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思维而学,为思维而教
2024-04-11李斌
李斌
对于课堂,作为教师我们的确没少花时间,也没少流汗水,但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往往不尽如人意。每当这时,我们总喜欢把原因归结到外部,却很少从教育自身的角度去理性反思。
“教会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它要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该以此为使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思维,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这是《教会学生思维》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课堂改革的指南针。
传统课堂以讲授知识为主,“教思维”是否会对“教知识”产生阻碍呢?当然不会。本书第2章第4节,专门阐释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
“对于思维而言,大量的知识储备是
必需的。没有知识经验,思维就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思维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
但是,课堂学习一旦落入知识的陷阱,知识就成了桎梏。知识应该是“问题解决”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知识才能发挥它的思维训练价值。
知识是思维发挥作用的基础性要素,但知识本身并不能直接引发思维。本书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意在引导教师,课堂一方面要以挑战性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會学生思维,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本书第4章第5节“从‘对话到‘发现”,对发现式教学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
“若指望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有用的教学策略可能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答案。在由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转换为‘对话式教学之后,进一步走向‘发现教学。”
“发现式教学除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之外,更重要的方式是学生与学习材料的直接‘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发现式教学强调除了向教师学习,还可以直接向学习材料本身学习,向同学或同伴学习。”
本书以语文、数学为例,阐释了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以美国学者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课程为例,介绍了专门的思维能力训练课程,为广大实践者指明了思维训练的可为路径。
早在2001年,郅庭瑾教授就在这本书中响亮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理念,可谓振聋发聩,极具前瞻性。它就像一束光,给苦苦摸索中的我指明了方向。
基于发现式教学理念,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我做了如下尝试: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初读的发现和疑问,目的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哪里有困惑。只有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才能找准他们学习的起点,进而有的放矢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潜力。
通过预习,有的学生发现,这首诗是王安石把船停在瓜洲时的所见所感,观察的角度不断变化,他站在瓜洲先是向京口看,然后向钟山看,最后向江南的岸边看。还有的学生发现,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明月何时照我还”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们的发现有内容方面的,有情感方面的,也有表达方法方面的。
学生的疑问也挺有意思,比如:
1.长江那么宽,为什么在诗人眼里只是“一水间”呢?
2.“数重山”的意思是很多座山,为什么还要加一个“只”字呢?
3.诗人为什么要在第三句中用“绿”字呢?春风不会吹绿江南岸啊?
4.王安石为什么要在“明月”下想家,而不是“太阳”下呢?
5.为什么第四句诗里用的是“还”,而不是“回”呢?
6.王安石为什么思念家乡又不回去呢?
……
梳理学生所有的疑问,我发现,有的关注到了古诗词用字的凝练和曼妙,如“一水间”“只”“绿”;有的关注到了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有的关注到了古诗的押韵;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背景;……
学生初读的发现和疑问,让我明白了他们学习这首古诗词真实的生长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把“一水间”“只”“绿”作为品读的重点,适时引入作者的背景资料,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终于明白,“一水间”“只”都蕴含着王安石浓浓的思乡之情。课后,有学生记录下再次阅读和讨论后的收获:
起初,我觉得“只”字与后文的“数重山”是矛盾的,但通过小组学习,我才领悟到这个字恰恰表达了王安石浓浓的思乡之情。因为了解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我知道当时皇帝恢复了王安石宰相的职位,让他回京继续进行改革。王安石虽然有些欣喜,但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忧虑,所以他觉得家乡钟山才是最值得牵挂的地方。尽管瓜洲和钟山之间隔着无数座高山,但在王安石心中,自己离家乡却是那样近。
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深层次的信息加工,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经历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由疑惑到顿悟的思维过程。
在“为思维而教”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进一步大胆探索,开发了“DIY学习单”,借助“我会学生字”“我的疑问”“文本对话”“我的收获”等方式,通过写作进行学习,开展“学习型写作”研究。结合班级周评活动开发了“成长写作”课程。每周五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小组同学一周内的综合表现互写同伴心语,既能发现同伴的优点,也可指出对方的不足,提出合理的建议。此外,还指导学生结合真实的生活经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新闻进行“论辩写作”。通过自主探索,逐步构建了“1+N”写作课程模式,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指向思维训练。
后来我主持名师工作室,明确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主张,并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小学思维写作实践研究”为抓手,带领学员开展思维写作研究,开发了凸显思维训练的写作教学策略,即:创设语境,激活思维;多元对话,共振思维;开发可视化工具,理清思维;迁移运用,活化思维;调动元认知,监控思维。有效帮助学生的思维水平朝着横向和纵深双向发展,提高思维品质。工作室学员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屡获一等奖,出版相关著作6本,发表论文140余篇。
我每个阶段的研究都是在这本书“为思维而教”思想的指引下展开的。可以说,没有这本书,就没有我今天的成长。
20多年后,《教会学生思维》第三次修订出版,书名就是《为思维而教》,封面推荐语“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培养会思考的学生,成就有智慧的教育”正是对“为思维而教”核心思想最深刻的诠释。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更多教育者的知音,虽前路漫漫,但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校)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