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共生”的语文风景

2024-04-11姜树华张咏梅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巴金评析自然段

姜树华 张咏梅

一、预读,初感“奇观”

1.交流课文印象

师:课文预习过了吧?文中的海上日出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两个词说一说。

生:给我的印象是美丽、壮观的。

生:我觉得是美丽、迷人的。

师:“迷人”这个词我欣赏,“美丽”这个词别人说过了就不说了,希望听到不同的答案。

生:给我的印象是令人陶醉的。

生:让人流连忘返的。

……

(评析:学生已经四年级了,以用一两个词语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很恰当,从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师:同学们的表达是不一样的,看同样的景但是给每个人的印象却不同。这就是经典之“景”的魅力。作者在课文中用哪一句话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读)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师:就是这句话,我建议你重新读一读,注意句子表达的情绪。

(生又加强语气读了一遍,生齐读。)

师:作者用的是问号,是在问我们吗?不是,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出示)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

生:作者是在告诉我们“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

师:你用了“就是”,真好。(板书:奇观)作者何止是在告诉我们,他分明用了丰富的情感在说这句话,谁来说?(出示:       !)

生:这就是很伟大的奇观啊!

生:这真是伟大的奇观哪!

师:原来同样的标点符号也可以有不一样

的说法,情感是一样的。

师:作者用的是问号,没有用句号和感叹

号,为什么?

生:用问号是想让语气更加强烈。

师:请你来一次更加强烈的感觉。

(生读)

(评析:由自己的印象说到作者的真实感

受,由句式的转换体会不同标点符号所表达的

情绪,学生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语感。)

2.读出字词印象

师: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感受。其实他对海上日出的感觉不仅仅在这一句话中,在全文所有的词语、所有的文字中都蕴含着这样

的感情。(依次出示三组词语,指导学生自己琢磨着读。)

负着重荷   冲破云霞

走进云堆   直射水面

镶了金边   冲出重围

师:哪一行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第一行让我看到了太阳负着重荷一

步一步冲破云霞的画面。(读出画面)

师:在这三组词语中有两个“冲”字,琢磨一下,哪一个“冲”难度更大?

生:第二个更大。第一个是冲破薄薄的云

霞,而第二个是冲破别人的包围。(读出这种感觉)

师:词语是有生命的,这样一品,就读出了词语的感觉。还有哪个词语?继续体会。

生:“镶了金边”的“镶”字是“镶嵌”,让人感觉到就像在云外边绣了一层金边,真美。

师:你用了一个“绣”字,老师真喜欢。(出示相应画面)把“镶”换成“包、裹、围、贴、装”好不好?同桌两人交流。

生:这些词语都不够味,我觉得“镶”字仿佛是太阳在黑云外边刺了一圈金边,把太阳拟人化了,更生动。

(评析:从词语的比较中品出不同的意味,

从关键字眼的品读中使语感丰富起来,妙!)

3.感受日出印象

师:再读这三行词语,眼前能呈现出不同的天气状态。你从哪一行读出了哪种天气?

生:第三行应该是黑云密布的天气。

生:第二行是多云的天气。

生:第一行应该是晴天。

师:作者写出了日出的三种不同状态和三

种天气,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写天晴时、多云时、黑云时的段落,看看作者巴金是不是随便写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第2、3、4自然段是从云很薄到

多云再到黑云密布。

师:原来是以云从少到多的顺序写的。写作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要排一排座位。读课文不能只知道埋头读,而是要静下来用心读。我们继续打量首和尾。

生:第1自然段是引出下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

师:“总起”和“总结”,课文被你们看清楚了,是什么结构?

生:总—分—总。

师: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会了。看课文要这样看,再大的作家,他写文章也是有方法的,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出来而已。看来我们班同学很厉害。这篇课文显然是一篇写景文,回忆一下,在此之前我们还学过哪些写景的文章?

生:《观潮》《美丽的西沙群岛》《火烧云》《海滨小城》……

师:回想一下,老师教这些课文时是怎么教的?

生:会抓住景物的特点。

生:抓住颜色、形状 、位置等。

师:还有抓住不同时间的变化,比如《金色的草地》一文。我们可以总结出写景文的基本写法是要抓住“时段、颜色、形状”等。这是写景文的标配。

(评析:三组詞,三种不同天气状态,对应课文相应的段落,再加上首和尾,“总—分—总”式的文章脉络就这样梳理得一目了然。结合文体特点,回顾已学,又梳理出写景文的基本写法,文章的整体架构已然在学生心中定格。)

二、精读:品味“奇观”

1.提取信息,感受“奇观”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第2、3自然段,用1分钟时间,圈出时段、颜色、形状的词,测试一下你们原来学得好不好。要找全了不容易哦。

(生先自学,然后同桌交流补充。)

生:我找到了描写时间的词语——转眼间、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一刹那间。(师在屏幕上将这几个词语标蓝)

生:我找到了写颜色的词语——浅蓝、红是真红、红得非常可爱、深红。(师在屏幕上将这些词语标红)

生:我找到了写形状的词语——小半边脸、圆东西。(师在屏幕上将这些词语加着重号)

师:(示意没找全的学生赶紧补上并小结)同学们掌握了这种写景文章一般的写法。作者抓住了四个时段,这四个场景已经被我们找出来了。(师指名读写四幅场景的句子,依次出示相应的场景图画。)

师:四个时段,四幅场景,写出了日出前后的变化。所以,在学《海上日出》的时候,我们要牢牢抓住日出的——变化。(板书:变化)

师:屏幕上留下了四个时段的词语和四幅

画面,请把书合上,此时凭借着已有的语文知识或本领,再加上刚才巴金爷爷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语言,把日出的过程说一说。不一定完全是课文里的,想不起来就用自己的语言。

(根据四个表示时段的词语和图画,同桌两个人开始练说。师指名复述。)

生:转眼间,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慢慢地慢慢地向上升。过了一会儿,太阳露出它那小半边脸,红极了,亮极了,美极了。到了最后它完全冲破了云霞的束缚,一刹那间冲出了重围,升在了金灿灿的天空中。

师:大家听到了吧,她有好多句子都不是课文中的,姜老师特别喜欢,如果把你说的放在课文第2、3自然段旁边一点都不逊色。还有谁也想说说?

生: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红霞慢慢地扩大了它的范圍,加强了它的亮光。最后太阳露出了小半边脸,在一刹那间,太阳完全跳出海面,金灿灿的阳光均匀地铺洒在海面上,美极了,亮极了!

师:虽然你的节奏感和巴金爷爷的不一样,但是你眼中的日出也是有顺序的。尤其你说的太阳出来之后的状态,描述得特别好。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眼中的日出,不一定非得按照谁的去写。

(评析: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到文中提取信息,使画面具象化;抓住四个时段,找到相应的句子,学生读一个场景出示一幅场景,将文字画面化;再根据画面利用文中语言和自己的想象复述场景,如此积极、直观、形象化的积累与习得语言的方式如何不让学生喜欢。)

2.聚焦变化,品味“奇观”

(1)陪读第2、3自然段。

师:到现在为止,姜老师很佩服大家,看来对写景文的学习大家没有问题了。但是,姜老师必须很认真地告诉大家,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可不是简单的一篇写景文章。作为名家名篇,经典之作,经典在何处?如果仅仅停留在标配,那是低年级学的,咱们现在是四年级下学期,马上就要升五年级了。所以不能这么简简单单地学,我们要进一步探究。重新读第2~3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哪些字有“奇”的感觉?(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好好体会巴金妙笔下海上日出“奇”在何处,用横线画出;②组内说说“奇”在何处,并朗读出“奇特”效果。

生:“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时为什么会没有亮光呢?后来,又“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我觉得这两处“亮光”的描写很奇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标红两处“亮光”的短语)这两处“亮光”还真被逮着了。巴金写了好几处“亮光”,前面还有一处——

生:“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

亮光。”

师:说得好,前面明明是在“加强它的亮光”,而出来的时候“却没有亮光”,后来又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以至于连身边的云片也——

生:“突然有了光彩”。

师:不同寻常的——(指板书,生齐读“变

化”)还有发现吗?

生:我发现巴金爷爷写出了太阳的位置变

化。从一开始“露出小半边脸”,然后“一步一步努力上升”,到了最后“冲破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写得十分传神。

师:(相机把几个动词标蓝)你看看巴金用了哪些词——

生:(大声读)一步一步、上升、冲破、跳出。

师:这个过程写得太细致了。写出了它上升时一步步——

生:动作的变化。

师:真正的大作家不只是写时段、颜色、形状,这只是“标配”,这样细致地写变化才是“顶配”。

师:选自己喜欢的语句,你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看看是不是能把句子吃进肚子里去。

(生自由练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师:经典之句就要像这样来读,有时候要停一停,有时候再品一品,要把它吃进去。

(评析:名家名篇就该用“顶配”的方式来品。聚焦“变化”,领着学生用文学的“眼睛”去寻找巴金笔下海上日出“奇”在何处。于是,学生细品、慢品,发现作者通过光亮的变化、动作的变化细腻地描写了晴天时海上日出的奇妙景观。)

(2)放读第4、5自然段。

师:文章抓住了景物变化,但景物变化又与常人不同。抓住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变化,一点一点细致地描写出来。接下来,第4、5自然段姜老师就不陪你们了,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去读、去找“奇特”在何处。

(生自由读)

师:有奇特之处吗?说说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势不可当的力量。

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穿透力很强。

生: (读相关语句)作者已经深深陶醉了。

生:(读相关语句)奇特在光亮很强。

(评析:“教是为了不教”。在前面姜老师的陪读下,学生已然学会了如何走进文字中去发现、去体会,此时在巴金的文字中走进走出似乎越发的游刃有余,交流分享十分流畅、精彩,姜老师只需传个话筒,学生就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3)展读他人笔下的“奇观”。

师:写日出的人很多,作家也很多。(出示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大海日出》。生配乐朗读。)

这时,海水渐渐泛白,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眼看着东方射出金光,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使人无暇想到这是日出。屏息注视,霎时,只见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

师:读了这段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感觉这位作家笔下的日出写得很奇

妙。“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让人感觉十分壮观。

生:他观察得很细心。因为他说“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说明他在数着时间,认真细心地观察。

生:“屏息凝视”说明作者观察得很细心,很期待。

生:“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作者都能观察到,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

师:作者进行了非常细腻的观察。其实自然界从来就不缺少自然景观,特别是奇观,关键在于有没有捕捉奇观的眼睛。

(评析:姜老师是带学生从经典文本走进走出的高手。此处,用习得的方法走近另一位写同样题材的名家,学生并不感到陌生,而是一下子就被德富芦花的文字吸引,能透过文字与作者对话。类文的阅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同时为触类旁通、及时运用蓄势蓄能。)

三、创作:描写月出“奇观”

1.欣赏月出

师:练练眼力。(播放“海上月出”视频)

视频呈现的内容大意是:起初,蔚蓝色的海面上在水天交接处,泛起一路粼粼波光,黑漆漆的天空中,洁白的月亮从翻滚的黑云里迅猛地冲上来,刹那间天地一片明亮。不一会儿,一轮硕大的“寶镜”便悬挂在海平面上方,海天蓝得那么深邃,月光是那么柔和。月亮越升越高,如淘洗过一般皎洁起来,它毫不吝啬地将银辉撒向海面,如银河落下揉碎在深蓝色的大海里……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海上月出。

师:一下子就说出了题目。如果我们来写,要抓住什么?

生:变化。

师:抓住哪些变化来写?

生:抓住“时段、颜色、形状”来写。

师:对的,这是三年级的水平。其他同学再提示提示,还要抓住什么来写?

生:要抓住奇特之处来写。

生:我觉得要抓住月亮的“光亮”来写。

生:要抓住月亮细微的变化来写。

2.仿写月出

师:看来大家抓住了写景的方法,那大家来写一个《海上月出》片段。(提示:隔行写,便于修改,找不到灵感就抬头看看视频。一定要把变化写出来,至于什么变化,你抓住哪一点就写哪一点。)

(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生静静地练写。)

(请一位学生上台读自己的小练笔,台下的同学自由评价,并提出写作建议。)

海上月出

月亮从黑云后透出了光圈儿,淡淡的银色。黑云渐渐飘移,月亮露出小脸蛋儿,变大了,露出了半个身子,终于全部出来了,那么圆,那么亮。月光铺满了海面,海水泛着银色,闪闪的,晶莹的,跳动着……

师:这么多同学提出修改建议,说说你打算怎么改。(台上的学生说出自己准备如何修改)同学们,看来只要你们真诚提建议,同学是会记在心坎儿里的。

(评析:播放海上月出的视频,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营造出与“海上日出”类似的场景,连在场听课老师也有了表达的欲望。听到学生的小练笔语言生动,能抓住海上月出的特点,利用刚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本以为,课堂到这里应该就结束了,没想到,高潮还在后面。)

3.研究写作意图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日出的壮观、月出的柔美,但是仅此还不够。看看巴金爷爷怎么说的。(出示)

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

(生读)

师:他有话要说,你读懂了吗?好像读懂的人不多。(出示)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生:(读相关句子)我读出了太阳势不可当

的力量。

生:(读相关句子)我读出了太阳十分努力。

师:“太阳十分努力”,现在,你眼前还仅仅是太阳吗?

生:(读相关句子)我觉得巴金爷爷是要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少年。

师:老师好敬佩你,你眼里不仅仅是太阳,还是“新时代的少年”。

生:(读相关句子)我认为这一句话,巴金爷爷不仅在写太阳,他真正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孩子不能害怕困难,要有一颗上进的心。

师:你们都结合着自己的感受在体会。其

实,巴金爷爷何尝不是在说着每一个“负着重荷”的人。来,我们一起配合着来读。(师引读第4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着读着,你眼前已经不再只有太阳

了——

生:我的眼前出现的是一个努力上进,懂

得珍惜时间,善于发现周围环境变化,努力吸取经验,变得越来越好的每一个人。

(师引读第5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情景?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每一位辛苦的人,他们的成功不是在一刹那间成功的,而是他们不断努力、不断超越失败才成功的。

师:巴金爷爷写景抓住了“奇观、变化”来写,在他眼里,“景”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景”,而是把“景”变成了“人”。(板书:景—人)把景写成了人才是最大的——

生:变化。

师:变化不是眼里简简单单的变化,而是心理感觉的变化。所以,难怪巴金爷爷最后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板书:伟大)伟大之奇观,我们终于读懂了。

师:读第1自然段。(出示)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生齐读)

师:这一句很短,请你琢磨着读读,再读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做人想要成功必须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

生:“常常早起”说明巴金爷爷不止这一次看日出,他是好多次看才总结出了这篇文章。

生:说明巴金爷爷可以为了一个目标,愿意看他心中的那最“伟大的奇观”。

师:巴金爷爷话里有话,也许是说,要冲破困难,看到光明。也许是说,先苦后甜,要慢慢地努力上升。《海上日出》是他的作品《海行杂记》其中的一篇,他想把自己在海上旅行的所见以及感受告诉大家,眼中景源于心中情,再默读全文,触摸巴金那颗火热的心。(展示全文,生默读,交流。)

(评析: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深度对话,明白“写作是有话要说”,不是隨意的、粗浅的,而是要表达情感的,带给读者某种力量的。学生潜移默化间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由“景”及“人”,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拾阶而上。)

4.二度创作提升

师:日出给人以力量,月出也会给人们以不同感受。(师再播放视频)

师:这回看,已不是简单的月亮,你看到了什么人?

生:我仿佛看到了默默付出的人,比如:环卫工、食堂阿姨……

师:此时的月光在你心中已有了新的感觉。请删改刚才写的《海上月出》片段,把景看得更像人。

(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进行片段修改。请一名学生上台,说说修改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人。)

生:我添加了“月亮一手攀着云儿,一手扶着大海”。我把月亮比作那些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它在夜晚散发光明,我把它比作默默奉献的人。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要分享你修改之处的?

生:“它在天空中,射出一片明亮,它没有像太阳那么强的亮光,使我看到整个世界,可是它淡淡的光芒,让我们看清楚了美丽的大海。”我加这句话是想说,他们虽然不会改变整个世界,但他们也会用自己的付出为社会默默做出贡献。

5.展读名家“月出”

师:写日出的人很多,写月出的人也很多。(出示巴金《海上生明月》片段)

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

(生默读)

师: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很特别的感觉?(指名说)再次体会“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的写作妙境。

师:我相信同学们又有了修改文章的冲动,请大家课后修改。下课!

(评析:真精彩!此时的课堂正如那冲出重围的太阳,绽放出万丈光芒。学生学会了把景物描写融入情、融入人,对小练笔进行二次修改,再读巴金《海上生明月》中的片段,又生出继续修改文章的冲动。姜老师一步一步领着学生“跟着名家学语文”,课堂堪称完美。)

教学评析

《海上日出》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原文出自巴金的《海行杂记》,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名家名篇,当不能教平庸。姜树华老师执教的这节课,笔者以为是遵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目标定位的单篇教学的经典范例,充分彰显了言意共生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2022年版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定位具体表述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可以看出,姜树华老师紧扣这一任务群的目标,带领学生经历了“感知、鉴赏、表达”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围绕“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表达”三个层级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直指课程总目标中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结合的审美力的培养。

一、感知“奇观”,获得审美体验

文学的学习起点在于整体感知、获得审美体验。姜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再根据作者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所表达的强烈情感进入文本语境;通过三组词串感受日出印象,概括文本按顺序描写的三种天气下的日出场景,明确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回顾学过的写景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梳理出写景文的基本写法,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其间,姜老师带着学生琢磨着读字词、打量着读文本,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二、品读“奇观”,提高审美品位

文学的学习还是文学的知觉过程、理解过程。姜老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读奇观,依照学段要求,设计了适切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文学阅读和审美体验进行深度加工。精读“晴天时”的语段,让学生提取写景的“标配元素”——时段、颜色、形状,找到后让学生朗读描写四个时段场景的句子,出示四个时段的“标配画面”,进一步加深印象,再只看着四个时段的词语与四幅画面进行复述。仅这样还不够,他继续让学生走向深入,聚焦变化仔细体会巴金笔下的奇观“奇”在何处,将第2、3自然段再三咀嚼,评价鉴赏,与阅读对象进行深度对话,形成个性化的见解,学生畅所欲言,实现了基于文本的读者建构。教材从中年级开始要求积累有新鲜感的语句,姜老师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让学生把这段经典文字画面化,通过朗读想象印在脑子里,再反刍品味“吃进肚子里”。

通过“晴天时”语段的品读,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写的景物变化与常人不同,他抓住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变化,一点一点细致地描写。后面“多云时”与“黑云时”的两段文字,姜老师就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去读、去品“奇”在何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言语风格与写作风格,每种文体也会有着那一类的言语特点。在拓展阅读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写的《大海日出》的一段文字时,学生显然已经触类旁通了,轻松地走进文本,抓住了此类文章的表达特色、言语特点,审美素养看得见地提升。

三、描写“奇观”,实现审美创造

文学学习的终点是要进行表达创作,实现审美创造。学生要进行审美创作,需要得到内容(写什么)、形式(怎么写)、动机(为什么写)等方面的诸多支撑。姜老师播放了一段“海上月出”的视频,配着轻柔的音乐,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真实情境,学生学着巴金、德富芦花那样用文学的眼睛静静地看着,目不转睛地捕捉着,生怕漏过一点点细微的变化。简短讨论后,学生开始写作,刚刚“吃进肚子里”的言语范式清晰地流淌在笔尖,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海上月出”的片段,台上分享学生的习作以及同学们提出的真诚的修改建议赢得台下听课老师赞美的掌声。一般而言,课上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没想到的是精彩还在后面。

姜老师出示巴金的话“我写文章,因为有话要说”,让学生回读第4、5自然段,问学生有没有读懂巴金写日出到底有什么话要说。此时学生充分展开思考,审美品位进一步提升,他们看出眼前的太阳已不仅仅是太阳,而成为了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负着重荷、默默奉献、努力向上的人。“眼中景源于心中情”,“为什么写”已不再是问题,学生二度创作的时候精彩语言也就自然流露,笔下的月亮也不仅仅只是月亮了,也变成了具有美好品质的人。

姜老师主张的“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着力于“言”与“意”的双向往来通途上语文新生的风景。“言”的能力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的能力旨在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以言语能力为骨架,在言语能力生长的同时垒厚“精神的底子”,生长语文“学养”(学习能力)与“素养”(学科素养)。名师教名家名篇,实属“顶配”,着实令听者获益匪浅。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巴金评析自然段
海上日出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秋天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美丽的秋天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