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2024-04-11流念珠
流念珠
宋朝时期,不管是画家还是诗人,他们作画写诗时都力求做到平淡天真,即不做作、不刻意,率性为之,追求淡雅之美。“淡”这个字,变成了当时人们艺术审美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
宋代的绘画,多强调水墨画法,用水来画,用淡淡的墨来画。那时的山水画,多给人云烟苍茫的感觉,它强调所有强烈浓郁的东西都会慢慢褪色,形成对生命的反省,它给你提供的是生命走向清淡的过程。宋代知名的文学家、美学家苏东坡常在他的文字中传达自己的得意与失意。他考取了进士,做过大官,却也数次被贬。经历了起起落落之后,苏东坡在诗里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诗句一语双关,指无论是道路上的风雨,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复杂阶段,到最后都能变成淡淡的回忆,这体现出了苏东坡宠辱不惊与淡然处世的生活态度。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静听松风图》是南宋画家马麟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人物画,图绘一文士斜坐在一卧地松上,静听着山涧旁的松涛之声,一童子持扇侍立。文士在侧耳倾听,全神贯注,目略斜视,似乎在辨别松声之源,听得出神时,不知拂尘已失落在地。不少书画爱好者不解:为什么《静听松风图》听的是松,不是其他树木?榕树、芭蕉、棕榈、梧桐等树的叶子都很大,风吹起来会有哗哗的响声,松树的叶子却是细细的松针,风穿过针叶其实发不出太多的声音。可换一个角度去想,马麟绘制此画的意图,是不是在提醒人们:如果你不安静到一个程度,你的听觉是没有办法感受到松风的静谧之美?老子说:“大音希声。”意思是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即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静听松风,向人们传达的应该正是淡入淡出的听觉效果与淡雅意境吧!
日本古都京都有一个很有名的寺庙名叫南禅寺。南禅寺中最出名的料理是汤豆腐,也就是用清水煮的豆腐,被誉为“禅之味”。很多人盘坐在松树底下搭出来的台子上,面对用清水与小火慢炖而成的什么佐料也没有添加的豆腐,然后认真地品尝着。汤豆腐与主流餐厅推崇的丰富大量、口味多变的食品截然不同,它强调如何让你的味觉在这个寺庙的庭院当中安静下来。这似乎是在告诉你,味觉上的美好并不是大吃大喝的状态,而是品味寡淡,学会懂得在最清淡的饮食里得到心静与心安。
每年春季,母亲都会给我寄上一两包清明茶。清明茶,顾名思义,就是在清明时节去采制的茶叶嫩芽,也是新春的第一出茶。福建的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泽绿翠,口感清新。母亲说,春季赶集,集会上的清明茶最是抢手,不管她带多少斤去,不到一小时必被抢购一空,且基本无人还价。人到中年,我闲时总喜欢取一撮母亲寄来的茶叶,然后泡上一杯清清爽爽的茶,或阅读,或赏花,或听雨,或静思,真是惬意得紧。每当淡淡的茶香钻进鼻孔,我那颗躁动的心总能静下来。再轻轻啜上一口,含在嘴中,那一股淡淡的茶香便渐渐散开来,弥漫整个口腔。把茶咽下去,片刻之余,仍能感受到口腔里的回甘。
关于对“淡”的高级追求,老子应该最有话语权,他在《道德经》中这样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色彩繽纷,使人眼花缭乱;音调嘈杂,使人听觉失灵;食物丰盛,使人舌不知味;珍贵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犬马,摒弃物质享受而保持内心的安宁。
我们的感官,总希望能获得“重口味”式的享受,吃得酒足饭饱,看得赏心悦目,听得如痴如醉……实际上,真正好的艺术不会给人太多感官欲望上的刺激,它不会使人骚动;相反,它会让人经过味觉、视觉、听觉各种感官的刺激之后拥有一种安静下来的力量。这种好艺术,如果归纳成一个字,那便是“淡”。这样的淡,最是悠长隽永,令人回味。
(源自《联谊报》)
责编: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