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学习理念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分析

2024-04-10陈晓楠张予潇吴嘉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陕西志愿志愿者

陈晓楠 张予潇 吴嘉琪

[摘           要]  现行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存在理念模糊,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服务关联性的关注不够,服务活动前端、中端及后端的教育管理的缺失,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在城市快速发展建设及高校实践育人的内在诉求下,如何通过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提高活动实践育人效果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管理实践过程,秉持服务—学习并重的理念,遵循“生活就是教育”的原则,通过活动前、中、后三阶段的过程设计,在体验学以致用和用以治学的同时,积极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志愿者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并以西安翻译学院“讲好陕西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对外交流项目为例进行实践研究。

[关    键   词]  服务—学习理念;志愿服务活动;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113-04

一、设计背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开展,陕西作为西北五省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西北地区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日益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登上全方位开放发展的新舞台。一方面,各类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日益增多,重要论坛、重点节庆、重大展会等系列活动日益频繁,通过加快优化省内重大志愿服务,助推陕西高质量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发展如何借力城市建设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要求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的内在诉求,更是提高实践育人实效的迫切需求。而广泛运用于公民培养的服务—学习理论与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契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出具有一定特征的实践范式。

“服务学习”一词是1967年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首先提出的(Service learning),该词用来描述美国南方田纳西州组织师生参加的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活动,并在服务的过程中观察反思存在的真实问题,讨论研究后形成研究报告。服务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得到广泛发展,在欧美、日本、德国及我国台湾都有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实践与研究,本理念主要运用于公民教育、社会工作及专业实践教学等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基于服务—学习的理论基础,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设计进行分析。

二、设计理念

教育起源于劳动,“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出发地,也是目的地,整个生活场景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内容,真正的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在服务—学习理念下设计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是基于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空间,学校与社会相链接,为学生提供让其成长与发展和生活发生关联的机会,拓展学校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充分利用社会所能提供的资源,对资源进行目的性的挑选,将学生在校园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效果,在服务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应用具体的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收获最直接的经验,以达到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效果。

在活动设计的层面,志愿服务活动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社会责任与社会情感能力作为一个根本的价值来追求。在活动的实施层面,要求学生在获得职业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使学生具备社会转型期时代要求的基本素养,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关爱社会、尊重他人、承担责任和高自尊等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因此在活动实施中,要注意如何让此价值追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以实现。

三、设计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育活动总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志愿服务活动设计需要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来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当前高校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往往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意识,没有清晰的目的性,活动中盲从地“做”而缺少其中的“学”,则会导致活动只是浮于表面,缺乏活动的延展性和纵深性。目标性志愿服务活动是将服务内容和学生自我需求相统一;将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服务目标与志愿者的学习目标相统一;设计目标时要将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统一。

(二)互惠性原则

由于大部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为仅服务方单一受惠,忽视自身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收获,导致志愿服务参与动机不高,志愿服务行动持续性低。服务—学习所倡导的活动利益相关者的互惠性,从服务的目标和服务成果两个维度都突出互惠性,从个人到群体,从受服务者到授服务者都受益其中。

(三)专业性原则

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志愿服务内容和其专业匹配度较低,志愿者的学习目标和服务社会需求融合度较低,同时缺少常态化、专业性的培训,导致服务过程中生活非教育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志愿服务项目选择上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同时在服务活动前期准备中对志愿者要进行专业化、常态化、聚焦化的培訓。

(四)反思性原则

反思是对服务活动的检验和再认识的环节,是服务—学习理念的显著特征之一,它贯穿服务活动的始终。参与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审视,让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内化,对自身的学习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反思环节也是对服务的总结,并为下一次志愿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提供经验。

(五)激励性原则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后渴望对自己的付出有所评价,服务—学习理念注重激发人的自我实现。在活动中要适时他评、自评等多维度地进行成长性评价,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志愿“心”风尚。

四、基于服务—学习理念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分析——以西安翻译学院“讲好陕西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对外交流项目为例

该学院自2019年创建“志青春   愿未来”志愿服务队以来,在校团委领导及分院领导的部署指导下,积极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优质语言服务,组织千余名学生参加20多次涉外志愿服活动,其中6次国家级、17次省市级。为了更好地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志愿服务特设立“讲好陕西故事   增强文化自信”对外交流志愿服务项目,在“亚太翻译论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西部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跨国采购会”“昆明池国际高校划艇赛”“全球程序员节”“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2021全球驻华使节——丝路起点遇见临潼经贸文化之旅”“2022非洲大使延安行”“第六届丝博会国际友城产业对接会暨优品展”“2023世界杯跳水赛(西安站)”等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英语专业优势,进行志愿服务和陪同口译工作。这些志愿活动不仅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也让他们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升了专业能力,学生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广泛认可,在本项目服务中,他们做好陕西故事的学习与传播者,展现了新时代陕西外语青年的责任担当。

(一)项目选择调研

1.陕西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讲好陕西故事”不仅是陕西省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契合高校思政建设的内在使命。“讲好陕西故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大学生讲好陕西故事,能够引领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提升其思想觉悟。在对外交流志愿服务中,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陕西故事”的能力具备双重意义:既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能实现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并能将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契合外语实践育人的要求。学生在讲好陕西故事的历练中,不断增强其核心素养,提升其文化传播能力,实现外语教学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教育使命。

2.外语专业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以学院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为了提高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效果,对学院四个年级随机发放4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88份,有效问卷375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活动内容是活动的载体、是活动目标的实现途径。关于“志愿服务活动与所学专业关联程度”问题中有117人选择“联系较少”,占 46.9%,有78人选择“没有密切”占 21%,这说明绝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与志愿者的专业相关度较低;关于学校志愿服务开展前期培训的情况中,我们设置了培训频率、培训内容情况及志愿者本身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内容是否了解的问题调查,通过数据比对,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投入服务之前,自己对项目也只是大体了解,在怎么做可以效果更优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同时,往往整体活动服务是“虎头蛇尾”,缺少服务认同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他们渴望在实践中体验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成就感,尤其是陕西文化。

3.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助力陕西快速发展

随后通过走访、座谈陕西省贸促会、省外事办、省友协等对外交流较密切的政府部门,了解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我省在对外文化、经贸等方面的活动日益频繁,西洽会、跨采会、丝博会是每年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也非常愿意给学生提供服务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发展成才助力,同时也助力陕西对外交流的高质量发展。

(二)项目目标

西安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通过与政府、协会等部门合作,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学科优势,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服务素养及服务管理,夯实基础、深入学习、深度挖掘。在传递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展示陕西新形象,贡献高校青年新作为上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对外交流志愿服务,努力成为服务于陕西外事交流志愿服务的平台、培育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提升文化自信的平台。

(三)项目活动实施

1.招募遴选

志愿者选聘从学院(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招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满足岗位匹配要求。

2.组织培训

本项目高度重视培训工作,按照程序将通识培训、专业培训及岗前培训作为常态化培训。依托学校交叉学科课程优势,定期进行志愿服务外事礼仪、民俗禁忌、工作安全及保密要求等通識培训;结合校内外师资优势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校外团干等聘任为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扎实推进岗前培训,落实具体工作要求和流程,做针对性、具体化培训,确保本项目志愿者在接到任务安排时能胜任岗位要求。

3.服务管理

精准设计每次活动个人服务记录清单,凸显实践育人的导向性。在服务前端、中端和后端三个环节进行活动设计、检测与评估,让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 让有意思的事情有意义,也让教育发生有可能。

4.纪录认证

建立高级翻译学院“志青春   愿未来”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成长档案袋,项目的每次活动有登记、有审核、有签字,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

5.激励保障及宣传

一是关怀激励。在项目每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时,校领导或院领导都会亲临现场,关怀慰问每位志愿者,了解志愿者服务情况,体现了院领导对志愿者服务的关注和支持。二是成为评优评先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弘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学院将参与志愿者服务情况作为学生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激发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热忱。三是精神激励。学校及分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表彰,对活动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个人,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予以宣传,在招生、节庆等重要活动中做成宣传展板进行展示和宣传。

(四)项目活动保障措施

1.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活动开展有模有样

确立了学生为主体,学院年级班级为梯队,专任教师为补充的组织体系,每次遴选各班级都有学生参加,以“传帮带”方式确保项目的人员延续性、补充性和成长性。设项目组学生组长 1名,副组长 3名,设培训部、活动部、宣传部,在校团委及分院院领导的指导下,项目负责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志愿者服务团队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志愿服务活动从组织发动、实施过程、反馈评价等方面均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果,确保服务质量。

2.完善志愿者服務激励机制,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为更好地激发志愿者们的服务热忱,激励其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和分散力的志愿者队伍,学院制定了激励实施细则。

3.汇聚人力、财力资源,为项目开展保驾护航

首先,项目的实施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专设实践育人基金,在“团学青”每年工作预算中有10%的经费用于本项目,能较好地保障每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本项目团队由校团委指导、分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直接安排和部署,团总支书记全面负责,核心成员涉及校外成员、校内思政教师及学生党团干部,逐渐形成主要参与人由学科交叉、校地融合、校企合作学工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主导及师生共创的局面。

其次,项目具有专业师资支持。依托学院专业发展建设,具有一批英语国际贸易、英语导游、英语会展等方面的专业老师,进行定期外事服务培训,学校空乘专业的礼仪专业老师进行涉外礼仪指导。

最后,项目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本项目多次与中国译协陕西省贸促会、香港贸发局西安办事处、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理委员会、西安高新区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外事办等政府单位合作,形成常态化合作,同时与属地街道中心小学对口志愿帮扶活动签订合作备忘录。

(五)项目创新性

本项目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个指导思想、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个载体的多维立体实践育人体系。

1.将共青团志愿服务与大思政有机结合,让思政教育引领由抽象变具象。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见所闻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思政教育的“产品”与学生实践“需求”相结合,其实质是思政教育生活化、场景化。

2.本志愿服务项目具有专业实践与服务社会两大功能相结合的特点,服务内容涉及国际赛事、国际商贸合作、国际文化交流和社区治理等方面,不仅促进了区域发展,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变化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坚定了专业使命与责任,满足了外语专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做实做细。

3.创新建立了“服务—学习”并重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既关注受助群体的需求,也重视施助者的成长与发展,在服务的同时改进高校专业学科改革与社会需求相榫合。先后依托本项目完成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项目《口译实训与多模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结项、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翻译理论与实务(英语)》结项,本项目育人案例获2023年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案例创新奖二等奖。志愿服务反哺学院的学科改革与发展,形成“桑基鱼塘”可持续发展态势。

4.精准设计每次活动个人服务记录清单,凸显实践育人的导向性。同时,依托学校的发展优势,以服务社区、外事竞赛、对外经贸、国际交流四个主要载体,聚集校内外专家、思政教师及党团干部,形成多维立体的育人生态性。

(六)项目活动效果

1.受服务方

本项目先后收到来自中国非洲研究院、陕西省外事办、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共青团临潼区委、高新管委会等多政府部门发来的感谢信,对项目成员出色的志愿服务表示感谢,在讲好陕西故事等经贸文化交流中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联系、沟通合作、携手并进,共同为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服务收到苏丹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发来的感谢信,对志愿者严谨认真的服务表示感谢,并祝愿团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做出青年贡献。

2.志愿者

首先,本项目的实施让思政教育有触感、有温度、 有意义,更具实效性。活动的场景成为学生学思践悟的身边素材,将思政教育的“产品”与学生实践“需求”相结合,聚焦精准思政教育,让更多学生了解陕西、读懂陕西,发展陕西。

其次,本项目的实施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使科研具有针对性。组织学生参与完成校级科研项目《双一流背景下陕西民办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课程化对提升实践育人策略研究》《基于服务—学习理论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学院结合志愿服务呈现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中国文化术语翻译等课程,不断提高讲好陕西故事的能力水平。

最后,本项目的实施让外语学生增强职业体验感,增强就业导向性。有成员在“APEC未来之声”中国区选拔赛中脱颖而出,陪同领导人出访越南,毕业后选择国际关系学专业读研深造;多名队员奔赴西部、军营及孔子学院,坚定了外语人职业选择和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杨天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融合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联合会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23(6):147-150.

[2]王圆圆.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服务问题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5):85-89.

[3]司镇通.针对高校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开展服务创新的探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5):47-50.

[4]左宁.新时代背景下关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166.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陕西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