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华录》,一部明代的“世说新语”

2024-04-11黄西蒙

阅读时代 2024年3期
关键词:孔融曹操长安

黄西蒙

诞生于南朝刘宋时代的《世说新语》以短小精悍著称,其构思与创作,也提供了一种写作的视角:分门别类记录一些名人的言论,既有史料上的价值,读者也愿意看。

有趣的精致短篇,照样很有意思。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文人曹臣就持有这样的创作理念。他是安徽歙县人,从小对历代文人趣事很感兴趣,一直想着写一部明代的“世说新语”。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创作,《舌华录》一书便诞生了。

顾名思义,《舌华录》就是记录文人在口舌上的精彩内容。曹臣对此书的定位很清晰:“上起汉魏,下逮明人,颇为猥杂。原序亦自言,近时之事,多所润饰,则非尽实录可知矣。”此书不仅要写古人之事,也会记录近人言论,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里,也算很有胆识的做法。曹臣在《舌华录》里记录了1000多个精致的短篇故事,不少都值得细细品味。

比如《慧语》里的这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因问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耶?”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里也讲过,说的是:幼小的司马绍(也就是后来的晋明帝)就父亲晋元帝关于“太阳和长安哪个更远”的话题,给出了两次截然相反的答案。他最初说太阳更远,这是符合常识的。而在朝堂之上,当着众位大臣的面,他却说长安更远,其中意味是深长的:衣冠南渡之后,东晋虽能在江南苟安,却不能不思进取,不能忘记恢复长安故土。《舌华录》再次记录这个故事,大概是因为曹臣也为这位聪颖机敏而后来英年早逝的皇子而感到可惜吧。

《舌华录》在《凄语》里还记录了一则孔融的故事:

孔北海被收,时男方九岁,女七岁,以幼弱得全,寄在他舍。或有言于曹操,收之,女谓兄曰:“若死而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遂延颈就刑。

曹操抓捕孔融后,孔融的两个孩子因为年龄小,本来能逃过一劫。但曹操身边人劝他,必须斩草除根。曹操便抓捕了孔融子女。两个孩子毫不畏惧,引颈就戮。此事引发不少读书人对曹操的批评,也侧面反映了曹操政治手段的狠辣。

《舌华录》里还有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是为《谐语》。比如,明朝隆庆年间有个名叫刘谐的进士,他看不惯道学家们的伪善之言,经常找机会挖苦他们。“道学者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烛而行。”——按照道学家们的说法,如果没有孔老夫子,世间都是一片黑暗。刘谐幽默地回应:这么说来,在孔子之前的伏羲等圣人,每天只能拿着蜡烛出行了。后世可能记不得这位进士做了什么,但他这番调侃,却成了颇为经典而滑稽的一幕。

《舌华录》还记录了一些正直之人不畏强权的故事,比如这篇:

严嵩诞日,诸翰林称寿,争作恭求近。时菊花满堂,陆平泉独退处于后。同列问曰:“何更退为?”陆答曰:“此处怕见陶渊明。”

陸平泉即陆树声,是明朝中后期罕见的长寿大臣,活了97岁。他能长寿的一大秘诀,就是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有一次,奸相严嵩大搞生日宴会,很多翰林都去祝寿,纷纷拍严嵩的马屁。当时堂上有很多菊花,只有陆树声躲在后面。别人问他为何后退,陆树声便拿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此事距离曹臣生活的年代已经非常近了,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精彩的故事,便记录在《舌华录》里。

可见,曹臣不是为了猎奇、寻趣才写了这本书,而是在文字中有自己的价值寄托。其实,曹臣《舌华录》的作品质量与《世说新语》不相上下,知名度却差得很远,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源自《北京晚报》,潘光贤荐稿,有删节)

责编:潘茜

猜你喜欢

孔融曹操长安
我们长安
水VS火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西游新记 2
不懂就百度
孔融认亲皮皮猪卡通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水与火
“孔融不让梨”现象下的体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