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力呼吸器训练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和生命质量
2024-04-12胥丰恺欧玉凤
李 丹,胥丰恺,徐 萍,欧玉凤
肺癌(lung cancer)又被称作原发性支气管肺癌(primal bronchial carcinom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1 - 2]。肺癌的病因迄今为止尚不明确,但有临床研究表明,其发病主要与吸烟、职业、空气污染、电离辐射、基因等方面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闷胸痛、气促、发热、食欲不振等[3]。肺癌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全身性治疗和局部性治疗,全身治疗较多使用化学治疗(化疗);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和放射治疗(放疗)[4]。但临床上常使用手术方式来治疗肺癌,包括全肺切除术、局部肺组织切除术、扩大肺切除术、气管支气管或血管成型肺切除术等。切除肺叶加上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为肺癌的首选手术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保留正常肺组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切除癌变部位,但是手术治疗往往会伴随患者呼吸功能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储备状态变差,增加心脏负担,长时间下来会造成患者心功能衰竭[5]。根据相关研究,使用阻力呼吸器进行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锻炼膈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旨在探究阻力呼吸器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和生命质量的改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1年7月 ~ 2022年9月收治的肺癌术后的患者144例,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72例。观察组采用阻力呼吸器进行呼吸训练,常规组使用传统呼吸训练方式训练。常规组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龄40 ~ 70岁,平均年龄55.3岁;患病时间1 ~ 5年;肺癌分型鳞癌15例,腺癌18例,大细胞癌15例,小细胞癌22例;病理分期Tis早期肺癌36例,T1aN0M0 36例。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42 ~ 75岁,平均年龄57.8岁;患病时间2 ~ 5年;肺癌分型鳞癌16例,腺癌13例,大细胞癌26例,小细胞癌15例;病理分期Tis早期肺癌33例、T1aN0M0 39例。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
纳入标准:(1)临床上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肺癌诊断标准[7];(2)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 ~ 1分[7];(3)患者无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或重要脏器重度障碍,无转移癌或感染性疾病;(4)均接受肺癌手术和术后阻力呼吸器训练;(5)患者或家属知情了解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不符合临床症状的肺癌患者;(2)病灶发生转移;(3)有精神病史的患者且认知不清;(4)患感染性疾病;(5)术后出现严重血气胸、脓胸等并发症。
1.2方法 医护人员对肺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评估以及呼吸训练的解释、教育工作,使患者了解肺癌手术前后呼吸训练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进行呼吸训练的积极性及配合度。
常规组使用传统的呼吸训练方式。术前1周内训练每日2 ~ 4次,每次15 ~ 20 min的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术后麻醉药效失效后,医护人员即可协助患者进行小范围的活动,让患者用健侧上肢进行前伸、侧举、上抬、旋转肩关节等,下肢进行伸屈髋关节、膝关节的运动。术后1 d可下床在病房内进行小范围活动,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同时给予患者雾化吸入2次/d或3次/d。
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使用阻力训练器(美国Smiths Medical ASD公司,型号27-7000,国械注进20172566402)进行呼吸训练。使用之前洗干净手,按照医嘱调好对应的阻力档位吸气1 s,不需要深吸气,略大于正常吸气的范围便可,含住咬嘴,经口吸气、屏息2 ~ 3 s、呼气3 ~ 4 s。呼气要确保有一定速度,患者可以清楚听见振动,重复以上步骤10 ~ 20遍,做哈气咳嗽2 ~ 3次,咳出痰液。仪器用后进行清洁消毒。
1.3观察内容 根据《疾病控制标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8]。(1)非常有效:患者通过呼吸训练后,影像学检查后提示肺扩张良好,膈肌活动幅度大幅提升,无不良症状发生,肺功能恢复正常。(2)比较有效:患者通过呼吸训练后,影像学检查后提示肺扩张尚可,未完全恢复扩张状态,膈肌活动幅度提升,无不良症状或不良症状较轻,肺功能恢复尚可。(3)无效:患者通过呼吸训练后,影像学检查后提示肺不张,膈肌活动幅度无明显变化,有严重不良症状发生,肺功能未恢复。总有效率=(非常有效+比较有效)/总例数×100%。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SIUI公司,Apogee 5500型)测量与横膈膜运动有关的各项参数,对横膈膜功能进行评价。嘱患者取仰卧位,将右下腹充分暴露。使用凸阵(3.5 ~ 5.0 MHz)探头,将探头指向右侧腋窝前方与肋缘,在2 D模式下对膈肌进行定位(包括胆囊、下腔静脉及横膈肌等),选取M成像方式,使采集线与横膈肌形成垂直角度,在患者正常平静呼吸与深呼吸时对膈肌运动幅度进行动态监测。
采用肺功能测试系统(德国耶格肺功能仪MasterScreen,S/N:673629)测定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发生癌因性疲劳躯体症状发生率情况。
比较两组干预后生命质量差异情况。本研究在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制定,分为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况6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命质量越高[9]。
2 结果
2.1两组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84.72%)高于常规组,而无效率(1.39%)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肺癌患者干预后发生癌因性疲劳躯体症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轻度疲乏、中度疲乏、重度疲乏的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癌患者干预后发生癌因性疲劳躯体症状发生率比较[例(%)]
2.3两组肺癌患者干预后生命质量评价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生命质量评价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癌患者干预后生命质量评价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肺癌最常使用手术方式为切除肺叶加上肺门纵膈淋巴结清扫术[10]。该手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保留正常肺组织的情况下切除肺部癌变的部位,且在手术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是这种手术治疗不良反应较为明显,往往会伴有呼吸功能受损的症状,引发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增加患者身体的负担,长时间下来易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患者经常感受到精疲力尽、厌倦、劳累甚至恶心反胃等一系列令机体感觉不舒适的感觉症状[11 - 16]。这就是属于患者生理、心理、功能性、社会性结果癌因性疲乏(CRF)。癌因性疲乏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定义为一种扰乱机体正常功能且非同寻常的劳累感,与患者活动无关,与癌症和癌症的治疗有关,常伴随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性功能有严重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肺癌术后对患者使用阻力呼吸器进行呼吸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锻炼膈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鉴于此,本次研究阻力呼吸器训练改善肺癌术后癌因性疲乏和生命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组中有效率的患者占比(84.72%)高于常规组,因为在肺癌手术后,患者在术后膈肌活动度会较常规组活动幅度大,容易引起患者肋间神经受损、胸壁水肿及胸膜粘连等并发症,会影响患者膈肌收缩的运动功能,降低肺及胸廓分顺应性[17]。在临床上,肺癌术后的患者通常会进行呼吸训练,但传统的呼吸训练无法使肺部完全扩张,导致肺部残留气体无法完全排除,分泌物难以彻底清除,反而会提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总体治疗康复效果不理想。阻力呼吸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器械,它可以提高患者肺功能,恢复肺泡容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协助患者进行肺部的完全扩张,帮助术后患者锻炼胸肌和膈肌的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恢复程度[18]。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无疲乏患者数为32人(44.44%)明显少于常规组;而观察组轻度疲乏、中度疲乏、重度疲乏的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癌性疲乏在肿瘤患者中发病率高达76%,且在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中,癌性疲乏患者会达到100%[19]。因此由研究数据可得,使用阻力呼吸器进行术后康复的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癌性疲乏对患者造成的生理、心理症状。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的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等生命质量评价对比明显高于常规组,也充分说明了积极采用阻力呼吸器训练,能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功能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其自身的机体状况,减少机体的不适症状,恢复患者的精神状态[20],加速患者治疗中的进程,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命质量。患者术后恢复程度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所以患者术后恢复越好,生命质量也就越好。其中患者术后化疗作为研究无关因素,对本研究无影响。
综上所述,阻力呼吸器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肺癌术后患者疗效,降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使患者获得较好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