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为背景的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探索

2024-04-10牛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高校学生

牛佳

[摘           要]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高效、科学的资助工作体系不仅能给予贫困学生物质上的帮助,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成人成才。基于此,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高校构建“互联网+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具体思路,旨在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更具实效性。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73-04

进入“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出现了鲜明的变化,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的融入有效解决了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精准性不足、流程有漏洞、信息时效性不强等诸多问题。高校积极探索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贫困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期待,有力推动了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一)精准性问题:贫困生认定标准单一

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根据其经济情况,因此贫困生进行资助申请时,需要提供如贫困生申请表、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居委会/村委会开具的经济情况证明书等资料。事实上,这种申请方式存在认定依据单一、资助缺乏精准性等现实问题。一方面,家庭经济情况填写上缺乏统一化标准,例如“家庭年收入”这一项,哪些收入属于年收入范围,填写数据是否有银行流水、工资证明等现实依据,都有待商榷[1]。很多部门在证明盖章时并不会对家庭真实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导致数据缺乏可靠性。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认定标准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例如过去属于奢侈品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物品,现在已经属于日常消耗品范畴,以此为依据判定学生是否经济困难略显苛刻。

(二)时效性问题:贫困生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学生资助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模式落后的问题仍然突出。一般情况下,高校完成贫困生资格认定后,就会将学生的个人信息和资助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但很少对后续的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导致学生资助信息缺乏实效性,很难了解资助工作后贫困生的变化情况,包括家庭经济情况是否有改善、资助后学生生活和学习是否有改善等。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脱离了贫困生标准,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移出系统,并把后期资助的学生录入进来,避免资助资金、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三)规范性問题:学生资助流程有漏洞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流程大致如下:首先,高校发布学生资助工作的政策、申请流程、通知,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申请流程整合相关材料。其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依据扶贫手册等材料组织资格评定工作,通常由辅导员、班干部等进行评定或公开组织投票。最后,根据评定结果和学生的贫困等级,发放相应的助学金。事实上,学生资助工作流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容易造成资助不够精准、评选有失公平等情况。

1.评定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差异明显,单纯依靠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来评定是缺乏科学性的。评定结果很有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资助的准确性不高[2]。

2.评定过程可能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由于学生资助工作的特殊性,在评定过程和评定结果公示环节,需要深入分析提交申请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经济情况,可能会暴露学生的隐私,或者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挫。

3.隐形贫困学生识别存在障碍

当代大学生各类消费支出较多,部分个性化消费支出并不在资助评定范围内,导致部分隐形贫困生难以得到有效评定。此外,有些符合资助标准的学生由于自尊心较强,并不愿意被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因而直接不申请资助,导致学校无法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帮助。

(四)育人性问题:缺乏动态和心理跟踪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是通过资助等帮扶手段实现育人目标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但从目前高校的学生资助情况来看,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层面,而没有做好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一方面,部分贫困生会形成惯性思维,认为获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从而在主观上缺失主动脱贫的认知。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内心可能会存在敏感、自卑、压力较大等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出现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的情况[3]。

此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缺乏动态跟踪的现象。一般高校的学生资助从大一就开始了,而且新生的经济情况摸底对于整个大学期间学生的帮扶工作都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经济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突然出现家庭变故,导致一个原本小康的家庭负债累累;或者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长事业成功或其他原因经济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资助时,应当充分掌握贫困生的动态化信息,从而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资助方案。

二、“互联网+”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导入

(一)引入“互联网+”思维,提升资助工作效能

1.用户思维:正视贫困学生的真正需要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将“互联网+资助”模式导入高校运营和管理工作中,真正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质效提升。教育理念认为高校学生资助应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真正实现双重帮扶。而在互联网思维中,核心思维是用户思维,即将用户的需求和期待贯穿至工作的全过程。投射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将立德树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立足点。

一方面,用户思维要求高校资助管理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即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高校在落实资助行为时,不能简单地将工作放在资金帮扶上,而是应当在整个过程中融入育人理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感恩心理、责任意识和自强精神,让学生自发地在社会的帮助下成长为为国效力的优秀人才[4]。

另一方面,用户思维要求高校的资助工作要充分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实现精准资助。高校应充分正视学生的真实诉求,聆听学生的心声,对资助工作方案进行有机调整,使资助目标与学生诉求相契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资助工作中,从而实现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地位的平等。

2.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质量

“互联网+”时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不能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资助工作要创新和迭代,就需要从现实工作的成效和目标出发,不断地总结、分析,对结果否定、修正、重复、再否定、再修正,直至完善。高校资助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时代背景、工作对象的深刻变化,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加快创新步调。

在创新过程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从三个层面做好。首先,要从细节出发,注重用户反馈。学生资助工作并不是一年一度,走完流程就结束,而是长期性、系统性工作,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要掌握每个资助项目的实施情况和跟踪情况,了解每一个细节。要注意各类反馈信息,例如公示期的留言、学生申请表格中的细节等,通过对细节的严密把控推动大方向的变革。其次,要抢抓时效性,关注动态。高校学生资助的信息和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工作要注重时效性,密切跟踪相关动态和变化,及时更新信息,确保对大局有精准把控。当信息出现变化时,要有机地调整相关工作策略和方法,确保资助工作不偏航。最后,要不断调整、优化,实现量变到质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千头万绪,内容繁多,工作人员要不断地对之前的工作进行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工作中积累的种种经验,在调整和改革中积累新的经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5]。

(二)打造“互联网+”平台,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1.信息技术:打造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资助”模式下,新技术的应用将搭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开放性的资助管理平台,集结政府、高校、企业、机构等多方面的主体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搭建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助力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尊重感。

尽管当前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学生资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从本质上来讲,其工作逻辑仍然是手动化的管理模式。所有的数据、信息都需要依靠手动输入,资助系统与其他办公平台之间的数据也没有实现全面的对接。对此,高校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在信息化系统架构中,主要包含三大子系统,并对应若干个工作模块,整体构建成为“一体化”工作体系[6]。首先,资助申请和认定系统。主要用于前期的申请和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申请表格下载、申请提交和审批等。其次,助学金管理系统。在认定结束后,对符合要求的贫困生进行助学金发放,包括政府、学校、机构等不同资助路径的助学金管理。最后,资助信息动态管理系统。所有提交和认定的贫困生信息都会记录在这一子系统中,并进行统一化管理和动态跟踪。在育人目标下,管理人员还应对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跟踪和管理,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赛情况、平时表现、社团表现等,采取措施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结合高校的不同需求,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以设计志愿帮扶平台、互动交流平台等,同时与高校的其他系统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互共享。

2.大数据技术:构建资助学生数据库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据之间的流通越来越频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稳步提高。对于评定流程缺乏精准性、评定方式不够科学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而言,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建立并维护“一体化”贫困生数据库,还能够对大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模型构建,形成精准画像。

在数据库方面,高校应记录所有申请资助的学生的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困难等级等,形成初始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共享确定数据精准性。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下,完成贫困生信息的实时更新。搭建“一体化”数据库能够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定位,提升资助工作的针对性,降低盲目资助的概率,还能够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受政府监督,确保资助工作及时、到位。

在行为模型画像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准确地采集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数据、学習情况、获奖情况等信息,并通过下标签的方式对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精准定义。通过搭建模型和分析画像,高校资助工作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行为,准确判断隐形贫困生等群体[7]。

3.区块链技术:确保资助数据的安全性

对于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来说,区块链技术的主要应用路径在于确保学生数据的安全性。在系统上传资助认定信息时,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链下数据存储、数据同步更新和标识打包。由于标识具有唯一性,且不能被篡改,因此能够确保数据的安全、稳定。此外,在区块链模式下,相关数据仅限上传者和管理员查看,能够有效保证学生的隐私安全。

具体来说,首先学生完成信息填写和数据上传等步骤,之后系统管理员将会收到学生所填写的各类数据,在确定数据格式等准确无误后,对数据进行统一打包并发出上链请求。提出请求后,区块链上的节点将收到相关请求,如果每个共识节点能够共识成功,就能够返回标识,并给上传信息的用户发送提醒。

(三)推进“互联网+”应用,完善育人工作目标

1.新媒体:加强资助政策宣传

从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目前仍有待完善,在“一体化”工作模式中应当加强对新媒体、互联网等渠道的深入应用,将育人工作有机渗透进去。育人要重视宣传推广,这就要求高校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完善新媒体工作机制,进行资助政策宣传,勤工俭学、志愿帮扶宣传,价值观、道德观宣传等。

一方面,高校资助管理人员要加强社群运营,建立并维护微信群聊、QQ群等社群,及时发布各类资助政策,对政策覆盖范围、流程进行解读,还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官方网站、公众号和其他新媒体平台,除了资助政策以外,还可以公示资助名单、宣传各类相关活动等。此外,新媒体的一大优势在于互动性,如果学生对于宣传信息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通过评论区、后台留言等形式进行反馈。

2.主题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的资助主题活动都属于线下活动,在宣传力度上有所不足。事实上,借助“互联网+”相关理念和平台,高校还可以开展各类线上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尤其是当前“00后”大学生普遍热衷于使用网络,高校通过网络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各类主题活动,能够更好地贴近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三、高校学生资助“一体化”工作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工作机制

一方面,完善高校资助组织架构。高校要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作为责任主体,协同财务、教务、宣传等部门,完善院、校两级的立体化协同工作机制,确保精准资助和保障服务效能。设置助学金评定工作组,构建贫困生三级评定机构,搭建贫困生数据库,确保数据全面、准确,操作透明、公正,程序完善、规范。培养资助工作执行队伍,负责资助工作的具体落实,包括宣传、信息采集、评定、公示等各个阶段。

另一方面,构建“一体化”工作模式。高校要明确资助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各个岗位的责任职能,在信息技术和管理系统的辅助下,逐步构建起“一体化”工作模式,保证资助工作的各项内容都能够通过系统来实现,最大化避免信息缺失、数据不全等情况。

(二)完善资助指标,落实精准资助

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是把握统一的评定指标,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落实定量和定性评定,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制定精准、有效的资助策略。

高校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申报材料的维度和指标,运用大数据技术来构建数据模型,模型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家庭经济情况模型和校园消费行为模型,在子模型下设置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并采集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全面的量化分析,从而筛选和评定贫困生。之后,需要对特殊群体进行二次筛选,借助关键词搜索+指标权重模式选定特殊困难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帮扶[8]。

(三)以育人为导向,构建长效机制

高校的资助系统涵盖类型丰富,除学校的资助以外,还有各类社会组织、企业机构提供的资助。不同的资助路径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申请和审核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资助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高校的贫困生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和资源分配,能够尽可能扩大资助范围,让更多家境困难的学生享受到各界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高校不仅要重视物质帮扶,还要从心理和精神层面给予帮助,例如设置助学育人平台、勤工俭学基地,让贫困生参与到校园管理、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发挥助学金的激励作用,树立优秀典型,分享成才经验。

(四)落实动态管理,坚持跟踪反馈

针对资助工作缺乏动态跟踪机制的问题,高校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校园内外的数据共享,推动资助管理动态化。在校外,要打通资助管理系统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通道,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记录,对贫困学生所提交的数据进行动态化追踪,确保数据库的数据精准、实时;在校内,高校要将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校园卡系统、办公系统进行数据共享,尤其是要掌握学生的消费记录、学习记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系统的行为趋势模型,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评估,定期将学生的分析报告反馈给辅导员,如有问题,及时沟通处理。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在评定标准、评定流程等方面,对此,高校要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着力构建以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一体化”工作模式,在新技术的辅助下,完善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实现对贫困学生的精准帮扶,达成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钰.新时代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精准传播的实践路径:以高校为传播主体[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29-31.

[2]王慧,王蕾,郭博建.基于改进型PBFT共识算法的区块链高校精准资助认证模型[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3,13(8):175-179.

[3]孙宏发.精准资助背景下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3,15(4):106-112.

[4]朱盈.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目标的路径[J].互联网周刊,2022(23):87-89.

[5]郭彦吟.建立学生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3(17):165-168.

[6]方萍.从需要角度浅析后脱贫时代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资”与“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38(6):91-97.

[7]李妍.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学生“行为画像”的高校精准资助模型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44(3):86-89,104.

[8]刘晓宇.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转型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6):85-89.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