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人工智能(EAI)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融合创新研究

2024-04-13王翀

理财·收藏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政治

王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人工智能(EAI)融入后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与方法上的革新,增强思政理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是当下教育界人士和有关学者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

一、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容

(一)人工智能有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人工智能的应用,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等方面得以改变。第一,开始采纳并运用差异化教育方式。大数据能够对每一名学生进行“精准画像”,了解其个性特征、思想特点、学习现状和现实能力,为其量身定做一套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一方面,老师通过大数据显示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预测,针对一些学生开展谈话和指导,了解他们的疑惑,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自主地制订学习方案,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第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显示出时代特征与多元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师生双方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观念进行整合、借鉴与吸收,充实教学过程。

(二)人工智能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既能拓宽学生获得教育资源的途径,改善学校教学品质,又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借助人工智能操控技术,可以在虚拟化和云计算的模式下,实现历史演进、社会进步以及复杂概念等的诠释,创设了一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情景,给思政课注入生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与虚拟的人工智能人物对话,增强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知识传播的动态化,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感触,使学习方法更加有效。

(三)人工智能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运用 AI技术,借助网络摄像机对学生脸部表情的采集,对其投入程度和注意力进行分析,建立一套精细化的课堂管理系统。同时,人工智能还具备诸如人机互动、深层学习、多模式学习以及图像与语言识别等特定功能,甚至可以自动生成科学的管理决策,供学校管理者选择。同时,在“智慧校园”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扩充智慧校园建设的思政育人内涵。利用智能化教学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进行数字化展现,并对其进行智能化的诊断分析,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

二、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困境

目前,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着知识体系缺失、价值取向不明、伦理内涵缺失等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剖析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弊端是十分必要的。

(一)过度重视技术性,忽视教育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必然会弱化其价值导向功能。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人类个体已经可以独自完成许多难度系数高的任务,通过向学生提供不同的资源和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這也可能让人们过度推崇和依赖人工智能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而人工智能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过分地崇拜人工智能技术,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另一方面,由于 AI技术介入教育事业,可能产生教师工作被替代的风险,这也是“科技威胁”观点对教育界的侵蚀。“技术崇拜”和“技术威胁论”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科技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过分重视在技术层面上的应用,而缺少对“价值理性”的关注。

此外,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于教育事业时,往往缺乏对其伦理问题的关注。如何确保学生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如何防止算法歧视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同时,还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伦理观念着手,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带来正向的引导和改进作用。

(二)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但实际上,教育人工智能的“目的”往往被其“手段”所遮蔽。首先, AI技术的过度应用。教师将一切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忽视课堂情境的适用性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未能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交互。其次,违背教育宗旨。“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而人工智能教育则侧重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多为文科专业,对人工智能的敏感性不高,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比较匮乏,所以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就会出现忽视学生发展需求,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

(三)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大数据综合处理、复杂程序分析、概率估算、可视化图像模拟、多维度度量模型等功能,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必须全面分析。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采集,收集他们的想法,以便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追踪;然而在对学生进行智力分析与动态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侵害学生个人隐私的危险。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收集学生的资料,量化学生的行为,进行相关分析,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为学生提供精准的管理。然而,这种模式也容易形成“基于数据”的管理缺陷,忽视了情境和个体的差异性。另外,人工智能在提供技术支持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将其情感经验转化为数据,学生与AI的互动可能取代了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弱。

三、教育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一)树立人机协同化发展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就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融合和协同运用的过程。第一,必须扬弃迷信的“唯科技论”。要清楚地了解人工智能的优缺点,对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算法、数据的量化、技术的取向进行辩证探究,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思政理论课程的可视化和具象化。第二,关注价值导向作用。“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从人工智能角度出发,高校应将大数据采集、挖掘与分析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突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并给予适当的指引。第三,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并与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当前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师的角色需要适时改变,然而,作为一名教师,其教育职责是不变的。

(二)明确以机为辅基本原则,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

在寻求新的技术时,应限定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确定人机协作的基础理念,把科技应用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第一,应建立以机为辅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往往普遍忽视了技术对教育过程的辅助功能。为此,我们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发掘并利用人工智能的功能,使其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义,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途径为目标,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凸显“育人”的作用,不能仅仅着眼于科技更迭带来教育形式的变化,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质。

(三)兼顾智能与情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温度

人工智能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要克服大数据量化带来的人性缺失,只有把科技的智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融合起来。一是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不能恶意泄露学生及老师的相关信息。通过构建相关保障機制,使人工智能在信息获取、智慧识别、算法推荐和多模态教育应用中得以规范。同时,搭建安全监督平台,对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进行问责。二是使人工智能应用程序规范化。数据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而只是一种参考,适当地运用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刻板印象”。三是尊重“现实的人”,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将技术与实际结合起来,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尽量满足他们在各方面的合理需求,为其学习提供基础保障。四是营造互动、情境化的课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借助人工智能,高校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其情感体验也将更为丰富。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人工智能是一种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的新兴学科,旨在为现行教育提供新的路径或思路。教育人工智能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其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可以整合高校思政资源与教学改革的方法,进一步拓宽教育资源,通过对学生特点需求的深度剖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同时,营造真实的教学体验场景,建立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总之,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角,教育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组织模式。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