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舞台,小社会

2024-04-12吴小琳

名家名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王利发茶馆老舍

吴小琳

[摘要] 在中文话剧历史中,《茶馆》无疑是非常珍贵的一部杰作。全剧场景主要集中在裕泰茶馆,时间线穿越了从维新变法失败,到北洋军阀割据,再到国民党政权临近灭亡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剧中涵盖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并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的各种阶层和职业,裕泰茶馆仿佛成了三个历史阶段的缩影。从《茶馆》的结构、用词及其悲剧成因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关  键  词] 京味语言;人与时代;矛盾

在中国的戏剧进程中,《茶馆》实属经典杰作。《茶馆》的作者老舍以其浓厚的民族观念而被推崇。历史的波诡云谲给予老舍厚重的感受,他的很多创作都流露出对“末日人”境遇的深切共鸣和对其精神痛苦的同感和体察。

老舍出生于北京,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他,乡土中国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主要表现在他强烈的责任担当、危机意识和同情心的展现上,他的创作初衷设定为“以贫穷人民为立传对象”,他一直关注着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尤其关心老北京的普通市民,他对于生活和民族命运的独到见解始终如一。阅读完老舍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全景描绘后,你會发现:比贫穷和痛楚还要黑暗、无情,而且更加刺痛人心的便是他对于底层人民堕落的担忧。以《骆驼祥子》为例,老舍通过“祥子内心的感触来揭露地狱般的真实情况”,在人们面前展示的社会底层不仅聚集着需要同情的受苦者,也有可能变成犯罪的发源地。祥子的悲剧不仅在于他命运的悲伤,更在于他精神的沦陷。比起物质上的痛苦,更让人恐惧的是苦难中的无助和绝望,以及由无助无望引发的精神崩溃。相较于一个人的堕落,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堕落。理解这种对堕落的恐惧,是理解老舍骨子里社会忧虑的一个关键。

在过去,大茶馆是一个“关键场所”,里边的人们小息、泡茶、饲养鸟儿、闲暇小聊。同时,茶馆也是一个决定命运、讨论事务和解决争端的地方。 从大茶馆的琐事中,我们明显看出老舍描绘的场景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功能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呈现自由形态的地点。此茶馆是充分展示老北京市民生活的一种独特环境,吸引了从上流社会达官贵人到底层社会小贩及无赖者等各种人物。《茶馆》作品的书写凝聚着作者老舍对老北京的真实体验感受,也是老舍创新式的结构书写。

一、“人像式展览”的布局结构

在剧本《茶馆》中,有将近70个角色陆续登台展演,单在一幕中就超过20个人物亮相,这样的人物布局给观众带来一种忙不过来的紧迫感和紧凑体验。虽然角色繁多,但没有特定的主角,剧情紧凑,剧中的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而也没有一个核心事件贯穿始终。茶馆来客身份各异,发生的事件大多是无法预期与随机的,一般情况比特例更为常见,常见的情况比少见的情况更为普遍。老舍以“肖像式的陈列”布局,创建了主角与配角之间鲜明的差异,并采用一种贯穿全剧不断努力直到中年的方式。剧中的主要人物正是茶馆的主人王利发,他持续出现在全剧的三幕中,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普罗大众的内心变化与感受。剧中一直有两个重要角色频繁出现,那就是极度痛恨外族侵略的激进派常四爷和坚定实业救国观念的商人秦仲义。副角色小刘麻子承担起父亲的商业并与裕泰茶馆融为一体,设立了情报收集点“托拉斯”。小唐铁嘴转变为预言家,小二德子转行做了雇佣兵,至于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他们选择当法官。在这出戏剧里,大部分配角都展现出了反面角色的特色,他们源源不断地做出了恶劣的行为,压迫软弱者,肆意妄为。剧中会不定时地出现一些配角,例如村妇、小妞、茶客在某些场景中露面;崔九峰、报童在第二幕出现;庞四奶奶在第三幕登场。尽管他们在剧中的展现时间不长,但他们对剧情的推动和影响不容小觑,正是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吸引观众、更丰满的剧情。

《茶馆》准确而稳健的构建,众多事件连连发生,但井然有序;它使民族时代的巨大变迁反映在每个个体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认知方面;它虽然有些过度刻画人们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但仍然深刻地描述了在衰落的历史背景下,普通人所经历的险境。

二、《茶馆》的语言特色

(一)个性化的京味语言

北京方言是极端依赖于“腔调”的语言,京腔给人以光滑感、明亮感。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1]

王利发使用的“甭”一词,其简洁鲜明的用词方式,展示出了北京话在动词使用上的独特性:言简意赅、直截了当、无需多余解释。同时王利发的语言也符合茶馆老板的身份,将圆滑机智、善于应酬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

幕启时有一段旁白:

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 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 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 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 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2]

“歇歇腿”“喝喝茶”等动词的运用,一下子就描绘出了老北京人悠闲自在和雅致的情趣。

(二)精彩的潜台词

该戏剧角色之间的对话深深地渗透了生活元素和京城特色,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另一方面,大量使用的“内涵性言语”更增添了临场感,如同画龙点睛一般。潜台词即语言的言外之意,具有内隐特质。

茶客甲: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3]

这里所揭示的隐性信息就是:皇帝既然已经下旨处决,他所犯的罪肯定非同小可。这也展示了茶客们对社会的冷淡看待,他们甚至连谭嗣同是谁都不清楚,更没有兴趣去了解他的身份。在这里,老舍通过一对茶客几句简洁的对话,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呈现出普通人的麻木不仁。

庞太监:哟!秦二爷!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4]

秦仲义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相较之下,庞太监则扮演着守旧皇室的角色。在一番礼貌的寒暄之后,秦仲义额外添加了这样一句话:“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向他发出了维新派对于晚清功臣谭嗣同被斩首的不满情绪:“斩杀了谭嗣同,你们可算是欢欣鼓舞了吧?”秦仲义借此机会以讽刺的语言形式展现了他对晚清朝廷废止百日维新并屠杀六君子的抗议。同时,庞太监用“天下太平了”来炫耀胜利者的气派,“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句话内含的信息即以胜利者的身份向秦仲义等维新派发出警告,别想激起动乱,目前局势依旧稳定。老舍通过这样一场对话间接传达出双方的政治动态,展现了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与酝酿变革的维新派的当下风云。

(三)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松二爷身为丧家之犬,曾经风光无限的庄园全无,懦弱胆小,游手好闲,即便是处于食不果腹的窘境,也不愿脱掉大褂做些粗重的活计。他衣衫破烂让自己都觉得像个乞丐,然而他仍坚持逢人就提鸟笼,那神态洋洋不肯妥協。每当有人提及他的黄鸟时,他的精神瞬时就振奋起来:“我可以忍饿,但是绝不能让鸟儿挨饿!(拉开鸟笼的帘子,眉飞色舞)你们看看,看看,多么端正!每当看到它,我就觉得生活还有所值。”这看似喜剧,实则充满悲感的台词,流露出对自我生活的安慰以及挣扎。鸟的“端正”恰好映射出他对失去的尊严的思念和重温。我们看到了松二爷那份拗强的“端正”,在带给我们笑料的同时,也流露出丰富而深远的内涵。我们在看老舍的幽默中感觉到了满满的苦闷与辛辣,那笑颜背后是痛苦的泪水。他用幽默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哀悼和深邃的思考,就如同老舍自己曾经说过的:“有幽默感的人只能是悲观的,因为他最终领悟到的是人生的矛盾。”

显而易见,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早已取得艺术成就的翘楚,老舍擅长运用幽默,但这种幽默中却包含了深沉的悲剧主题和情绪,也就是说,其中混杂着一股酸楚气息。他的一些作品(尤其是早期的)可能过于直白,缺乏鲁迅那种敏锐犀利的笔法,但能不断擦出智慧和真理的火花。

三、于矛盾中探人物与时代

在《茶馆》中并未出现主导角色或主线剧情,六十多个角色仿佛在一个轮替登台的节目中,二十多起事件层出不穷。此外,人物与事件的转变并无直接的原因和结果,仅仅通过大幅度的断裂来展现时代的更迭。其采用的这一展现人物的构架手法,既不源于西方的戏剧传统,也未参照中国的戏曲传统。

在创作《茶馆》时,老舍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戏剧结构,这种结构淡化了戏剧的冲突,从而构造出情节。这部戏剧并没有固定的主线戏剧冲突,反而每幕都有自己的独立段落,如刘麻子推销洋表、常四爷内心的忧虑,黄胖子调停鸽子冲突、老人家的回想、常四爷对乡下母女的同情、秦仲义的救国理念、他与庞总管的口舌之争,以及茶客们对于谭嗣同的议论等。《茶馆》的高潮并非通过冲突的累积而逐渐达到,而是在平凡生活的散点布局中,展现出历史的变迁。

为何热血如秦仲义,正直如常四爷,精明如王利发,也走向悲剧结局?在戏剧帷幕落下的时刻,三位年长者在裕泰茶馆重新围坐一堂,他们的手中把带着敬意的纸钱丢向天际,通过这种方式祭奠自我,既是唤起观察者对荒诞原因的讽刺,又体现出其辛酸凄凉的迷茫,还透露出无奈的讥笑以及绝望的努力。而王利发的自杀,不能简单地将其解读为逃避和怯懦,这是失望者最终的反抗,蕴含了鲁迅“在无望的情景下找寻救赎”的深意。他把整个生活都献给了茶馆,对他而言,茶馆不仅仅是他的谋生之道,也是他梦想的开始,是他对生活的追求,更是他精神性生活的全部。当他的理想化为泡影时,他并未如同祥子那样堕入个人主义的终结。因此,在抵触、不愿接受、不想放手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绝望的道路,这就呈现出了王利发的节操。

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走向悲剧结局呢?按照老舍的表述,茶馆的意义远超过一个环境,更是一种象征。他曾这样描述:“大茶馆,犹如小社会。”在这个含义深重的社会,究竟是何面貌呢?在第一幕的描绘中,老者自感其身价不及鸽子,进一步暴露了清朝贵族阶层奢侈的生活方式。我们见证了僵化衰老的太监购买十五六岁的农村少女为妻的事件,紧随其后,一个喝茶的人冒出一个满足而惬意的长长的哈欠,这哈欠就是现代社会人们冷漠的形象,这种表面上“无事生非的悲剧”,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这也更加强烈地激发了人们对过去时代的深深恶意。第一幕在茶客“将,你完了”的戏言中落幕,清政府也如这句台词所预示的一样走完了它行将就木的旅程。清政府的灭亡是否意味着百姓生活将会焕然一新,显然没有。

在经历了三个迥然不同的年代后,无论是社会变革、军阀纷争还是内战骚乱,同样的凄冷,同样的忧郁,每个年代都潜藏着一样的民众困苦。这三个年代在急剧变化,一些事物却寸步未移:蛮横与暴行的治理不仅未有改变,反而愈演愈烈;这个时代为各种败类提供了生存和成长的环境,且他们的生活逐渐富裕;遭受痛苦的普罗大众的痛苦并未减少,反而深陷罪恶的阴影。作家犀利地将矛头指向那个过时的年代,揭示出人与人之间无论大小冲突都暗含着个体与时代的对立。更为严重的是,这三个时代不仅让人们生活在艰难之中,还让大众看不见未来的希望。每个人都在悲观和恐惧中度日,对生命的未知感到无比忧虑,这种感觉比生活贫困还要惴惴不安。茶馆主人王利发是这个社会起落的见证者,老舍赋予他无尽的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在形成的同时又逐渐崩溃。常四爷无论境况如何,总是坚守着他的信念,但他的坚持却不断受到讥讽和否定。这个年代没有公正,没有道义,没有真理,只有永无止境的压迫。坚持正义的人最终结局凄惨,而那些卑鄙的人却过着安逸的日子,这样的年代是不可能有任何前景的。

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以主角为媒介,显露出他内心的情感波动,时而忧郁,时而愤怒。从主角无心的反馈中,我们可以惊觉作者的意向,也从中感受到“三个岁月的丧葬”的主题的深度和悲凉。但是,老舍只想要解读这么单纯的主题吗?肯定不是这样的。在《茶馆》这部佳作中,老舍所要传达的不只是乱世背景下的百态人生,他还有更深远的用心。他在面对裕泰茶馆的客人时,同情的同时又感到愤怒,因为是他们让时代沉沦,同时他们也成了历史的牺牲者,把未来摧毁在自己手中,这让我们不得不从这个“漫长的历史”或者是文化出发去寻找答案。这也是老舍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应有的身份。他始终专注于描绘“城市与人民”以及“人与历史”之间的对立,始终在尝试去“挖掘”问题的根源,他始终在关心文化对人的本性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3][4]老舍.茶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22:14,6,16,15.

作者单位: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王利发茶馆老舍
简析《茶馆》中王利发性格的复杂性
《茶馆》
北平的秋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茶馆(节选)
雪 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老舍的求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