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水市古堰画乡景区改造提升项目难点及对策研究

2024-04-12康雪峰

关键词:古堰风貌景点

康雪峰

中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2

古堰画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随着旅游热度的不断攀升景区内的商业空间大幅增加,在商业化和城镇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古镇的景致趋向雷同,古堰画乡的传统文化及生态原貌受到一定的影响,景观打造缺乏地域特色[1]。以古街及景观为载体延续古堰画乡的特有文脉,在保护古镇古堰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塑造与现代化环境相适应的人文景观旅游区。景点空间如何融合生态,创造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魅力已成为此改造设计中重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1 项目基础条件

古堰画乡旅游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交通便捷。整体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全域拥有优越的气候环境,是“中国气候养生之乡”和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基于地域特色以古堰画乡改造提升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在景区改造建设中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地域文化。通过实地的勘察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再将文脉资源融入到改造设计中去,改善目前景区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建筑与景观风貌,并使这特色小镇的地域文化通过景观层面传承和发展下去[2]。

调查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勘察、专家与原住民访谈以及改造设计实践四种方法进行。综合古堰画乡景区规划理论的引导,在理论和相关案例探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实地勘察得出的信息、图片等资料整合,最后对古堰画乡景区作出实际的改造提升设计实践。

3 现状优劣分析

3.1 现状优势

自然环境生态化:古堰画乡有一个神秘的“千岁家族”,平均年龄都在1000岁以上,是华东最大的古樟群,树龄1200年以上的有14棵,高达15米。每一棵樟树都绿荫如盖,像卫兵一样守护着古堰。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堰”名为“通济堰”,距今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千年石函、千年古村落、千年古窑址、千年双龙庙会等胜景。“画乡”是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发源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浙江铁工厂”所在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英雄足迹,点亮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

建筑风貌多样性:古堰画乡的堰头村是通济堰的堰首,是南宋时期经商必经之路,村道为卵石铺地沿古渠而建,建筑则沿街而筑形成古渠古街的景象。建筑群基本保存着宋式古韵格调,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岁月痕迹。

大港头镇被游客戏称“小丽江”,多街道多风格。江滨路临水而建的明清古建筑群,映射了当年的繁华。与之平行的港河路,风格上体现民国基调。在画乡入口的外街是遗存70-80年代印记的江南路,黄沙墙、马赛克、绿玻渣等用材的建筑面貌可唤醒几代人的记忆。

景区特色明显:作为丽水市重点旅游板块,汇集了古堰古镇、古街古树、古窑古瓷及青山绿水等古朴自然的江南古镇风貌。漫步于街头有别于其他古镇的就是它的“清淡”,这里的山、水、路、船,建筑交融成一幅安静又和谐的水乡之景。青山远黛,水墨美境,十足的诗情画意。

3.2 现状劣势

景区分割两岸,游线规划欠完善:古堰、画乡是两个区块分布瓯江水溪两岸,使游线联系被拉长,两岸游玩全靠轮渡来往,导致游者的便捷性、自由度不足。便捷交通的欠缺将直接影响到游客体验及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且对景区的可持续展也十分不利。

建筑风貌缺乏有序性:在景区内宋式、明清风貌的古街历史景象较清晰,有民国元素、70-80年代特点的街景依稀可寻。可随着景区商业氛围日渐旺盛,各街道内住户与经营者私自改建、搭建、装修装饰等已严重影响建筑原貌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符号。

从整体看若游客不能完整领略特有的文化感受,若风情街道越来越多的建筑不能与主风貌相呼应,那么古堰画乡的自然古朴、水墨宁静的特质必将受到严重影响,景区的魅力值逐渐削弱[3]。

景点联系较弱,功能需求不足:古堰画乡内景点较多,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大景观区,没能给游客完整故事性的文化体验,使得多处景区的联系及区块特色不够突出。古堰、画乡两版块的入口形象及功能空间都存在严重不足之处。景区内如堰渠古街、龙庙景点、樱花栈道及溪沙游乐场等景点都明显缺乏特有文化气氛及景点特色。部分区域缺少游客停留休息的条件缺少游赏与互动的空间,削减了游客多停留的欲望。

夜游亮化不够丰富:夜游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日间游线的一种延长及游玩形式和内容上的补充。同时将照明效果与文化景致相结合在夜间呈现出新的文化景观,创造出全新的景点效果。实地体验,在街道照明及步道系统上的功能性照明尚可,但在特色景点及古街建筑立面和标志性的沿溪界面,亮化特效明显缺失。不能在夜间散发出特色古镇浓郁的历史氛围,这正是改造设计所需强化的地方。

服务设施滞后:景观设施是改造提升的一部分,欠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无法真正的满意于游客。同时整体看,现在已是智慧化时代,景区内缺失便捷的信息服务系统及电子产品充电需求的服务点位。

4 改造提升的难点与策略

4.1 难点与制约因素

交通环境:古堰画乡实则古堰、画乡是两个景区,古堰为村画乡为镇,两地隔溪相望一南一北有着不同的气质。两地直线距离约2公里没有桥梁连接来去全靠轮渡,要想坐车去对面,那需要绕很远的路。因此从多角度去思考寻求改善这游玩交通问题的方法,提升游客的便捷性、自由度和多样选择性。

改造时需保护历史记忆和风貌:景区内古街与重要景点的古建筑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和木结构,砖混结构几乎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坏性比较严重,直接导致部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对这些建筑立面改造提升的同时必须重视对传统古建筑和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4]。遵循保护原则,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整治修缮,保证改造建筑后所呈现的原风貌。

原住居民的协调:景区内,特别是古街的原住居民由于部分群体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淡薄。因此对建筑立面改造的配合程度很难到位,很难积极参与到改造与保护工作中去。也就影响改造提升工程的进度与实际改造成果。

4.2 改造提升设计构思

围绕“微改造、精提升”主题思想:重点围绕四方面:第一,发挥“绣花”功夫,提升游客的微感受,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微改造、精提升”。第二,抓住“古堰”和“画乡”这两个关键,做好堰、画、水、瓷四篇文章系统化、精细化推进改造工作打造高辨识度的高品质度假景区。第三,以古堰画乡的“水文化”“码头文化”“船帮文化”为依托,打造沉浸式场景在瓯江沿岸重现青瓷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第四,注重连接功能,通过精准精细的微改造和生态人文修复串联起景区内的人文遗迹、生态自然风貌等节点,串珠成链构建世界级、本土化、原生态的景点网络。

保护原作,修旧如旧:对古堰画乡的改造提升都应建立在良好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除了对古建筑与古文物的保护以外,也需加强对地形地貌及原景观风貌的保留及复原。针对不同时期多个时间节点的老建筑整治都要体现出建筑本身的原貌性、真实性。必须以不改变原作为首要前提,所实施的改造提升及增添部分都必须以原作为蓝本,不随意改动或剔除。

地域色彩与乡土材料延续:在改造提升中,居民与游客对于地域归属感的变动与景观用材和色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融洽的色彩和材质代表着此地的地域文化特色[5]。

针对古堰画乡的景观色彩分析,一方面是基于大众审美而营造的良好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则是挖掘和保护地方特有的色调来确保地域文化的延续性。同时材料的选用需符合地域文化相应的特点,在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增添一些新元素来提升当地的地域文化。

4.3 改造提升设计策略

交通游线营造策略:在古堰画乡的漫步之路不仅可获得艺术般的度假体验,还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审美之行。本次改造的游线交通上,遵照“故事牵线索、情景筑主题”的策略手法讲好古堰画乡故事串连现代与过去。主体验路线串起古堰、画乡两大版块,以目前画乡主入口起始点,分别可领略改革初期70-80年代、民国及抗战年代的朴实与动荡,可体验明清、宋韵历史古街的繁华盛景。

对画乡与堰头两版块单一的轮渡路线,提议添加帆舟漫游项目,利用画乡标志性的帆舟丰富自由摆渡的水上游线,使这里的山水帆影与古韵建筑交融成一幅水墨美境,重现“船帮文化”的场景。

建筑风貌营造策略:在古堰画乡的建筑改造提升中,特别对传统古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尤为重视。需采用科学手法遵循保护原则,保证不破坏原建筑结构,对个别结构受损严重的改造建筑需加强检测与勘察采用科学方法,可适当融入现代材料运用做旧方式修缮建筑结构与风貌。

在立面改造策略上,提倡文物修复手法,采用“清洗、补缺、打底、作色”四个方式展开,加强历史建筑和不同街区特色风貌的保护。最终让游客走进这些文化遗产了解不同年代的历史容貌,感受建筑空间所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

景观节点营造策略:古堰画乡景观环境的改造提升主要依附于优化交通路线提升节点形象与文化体验,增加街景形象品质注重人文关怀完善配套设施。在景区入口改造方面结合现有的交通、标志、文化、防卫等要素着重改观入口形象景观;改善原住民建筑外立面及景观空间,由外入内保持景区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延续性。

在景点场景改造中注重游客集散停留、观景体验等功能需求,加强局部地形地貌与原有景观风貌的保留与提升。在有历史建筑的场景中,改造就不仅仅是满足功能修缮与复原,更是能触动游者文化记忆与情怀。

绿化景观营造策略:古堰画乡的一大特色就是自然生态的环境,每一棵樟树都绿荫如盖,让人仿佛置身于浓艳油画之中。

本次植物体系的改造提升在整体工程中篇幅较小,围绕“微改造、见缝插针”原则,在保护现状景色保持生态风貌的基础上,采用选择本土植被修复与布置以适应当地气候,同时更好的融入古堰画乡的自然景色中去,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夜游亮化营造策略:夜景观的改造提升是对景区日景观的提升与补充。亮化设计不仅要清晰形象的照亮物体,使其散发出日景观无法表现的艺术氛围,同时注重照明灯具的美观及适度的隐蔽性。

通过对特定景点文化的深入发掘,确定其独特的夜景主题,对造型、亮度、色彩、灯效的充分融合,使其展现出生动的文化艺术美感。这样不仅给游客传达了古堰画乡的文化特色,同时给游客带来温馨、浪漫、愉悦的体验。

智慧设施营造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通过让旅游区智慧化,把智慧服务、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高科技技术植入到景区,实现安全、趣味、便捷、有序的旅游体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及质量。

在改造提升实施上,主要强化和完善WIFI热点覆盖,道路视频监控,区传感层(PM2.5监测,车流人流量监测等)的智慧灯杆,增添具备智慧照明、环境信息采集、WIFI热点,应急可视报警及共享充电等功能的智慧港湾。构建智慧旅游景区为居民、游客、管控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基础设施。

5 结论

本文分析了古堰画乡改造提升项目研究的背景及古堰画乡特色小镇的相关概念,对目前景区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问题进行了解析。找出改造提升所面临的难点与制约因素,对具体工程实施做好充足的理论指导,提出具体改造设计策略的整体思想。立足古堰画乡独有的地域文化对景区的交通环境、建筑立面、景区节点、夜游亮化与智慧设施等进行相关的改造提升,发扬其特色小镇深厚的文化内涵,促进文脉特色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研究古堰画乡旅游景区改造提升设计中,理清改造建设的推进与景区独有的建筑文化及景点文脉的传承与保护,始终把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面对改造制约难点,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景区本土优势找出最优解决方案。

其次,在改造中,围绕“微改造、精提升”的指导思想,发挥“绣花”功夫,提取能够展现地域特征的元素与改造设计相融合。采用延续文脉,重拾记忆、保护原作,修旧如旧及地域色彩与乡土材料延续的改造理念,对古堰画乡景区的交通游线、建筑风貌、景观节点、绿化种植、夜游亮化、智慧配套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设计,最终实现对古堰画乡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作为特色小镇风貌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古堰画乡的整体形象和示范地位。

猜你喜欢

古堰风貌景点
包裹的一切
丽水古堰画乡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浙江古堰坝·丽水地区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君别古堰情依依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库车城市风貌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