛起方式,创造自己的规范和秩序,在新的领域赢得优势从而获取更高的国际地位。

具体来讲,国际地位会和某些标识所联系,如果国家寻求获得这类标识,那就代表了该国正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其想要获得地位,地位信号常常与成本巨大的“炫耀式消费”相联系。在国际政治中,太空计划、核武器、海军建设等就是作为大国地位的昂贵信号,因为它们需要大多数国家所不具备的巨大能力和资源[4]。

(三)什么是地位焦虑

地位焦虑影响的是地位较高的参与者,与地位上升的竞争对手相比,它们在一个或几个维度上的地位下降会引起对地位降级的恐惧。地位焦虑并不是处在高地位国家之间各个方面地位的所有差异,地位焦虑表现为高地位者对于其他行为体在一个或多个领域要超越它的一种威胁感知[5]。因此地位焦虑促使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行动者阻碍其他行为体的进步,在它仍然保持领先的领域保持优势,在落后的领域弥补损失。

在国际政治中,三大等级制度赋予一个国家国际地位,一个国家要想成为霸权国,就必须在所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三点包括可感知的军事能力、经济能力以及声望。声望指的是其他国家对一个国家行为的看法,具体来讲是通过一个国家在和平和战争时期的表现,国际体系中最有声望的国家是那些最近成功地使用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并因此加强其权力的国家。当一个国家在上述三种等级制度下的排名不一致时就会出现地位差异,它会尝试根据自身能力来进行平衡,一个崛起国在一个标准下表现的越好,它在其地位维度上提升的动力就会越强。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时常会遇到其经济、军事能力相对较高以至于与其地位不匹配的状况,不幸的是历史中崛起的大国要想到达满意的地位往往都与军事方面的成功紧密联系。对于国际政治中的高地位国家来讲,如果受到崛起国的威胁,它就会感知到强烈的危险,也因此会产生地位焦虑。对于地位的失去比获取地位更加厌恶,同样避免地位降低也比进一步提升地位更重要。因此,为了保护已有地位,高地位国家可能比崛起中的大国更容易接受风险,而崛起中的大国可能更倾向于规避风险。

三、拱火与地位焦虑

拱火政策的关键在于对于矛盾的激化和扩大,霸权国在与崛起国的地位竞争中本身拥有物质和能力层面的优势,为了捍卫自身地位,霸权国可以接受更多物质实力消耗。本文据此做出如下假设:霸权国在实施拱火政策时所涉及的领域往往是自己的优势领域,并通过这种优势完成矛盾的解决从而维护自身的地位。

我们需要明确霸权国在国际体系内的并不是处于全领域优势地位,因此霸权国在实施拱火政策时会尽量发挥自己最大优势力量,尤其是保持地位所依仗的优势。相对于霸权国的优势领域,崛起国处于弱势,如果贸然与霸权国对抗可能会令自身遭受巨大损失并导致地位下降。崛起国在面临霸权国发挥其优势领域的拱火时可能会做出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强硬对抗,但是在霸权国的绝对优势下大概率面临失败;第二种是选择保守应对。这两种选择都会有利于霸权国在拱火后解决矛盾,并成功维护霸权地位。

四、案例分析

英德海军竞赛中,英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国地位,在德国扩大海军规模时,通过自身海军舰艇的扩建,尤其是“无畏舰”的出现,将既有英德矛盾升级。利用自身在海军方面的规模和先发优势,最后成功保有自身的海军优势,成功维持霸权地位并迫使德国妥协。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的学者和决策者不得不承认,面对人口更多、财力更雄厚的竞争对手,英国正在衰落。正如张伯伦所言:“落后于竞争对手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在生存斗争中,与我们的对手相比,我们正在落后,英国将从几个世纪以来享有的比较地位中衰落……它将成为一个五流国家,不得不依靠更强大的邻国生存。”[6]

这些并不意味着英国不再占据统治地位,它仍然是主要的工业、贸易、殖民和海军强国。由于有效的财政政策、生产能力、帝国财产和海军力量,英国仍是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哪怕到1914年,在当时衡量国家经济实力最重要指标贸易方面,英国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贸易的17%,军舰吨位是德国的一倍多,具体为271万吨与130万吨。在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开始了“世界政治”(Weltpolitik)和声势浩大的海军扩军计划,目的是最终实现与英国平等的地位[7]。德国试图在全球范围复制英国,力求成为一个海军与民族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德国的“世界政治”目标还同时暗含了英国正在衰落的实质。如果德国海军舰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这种规模能够重创英国本土舰队的前提下,英国为了保有其既有地位和海外利益,将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因为其舰队在遭受德国攻击时需要抽调海外舰队的部分兵力,这将会使英国的海外殖民利益在面临法俄等国攻击时承受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为了避免遭受总体的巨大损失,会接受自身的衰落和德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德国会以和平的方式获得世界强国地位。

以上的设想固然有合理之处,但是德国决策层却低估了英国对维护其霸权地位的决心。三个世纪以来的英国海洋事务表明,维持海上霸主地位已经根植于英国的民族意识中。英国海军的建设思路一直遵循海权的经典战略原理,也即两强标准(two-power-standard),英国的海军规模应该超过仅次于它的二三名规模总和。英国海军所守备的最核心区域是“英国贸易核心地带”,即环绕不列颠群岛的水域,保持其海上霸权。因此,对于英国来讲,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德国,如果德国完成其海军扩建计划,届时德国所有舰队将集中于离英国只有数小时航程的海域,这对于英国的国家安全是摧毁性的,德国能够直接威胁其核心本土区域。随着德国海军计划的发展,英国也在重新评估其海军战略,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此时面临英国经济的相对衰退,维持海军霸权的成本随之增加。海军大臣费舍尔建议对海军力量进行重建,旨在更有效地维护英国的战略利益和地位。标志性结果就是1905年英国建造了17 900吨的“无畏号”(也称无畏舰),无畏舰是一种全新的装备统一制式大口径火炮的超级战列舰,反映了海军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并立即改变了游戏规则[8]。无畏舰的作战能力远超先前的战舰,它降低了之前所有战列舰的价值,它的出现也代表英国能够有效适应日益严峻的财政状况,同时保持其海军优势,德国获取地位的要求不会被英国承认。

英国海军政策的变化对德国获取世界大国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想跟上英国发起的新一轮海上军备竞赛,就需要大量的额外支出。与英国不同,德国天然面临巨大的陆上防御需求,陆军之于德国就像海军之于英国,如果动用宝贵的资源和英国进行一场自身所不擅长的海军领域军备竞赛,将会大量消耗本应用于陆军建设的资源。这将使德国面临两种下场,如果孤注一掷将大部分资源用于海军的建设,德国会面临来自法国和俄国两个方向陆上的巨大防卫压力;如果将有限的资源同时投入海军和陆军建设,那么英国会占据绝对优势。更为严重的是,同英国的军备竞赛开始后,不仅已经感知威胁的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国家也可能会将德国看作是改变已有世界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届时德国世界大国地位的目标将彻底失败,也会危及其在欧洲大陆的已有地位。但是德国如果对于英国扩大的海军军备竞赛选择迁就,就等于承认自身所谓世界大国地位是不可能实现的,并进一步威胁到德国相对脆弱的民族意识,出于国家认同的原因,德国不得不回应英国发起的挑战。在1906年,提尔皮茨提出了一项补充海军法案,要求将六艘新的巡洋舰改为无畏舰,并将每年三艘战列舰的生产计划延长七年,随后在1908年和1912年又新推出了海军法令[9]。面对德国的毫不退让,英国自然不能承认德国对世界大国地位的要求,为了让自身的霸权国地位继续稳固,1912年丘吉尔进一步扩大了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计划,两国的军备竞赛也愈演愈烈,最后的结果显然只有两个:要么德国放弃对于世界大国地位的追求;要么英国放弃自身霸权国地位的现实。1913年,提尔皮茨正式接受了英国提出的两国现有海军规模比例。1914年初,德国并没有出台新的海军计划,并且分配给海军的预算也急剧下降,也即从事实层面德国世界大国地位的目标已经失败。

在该案例中,英国正是在强烈威胁感知下产生了地位焦虑,并且根据自身在海军、海权以及舰艇建造等方面的绝对优势,通过率先进行军备升级进行拱火,成功扩大了英德双方在地位和海权争取方向的矛盾,使德国陷入失败几率更大的陷阱,最后以德国妥协的结局成功收场。

五、结论

后冷战时代的20年是国际关系历史中少见的稳定时期。但是,当目前的霸权国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保持其霸权国地位最大的威胁时,我们也只能从自身做起积极予以面对。在这一过程中,应对霸权国在自身优势领域的拱火就更加重要,任何草率的行为都会对中国已有的地位和实力造成不可逆的冲击。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主要依靠的还是经济实力,我们目前尚没有与美国完全匹敌的军事能力,更没有遍及全球的军事基地和以中国为主的同盟体系。在这种相对劣势的背景下,我们是否需要补强相应的能力,在面对美西方针对我们劣势领域的拱火时该如何应对,都是亟需面对的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以期本文能够对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猜你喜欢

霸权海军优势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量子霸权”之谜
矮的优势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画与话
封面人物·杨海军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