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飞天梦起五千年,来处是中华

2024-04-10宗禾

莫愁·小作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造卫星航天事业中国航天

宗禾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争取着生存世界的空间,先是小心翼翼地冲出大气层,然后便是征服整个太阳系。——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苏联科学家,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飞天之路多浪漫

星空浩瀚,探索不止。人类自古就对浩瀚的宇宙空间充满好奇和向往,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传说和梦想。

在这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大地上,孕育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的祖先仰望日月星辰,遥想天地宇宙,幻想探索和征服自然、改善生存和生活,创造了奇伟瑰丽的神话传说。

盘古创世、女娲补天、夸父逐日、黄帝乘龙、嫦娥奔月等故事被代代传诵。先秦古籍、楚辞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志怪小说,在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中蕴含着大量的星空之观、宇宙之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山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跨越千年,引人无限遐想。“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抬头望天,发出了驰目骋怀、声震鸿蒙的千古《天问》。“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白大量引用浪漫神话与日月星斗作诗,展现了壮阔胸襟与高超才情,让人俱怀逸兴壮思飞。

为了飞向神秘的天空,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尝试着向高空发出挑战。相传公元前8世纪,木匠祖师鲁班曾造过一个木制的鸟形飞行器,能飞三日不落地。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时期使用过风筝;之后张衡造出木鸟并试飞成功;《抱朴子·杂应》一书有制造飞车的记述,这种飞车是直升机旋翼的最早雏形。

火药的发明,给人们的飞天梦想带来了新的希望。明朝初年,一位叫“万户”的官员手持风筝,想靠数十支火箭发射的推力上天,不幸被摔得粉身碎骨。但作为人类首次飞天的尝试,这位先驱的英雄事迹被历史铭记,激励着一代代科学家投身航天事业、敢于探索创新甚至为科学献身。

中国航天深受古典文化的熏陶,那些浪漫名字背后都有着深意。比如“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象征着飞船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北斗”本义是北方夜空中接近北极点的一个星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天宫”又名“紫微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寓意人类对未知天空的探索。

飞天之路多壮丽

对于人类来说,航天时代始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利用火箭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太空。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曾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敢上九天揽月”的豪言展现了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情怀与气概。

1949年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采纳钱学森的提议,决定成立国防航空工业委员会,设立国防部五局(导弹研制的管理机关)和国防部五院(导弹、火箭研究院)。此后的二十年间,在聂荣臻、李富春、钱学森、赵九章等人的努力下,中国航天不断在导弹、卫星等领域取得突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东方红》乐曲响遍全球,震惊了世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虽然比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整整晚了13年,但是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的第一颗卫星。中国从此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中国航天的逐梦征程

航天事业刚起步时,有人讥笑:“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还搞导弹和卫星!”然而中国航天人“人穷志不短”,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航天辉煌成就。

回眸“两弹一星”的经历和原子能、航天事业的迅速进步,不难看到: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科技界的自主创新、各条战线的协同合作和系统工程科学管理是科学事业和战略产业的制胜法宝。自主创新一直是决定中国航天事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在西方制裁封锁、苏联毁约断援的形势下,中国人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智慧,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突破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困难,朝着胜利不断迈进。科学家世代相接,天年相续,继承前志,不断把中国航天事业推向高峰。

我国航天事业迄今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各型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多种航天器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等航天器的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外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养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2023年12月21日21时35分,经过约7.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修复试验等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对中国载人航天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舱外活动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续保障空间站的安全可靠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实现航天梦想,无数航天人始终以献身航天、科技报国为己任,把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在行动中。在他们当中,有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任新民;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埋头研制洲际导弹的屠守锷;有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第一枚潜地导弹“巨浪一号”发射成功作出巨大贡献的黄纬禄;有以顽强的毅力,顶住各种压力,克服种种挫折,研制出“中国飞鱼”导弹的梁守槃;有先后主持人造卫星、北斗导航、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在耄耋之年依然坚守航天第一线的孙家栋……

航天人这种自强自信、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佳绩。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步入探索与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新纪元,航天技术成为全球发展最迅猛的战略高技术之一,促進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外太空也日益成为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和竞争焦点。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实现了跨越发展,有力支撑了国防能力提升和国民经济建设,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自《建设航天强国》、澎湃新闻)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人造卫星航天事业中国航天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人造卫星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人造卫星:你问我飞得有多高?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
人造卫星会坠落地球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