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总体规划设计探究
——以嘉善县思贤学校为例

2024-04-12张万斌

关键词:设置建筑设计

张万斌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1 新建嘉善县思贤学校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

为了进一步发展嘉善县的教育事业,贯彻科教兴县的战略,根据《嘉善县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及《2019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善发改重〔2019〕32号)精神,决定新建嘉善县思贤学校。

建成后的嘉善县思贤学校布局合理、功能科学,建筑含有上海大学文化元素、绿化呈现园林特色,空间秩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力求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整体结合。

项目主要新建54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初中30班,小学24班,学生总计2580人,教职工179人。总建筑面积56438.78平方米,其中地上计容建筑面积40794.36平方米,地上不计容建筑面积1204.8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729.42平方米,并配套相关设施。总用地面积116亩。总投资3.52亿元。

1.2 设计思想

嘉善思贤学校作为与上海大学合作的教育机构,应当传承其“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校训校风,又与嘉善地区的建筑与文化特色相融合,将其文脉沿袭至现代教育中,形成现代多元化的教与学的模式,并注入大量园林式的公共交往空间,弥补家庭教育中的社会性不足,在适应当代都市密度的同时,做到布局合理,功能科学,空间秩序真正体现“以人文本”。

思贤学校作为嘉善县的重要学校,拥有独特的定位和情怀,当前教育的理念迭代加速,我们提出“垂直园林,共享学园”的理念。垂直开放式的园林庭院强调室内外空间与景观的无缝对接,分层次营造,注重物理空间的趣味性,让学习变得轻松且亲近生活,以适应新时代的学生[1]。

1.3 总平面布置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最大化的减少城市噪音对教学的干扰,塑造校园空间秩序是设计的首要出发点[2]。本案用地分为东、西两个地块,小学部、初中部教学区相对独立,分别在河道的两侧。考虑上下学分流需要,北侧与东侧分别建设校门。中小学区域以中间河流为界分别布局,共用部分生活设施。

在小学部用地东侧设置校园主入口,以校前广场、校园广场为中轴,南北分列小学教学楼及实验楼,迎接师生的到来。在校前广场北侧设置非标200米运动场及篮球场,隔绝部分东侧及北侧道路噪音。

在初中部用地北侧设置初中部出入口,将行政、报告厅及实验楼布置于用地北侧,方便对外交流的同时,有效阻隔北侧道路的噪音。将景观环境最好的位置留给教学楼建筑。用地南侧设置共用食堂及体育馆兼顾初中、小学师生的便利性。在初中部用地西侧设置300米运动场、篮球场及笼式足球场,同样方便师生到达。

1.4 景观环境

本案充分考虑用中间的河流景观,将中小学教学区分别布置于河流两侧。能够将优美的室外景观引入建筑之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区的内庭院根据功能的需求设计不同主题,充分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满足学生游戏、交流、兴趣活动等需求。通过院落空间组织校园景观,使得教学区、公共区拥有良好的景观视线,将风景引入建筑。充分运用借景、对景、造景等传统造园手法,实现庭院景观与周边环境的交融与对话[3]。灵动的水体景观与建筑相辅相依,凝聚着传统文化的韵味,活跃了校园氛围,培养童真童趣。

在室外景观的构造上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将室外的排水、渗水、储水功能有机融入景观,结合多种本土植物的立体栽植,使整个校园景观能够完全融入整个湿地生态系统中去。

1.5 交通组织

在交通组织上,本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设计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打造一个便捷舒适的教学生活环境。

小学部地块东侧人行主入口作为校园的主要出入口,宽大的校前广场拥有良好的人流集散作用。主入口南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通过绿化与人行入口隔离。家长送学生时,利用道路展宽端,即停即走;接学生时,分时段全部安排在地下室。初中部地块北侧设置人行主入口,同样设置尺度适宜的校前广场。人行主入口东、西两侧设置机动车出入口,车辆就近进入地下室。与小学部相同,家长送学生时,利用道路展宽端,即停即走;接学生时,分时段全部安排在地下室。后勤车辆通过校内道路进入食堂后勤区,道路通过运动场与教学区相分隔,减少对教学区的干扰。

校内沿道路尽量多的设置教工停车位,满足校园停车位需求[4]。

本案充分考虑到校园生活中流量大、时间集中的行为特点,主要出入口空间都做了放大处理,预留了足够的集散空间,以主教学区为使用核心,便捷的步行交通体系保证学生学习、就餐、运动、集会、放学等各种活动都有序进行。建筑都通过连廊连接,便捷高效,避免了恶劣天气对教学生活的影响。

2 新建嘉善县思贤学校的建筑总体规划设计

2.1 建筑单体构思

本案的造型设计上尊重地域文化,从传统建筑中提取设计元素,融入到现代化的教育建筑中,以现代书院定义我们的设计。多重内院式布局打破了传统校园简单行列式布局的单调感,起承转合的群体空间关系和简洁的现代坡屋顶延续了传统建筑肌理和空间意象[5]。单元式立面、深挑台、虚实处理手法,辅以庭院、林木、水体等景观要素营造了新江南风格的校园格调。白墙、黛瓦、花架、游廊,建筑处处弥漫着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仿佛一直生长于这片土地上,只是换了新颜。

2.2 建筑平面功能

初中教学楼一层为活动教室,二至四层设置普通教室,小学教学楼一至四层设置普通教室。并就近布置教师办公等功能。食堂、体育馆建筑一、二为食堂,三层为室内运动馆。

传统教育理念往往将辅助教学视作一个孤立的部分,在重要性上落后于班级教学,导致图书阅览、信息展示、兴趣教室、电化教学等往往集中布置在一个偏离的区域,从而将辅助教学与班级教学割裂[6]。现代教育理念则将班级教学和辅助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自学、互动与交流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均不可或缺。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本次设计中将兴趣活动室、社团活动室、信息展示等均灵活灵巧的散落式布置,路线便捷,各教室形态均结合景观自由多变,从而使辅助教学成为校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2.3 立面效果

建筑形体端正典雅,简约内敛,建筑细节精细优美,建筑逻辑理性严整。通过简约的形体和细节对比,透射出博雅大气的建筑气质[7]。建筑从立面的开窗排布形式到建筑细节的肌理都采用相同的建筑语言和建筑母题。

2.4 无障碍设计

本项目从室外场地与道路标高设计、停车泊位、室内细部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原则。

无障碍出入口设置于地块南侧建筑主入口,行动不便人士通过无障碍楼梯到达各层[8]。建筑内设有无障碍厕所,门扇、洁具的设计都符合行动不便人士的使用要求。

2.5 建筑节能

本项目通过立体绿化系统、水源综合利用、能源合理配置、节能材料全面应用等手段,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等各个角度达到星级绿色建筑的标准。

我们的生态理念为强调主动型的生态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周边绿地、建筑内庭及广场植被,营造建筑周边微环境,夏季可显著降低小区域温度。建筑体块的分离与倾斜有利于区域气流的穿越与引导,同时也不破坏校园总体风场流畅性。通过绿地与硬质铺地的交错布置,缓冲了铺地原有的生硬界面,吸收环境中的尘土,吸收阳光辐射,从而达到降低地表温度的目的。

2.6 结构形式

本项目为三至四层建筑,根据建筑的平面布置和使用功能特性,所有单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报告厅、体育馆部分竖向构件采用预制构件;其他单体楼板采用叠合构件,所有楼梯采用全预制构件;以上各楼预制构件以外的构件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各教学楼等单体之间有连廊相连,从沉降和抗震以及温度伸缩方面综合考虑,连廊与各单体之间均应设沉降缝脱开,缝宽同时满足伸缩缝和抗震缝要求。

3 室内外环境及无障碍等要求

3.1 空间布局

本项目用地紧张,各建筑单体根据其不同使用功能合理、紧凑地排布在地块内,在建筑所需间距间用地内设置集中绿地、开放庭院、运动场地等内容,空间利用率较高。在进行总图布置时考虑周边高层建筑的日照及视觉影响。教学区域各建筑间距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均可取得较为良好的采光及通风条件。各建筑单体内楼梯间均有自然采光及通风。

3.2 建筑光环境

本项目根据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日照分析设计,项目内需进行日照计算单体均满足小学、幼儿园冬至日(09:00~15:00)日照两、三小时的要求。建筑室内依据相关规范,根据其不同使用功能设置合理的照度。同时积极采用天然光照明,学校教学用房窗地比可满足国家及地方规范要求。由于地下室往往需长期人工照明,耗能较大,因此我们在地下室局部采用光通导管照明,平时可关闭局部区域地下室人工照明。

3.3 室内风环境

通过建筑总图的合理排布,在园区内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除局部储藏室、工具间及设备用房外,各功能房间均可自然采光通风。电梯间、楼梯间、走廊等均以自然通风为主。

3.4 围护结构

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气密性指标、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等,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外墙设计选择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房间在自然通风情况下,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屋顶设计传热系数满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性指标要求。

4 智能化系统设计说明

4.1 通信网络系统

本工程通信网络系统设语音通信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语音通信系统和数据通信系统均接入至学校网络中心设备,数据通信系统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无线网接入层交换机采用POE供电交换机,与有线网系统接入层交换机分开设置,最终在一个统一平台上进行管理。网络采用星型以太网方式,设置汇聚交换设备。计算机网络布线采用综合布线,在设备间通过跳线方式实现语音与数据的互换。

4.2 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星型以太网构架,建立有线和无线局域网络,系统采用三层结构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网络机房建议设在网络中心。接入层设在楼层弱电间,汇聚层设在网络机房及专用区域,机房配置万兆核心层交换机,汇聚为千兆带宽,接入层达到百兆传输,计算机教室和图书馆单独配置汇聚层交换机接入网络中心。

4.3 综合布线系统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采用综合布线。本工程所有信息点均采用6类单孔或双孔面板的RJ45标准插座,各办公室按6~8平方米设置1个有线网络信息点和1个语音信息点,在各功能区域布置信息插座,水平配线采用六类4对UTP双绞线,公共部位并配置无线AP点。接入网络中心主干采用12芯单模光缆,局域网达到100/1000M带宽。通信网络采用12芯单模光缆,由运营商引入。计算机教室和图书馆单独敷设12芯光缆至网络中心。本项目综合布线系统均采用六类系统,在重要区域预留水平光纤信息插座。

4.4 安全防范系统(视频监控、入侵报警、无线巡更)

根据安防的规范要求,在各教学楼、综合楼、食堂、报告厅的各出入口、走廊等场所进行实时、有效的视频监视、视频传输、显示和记录,并具有图像回放功能。视频监控系统前端采用全数字高清摄像机,室外重点部位设置快球摄像机,多媒体教室设置半球摄像机。

视频图像存储按照国家规范要求配置,本设计的视频存储采用企业级硬盘作为存储介质。根据采用的摄像机数量、单块硬盘的容量、本项目要求的存储时长等,录像系统完成对指定部位图像的记录,主要对主要出入口、重要通道、关键机房、电梯内等重要区域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录像,存储时间不小于30天,重点区域可满足不小于3个月的存储时间。

主干传输采用光纤,前端传输采用六类非屏蔽双绞线,系统供电方式采用机房集中供电。对重要场所非法入侵、盗窃进行实时有效的探测和报警,主机设在安防、消防控制中心内。在公共部位及地下室设置无线巡更点,采集器记录保安巡更时间和线路。

4.5 公共广播系统

本工程公共广播包括背景音乐广播和消防紧急广播两部分,消防紧急广播由电气消防专业设置。背景音乐后台配置广播主机、前置放大器和功放等设备,通过广播系统软件可设置广播体操等常用的日常广播,当发生紧急事件时可紧急广播。教学楼内采用IP广播,每层走廊、教室为独立分区,每间教室均设置音量控制器,可播放不同音源内容,可自行控制开关。包括教室内广播、走廊广播、室外立杆音箱、音箱,实现灵活分区。系统所有广播终端均配套模拟应急线路,支持网络中断时应急广播。室内广播扬声器主要设置在教室及走道内,教室内采用壁挂式音箱,距地2.5M敷设,走道内采用吸顶音箱。广播系统实现网络/模拟自动切换,并支持手机APP远程控制操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选取合理的建筑总体规划方案,结合实际工程的特点和地理特征,才能把建筑工程设计得更加可靠和经济。

猜你喜欢

设置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