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惧挑战,从“新”开始

2024-04-12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外资经济发展

徐 刚

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再度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坚定底气、强大韧性、澎湃动能和光明前景。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5.2%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面对新冠疫情“疤痕效应”的持续发酵、国际局势的波诡云谲、极端气候的频繁扰动等诸多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再度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坚定底气、强大韧性、澎湃动能和光明前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

毋庸讳言,这一成绩的取得颇为不易。从外部看,2023年是世界经济非危机时段增长较为疲弱的年份之一。在美联储引领的全球激进加息潮打压下,曾在三年疫情中表现亮眼的中国外贸,面临外需萎缩、增速下滑的严峻现实。地缘危机此起彼伏,围绕于此的国际政治博弈加剧了世界经济体系碎片化、阵营化的灰暗前景。美国高举“竞赢中国”大旗,不断树起产业“高墙”,加速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

从内部看,消费复苏慢于预期,房地产业仍在深度调整,对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的担忧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围绕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国际上出现了不少杂音,一些外媒和机构鼓噪“中国经济见顶论”“刺激政策无用论”等不实论调,与美欧政府力推的“去风险”“应对经济胁迫”等政策主张相配合,意图阻遏外资流入中国,恶化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打压中国发展势头。

面对这些风险挑战,中国并没有讳疾忌医。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同时,也指出“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中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中国政府通过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抓好民生保障、全面加强政府建设等方面努力,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圆满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履行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应有担当,继续成为拉动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

观察中国经济,数字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数字背后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发展思路的深层变化。当前唱衰中国论调的出发点,无非是夸大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波动和当前困难,本质上不过是过去几十年中反复炒作不断被证伪的“中国崩溃论”之类陈腔滥调的重新包装。

这类论调的错误在于:一是囿于“刻舟求剑”的偏执。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已从一只小舢板升级为一艘万吨巨轮,成长为一个拥有全球最多数量中产群体、最完备产业体系的超大规模经济体,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是西方理论学界难以接受和解释的事实。

二是基于“一叶障目”的短视。与美国经济依靠天量货币和财政刺激实现疫后较快复苏不同,中国选择了更为克制的宏观调控立场,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更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用力。政府工作报告将之总结为“固本培元”,形象说明了中国对经济发展、民众福祉乃至全球经济稳定的负责任态度和长远眼光。美欧“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已将全世界拖入了高通胀的泥潭,如果中国也随之起舞,可预见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通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三是出于“指鹿為马”的恶意。中美博弈推升了所谓的“价值观冲突”和“国家安全焦虑”,对经济发展实践和模式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升温。在这种“有色眼镜”下,抹黑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自然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

从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预期目标看,2024年中国经济快车仍将保持中高速行驶,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一路飞驰。2024年,中国将实现5%左右的增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即使不少素来刻薄的外媒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目标“雄心勃勃”。

同时,中国的财政赤字率依然保持在3%,货币政策立场保持稳健,凸显了新一届中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战略定力和道路自信,并未因外界杂音的干扰而改变既定政策节奏,扎实推进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当然,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工具上的优化创新,如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出现;看到了政府对市场主体诉求的回应,强调增强对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看到了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全面部署,聚焦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精准发力。

最大的亮点无疑是新质生产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首次出现。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中国对全球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精准把握和积极回应。以ChatGPT为标志的人工智能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碳中和趋势的加速,正在深刻而又迅速重塑全球的产业模式和治理结构,给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列国竞逐中,一国如能抓住新兴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分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项和第二项,打破了往年将稳经济、促增长措施前置的惯例,已充分说明了中国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视。

实践中,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底色,驱动中国经济迈上更智能、更环保、更有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正成为中国出口新的增长极和稳定器;芯片制造奋起直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氢能、生物制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处于爆发前夜,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

客观来看,美欧等国对中国科技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封锁和打压,固然会带来一定困扰,但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国科技与产业竞争力的一种“背书”。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在2023年底称,中国近年来对先进技术的努力和投资正取得回报,已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化工品、机动车等大多数战略产业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有利身位,正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提供充足的底气和支撑。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机遇

中国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既是中国人民胼手砥足、披荆斩棘的奋斗结果,也离不开外部理念、资金、技术注入的推动。

过去40多年中,中国与外资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了双赢,中国成为外资涌入的热土,受益于全球供应链上一轮转移热潮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进入中国的外资则通过分享中国发展红利,获取大量超额收益并惠及母国。

外资是中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在西方推动全球供应链逆重构动作下,叠加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竞争加剧,一批外资出于政治或经济考虑正逐渐撤出中国,导致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尽管处于历史高位区间,但相较之前有所下降。

面对引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给予了充分重视,并展开了积极行动表示诚意。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了六个方面24条政策措施,积极回应在华外企的担忧和诉求;2023年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再度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等工作任务,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这一外资关心的问题也被写入报告。

如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全国两会中所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更离不开中国。唱衰中国必将反噬自身,误判中国就将错失机遇。在国际局势日趋动荡、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当今世界,拥有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庞大的人口红利和高素质人才储备、高水平和制度型的开放环境的中国,无疑可给风险厌恶型外资提供更大的确定性,是追逐经济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外企最佳的投资兴业目的地和“避险天堂”。近年来,在华外资直接投资收益率在9%左右,在国际上仍处于较高水平。未来,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必将给外资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投资回报。

徐 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

猜你喜欢

外资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