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行走箱优化设计与应用
2024-04-10李柠柠
*李柠柠
(山西忻州神达晋保煤业有限公司 山西 036600)
引言
采煤机作为煤矿开采的主要设备,其稳定可靠的运行对于矿井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采煤机的行走箱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采煤工作中起到支撑、行走和传动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行走箱故障频发,导致采煤机维修时间增加,降低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对采煤机行走箱的故障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采煤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1.采煤机行走箱技术现状
行走箱为采煤机的核心构成部分,影响着采煤机的工作状态。行走箱中包含多个部件,如壳体、驱动轮组件、行走轮组件和导向滑靴,不同部件在相互配合下可提高行走箱的可靠性。采煤机的牵引部作为必不可少的部分,借助花键轴为动力传递创造理想条件,动力到达驱动轮时,采煤机即可进入工作状态。许多煤矿因生产条件的复杂性,在作业中为大采高采煤机行走箱,该设备为一级变速齿轮传动,驱动轮与行走轮组件的大齿轮存在啮合关系,从关系上能促进转矩的传送。现阶段行走箱虽对煤矿生产作业具有一定作用,但其在长期使用中暴露了诸多不足:新工作面上采煤机工作时,作业期间的煤粉较少,无法起到润滑作用,增大了行走轮与销排、导向滑靴与销排之间的摩擦阻力,运行期间伴随着较大低噪音,牵引电机的载荷量过大;壳体为软性材料,运行期间伴随着交变应力作用,在该作用的持续影响下,方轴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偏大,超出了正常标准,如未及时控制此问题,松动、跟转故障的出现频次高,危害大;井下行走轮轴不易拆卸,工作量大,安全隐患多[1]。现有的许多采煤机行走箱设计更多地集中在理论方面,并未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未来需着力关注的方面。
2.采煤机行走箱改进设计
(1)滴油润滑装置
采煤机行走箱在运行期间,滴油润滑装置必不可少,如能配备高性能的滴油润滑装置,能有效减少摩擦,并降低磨损危害,使行走箱高效运行。结合行走箱的工作特点,其滴油润滑装置一般布设在行走箱壳体顶部开槽区域,在该装置盖板上,设有1个内六角螺塞,其在整个系统的运行中可作为加油口使用,下端布设有2个滴油口,从垂直角度,滴油口与驱动轮、行走轮齿宽中心完全对应,此结构特征下决定了该装置的润滑效果[2]。滴油润滑装置的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滴油润滑装置结构示意图
滴油口有中心钻孔螺栓、毛毡,此装置运行期间,往油箱中注入一定的工业齿轮润滑油,当润滑油浸润过毛毡后经由螺栓孔滴下,左、右侧滴油口的润滑部位有所不同,分别为润滑驱动轮、行走轮。两滴油口螺栓部位用防松钢丝拴紧,以防止在强大的振动作用下导致螺栓松动或者脱落。结合大量的实际经验,新工作面采煤机的齿轨、销排啮合期间,配备滴油润滑装置以后,对改善啮合噪声、减小牵引阻力有显著作用。
(2)增加耐磨套
行走轮组件中的中心轴,在设备工作中的作用突出,正常情况下中心轴为双向受力,既有来自轴向的作用力,也承受径向作用力。因为此工作特点,在与行走箱壳体配合段需增设方形定位,有效预防跟转问题。但因为行走箱壳体为软性材料,其在与其他部件配合工作期间易出现塑性变形。为此,考虑到此现象,行走轮中心轴、壳体配合段应使用42CrMo材质钢套,以增强壳体强度,使中心轴正常工作[3]。改进前后的结构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改进前后结构对比
(3)新型支撑套结构
原有结构中的钢套、壳体配合长度略深,一旦轴端承受较大的作用力,该作用力挤压下导致钢套与壳体之间相互粘结,但由于井下空间相对狭小,几乎无法拔出,行走轮轴的退出困难,影响了采煤机的正常工作。出于上述考虑,一般需整体更换行走箱,但此方式下检修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煤矿生产作业中还会遇到以下特殊情况:更换的旧行走箱送到机修厂时,应利用顶丝抽拔支撑钢套,无法使行走轮轴承受设备压力作用,此情况下必须切割支撑套顺利取出行走轮轴,上述情况下考虑配备全新的支撑套结构,新结构将支撑套划分为两个部分,煤侧壁端盖、壳体配合深度浅,上面使用大顶丝并用螺堵做好密封工作,此结构下煤渣无法进入,对预防堵塞现象非常有效。此外,另一侧钢套从行走箱内侧装配,相关人员在按照相应要求拆除端盖后可直接配备专业工具,顺利顶出行走轮轴[4]。如在实际的工作中遭遇突发性问题,行走轮轴的抽出受阻,应整体更换行走箱,在机修厂内借助压力机的作用,压出行走轮轴。
(4)选用自润滑轴承
配备特定型号的密封轴承,如SKF两侧有密封胶圈的密封轴承,这类型轴承的内部自带润滑脂,即使在高污染环境中,这类型轴承也能保障最佳的使用性能,且后续的维修工作相对简单,能满足煤矿作业的工作需求。
(5)行走电气与变频系统
①基本情况
采煤机右前方、左前方分别有电气控制箱、变频器,二者的控制对象有所区别,分别为截割电机、行走电机。为了给采煤机运行提供电力资源,矿井供电系统与电气控制箱之间应建立可靠的连接关系,从电气控制箱接入变频器供电,只要矿井供电连续、稳定与安全,变频器就有电力保障。变频器利用变频器箱将其控制、反馈信号与电气控制箱相联系,即可营造良好的通信条件,保障通信便捷性,及时解决设备运行中的问题[5]。
电气系统驱动单元的电机数量为8个,能为液压、装运、除尘、牵引等机构提供电力资源,保障这些机构能各自发挥其作用。行走机构在正常状态有额定的电压,功率分别为1140V、55kW。电气控制箱内的部件众多,有断路器、保护元件等,这些部件能在遭遇特殊情况时及时进入保护状态,避免电气故障范围的持续扩大。
变频系统为交直流相互转换模式,其系统内的IGBT是主控元件,其可靠性非常高,兼具诸多优势,如启动电流相对较小,输出力矩非常大。变频系统内的硬件包含电源、通讯、讯号检测等多个模块,性能优越,当变频系统进入运行状态后,IGBT的启动电流、输出力矩分别保持在较低水平、较高水平。
变频系统内配备的是四象限变频器,其特殊性在于整流部分安装有IGBT功率元件,此结构特点下,交直流电转换简单,不再受到诸多限制,电能的双向传输更为高效和安全。上述特点能避免采煤机下坡期间因行走机构发电导致变压器过压,并能高质量完成电气制动,保障制动过程中的能量能回馈到电网被再次利用,提高电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另外,电网中即使并无高电压通过,四象限变频器也能输出1140V高电压,使电机能顺利输出转矩,维持电机最佳的运行状态[6]。
②行走变频系统的优化
在煤矿作业过程中为符合生产需求,采煤机的调动频繁,空顶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相对理想,能保障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因此,工频状态下的非移动拖动系统存在诸多不足,而变频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改造、功能调整,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能自动调整速度,还能调节牵引功率的大小,操作简单且系统可靠性、稳定性较高。
采煤机行走变频系统内的元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每一元件都有其特定的安装位置与要求,在整个系统工作期间也承担不同的作用,典型元件为逆变器、电抗器,在这些不同元件的相互配合下,能自动检测母线电压力输出电流值,并实时通信[7]。电气控制箱并非单独存在的部分,通过与装运、截割等设备的关联,再将变频器与行走电机可靠连接,能促进采煤机克服现场环境的不利限制,高效完成采煤任务,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变频器箱内部结构复杂,包含诸多部分,主要为检测机构、整流电容、电抗器,这些分别分散在电控箱的指定位置。IGBT功率部件的热量较大,其处于电控箱后板上部,变频器箱内,检测机构、整流电容、电抗器都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发生些微故障,都会给变频器箱的运行带来风险,不利于采煤机工作。IGBT功率部件在运行过程中伴随着较大的热量,在电控箱后板上部有循环水,可促进功率部件的散热与冷却。整流电容、电抗器等各个部件处于变频器箱的底板,通过这一设置方式,不同部件之间的布设相对简单,能为后续的维护与调试工作提供便捷。但此方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同电气元件之间由走线实现连接,控制箱内的功率元件数量庞大,排列与接线相对困难,工作量大,后续变频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都十分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在采煤机内部行走系统的优化中应开展集中化处理,综合分析变频系统的构成及运行特点,大部分电子元件与工频系统内的电子元件安装位置各有不同,在整个采煤机运行期间的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变频器控制与检测系统、工频供电系统之间虽存在一定的连接关系,但决定多数情况下各自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在集中化设计思路下,通过促进不同模块之间的可靠连接,再利用功率母排集中连接整流与逆变单元。
优化结束后,变频器能实现封装,其封装对象为驱动电路、整流部分和逆变部分,将这些封装在不锈钢机壳中,能提高系统工作性能,减小外部因素对设备运行的干扰。
在原有基础上改造变频器后,变频器性能大大提高,改造后供电电源AC1140V经过三相电抗器后接入变频器,行走机构向电控系统PLC发送控制指令,PLC执行指令和动作。
3.应用情况
经上述一系列改造与升级,改造后的行走箱装备在山西忻州神达晋保煤业有限公司完成了试验,发现改造后的设备可靠性大大增强,工作人员的操作、维修等都相对便捷和高效,更有利于煤矿企业的开采作业。
4.总结
综上,采煤机行走箱经常因设计缺陷而出现各类故障,给煤矿企业带来的损失较大。面对采煤机行走箱方面存在的问题,未来需继续从润滑滴油、支撑套、耐磨套、电气与变频系统等方面展开设计优化与调整,以提高采煤机行走箱的整体可靠性。未来针对采煤机行走箱设计改造,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以增强研究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