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田野调查的山歌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4-04-12甘芳明

名家名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山歌文化

[摘要] 通过对山歌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山歌的历史、文化背景、技艺传承等方面的信息,对山歌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山歌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文化传承、技艺传承等,同时数字化技术、旅游文化开发等新兴手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旨在为山歌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传承,同时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键  词] 山歌传承人;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引言

山歌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山歌传承人是山歌文化的代表和传播者,对于保护和传承山歌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山歌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了解了山歌传承人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咘沙歌圩由来已久,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分为头坡、中坡、尾坡,分别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四月十三、四月二十三这三天举行,头坡最为热闹,除了对唱山歌,还有各类商品交易。歌圩当天,方圆几十里到百里的村民都会前来参加。咘沙山歌是壮族民间音乐的分支,也是广西地方民歌的瑰宝,记载了咘沙当地的口头历史,山歌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产生活、民族文化、时事政治,曲调丰富多样、旋律优美、情感丰沛。作为沟通山歌过去、现在、未来的重要桥梁,咘沙山歌传承人深度访谈资料的采集和收录,对于传承咘沙山歌尤为重要。

二、山歌传承人的田野调查

本研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咘沙村进行了田野调查,深入了解了当地山歌传承人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调查发现,山歌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大,身体状况和记忆力下降,技艺传承面临困难,年轻一代对于山歌的热情不高,传承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同时,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普及,传统山歌面临现代音乐的冲击,受众逐渐减少,使山歌传承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降低,山歌的演出市场也受到了冲击。社会对山歌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山歌传承人普遍面临着资金、场地、设备等物质条件的限制,传承活动难以持续。本研究于2023年3月24日,在广西扶绥县渠旧镇咘沙村山歌传承人甘乃成家中进行实地访谈,以了解当地山歌传承人的生存境遇。

山歌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传心授、文字记录、音乐录音、举办传承活动和建立传承基地等。其中,口传心授是最常用的传承方式,山歌传承人通过口头传授将山歌的歌词、旋律、唱腔、技巧等传授给徒弟。对于何时开始传承,甘乃成表示:“小时候我只听老人们唱山歌,歌坡节的时候也会去凑凑热闹,但还不会唱山歌。年轻的时候曾在镇政府工作,2011年我57岁,生了一场大病也没恢复好,就提前退休了,平时农闲无聊,才开始接触咘沙山歌。我一直有看报纸、听收音机、看电视的习惯,将新闻里面说的国家政策法规加入山歌内容中,创作了很多跟党和国家、人民相关的时事政治歌谣,创作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我年纪大了,不上台唱歌,就经常帮助年轻演员编写歌词,代表县里去参加比赛,还多次获得县级山歌比赛一等奖,在比赛的时候政府也会经常请我去做指导和评委,我创作的歌谣是以时事政治为主,但也有很多是本民族文化的,比如渠旧花山、碧计美食等。”

传承人对本地山歌的了解程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一般来说,他们对山歌的历史、特点、曲目、唱腔、技巧等方面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当地年轻人能够讲出咘沙山歌起源的已经寥寥无几,但是甘乃成能道出一二:“咘沙村的老人都说不清了,总之很久很久了,据说最早是因为以前不能自由恋爱、自由婚姻,但是有些孩子硬是要去歌圩场对歌谈情、联系婚姻,父母就极力反对,闹得很多家庭不和睦……我知道的是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流行了,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人们就是通过对山歌来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意;后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对歌的人也越来越多,少则几千人,甚至几万人都有,人山人海,山歌的发展也就达到了高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歌的人渐渐减少了,现在还喜欢对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了。”

传承人对本地山歌的生存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能够分析山歌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环境,包括现代音乐的冲击、受众的减少、传承人的流失等问题。对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对当地山歌的影响,甘乃成是这么理解的:“我自己平时也会看电视、听广播了解一些国家时事,偶尔也会刷刷短视频看看别人的生活,但是不怎么在网上宣传山歌,也不知道网上可以对唱山歌,可以通过手机把咘沙山歌传播给更多的人观看,让他们了解咘沙山歌,也有年轻人曾用手机录制我唱山歌的视频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但是现在会唱山歌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所以还是在线下唱的比较多一点。”对于山歌的发展,他说:“要坚持下去,从老的那一辈开始,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其他村的山歌手,只要需要我帮忙指导创作的,我都会很乐意去帮忙,政府也请我去培训过几次,也有一些文化部门来采访我。政府部门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要注重青年一輩对山歌的了解,要从娃娃抓起,努力让孩子们喜欢唱山歌,比如编写一些童谣,在学校学习壮话、唱山歌,多开展山歌活动。我觉得对歌本保存也是很好的传承方式,以前老人家那种手抄的歌本我见过,翻到变黑了。另外,提高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很重要。”

三、山歌传承人的保护策略

保护山歌传承人是传承和发扬山歌文化的重要环节,需要关注山歌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和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索和创新传承方式,为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山歌文化的保护力度,将山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只有当山歌文化被正式认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政府才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山歌的演出和市场开发,为山歌传承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笔者对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文化站工作人员等进行了采访,重点采访了咘沙村支书甘海狮。对于咘沙山歌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甘支书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进行了分析:第一,当地歌手对新型的传播方式不加以关注,不会利用新媒体等新技术进行传播,无法做到创新与发展。第二,山歌没有人教,面临着传承人年纪大、身体每况愈下,难以传授下一代的困难。第三,平常在举行歌玗节的比赛时经费有限。第四,缺乏人手,村里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挣钱。第五,群众参与度低,对山歌文化的热情降低。

(二)文化传承

山歌属于即兴创作,在进行山歌采录的过程中,调动采录者积极表演、进行语言输出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必须通过精心设计,为访谈对象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熟悉的氛围或者环境。然而这是要经过多次访谈实践才能总结出来的经验。访谈要以访谈对象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切入口,建立感情联系,才能和访谈对象打成一片,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以笔者与咘沙山歌传承人甘乃成的访谈过程为例,因笔者老家就在咘沙村旁边,同属渠旧镇管辖,两地壮语方言基本一致,只是存在一些语调的差别,所以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笔者和甘乃成都是用本地方言进行交流的,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因为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的信息遗漏,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彼此的情感连接。访谈开始前,笔者提前打电话预约了时间,同时也有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参加,这体现了对山歌传承人的尊重。访谈过程中,笔者也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和反馈,山歌传承人说到高兴时甚至还现场演唱起来,这些都为笔者全方位感受咘沙山歌文化的魅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技艺传承

通过师徒传承、培训等方式,可以加强山歌技艺的传承。我们可以建立山歌传承人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的山歌爱好者,为山歌传承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山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为山歌技艺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山歌文化相关的群体中,对于个体进行针对性采访,有助于挖掘咘沙山歌文化的历史背景,也能更好地了解咘沙山歌文化的发展状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咘沙山歌的概况及发展,针对个案,笔者分别于2015年1月23日、2015年5月20日、2023年3月24日三次前往广西扶绥县咘沙村甘乃成家进行采访,通过深度访谈,全面了解甘乃成的家庭状况、成长过程、学艺经历、当前状况等。

四、山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笔者在对咘沙山歌田野调查采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技术性问题。2023年5月21日(农历四月初三)是咘沙山歌节头坡,笔者前往调查,作为亲历者亲身感受歌圩氛围,并对比了前几年的咘沙歌圩活动举办情况,同时还现场访问了当地群众,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加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完善歌圩舞台基础设施

咘沙村委为准备歌圩活动,在原有的西瓜贸易集市及原有歌圩舞台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但由于时间仓促及资金不足,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卫生间太过简易,卫生条件较差;种植的树木树冠不足以达到遮阴效果,天气炎热,无处乘凉;很多地方未进行水泥硬化,尘土飞扬;随意丢弃的垃圾;舞台下未设置观众区域,很多观众挤在舞台上方的大树下,影响美观等。建议:(1)在舞台和观众区域搭建棚子,减少日晒雨淋,为山歌手及观众提供良好舒适的环境;(2)歌圩当日,可租借音响、屏幕设备,在歌手演唱时播放宣传MV和歌词,方便观众了解山歌的歌词大意,在视觉感受上也会更好;(3)在表演过程中创新表演形式,比如增加游戏互动环节、增加歌舞剧及当地采茶戏等,有利于活跃气氛,降低枯燥感;(4)可以适当增加风扇,帮助解暑,在观众席可以提供本地西瓜解暑。

(二)加大咘沙山歌文化宣传力度,打造年轻人青睐的文化旅游阵地

咘沙歌圩当日虽然恰逢周末,但是活动现场年轻人寥寥无几,偶有几个老年人带着小孩来参加。其原因在于:年轻人对于山歌这种传统的地方文化听不懂、不喜欢甚至不了解,加上当日商品贸易大部分是陈年旧物,如老年人衣服、当地中草药、水果糖饼等,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建议:(1)制作扇子并分发给群众,一面印赞助商家的宣传图片,一面印咘沙歌坡节文化内容,不仅可拉到活动赞助经费,而且有利于宣传山歌文化,还可为群众消暑;(2)在现场设置旅游打卡点,比如设有歌坡节文化特色的打卡点,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拍照打卡,通过朋友圈、抖音等宣传;(3)在歌坡节设置游戏摊位,比如通过对歌词收集卡片,换取有歌坡节文化特色的玩具或本子,吸引年轻人在游乐中了解山歌;(4)增设健身设施或休憩石凳,在上面雕刻优秀的歌词,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人;(5)舞台旁边可以加几面展览墙,展示每次舞台表演中歌手们的风采,提升选手的荣誉感,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

(三)借新媒体助力咘沙山歌传唱,新时代赋予民族文化生命

数字化技术为山歌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山歌作品,建立山歌唱片库或数字资源库,实现山歌文化的永久保存。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开展远程教学和演出,拓宽山歌传承的范围和受众范围。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山歌唱片的推广和市场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咘沙歌圩活动当天,有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拍摄,另有抖音营销号进行网络直播,参与群众也会拍照和录像发朋友圈,但是整体传播力度还不够,传播手段也有待提升。建议: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向公众开放,提供参观、普适讲解、交流等功能,利用“互联网+”模式传承咘沙山歌文化。另外,通过电视、小视频等讲授文化、传播文化,一些既风趣又比较深刻的讲授容易吸引到大多数人。大数据时代下采用新颖的推广手段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丰富艺术表现力。此外,可以通過举办民俗活动、庆典仪式等形式,将山歌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中。这种以民俗活动为载体的山歌传承方式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为山歌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广西扶绥县咘沙山歌传承人的深度访谈,深入了解了山歌的历史、文化背景、技艺传承等方面的信息。田野调查的方法使研究能够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山歌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文化传承、技艺传承、教育普及等。因此,全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山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毛巧晖.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J].民俗研究,2022(5):5-16,158.

[2]毛巧晖.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J].民间文化论坛,2019(6):38-39.

[3]薛艺兵.通过田野走进历史:论中国音乐人类学历史研究的途径与方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1):75-83,6.

作者简介:

甘芳明(1993—),女,壮族,广西扶绥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南方习俗与文化。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山歌文化
山歌还要妹起头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嫁妆是山歌
十八湾的山歌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山歌
谁远谁近?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