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三重向度

2024-04-14蒙象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蒙象飞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逻辑及其价值,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实质,进而把握好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在丰富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文化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而言,文化理论是以文化概念为轴心并对文化的本质、功能、作用、发展等文化问题进行学理化阐释并以理论形态呈现的总称。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重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文化发展观、文化系统观、文化全球观。

(一)把基于坚定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兴盛视为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并未就“文化”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化的本质内涵进行了科学的阐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制约但对其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毛泽东也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664页。这些经典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文化建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大局中进行审视和谋划,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文化是各民族相互区别的标志之一,它不仅孕育了民族的思想基因也为民族的绵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如今,中华民族正朝着伟大复兴目标阔步前进。前进路上必然离不开文化的丰厚滋养,需要精神动力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4页。习近平把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并将文化兴盛视为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和重要支撑,深刻揭示了文化兴盛与民族强盛的内在联系,表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本质内涵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如何推进文化兴盛?在习近平看来,基本遵循在于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自信力的最高表现”(5)王永贵、尤文梦:《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向度》,《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习近平将“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列,科学论述了文化自信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篇大文章中的重大战略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是文化兴盛的基本遵循,不仅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3页。,还因为文化自信是凸显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依托。没有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就是无根之萍。从文化本体论而言,文化自信本身就是文化兴盛的重要体现。坚定文化自信也表明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生动诠释了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本遵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以之支撑民族强盛的科学认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的丰富和发展,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二)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视为旨归推动文化发展范式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

文化发展范式主要是指文化发展的理念、路径和方式的总体框架,也即文化发展的模式。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发展范式也会不一样。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也更显多样,显然“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69页。。由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文化发展优先的文化发展范式就难以解决新时代文化发展领域的主要矛盾了。习近平深刻洞见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领域的主要矛盾,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为价值归依,推动文化发展范式迭代升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

整体而言,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范式坚持“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在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再建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靠人民推动文化发展。一切伟大的文化创造都是源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0页。,文化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创造。二是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出文化惠民工程、进行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以及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无不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三是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页。人民群众主要依据自身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实现程度来评判文化发展的成效,文化发展也要以此为价值归依。

文化发展范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发展道路的变革。分析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阐述以及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总纲,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求和推动文化兴盛支撑民族强盛为根本目标,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两创”原则中推动了新时代文化发展范式的深刻转变。这条文化发展之路,既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又连接历史与未来;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放眼全球文明发展;既立足文化发展的自身客观规律又将其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统筹并论;既有指导思想上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底色,亦有文化立场上的中华民族本色以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特色,体现了文化发展继承与创新、特殊性与普遍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其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坚强领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发展经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崭新境界。

(三)把文化建设视为结构系统并将其放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整体性考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系统观

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指出,学习好、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根本在于“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10)《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系统观念,把文化建设视为一个结构系统,将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手段、方式等要素统一起来,同时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要素统一起来,推动文化整体式建设。

其一,科学统筹文化建设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化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内部各要素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且相互交织,各要素只有紧密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并产生整体性的力量。换言之,任何要素的缺失都可能会给系统的整体性力量的产生带来影响。习近平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17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依据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对网信、文艺、新闻、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各领域进行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明确了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以及践行文化使命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作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首要政治任务、领导权、价值引领、基本原则、具体要求、主要路径、根本动力、体制机制改革等系列重要指示,既有理论总结,也有工作部署,“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将文化建设各要素统筹起来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刻意蕴。

其二,科学统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文化的作用虽然不一,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始终不变的。习近平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8页。“硬实力”和“软实力”两者间相辅相成、彼此作用。经济社会其他要素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提供的价值引领和动力支持,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又影响和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习近平坚持全局视阈、系统观念,把文化建设与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极为重要工作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考虑和推进,以系统性思维科学统筹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具总体性、系统性特点。

(四)把文明交流互鉴视为全球文明发展、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推动因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全球观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文明的世界性问题,他们认为: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世界历史发展表明,人类社会正是在各民族文明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百年大变局的现实,从推动全球文明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视角科学认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四个共同倡导”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全球观。

首先,强调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59页。文明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正因为文明具有多样性,文明之间才能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并在取长补短和相互借鉴中丰富色彩、获得自身发展。此外,文明交流互鉴还具有架构各国民心相通桥梁的作用,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一直以来,人类社会纷争不断,世界和平与安全是人类的美好期许和共同夙愿。习近平指出,要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44页。。民心相通是减少误会和摩擦、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条件,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推动民心相通。

其次,阐明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可行性。针对“文明冲突论”的陷阱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行径,习近平指出:“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59页。,“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59-260页。。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文明图景,如同世界上不只有一种色彩一样,各国、各民族文明都是世界文明图谱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其中,包容性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前提,所以文明之间“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1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79页。。

最后,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强调:“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人之美,美美与共’。”(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11页。“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其核心就是通过文明的互容、互鉴、互通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作出贡献。文明的互容、互鉴、互通离不开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了推动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多方面、多层面,但在文明维度上其核心要旨就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的多样性、共存性发展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维度层面构建的前提,也是目的。实践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极大推动了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多方面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列举论述还不足以涵盖其丰富和发展的所有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它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深入。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逻辑

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有其内在逻辑。同样地,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亦是如此。大体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主要从以下维度展开的。

(一)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6页。。一般地讲,理论创新主要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是生产生活实践,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总钥匙。很显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理论创新的结果,同时,“六个必须坚持”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自然也蕴含了“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譬如,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全党时刻牢记执政为民的政绩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又如,坚持自信自立和坚持守正创新,强调文化自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遵循、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调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论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再如,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文化发展问题,统筹文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全球文明共存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系统观。再比如,坚持胸怀天下,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国际人文交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全球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1)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求是》2019年第22期。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彰显出理论伟力,根源在于其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源于“六个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文化发展观、文化系统观和文化全球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创新,“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根本所在,是总钥匙。不难想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深入,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也将结出更为丰硕的理论果实。

(二)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根本遵循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两个结合”之所以是“必由之路”,因为只有“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4页。。“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深化了文化发展规律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以“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其一,“两个结合”突显了文化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习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没有文化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此,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2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人民日报》2023年7月2日,第1版。“魂”和“根”共同构筑了文化的主体性。如何保持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13页。。在“两个结合”中通过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2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其二,“两个结合”突显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习近平对文化的民族性问题又作了进一步地阐释。习近平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页。“第二个结合”本身就是强调中华文明的民族性问题。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高度凝练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在“两个结合”中以“两创”为原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显然,立足时代特征,创造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其三,“两个结合”突显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共产党宣言》),“两个结合”本身就蕴含了我们党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尊重。如果没有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包容和尊重,我们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无从谈起。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并发展的,包容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包容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差异性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劣论”等陈词滥调的超越。

(三 )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领域突出问题为价值牵引

任何理论都是在解决实践问题中形成并发展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6页。习近平也深刻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30)《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7页。,理论的飞跃“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31)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以问题为牵引的实践是形成理论的来源和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之所以能够常青,就在于它始终立于“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的时代前沿。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抑或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解决问题为价值牵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前,中华大地正经历着中华民族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既广泛又深刻,反映在文化领域必定是理论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强调:“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3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7页。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领域的突出挑战就必须理论创新,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文化建设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实践问题即“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我国发展历史方位新变化必然带来新挑战。与之前相比,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挑战更大,实践问题也更多更复杂。从国内看,人民群众期待追求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种类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因此“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6页。,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有的领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3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6页。现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形势。对此,习近平强调:“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8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6页。,牢牢把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此外,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3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页。,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占据一定市场,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3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6页。。从国外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式更加隐秘,“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甚嚣尘上。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论,倡导建构文明维度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人文基础。综上可见,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领域突出实践问题为价值牵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理论逻辑。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的价值意蕴

综上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的内容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丰富和发展的逻辑也是多维度的。这些丰富和发展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大厦更加巍峨挺立,更富时代特征,具有如下重要的意义。

(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矛盾的运动。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将矛盾学说灵活运用到文化领域,深刻阐释了如何处理文化发展中“源”和“流”“魂”和“根”“内”和“外”等关系问题。在正确处理文化领域的矛盾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时也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其一,正确处理好“源”和“流”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各国文化发展中都会碰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处理好文化的“源”和“流”的关系。对此,习近平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3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正在生成的文化样态,是“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源”。无“源”则无“流”。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需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绝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在文化继承中创新发展。

其二,正确处理好“魂”和“根”的关系。习近平在谈到“两个结合”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喻为“魂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喻为“根脉”,他指出:“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41)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在习近平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大的关键在于“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1页。,而“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核心则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精华以及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贯通”“融通”起来,推进文化创新。“贯通”“融通”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路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路径。

其三,正确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世界历史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实质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即文化“内”和“外”的关系问题。对于如何处理文化的“内”与“外”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43)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要求我们既坚守文化自信也不能盲目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科学认识的深刻意蕴,是指导我们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的基本要旨就是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作为一个过程,不断结合各国实际、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创造。党的百年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是理论创新的结果,更是我们党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4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510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视为“不断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而非“即成事物的结合体”,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以创新理论指导过程的变化,这是我们党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个重要法宝。

作为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必须依据新的时代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事”中求“是”。“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页。,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6页。。习近平指出:“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47)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正如前文所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是立足于理论和时代实践相结合的丰富和发展,而不是凭空、随意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逻辑之一就是以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领域的突出实践问题为价值牵引。从动态过程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依据新的时代实际,在具体分析和解决文化领域突出实践问题中所进行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从结果上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具有原创性的贡献,这些原创性贡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论断,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般性规律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显而易见的是,包括文化建设事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具有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朝前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推进,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必然会更加体系化学理化。与之相随的,丰富和发展过程也将更加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

(三)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亦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属性。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具体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在其相关著作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要求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最早界定的是邓小平。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4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3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江泽民、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发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等科学论断,赓续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本质要求的科学论断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51)《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7页。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已经昭示我们,如果党丧失了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会脱离正确的轨道,党和国家就将面临覆亡的危险。社会主义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当然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52)《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1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二是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5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页。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精神生活的现代化;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共同富裕,也是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进而在精神层面上实现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宝库。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依据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实际,在继承和创新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文化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必然结果,是坚守“魂脉”与“根脉”辩证关系守正创新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无论是在具体内容上,还是在逻辑理路上,抑或是在价值意义上都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总而言之,习近平文化思想架构宏大、严整深刻、内涵丰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引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发展、多样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54)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可以想见的是,作为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将会随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画卷的不断展开而更加深入、更为深刻。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请文明演绎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漫说文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