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教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2024-04-10王长帅王佳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教现代化科技

王长帅 王佳华

[摘           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知识为媒介,以人才为支撑,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关键是人的现代化,高校科教融合推动知识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供发展动力、人才支持以及教育支撑。通过溯源科教融合的理念及演进过程,梳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科教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在价值。

[关    键   词]  科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25-04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教育事关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用最全面、最深刻的论述阐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与深刻内涵,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使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科教融合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世界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高校实施科教融合有利于整合优质资源,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内在联系。通过溯源科教融合概念及演进过程发掘其内涵与特质,探究微观层面上科教融合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在联系,对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动能和推动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一、科教融合理念的源起及演进

科教融合最初是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教师将科学研究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尤其在当下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其涵义更为丰富,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科教融合是指国家层面科技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协同,通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牵引推动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在中观层面,即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之间的融合,以两类机构科教组织、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在微观层面,即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是整合科研、教学资源开展的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知识探究活动。

(一)科教融合理念的诞生

科教融合的理念来源于德国教育学家洪堡(Wlhelm von Humboldt)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思想,后来经吉尔曼(Danel Gilman)在霍普金斯大学对研究生大规模培养的实践,博耶(Emest L.Boyer)倡导的“教学学术”理念发展,以及克拉克(Burton R. Clark)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提出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的思想,科教融合理念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些年,国外学者对科教融合理念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芬兰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研究科研与教学的整合形式,并探究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3],这对研究科教融合方式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作用。

(二)我国科教融合的实践

我国的“科教融合”概念最早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在1950年后开启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1978年,中国科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开始探索科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办学体系,成为我国早期科教融合实践的典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体制一直沿用的是苏联模式,实行的是科教分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科学研究主要由科研院所承担,直到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大学的科研地位才开始确立。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兴起,开始了研究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热潮[4]。

(三)我国科教融合的理论研究

理论界关于科教融合理念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时任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先生在阐述大学育人文化时提出大学文化应有“教科融合”之特色,并认为大学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5]。而后以周光礼、马海泉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教融合的理念、机制、高校科教融合的路径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探索出从科教融合理论性研究到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当前,学界关于科教融合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科教融合的理论研究,即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科教融合如何协同產教融合、创新教育等共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大科教融合观”。二是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即科教融合如何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包括高校的组织建设、管理形式,以及科教融合的实施路径、教学研究及效果评价等。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涵

(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知识为媒介

媒介(media)作为一个传播学概念,最初仅指大众传播工具,后来延伸为“人的延伸物”“自然元素与人工创造的结合”的泛媒介概念,即媒介不仅仅是指有形的工具,也包含人的思想、制度、自然语言等[6]。知识作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性总结,它属于“人的延伸物”,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媒介。

教育是有目的地传播知识以培养人才的活动,科技即科学与技术,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应用知识,而人才是知识积累、知识加工、知识创造的主体。知识链接教育、科技、人才,一方面在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之间进行流通,以知识的创造、传递、积累等方式推动教育链、科技链与人才链相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知识在流动过程中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知识的产生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当前教育信息化让知识的传播、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了学习者对缄默知识的吸收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由此带来人才培养效率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创造,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正循环。

(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人才为支撑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的创新方式、创新领域日新月异,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而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是人才自立自强,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推动,科技发展需要人才引领,因此科技创新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7]。

当前我国已建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教育是塑造人、培養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和教育对象,而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知识与不同层次科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即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作为链接科技与教育的重要纽带,支撑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人才已成为各个国家的第一资源。

(三)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演进过程,包括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文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8]。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以真正称为现代化的国家。”[9]资本主义国家重物质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是“以物为本”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身的突出特色,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0],深刻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以三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而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科教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一)科教融合推动知识创新,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供发展动力

知识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重要媒介,科教融合以知识探究为导向,通过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促进知识创新,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供发展动力。知识探究活动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科教融合理念在诞生之时就非常注重知识探究。洪堡在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思想时强调“探究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最终保障”,并认为高等教育区别于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的不同点是高等教育应进行“无止境的知识探究”[11]。吉尔曼对知识探究的重视表现在他对教师选拔的重视上,他优先考虑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并在一定领域中获得卓越研究成果的人,而博耶“教学学术”的思想即包含“探究的学术”,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探究。

科教融合教学过程即是知识探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和学生开展科研是科教融合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与教师共同构建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用假设、批判等思维过程获得隐性知识,感悟科研精神,并成为教师的“科研同事”,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和态度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将科学研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经验,提高教学学术能力。从大学发展的角度来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之所以成为现代大学的开端,不仅仅是因为洪堡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的职能,更重要的是洪堡打破了学校内部长期以来围绕人才培养形成的机制,在实践层面走出了以科学研究即知识创新促进教育教学的路径,让大学摆脱了仅仅是知识传承机构的困境,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这也是科教融合理念办学的重要优势。

(二)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亟须高素质人才,而科教融合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特征是能够发现问题,并拥有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素养[12]。科教融合理念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或学生开展科研,学习过程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规律,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环境并非仅仅是固定的教室,可能是在企业现场或实验室等,有利于知识的传递与汲取。在学习内容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往往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支撑,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积累的交叉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在学习态度上,科研工作的探索性、未知性容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只要教师掌握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及相关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科学思想,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根据周光礼在2016年对21所高校科教融合实施情况的调查,发现尽管少部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但大部分学生愿意参与研究性学习[13]。科教融合理念既可以指导学校组织、管理机制建设,也可以用来指导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在与教师构建的学术共同体中进行互动式探究,学习如何定义问题,绘制调查研究路线,有利于知识的接收,培养其批判性、探究性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持。

(三)科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人的现代化是关键点,而人的现代化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进行保障。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高質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便是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14]。科教融合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教融合整合优化科研资源、育人资源,为师生科研提供科研设施与场地支持,在提高院校科技创新水平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由于部分高校内部科研管理机制与教学管理机制不一致,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科研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并未合理使用及共享,通过科教融合推动优化学校组织、管理机制既可以推动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协同,又能够减少仪器设备经费支出,实现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的相互转换。

科教融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方面是科教融合能实现“科教相长”。科教融合的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拓宽学科思维、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其在学生帮助下减少重复性科研工作,放大研究细节的过程,因此,高水平的科教融合教学有利于教师产出科研成果,提高教学学术能力,充分发挥科研的育人性与教学的学术性,最终实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启发科研的“科教相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从办学至今一直坚持科教融合办学,45年累计培养了21万余名博士、硕士及1724名学士,全国约1/4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所培养的学生中有161人当选为两院院士,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项目[15],是科教融合办学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四、结束语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价值意蕴极为丰富,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加以全局把握。高校是教育要素、科技要素、人才要素的集聚地,科教融合作为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实施科教融合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发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结合点,从不同角度研究各个要素的作用机理及整体运转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底蕴和社会服务水平。文章从微观层面探究高校科教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涵及价值体现,而高校在组织层面、管理层面、实践层面如何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EB/OL].(2023-9-18)[2023-11-17].http://www.qstheory.cn/du

kan/qs/2023-09/15/c_1129862386.htm.

[2]王英龙.科教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3]Cao,YL.A survey research on Finnish teacher educatorsresearch-teaching integ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approaches to teaching[J].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21,1(46):172.

[4]张飞龙,于苗苗,马永红.科教融合概念再构及研究生教育治理[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31-37.

[5]龚克.大学文化应是“育人为本”的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7.

[6]要欣委,李明伟.理解泛媒介:基于三个层度媒介观的比较研究[J].未来传播,2022,29(6):57-65.

[7]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6.

[8]范国睿.教育强国与人的现代化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2):5-26.

[9]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VON HUMBOLDT W.On the Spirit and the Organisational Framework of Intellectual Institutions in Berlin[J].Minerva,1970,8(2):243.

[12]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43-50.

[13]周光礼,黄露.为什么学生不欢迎先进的教学理念:基于科教融合改革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48-56.

[14]王晓茜,张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进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3):21-31.

[15]吴岳良,王艳芬,肖作敏,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办学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5):685-69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科教现代化科技
《科教导刊》征稿函
边疆治理现代化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