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2024-04-12马如平赵加友郭智艳王敏秦双艳方聃
摘 要 为实现峨山县油橄榄产业化发展,基于SWOT法全面分析峨山县油橄榄发展环境,指出峨山县油橄榄发展中具有自然条件和优质橄榄油的优势,但也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扶持政策少、资金投入不足、经营管理技术服务不到位、产业链窄且短、无品牌和综合效益低等劣势,面对广阔市场机遇和武都区等国内油橄榄主产区的竞争,提出精准定位、科学规划,优化政策、扩建基地,创新机制、多元投入,科技支撑、保障安全,延伸产业链、打响品牌5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油橄榄;SWOT分析;产业;发展;建议;峨山县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1.044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发展要务。2020年玉溪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确定将油橄榄作为峨山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峨山县现有油橄榄种植面积1 666.67 hm2,挂果800 hm2,加工企业1家,已建成1条每小时加工油橄榄2 t的生产线,但油橄榄的产值对峨山县林草综合产值、GDP贡献率不足5‰和1‰,发展进入攻坚期,从政府到企业存在发展信心不足等问题,亟需全面分析峨山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环境并提出可行的参考建议。
油橄榄(Olea europaea)是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乔木[1],原产于小亚细亚,主要栽种于地中海沿海一带,果实含丰富优质植物油,是以“高产、优质、寿命长、效益高”为特征的世界名贵优质木本油料树种[2]。全球种植油橄榄1 000万~1 100万hm2,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三国的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70%[1,3]。我国油橄榄种植面积10万hm2、橄榄油产量1万t,主要集中于甘肃、四川、云南、重庆等12省市,“中国油橄榄之乡”的甘肃省武都区占全国60%油橄榄种植面积和生产全国93%的橄榄油[4],而同样作为油橄榄适宜区的峨山县油橄榄种植面积和橄榄油产量仅占武都区的4.34%和0.19%。本文基于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法分析峨山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竞争,并提出产业发展建议,以促进峨山县油橄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1" 油橄榄产业发展环境
1.1" 优势分析
1.1.1" 峨山县自然条件优越,橄榄油品质优
油橄榄经济价值高,但它的种植受光照、土壤、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全国分布狭窄。适宜油橄榄栽培区域的年平均温度为14~18℃,最低气温不低于 -0.8 ℃,≥10 ℃年积温在4 000~6 000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0%~70%,年降雨量500~800 mm最佳;年日照在2 000 h以上。冬季需有油橄榄进行花芽分化的低温条件[5],1月平均温度宜为6~8 ℃。专家学者对全国适宜油橄榄种植的区域划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峨山县属于适宜区[5]。峨山县地处滇中腹地,位于中老铁路沿线、昆曼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交通便利发达;年平均气温16.5℃,1月气温为9.4 ℃,7月气温为21.4 ℃;≥10 ℃年积温为5 084.1 ℃,年均降雨量为874.7 mm,年日照时数2 122.5 h,冬季平均气温为6.8 ℃,既没有冻害,又能满足花芽分化所需的低温条件。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自然环境为高品质油橄榄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峨山县有6 666.67 hm2林地适宜发展油橄榄。经测定,峨山县初榨橄榄油的干基含油率、酸值、过氧化值均符合《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GB 23347—2021)》标准[6],属于特级初榨橄榄油,其中,酸值(0.82 mg·g-1)和过氧化值(0.000 6 g·g-1)均优于国标,达到武都区橄榄油品质。酸值、过氧化值是评判橄榄油品质的关键指标,酸值越低,品质越好;过氧化值越低,油脂抗氧化能力越强、越新鲜,易于长期储存[7]。
1.1.2" 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目前,国际市场上橄榄油每吨售价3 000~5 000欧元,峨山县因就近加工,原料及劳动力成本低,所生产的橄榄油具有低成本、低售价、高利润的价格竞争优势。经测算,每生产销售1 t橄榄油,可贡献1.5万元税收。油橄榄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区域社会稳定。峨山县国土面积19.32万hm2,森林覆盖率69.68%,96%是山区,值得注意的是,油橄榄适生区的森林覆盖率低于50%,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栽种油橄榄后,可明显提升区域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林木营养、净化空气、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峨山县发展油橄榄产业,有助于实现将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好,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朝阳产业。
1.2" 劣势分析
1.2.1" 产业发展定位不清晰,缺少整体发展规划
近20年来,峨山县陆续发展核桃、竹子、油橄榄、光伏等产业,但效益不佳且无优势。近3年,全县新种植油橄榄1 666.67 hm2,种植规模难以持续扩大;各企业、种植合作社间缺乏高效的统筹布局,缺失完善的整体产业布局规划。
1.2.2" 基础设施薄弱,扶持政策少,未形成规模优势
697.80 hm2油橄榄基地建有水网配套设施,占全县基地的42%,园区路网、水网、电网等基础设施薄弱,现仅有补助较低的珠江防护林建设、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等林业扶持政策,缺乏水、电、路等建园系统配套扶持政策。已建成的油橄榄基地分布不合理且不成规模,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
1.2.3" 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
油橄榄种植前期投入大,实践种植投入达12万~18万元·hm-2,其中财政投入0.26万元,占比2.17%,企业融资0.45万元,占比3.75%,剩余94.08%需企业自筹。财政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建园、种植管护、加工等缺乏资金,企业发展信心不足,难以持续规模化发展。
1.2.4" 经营管理与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峨山县良种苗木自供能力薄弱,对外地供应苗木依赖性强,存在品种不适宜、品种混杂、良莠不齐、病虫害传播、生长早衰等问题或风险;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和田间管理等油橄榄种植技术推广体系有待加快建立;缺少初深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等研究。
1.2.5" 产品加工粗放浪费大,产业链窄且短,缺乏品牌优势
主要进行油橄榄初榨加工,获取处于产业链底端、档次低、结构单一、附加值少的初榨油,生产的润甸园品牌橄榄油仅在峨山县超市销售,市场占有率不足10%。尚未开发出深受市场欢迎的商品,缺乏橄榄油品牌效应。大量果渣未再加工利用,浪费大、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低。
1.3" 机遇分析
1.3.1" 市场供不应求
橄榄油是用鲜果冷榨的高级食用植物油,极大地保存了油橄榄鲜果中的所有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营养丰富,具有抗癌、护肤美容等功效,因营养成分上佳成为世界稀缺高端消费品。林业和草原国家创新联盟《国内外橄榄油产销市场调研情况》报告显示,2015—2019年,全球油橄榄种植面积约1 000万~1 100万hm2,因大小年影响,果产量在2 000万~2 100万t·a-1。橄榄油产量平均307万t·a-1,全球销量平均为286万t·a-1。我国年均生产橄榄油0.8万t·a-1,消费4万t·a-1,需进口3.2万t·a-1,进口金额高达72亿元人民币,是仅次于美国、巴西、日本的全球第四大橄榄油进口国[8-9]。全国橄榄油价格普遍高于地中海国家,均价是国外价格的近10倍(表1)。其原因是国内油橄榄产业规模小、产量低,大部分需依赖进口。随着油橄榄初深加工产品逐渐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意识持续增强,橄榄油消费者群体将不断扩大,短时间内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不会改变,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1.3.2" 国家大力发展油橄榄产业
实施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战略出发,重点扶持发展油橄榄等10个木本油料林。云南省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建设,打造千亿产业。面向市场发展油橄榄产业,符合国家粮油安全和省政府“三张牌”的战略,是进行林产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
1.4" 威胁分析
1.4.1" 武都区等国内油橄榄主产区的竞争威胁
武都区是油橄榄最适宜区,累计种植油橄榄3.84万hm2,开发出畅销全国的橄榄油、化妆品、橄榄果食品等10大类80多个产品,拥有“武都油橄榄”和“武都橄榄油”地理标志保护品牌,种植面积和产值居全国第一,是国内油橄榄产业龙头产区[10-11],2022年,武都区产鲜果4.5万t,产油6 200 t,综合产值28亿元,省内永仁、玉龙、德钦、永胜等县油橄榄产业发展也较好。
1.4.2" 光伏新型产业的竞争威胁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低碳、环保、永不枯竭等特点,在“碳中和”背景下,光伏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2]。光伏产业收益快,峨山县规划光伏用地1 506 hm2,油橄榄种植规划区与光伏项目选址区主要集中在油橄榄适生区,重叠面积618.4 hm2,二者用地矛盾突出。
通过SWOT分析可知,峨山县发展油橄榄产业具有自然环境优越、橄榄油品质优和价格竞争等优势;劣势在于发展定位不精准、扶持政策少、资金投入不足、经营管理技术服务不到位、加工粗放、产业链窄且短、无品牌和综合效益低;机遇是橄榄油有供不应求的广阔市场和国家大力扶持发展油橄榄的政策;威胁是受到来自武都区等国内油橄榄主产区的产品冲击和光伏产业的用地。
2" 油橄榄产业发展建议
2.1" 精准定位,科学规划
将油橄榄产业定位为峨山县特色支柱经济林产业,争创国家级油橄榄产业示范基地,将峨山县打造成以油橄榄产业为主的产业优势突出、技术先进、质量安全、产业链完备、经营机制创新、产业体系健全、品牌突出的油橄榄产业示范区,实现油橄榄发展产业化、市场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发展思路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林农”模式,走企业规模化发展道路。遵循特色突出、科学有序的原则,编制《峨山县2023—2035年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统筹推进油橄榄和光伏等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油橄榄产业发展要尊重科学、注重质量、量力而行、稳步推进、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政府要主动转变职能,在规划布局、财政资金、优惠政策、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包装项目,大力招商引资。以企业发展为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助市场力量,走市场化道路,促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各经营主体组建协会或合作社,共同沟通分析经营情况,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合作社)为主体、林农为基础的发展格局。
2.2" 优化政策,扩建基地
建立健全油橄榄产业政策、利益导向机制,紧抓国家加大扶持油橄榄产业的机遇,争取将油橄榄产业列入中央、省市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取财政、信贷等方面资金。完善出台油橄榄产业发展配套扶持政策,设立油橄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油橄榄科研攻关、科技推广、市场营销等工作经费。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并优化配置发展改革、农业、林草、水利、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资金,形成支持合力,共促油橄榄产业发展。
油橄榄规模化种植是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根基,首要任务是扩建基地。新建早实、优质丰产、水路网配套的标准化油用油橄榄种植基地,规划到2025年,全县建成6 666.67 hm2油橄榄基地。借鉴希腊、西班牙等国外篱笆式高密度和超高密度油橄榄种植模式,其特点为行距3~4 m,株距1.35~2.50 m,密度1 000~2 470株·hm-2,快速丰产、收益快。主栽品种不宜过多过杂,搭配授粉树提高产量,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错峰成熟、延长采收期和确保及时加工。选择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丰产性稳定,兼顾早、中、晚熟的3~5个主栽培品种和1~2个授粉品种。在立地条件一般的荒山荒坡连片发展叶用油橄榄基地。对现有低产油橄榄林进行改造,针对树龄在10 a以上的低产油橄榄林,采用高头换接法进行品种改良,短期扭转生长不良、着果率少、果实出油率低的状况。针对管理粗放的油橄榄园,采用补植填补断点断带空缺、施肥浇水、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质增效。
2.3" 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2.3.1" 林地入股,减轻企业用地成本
企业自身资金不足和融资难是制约油橄榄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创新优化林地入股流转方式,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林农以林地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共同开发林地种植油橄榄,产出收益后,双方按股份比例分红。经测算,通过林地入股方式,企业能减少50%的前期投入,可持续扩大油橄榄种植规模;待产出效益后,能保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权所有者的股份收益,实现共赢。此外,灵活运用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流转土地,保障扩建基地的用地需求。
2.3.2" 以短养长,种养结合,缩短收益周期
积极发展油橄榄林下套种除虫菊、冬枣、蔬菜等种植模式,发展林下散养土鸡、猪等养殖模式,对种植园区土地实现集约化利用而获取经济效益,以短养长,弥补橄榄园初期经济效益不足,缩短收益周期。间种的绿肥及各种作物的秸秆是良好的有机肥料来源,可提高园地的土壤肥力。
2.3.3" 多元融资促发展
发展油橄榄,单靠财政投入极不现实,创新投融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增加油橄榄企业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储备林等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在不增加地方债务的情况下,利用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贷款。政府牵头,各金融机构加大对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13],拓宽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农业小额信用贷款、合作社成员互担贷款解决林农资金困难问题[14]。
2.4" 科技支撑,保障安全
2.4.1" 建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和良种繁育圃
全国仅有四川和甘肃建成国家油橄榄种质资源库,目前全球油橄榄品种已超2 000种,仅有320余种主栽品种[15],我国虽引进油橄榄品种157个,仅培育出14个省级良种和1个国家级良种。保障油橄榄种质资源安全,实现栽培良种自主化,需在不同地域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库来丰富育种基因。在峨山县建云南省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主要收集和保存国内外油橄榄品种。依托油橄榄种质资源库丰富的资源优势,建立品种试验区和良种采穗区,攻克油橄榄良种苗木繁育难关。建品种试验区,对选育出的油橄榄新品种进行品系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稳定性筛选,选育出适宜在峨山县乃至云南省的油橄榄新品种、新品系并大力推广。建良种采穗区,规范和特殊管理性状良好、抗性强,早实丰产、可推广的良种,为繁育苗木提供优良种源穗条。
2.4.2" 规范化栽培和研究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
重栽轻管、管理粗放是油橄榄投产慢、效益低的重要因素,规范化生产是油橄榄产业提速的驱动力。以主栽植品种品系为研究对象,研究树型结构、修剪方法、肥水配比灌溉法等丰产栽培技术对油橄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开展对新引进的油橄榄品种品系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不同品种品系对当地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探索适宜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攻克“挂果关”和“丰产关”,为油橄榄高产优质提供管理技术支持。建立油橄榄丰产栽培示范园,示范、带动种植户规范化栽培管理油橄榄。云南省油橄榄生产中危害较重的是孔雀斑病、烟煤病、干腐病等12种病害和蚧壳虫、矢尖盾蚧、黄圆蹄盾蚧等12种虫害[16]。经常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容易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绿色食品牌”建设,要研究生物综合防治法进行病虫害控制和防治;坚持统防统治,研究清楚与油橄榄可能会相互传播病害和虫害的植物,探索统防统治方案。
2.4.3" 建立油橄榄大数据中心,制定产业标准
围绕油橄榄种植产业的空间位置、面积、数据管理、油橄榄企业信息、油橄榄销售及追溯等方面,建立孪生数字产业模型,建成油橄榄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峨山县及云南全省油橄榄产业的大数据分析及信息化管理。因地制宜制定油橄榄种植、管护、采收、加工、产品包装等全产业链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建立并全面运用油橄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范产品市场。
2.5" 延产业链,打响品牌
2.5.1" 引龙头企业,就近建综合加工厂,做强二产
油橄榄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关键要靠龙头企业来带动。龙头企业既是开拓市场的中坚力量,又是千万农户的兜底保障,具有纽带的作用。超过24 h未初榨采摘的油橄榄,会降低出油率和氧化橄榄油营养物质[17]。政府牵头,组建或引进龙头企业,来改变目前各企业、各种植园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模式,统一负责全县油橄榄的贮藏加工、分级灌装、副产品开发利用等,实现油橄榄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及生产销售一体化。
2.5.2" 推进产业融合,做大三产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抢抓云南打造文化旅游“双强省”机遇,结合峨山县“天下彝家·笃慕梦圆”的旅游发展定位,利用彝族文化和全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的文化优势,依托油橄榄核心种植示范区,在交通发达,旅游设施齐全的区域规划建设油橄榄庄园、农家乐和生态文化展示体验区,实施农业休闲观光、民族文化体验旅游项目,推动油橄榄生产、加工、康旅产业融合发展。
2.5.3" 初深加工相结合,丰富油橄榄产品
油橄榄全身是宝,产业链丰富。橄榄油是在常温下采用物理方式从油橄榄果实中压榨分离得来,属于优良不干性油脂,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能较完整地保存鲜果中各种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消化。橄榄油营养价值很高,是油橄榄首要加工获得的产品,研究油橄榄初加工技术,着力提高出油率和出油品质。果渣中尚有8%左右渣油,研究从果渣中再提取橄榄油的工艺,或是研究残渣废液酿造橄榄酒的工艺,或研究榨油后剩余物制成喂牛、羊、肉鸡的粮食精料“饼粕”的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峨山县已栽植的小苹果等是世界著名的果用品种,现用来榨油,其出油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但可以开发成油橄榄果脯。研究餐用橄榄果加工工艺,开发丰富果脯、乳酸发酵橄榄果罐头等餐用油橄榄。油橄榄叶含有大量能抑灼病毒、细菌、微生物及其引起毒素的橄榄苦甙及多酚类化合物,是化妆品和药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法国、以色列等国以油橄榄叶为原材料,开发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橄榄油不含香精,也不含任何人造化学物质,具有美容护肤功效,可用来生产高级化妆品,研究橄榄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开发油橄榄护手霜、香皂、外伤除脓药品和烧、烫伤软膏等保健产品,丰富油橄榄产品种类。
2.5.4" 研究油橄榄产品市场,打通产销供应链
市场是检验油橄榄产业发展成败的唯一标准,油橄榄产品只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才算成功,才能持续良性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盯市场,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及新品研发;要研究和把握市场规律,主动融入市场经济,规避市场低谷波动,降低和防范市场风险。主动体系化研究油橄榄市场,策划宣传方案,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推广,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粮油博览会”“农高会”等各种展会及营销会,拓展消费区域市场。研究搭建互联网营销模式,健全物流体系,政府、企业、林农各方加强市场信息共享共商,建立全方位销售服务网络。
以实现具有滇中特色的油橄榄支柱产业为目标,峨山县油橄榄市场要逐步、有序、稳妥推进,瞄准经济发达、健康意识强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市场,先期抢占滇中市场,逐步占领中东部省会城市和西部省会城市的国内市场。近期以生产初榨橄榄油、精炼橄榄油、调和橄榄油和纯正橄榄油为主;中长期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开发橄榄油保健、化妆、洗涤等产品,深度开发橄榄茶、橄榄酒、酿造中间体、制药中间体等系列精深产品,提高其附加值。
2.5.5" 品牌整合,打造特色品牌
品牌建设对产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商标是品牌的起点,品牌是商标的方向。坚定不移走“特色+品牌”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打造油橄榄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油橄榄品牌,实现以品牌创新为驱动的发展战略。借鉴普洱茶品牌打造的成功模式,整合峨山乃至玉溪区域内油橄榄品牌资源,打造1个具有地域特色统一的油橄榄品牌,实施统一品牌整合战略,解决各地域、各企业各自为政,商标多而影响力弱的弊端,有利于新产品在市场上较快较稳地立足,并能壮大品牌效应,提高知名度。适时启动峨山橄榄油“中国地理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申报,与种植基地建设同步开展油橄榄商标注册、产品和企业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原产地产品认证等工作,打造“绿色食品牌”,树立油橄榄品牌。
3" "结语
橄榄油享有“液体黄金”美誉,油橄榄产业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收益好的朝阳产业。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少问题,保障产业资金是油橄榄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科学统筹规划,持续发力是油橄榄产业成功的关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是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将油橄榄开发成深受市场喜爱的多元产品,并经得住市场长期检验,是油橄榄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引进龙头企业,开发多层次产品、延伸产业链、整合打造有影响力品牌是油橄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徐伟英.中国油橄榄[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2] 中国花卉报.用途广泛的绿化树种——橄榄树[J].湖北林业科技,2004, 33(1): 52.
[3] 邓佩文,孟春林,秋新选,等.云南省油橄榄产业发展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6, 31(1): 129-137.
[4] 石均华,李泰安,王红芳,等.武都油橄榄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17,42(1):31-34.
[5] 宁德鲁,陆斌,杜春花,等.云南省油橄榄适宜栽培区的划分[J].林业科技开发,2008, 22(5): 39-41.
[6]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GB/T 23347—202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7] 王艳,方恩华.特级初榨橄榄油基本质量指标及要求[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6):1995-2003.
[8] 吴学君,张媛.不完全竞争下我国橄榄油进口贸易市场势力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油脂,2021,46(1):5-9.
[9] 张正武,王兆山,张建国.从国内外橄榄油市场看我国油橄榄发展的广阔前景[J].北方园艺,2017(7): 184-191.
[10] 张正武,周鹏飞,海光辉,等.甘肃陇南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树,2023(6): 131-136.
[11] 姜成英,戚登臣,苏瑾,等.甘肃省油橄榄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6, 24(2): 78-81.
[12] 舟丹.光伏产业的未来[J].中外能源,2023,28(2):78.
[13] 程秉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种业导刊,2013(12): 28-29.
[14] 仲丛林,宋琪,井一涵,等.我国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3, 43(10): 2846-2862.
[15] 邓煜.中国油橄榄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8,36(2):1-6,206.
[16] 杨兰英.云南油橄榄病虫害调查与综合治理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7, 32(1): 138-141.
[17] 祁海红.橄榄油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特征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8(6): 141-143.
(责任编辑: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3-08-05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云〔2022〕TG18号)。
作者简介:马如平(1988—),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和草原培育和经营。E-mail: maruping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