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内涵解读、深刻依据与重要保障

2024-04-13陈丛刊王思贝

浙江体育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体育发展

陈丛刊,王思贝

(1.西南财经大学 体育与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2.上海体育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判断依据。10年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需要的层次和样态不断升级,需要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群众重视和关心的首要问题,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成为每个人的强烈愿望,广泛参与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日渐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显著,人民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也就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在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不断得以满足、不断升级换代之时,从学理上理解其基本内涵、深刻依据和基本保障,有助于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概念演进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这个肩上的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概念和新范畴,这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不断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必然结果,代表着新时代人民群众拥有与这个时代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活愿景。人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人的健康生活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前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则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强健的体魄,就谈不上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与体育发展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价值具有契合性、目标具有统一性,“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是人们为了实现美好生活或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期盼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需要[3]。

“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动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也正是在人的需要的推动下,人类开始对自然世界进行改造[4]。如果说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人的最高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后的阶段性需要,那么,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就是这个阶段性需要中一个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必不可缺的需要。在拉长的历史镜头中回望近代中国,从求独立到求解放、求温饱,由求富裕到求幸福、求美好,构成了近200年来中国人民的“需要”演变的逻辑主线。近代以来的一切奋斗和牺牲、一切创造和攀登,都是为了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的需要才以“真正的、完整的、全面的美好”方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深刻指出,“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时才会产生”[5]。因此,对“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理解,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示,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中、从体育融入人们生活实践中加以审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内涵和外延必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体育发展样态的丰富而持续拓展,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因时而进。

2 “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内涵解读

从本质上讲,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体,既有作为基础的物质需要,也有作为支柱的精神需要。反映到“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问题上,全面理解体育从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满足人民需要是根本前提。

2.1 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以丰富多样的物质性体育需要为基础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认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问题。物质是文明的基础,具有第一性、优先性特征,丰富的、多层次的体育物质需要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一是更加丰富、更高水平的体育物质需要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高品质体育健身的需要日益增强,体育发展不再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是需要满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传统的、新兴的,休闲的、刺激的,线下的、线上的、老少皆宜的、精准化高的、量身定制的体育项目成为不同人群所追求的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体育需要,人们对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的要求更加强烈,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期盼更加急切[6]。二是更加丰富、更高水平的体育物质需要的公平性问题。党的二十大对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体育需要,以覆盖全民、造福全民为体育发展的价值导向,特别是要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等欠发达地区人群的需要为重点。三是更加丰富、更高水平的体育物质需要的合理性问题。丰富多样的体育需要虽然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基础,但要警惕陷入奢侈的、无度的泥淖之中。在不断提升体育需要层次和品质的同时,抵制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诱惑,张弛有度、节俭有方,防止因无休止地满足昂贵的、高成本的体育需要的问题上走向极端。

2.2 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以社会层面的精神性体育需要为提升

精神觉醒与文化涵养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的核心环节,正所谓,“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土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7]。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进程中的应有之义。一是更加深刻、更有底蕴的体育精神文化需要的问题。“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扩大体育文化的软实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将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紧密结合,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9]。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藏,经由“两个结合”而产生的新时代体育文化不断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相互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10]。人民群众期盼和弘扬的全民健身文化、体育休闲文化、城市体育文化等,均展现了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新特性、新面貌。与此同时,以新时代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体育精神弥足珍贵、深入人心,为民族振兴提供了凝心聚气的精神力量,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11]。二是更加多元、更为广泛的体育社会交往的问题。人具有重要的社会属性,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单一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社会交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维度。随着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所需要社交呈现更加多样、更高位阶等特征,对搭建新型社交平台、构建新型社交关系的期望日益增强,人们对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参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社交的需要也更为迫切。体育智慧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为满足人们打造新型社交网络提供了创新空间,也为加强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交流提供了新兴场景。成都大运会、贵州“村超”联赛、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成为满足不同人群体育社交需要的重要载体。

3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深刻依据

“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实践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体育学说、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高度统一。

3.1 马克思主义体育学说的价值体现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最崇高、最理想的价值追求,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体育学说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其核心要旨亦在于此。在1866年《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指出,“体育是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我们理解的教育,应该是以下三件事:智育、体育、技术教育”[12],其本质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止一次地强调了作为体育方法的体操的意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可以从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体育学说中追本寻源。与此同时,列宁提出,“青年一代应该具有坚强健康的身体去迎接战斗和实现共产主义事业”[13]。穿越历史的长河,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方法。作为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魂脉”,继续在新的时代书写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义篇章,在新的征程上将马克思主义体育学说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体育事业,深刻立足人民体育立场、把握人民体育需要,提出了“体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的深刻论述,将体育强国建设作为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12个强国目标之一,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创造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规律、把握趋势,既弘扬传统,又与时俱进,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3.2 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的初心体现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创造了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一切的百年光辉历史。始终充满真挚的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成功奥秘[14]。伴随党的百年事业发展而逐渐确立的中国共产党体育观,从根本上坚守为民谋福的历史初心,在我国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再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不断发展和成熟,寄托着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深切情怀[15]。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红色体育”“军事体育”,为的是增强人民体魄,坚持抗敌御侮,实现体育救国,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扫清了现实的阻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愈发重视国民体质健康,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赛成绩不断提升,通过体育打开外交国门,为的是振奋人们精神,通过以体立国,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不断深化和拓展,体育产业崭露头角,成功申办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华民族百年圆梦,建成体育大国,为的是满足人民多元体育需求,为人民体验美好生活创造了更加富足的条件。新时代10年来,党对体育事业的领导更加坚强,始终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体育均衡充分发展取得实效,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加有力,新时代体育发展面貌一新、格局一新、结构一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为的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体育发展成果,为人民享有美好生活铺平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3.3 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本质体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理念一致、内涵相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把人民作为最坚实的依托与最强大的底气,得民心、顺民意、惠民利的光辉事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身追求的唯一奋斗目标,在开展体育工作中站稳人民立场,紧紧依靠人民创造体育伟业,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在体育发展中注重发挥人民主体价值、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多元体育需要[16]。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创新阐释时明确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7]。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之路上,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体育扶贫工程,通过“体育+旅游”“体育+休闲”等,不断拓展扶贫领域,扩大“体育+”集群效应。2001年起,体彩公益金共投入21亿余元在老少边穷地区,援建方便群众使用的“雪炭工程”体育设施项目1 127个,惠及28个省(区、市)。全国目前有体彩实体店近21万家,为社会提供了超过33万个就业岗位[18]。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中央对体育服务民生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统筹推进体育基础设施整合升级和全民健身活动多样化开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既满足人民群众新兴的、现代的、时尚的体育需求,又兜底欠发达地区人群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需要,体育成为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健康基石、产业支柱与精神动力。

3.4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体现

自1984年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首次确立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以来,经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进一步推进体育大 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贯穿于党领导人民群众百年体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并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是党中央对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重要战略举措。新时代的“强”内涵丰富、涵义深远,寄托着人民群众对体育之强的多重愿望。这个强是物质强,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壮大,体育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增强,体育消费繁荣发展,奠定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物质基础。这个强是精神强,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体育激发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作用更加显著,体育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提供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积极能量。这个强是体制强,党对体育事业的领导更加有力,集中力量办好体育发展大事的制度优势深刻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不断健全,央地合力发展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充分展现,筑牢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道路根基。这个强是全面强,体育各领域实现协调发展,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爱好的人群的体育需要得到更好满足,实现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精准定位。这个强是融入强,体育全方位、全链条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健康、养老、旅游、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更深入、更频繁、更有效,与全球发展融合度更可亲、更有力、更饱满,打开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创新空间[19]。

4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重要保障

从人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必须立足人口数量庞大这个基本国情,以满足体育物质需要为前提。这样的物质需要必须以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兼顾生产性与生态性的统一、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为保障。

4.1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以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为基础

我国是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口规模超过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既是体育发展依托的特色和优势,又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带来巨大挑战和压力。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体育强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是全体人民共同期待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这意味着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一个也不能掉队、一个也不能落下。同时,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不均、文化各异,不同区域的人们对美好生活体育需要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诉求,推动体育发展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必须紧密结合不同地方实际,找到适宜和满足不同人群体育需求的特色路子。要进一步发挥好体育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以及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好满足老年人健身养生、中年人放松解压、青少年健康成长等切身需要。充分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特殊优势,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将人口红利转化为竞技体育的竞争优势,全面激发广大群众的潜在体育消费需求,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积极推动体育与14亿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筑牢根基。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专门提出,“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深刻反映了体育休闲消费为人民美好生活增添色彩的生动实践。在此方面,湖北秭归2023年端午期间举办了龙舟世界杯等一系列龙舟赛事,接待游客量达到60.37万,形成了“一日比赛、多日停留、多人旅游”的体育旅游模式,为人民美好生活注入了新颖的体育活力[20]。

4.2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为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新征程上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推动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化解人民日益多元的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同体育发展质量不高、覆盖不均之间的矛盾作为重中之重,为满足人民体育需要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奠定基石。完善竞技体育的发展机制和模式,实施竞技体育强基固本和“三大球”振兴工程,不断提升竞技能力和竞赛水平,带动体育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强国体育的认同度和自信力[21]。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本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造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培养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激活体育消费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22],为做大做强冰雪产业提供了遵循。通过不断巩固“三亿人上冰雪”的成效,持续拓展冰雪产业的着力点和创新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消费需求。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坚持体育与教育相融合,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条件,为强健青少年体魄、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保障,筑牢竞技体育高水平发展的根基。

4.3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以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

作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人的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环境。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23]。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与自然的辩证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24]。新时代以来,人们对宜居生态环境的渴求愈发强烈,必须摒弃过去粗放的、以牺牲环境而换来的发展方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实践的集体性共识[25]。绿色是体育的本色,也是体育的亮色,体育发展一直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以贯之的前提要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答好体育发展的“环保卷”“生态卷”,向绿色体育要动能、要活力、要潜力,广泛利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以绿色生态为引领,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推动健身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意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引导户外运动项目绿色开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户外运动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坚持绿色办赛理念,在大型赛事活动的举办中牢牢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让人民群众在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净土的环抱中,拥有更高质量的赛事体验。第31届成都大运会秉持“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的办赛理念和“绿色、节俭、必须”的办赛原则,将“绿色”置于理念和原则之首,充分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也寄托了让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和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的良好期望。

4.4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以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导向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指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6]。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也是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必须瞄准和实现的重要任务。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体育现代化新道路探索和形成的历史过程,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将体育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以促进体育发展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共同富裕体现在新时代体育发展内涵和形式的不断丰富之中,新时代10年体育各领域取得历史性、全局性成就,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达422.7万个,较2013年增长 149.4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达到37.2%,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7]。新征程上追求共同富裕需要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体育需要为前提,着眼“全体人民”,促进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建共享,确保体育发展成果归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着眼“全面发展”,在加快体育发展中既要政治文明,也要社会文明,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既要生活文明,也要生产文明。着眼“差别有序”,分地区、分阶段、分项目实施渐进性的、有区别的体育发展策略,避免政策落实中的“一刀切”。着眼“共同奋斗”,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展现民情,激发全体人民参与体育事业的热情,深入实施体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发挥体育的价值作用,努力实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体育新实践[28]。

5 结 语

“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命题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作为对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现状和人民需要阶段性变化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体育学说、中国共产党体育观、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集中表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必须坚持阶段性与历史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生产性与生态性、动态性与整体性的高度统一,从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全面理解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进程中,着力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体育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体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体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不断为人民身心健康、幸福生活贡献持久坚实的体育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我为体育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