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读“清贫” 入“情”三分 以文化人

2024-04-11杨修宝黄国才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方志敏士兵国民党

杨修宝 黄国才

革命文化題材类课文承载着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重要载体。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必须坚定信念、又动真情,引导学生认真潜入故事,努力走近时事,进而走进人物内心,以情激情,方能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杨修宝老师执教的《清贫》一课,以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无限崇敬和真挚情感,烘托情境、感染学生,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文本“三读”,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解读“清贫”,逐步走进方志敏的内心,感受方志敏等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把课上到了学生的心里去。

一读“清贫”:言为心声——言谈是内心的想法

不管是阅读还是阅读教学;也不管是普通阅读教学还是革命文化题材类阅读教学,通过阅读理解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思想、情感、道理,还包括写法等),建构意义,受到启发等都是基础性工作。换言之,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杨老师这样引导:

师:课文都读过了?

生:读过了。

师:好,课文既然都读过了,精神饱满地跟我一起来上课。一起读课题。

生:(读)《清贫》。

师:五年级了,读课题干净利索,不拖长音。再读一遍。

生:(读)《清贫》。

师:你知道“清贫”是什么意思吗?(生默不作声)不太知道,来,迅速地看课题下面的阅读提示。(生默读阅读提示)看清要求了吗?

生:(读)默读课文,说说你从方志敏的自述中体会到他怎样的品质,再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同学们开声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交流。)

师:请你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

容,越简单越好。

生:课文讲述了方志敏被国方士兵俘虏了,国民党士兵希望从他的身上搜出什么物品,但是,最后也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其他没搜出任何的物品。后来,他们又问方志敏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方志敏说他家有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最后,让我们知道了共产党员的朴素以及清贫。

师:你说得特别详细,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生:本文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叙述了方志敏被俘虏后,国民党士兵在他身上搜集钱财,但是最后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体现了方志敏的朴素节俭,还体现了他坚贞不屈的精神。

师:你好厉害,这小脑袋瓜里面装的全是智慧。前面已经有两个同学说了,他(指向第一位学生)几乎把课文复述了;他(指向第二位学生)说得更简洁一些。谁能用一句话来说?

生:方志敏有一次外出,被两个国方士兵俘虏了。

师:开头第一句话就挺长的,好像在铺垫。第一句话就是方志敏被——(生:俘虏。)对,

被俘。

生:方志敏被俘了,两个国民党士兵想在他身上搜出什么东西。但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

师:然后就没了?

生:然后,体现了方志敏生活的朴素节俭。

师:方志敏被俘以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用一个词说——

生:一无所获。

师:因为方志敏的身上一无——

生:一无所有。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当你知道这是讲述方志敏一无所有的故事时,再读“清贫”,会关注哪个字?

生:贫。

师:“贫”是什么意思?

生:贫穷。

师:我们看看字典里的解释,“贫”就是穷,收入少,生活困难。是与“富”相对的,“贫”和“穷”都会共同指向一个字,就是国民党士兵想要的——(生:钱。)这个字你再大声地说一遍。

生:钱。

师:既然都跟钱有关系,那请你拿出笔来,圈出这篇课文中带有“钱”字的7句话,并标上序号。

(生圈画)

师:7句话都画完的同学,请你找出哪些话是方志敏说的,然后在旁边标上一个“方”。剩下的就是谁说的?(生:国民党士兵说的。)国民党士兵说的,标上“兵”。看看这7句话里有几句话是国民党士兵说的。

生:5句。

师:每个人说的话就是这个人的内心想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生:内心。)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认认真真读一读国民党士兵说的这5句话,抓住他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猜想一下他们的内心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把他们的心里话写在这句话后面的空格里。为了能够更好地来描述国民党士兵说的心里话,请大家自己默读对方志敏的基本了解。(出示方志敏的照片及简介)

师:了解了方志敏,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请同学们猜想后抓住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其内心的想法,填在空格中,写一写国民党士兵的心理。(出示学习单)

师:你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太可爱了。每一个同学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真正地走进了国民党士兵的内心。刚才杨老师在5个同学的学习单上画了“√”。请这几位同学按我标注的顺序到台上来。我来读国民党士兵的话,你来读他们的心里话,其他同学认真听,看能听出什么。

师:(读)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生:不可能,大官都有钱。不可能没有钱的,如果找不出来,那肯定是藏起来了。

师:(读)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将你炸死去!”

生:当官的都怕死,一定能吓住他,让他把钱拿出来。

师:(读)“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生:难道他们当官的不是为了发财吗?这是藏不住的。

师:(读)“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仔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生:不可能没有的,以前都有呀!上回搜的都有,这次也会。

师:上回搜都有?上回一定是搜错人了。上回搜共产党员也没有。(读)“后来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

生:看来他真是个穷光蛋,算了,表和笔也能卖点儿钱,咱俩分吧。

师:你们跟他们写得差不多吧。这5句话特别清楚地告诉我们,国民党士兵的目的就是——(生:要钱。)他们好像掉在了——(生:钱眼儿里。)他们当兵的目的可能就是——(生:赚钱。)你看,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就能够走进他的——(生:内心。)通过这些内心活动,我们能够看出国民党士兵的形象——(生:贪财。)

生:我感觉他们就是特别贪婪,有一副丑恶嘴脸。

(评析:一读“清贫”的环节,杨老师的目标非常清晰,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紧扣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获得对“国民党士兵”的印象,以反衬方志敏的形象。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第二步聚焦人物语言,想象人物内心;第三步师生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如此,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走进文本,既重视理性思维又重视感性思维,突出语文特点。)

二读“清贫”:语为心境——语言是思想的体现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贴近人心,仅靠有限的课文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适当补充资料才行。但是,资料“茫茫”,何为我用?杨老师做足功课,不仅精心挑选且精心组织资料,使之结构化,发挥最大功能。杨老师这样组织:

师:请你读一读方志敏说的这两句话,(出

示)你会发现国民党士兵和方志敏对于钱财截

然不同的态度。

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生自由读文中方志敏说的两句话)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句话,请你阅读材料一,相信你读完之后肯定有话要说。(出示)

资料一:

1931年,闽浙赣苏区支援中央苏区黄金650两;1932年1月,又送去黄金350两;1933年1月,调往中央苏区的红十军给中央苏区带去了大量的金银和物资,不久,方志敏又派警卫连送去金条2箱、大洋48箱,有力地支援了中央苏区。对此,周恩来、朱德非常高兴:“方志敏同志不简单,为中央苏区解决了大问题!”毛泽东也对闽浙赣苏区赞誉有加,称其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对方志敏在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以及扩大武装力量方面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

师:读完之后你想说什么,请做一个简单的评述。

生:方志敏并不是没有钱,他要是想要钱的话,随时都可以拿一点钱去补贴家用,但他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用于革命事业。

生:方志敏对金钱毫无私心,钱都是用于革命事业,自己一点都不会挪用。他对金钱没有一点儿私心,他甘于贫穷,具有伟大人格。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方志敏说的第二句话,请你阅读材料二。相信你读完之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理解,还会有话要说。(出示)

资料二:

回绝母亲

赣东北信江8县苏维埃成立后,方志敏担任苏维埃主席,有人劝方母去讨些钱,老人也觉得他的饷银当姆妈的理当用得。于是,她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找方志敏要饷银来了。方志敏很清楚他的学费,从小学到大学,连本带利,父母就欠债达700元之巨!方志敏参加革命后,家又被敌人烧劫十余次。母亲是迫于无奈,来向他要钱。

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母亲说:“姆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信江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起头,我们每日的饭钿才七分呢!”方母听了,说:“晓得了,晓得了。姆妈这一趟没有白来,明白了仔是当穷人的主席,我苦点也舒心啦!”

节约每个铜板

方志敏经常到基层去,但从来不准迎来送往,不许搞招待,谁搞招待就批评谁。他从不接受礼品,也不允许别人和红军部队、苏维埃机关接受任何礼品。为了节约每一个铜板,他作报告、开会、讲话,甚至从不喝茶,只喝白开水。有一次老百姓送来一些茶叶,警卫员泡好了茶,端给他。方志敏严肃地说:“以后不准收老乡送来的东西,他们也很困难,让他们留着卖几个钱吧。”然后拿出几个铜板,让警卫员送给老乡。而这几个铜板,就是方志敏一个月的津贴费。

拒收棉袄

一年冬天,方志敏从弋阳去参加贵溪苏维埃代表大会。当时,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是当地最大的喜事,而方志敏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旧棉袄。代表们要给他换件新的,方志敏不同意。代表将新棉袄送来,方志敏执意不收,还反复给来人讲“要节省,要减轻群众负担”的道理。警卫员实在看不过去,就劝道:“一个苏维埃主席,穿件透风的破棉袄,未免太寒酸了。人家好心好意地送来了,就收下吧。”方志敏回答说:“我是苏维埃主席,更得事事在意。如果一不留意,就会影响苏维埃政府的形象,那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

师:读完后有话想说的同学请举手。

生:方志敏自己没有留财产,他回绝了他的母亲,是因为他所有的钱都用于革命了。他告诉母亲,他是当了主席,可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所以他想等到革命胜利了再去回報母亲。

师:你读得很深刻。

生:“方志敏内疚而诚恳地对母亲说”,从“内疚”和“诚恳”可以看出方志敏非常的孝顺。他这么孝顺还没有给母亲钱,更加说明了他对革命的忠心。

师:你特别会抓住语言文字细腻的部分,做文字的对比和处理,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特别好。

生:方志敏父母欠下了700元之多,而且还被敌人烧劫十余次,当时父母的情况是非常不乐观的,但是方志敏为了人民,没有让自己这个主席从公款里调出一笔钱来补贴家用。

生:他经手的钱很多,他可以从巨款里抽出一小部分钱给自己的母亲,但是他却一分钱都没有给自己的父母,全部捐给了革命,他没有因为是自己的父母就给钱。

师:虽然有点绕,但你说的意思我们都懂。也就是说没有一点点——(生:私心。)

生:第一,从“节约每个铜板”和“拒收棉袄”这两篇文章也能看出来,共产党的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都过上幸福的生活。第二,从“节约每个铜板”里,能看出他那么的贫穷,老百姓都看出来了,老百姓给他送了一些茶叶,但是他还拿自己一点点的津贴给老百姓送去。第三,从第三个故事可以看出方志敏说自己是“苏维埃主席”,他觉得应该坚持清贫,把钱财用于革命事业。

师:我要特别表扬这个孩子,他说话特别有条理。第一,第二,第三,说得非常清楚。他简单地组织语言就能表达得如此精彩,真的好厉害!我们刚才这段话叫“述评”。学习课文的时候,拿到一段文字,文字和文字进行对比的时候,我们要对这段话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师:读了方志敏的话后,我们再来读读课

题——(生:清贫。)现在你会关注哪个字——

(生:清。)你会越来越聚焦“清”这个字。请问“清”是什么意思?

生:公正、廉洁、洁白、朴素。

师:字典里说公正、廉洁。在大辞典里面,“清贫”的意思是清寒、刻苦,多指廉洁、安贫、有节操或者是指生活清净简约。你能理解这个意思吗?为了更好地理解方志敏的内心,我们做个简单的对比,国民党士兵为的是——(生:金钱。)为的是——(生:个人利益。)

师:而方志敏为的是——(生:國家的利益。)

师: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国民党士兵为——自己,方志敏为——大家,截然不同的目的。老师再跟大家分享一句话,清朝有一个文化名人,他叫戴远山,他送给要去做官的朋友一副对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官到能贫——

生:乃是清。

师:诗堪入画方为妙——

生:官到能贫乃是清。

师:大概意思你能理解吗?此刻,你认为“清贫”是什么?请你拿出笔来,在课题的旁边写上一个关键词。(生写)

师:请你写在黑板上。(师巡视)好几个同学都写的是这个词,理解得很深入。第一次读《清贫》的时候关注了“贫”,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故事;第二次读《清贫》关注了“清”,好多同学都写了“清贫”是一种“精神”,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告诉我们,“清贫”就是一种——

生:精神。

(评析:如果一读“清贫”,重点关注的是

“贫”,了解故事表面的意思,那么二读“清贫”,重点关注的则是“清”,揭示故事深层的意思。这个深层的意思是不容易理解的。杨老师熟悉学情,熟练驾驭资源,自然推动学习、揭示“清”蕴含的公正、廉洁、洁白、朴素等精神品质。具体看,杨老师和学生一起三步走:第一步,提供更直观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对“富”与“贫”产生强烈对比;第二步,补充三个小故事,从不同角度正面烘托方志敏的节操,认识逐步提高;第三步,由“贫”到“清”,在如此与文本对话、师生和生生对话中水到渠成。杨老师最后借“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点睛,将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

三读“清贫”:行为心使——行为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教育教学贵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不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作品,还是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国外优秀文化作品,都应如此。杨老师组织“三读”,就着力引导学生由“学思”与“知信”转向“用”与“行”。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你觉得“清贫”还是什么?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默读、笔记。师巡视。)

师:你们思维好敏捷呀!不着急,为了更好地理解,请同学们默读材料三,(出示)一边读一边思考,然后你再写一个关键词,写在题目的旁边。

资料三:

朱德,红军之父,清贫一生。他一日三餐十分简单。中餐、晚餐几乎都是一碗米饭加三菜一汤,以素食为主,有时只吃自己做的泡菜。他的被子、褥子、床单都用了20多年,打了许多补丁。他使用的搪瓷口杯,很多地方都已经掉瓷了。那只用了多年的保温杯,塑料外壳已经裂了好几条缝,请工作人员用胶布粘好后继续使用。房子住了20多年也不让管理部门装修。他年岁大了,坐的旧沙发较矮,坐下再站起很吃力,便请工作人员用4根木头把沙发腿接了一截,坚持不让买新的。他用的澡盆有些高,年纪大了上下不方便,组织上多次提出要修理,他都拒绝了。他说:“国家用钱的地方很多,我这已经是很好的了,再修又要浪费国家的钱。”

周恩来,为国为民,清贫一生。总理逝世之日,联合国正在日内瓦开会,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立即倡议破例给他按国家元首礼仪降半旗致哀。秘书长的倡议中有这么一句话:“哪一国的总理能够一生担任重职而不置一份财产?”周总理的“清贫”,显示的正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伟大胸怀和道德情操。

焦裕禄,廉洁奉公,清贫一生。1964年2月,他生前最后一次探家前,找到县长程世平借了400元钱。县长看到焦裕禄身子打哆嗦,一摸,发现他大冷天穿了件空心袄,连件秋衣都没套。这位县长硬是拉着他,冒着风雪来到街上,想办法给他买了一身便宜的处理布作为内衣……焦裕禄从老家一回来就还了200元钱,剩下的他说“争取三个月还清”。 焦裕禄经常说:“我不是什么官,我是为百姓服务的。”

何家庆,扶贫一生,清贫一生。他是生活简朴、教书育人、一件中山装穿了28年的布衣教授,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寒酸得与时代极不合拍。他是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心藏大爱的扶贫县长,致力于魔芋的种植事业,改善了无数个贫困百姓的家庭条件,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何家庆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人民给予的,我没有理由不把我人生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生我养我的人民和这块土地。”

(生阅读资料三。师巡视。)

师:现在带着你的阅读收获,把你写的那个词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和讨论,大家共同概括出一个词、两个词或者三个词,组长记录下来。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中间。

(生写下:信念、力量、生活、信仰、情操、一生的执念等。)

师:你想写什么?

生:我想写“富有”。因为我觉得“清贫”也是一种“富有”。

师:这么辩证!真的好厉害。精神上的富有。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越学越深入,理解得非常深刻。请大家看黑板,这是你们自己的学习成果,祝贺同学们。刚才有同学写出了“清贫”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还有同学读出了“情操”“信念”。刚才你写得特别好——这是一生为国家的执念。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居然能理解得如此之深刻,我真的特别佩服!而我们这个班级里面居然有好几个同学都说到了这个词,(指“信仰”)

一起读——

生:信仰。

师:再读。

生:信仰。

师:我走到这里的时候,小组的同学把我拦住。第一个说的这个词,我还问他们“你们懂什么是‘信仰吗?”。“‘信仰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你们刚才七嘴八舌地给我解释了一遍,把你们给我解释的那几句话还原一下好不好?

生:我认为信仰就是他有一个目标。

生:信仰是精神、力量和情操的结合,信仰是以一个目标为众人的目标一直传承下去。

师:哇!掌声送给她。

师:我要重点表扬这位同学(指“富有”)。他们两个说“清贫是一种富有”。我特别感动,我都不用解释,你们都读懂了,对吗?他自己的人生是——

生:富有的。

师:他自己的生活是——

生:清贫的。

师:他对物质是——

生:清贫的。

師:但他的精神是——

生:富有的。

师:这一切的富有,这些力量,这些信念,这些为国家的执念都源于这个词——

生:信仰!

师:我们第三次读,读出清贫是一种——信仰。需要你特别严肃而坚定地读一遍这个词——

生:信仰!

师:请你们把这个词工工整整地写在课本

上。(师播放音乐)为了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老师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在监狱里,敌人用高官厚禄来引诱方志敏,方志敏毅然决然地回绝了。他说:“我方志敏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头颅可以断,信仰不可移,气节绝不丢。”敌人严刑拷打方志敏,每天只给他吃两顿发霉的米饭和两碗水。方志敏有非常严重的肺病,时常发作,经常咳血。他还有剧烈的头痛病,病痛以及酷刑的折磨,让他死去活来。但他毅然顽强地坚持在书桌前写作。他拿起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笔和纸,凭着一腔热血,奋笔疾书,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16篇、将近14万字的文稿和书信。这就是——

生:信仰!

师:这就是——

生:信仰!

师:在《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中,方志敏对未来的中国有一个美好的展望,他这样写道——(出示资料。一生到前面读。)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遥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选自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师:你相信吗?

生:相信,已经实现了。

师:因为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在建党百年的时候,方志敏的女儿方梅深情地为他父亲写了一封信。(播放方梅读信的视频,视频最后出现方志敏的照片。)

班长:起立,敬礼!

(全体学生起立敬队礼)

师:礼毕!

(评析:在杨老师的情感投入、语言渲染、任务引领下,学生从“贫”到“清”到“信仰”,每一次阅读都更进一步,每一次理解都更深一层,每一次表达都更动情一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抵达的“用”与“行”是什么?我认为是“入心”——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品质真正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入心”方可“践于行”。这也是“以文化人”的真意所在。杨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清贫》一课的学习,创生了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学习的一般范式,也是理想范式之一。以方志敏为代表的无数革命先辈的形象,以《清贫》为代表的无数反映革命先辈的作品,大抵都可以这样阅读,都可以这样教学。)

教学总评

在现场听课时,我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录。以下这篇听课记录本上的点评,可能更直接、更性情、也更“现场”,权作总评:

杨老师的课,一开始我在听课本上写“大道至简,学习发生,学生至上”。“大道至简”的内涵是什么?我觉得是后面两个“学习发生”“学生

至上”。

我听完课后,又写了这么几句话:“大道至简,信之弥生,信之弥坚,行方致远。”杨老师的课,他的设计“简”而不“单”,无非就是“‘清贫是一种什么?”“‘清贫是一种什么?”“‘清贫是一种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叩问、扪心自问。

我们再看,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时代,走近人物以及走进人物的内心,是需要借助一些资料、借助多种媒介的。今天,杨老师在简单的设计之外所运用的那些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品质、不同的媒介,为学所用,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尤其是一个个资料的呈现,加上现场动情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直观又多么深刻!教师投入了多少心思、动了多少真情,那种感染力,学生一定会回报你意想不到的精彩!

最后,《可爱的中国》结束部分,学生的朗读,学生向方志敏致敬的场面,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心潮涌动。情动于心行于外——育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方志敏士兵国民党
英军士兵正在放飞Puma-LE无人机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快过关了
方志敏建造的奇绩和奇功
致方志敏——写在方志敏诞辰120周年
士兵独白
方志敏创建闽浙赣苏区及其光辉业绩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