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2024-04-10温小勇

关键词:两个结合

温小勇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体”澄清了理论来源,“用”明确了实践指向,体用贯通展现了历史和未来的交相辉映,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具体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澄明了马克思主义之“本体”,以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大用”;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母体”,以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应用”;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之“原体”,以达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之“功用”;显明了开放包容之“载体”,以达文明交流互鉴之“效用”。“本体”是根本依循,“母体”是深厚根基,“原体”是不竭动力,“载体”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本体”,植根“母体”,激发“原体”,扩容“载体”,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伟大实践中熔铸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D61号文献标识码:A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4.01.001

Well Coordinated Both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WEN Xiaoyong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Abstract: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ontain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by well coordinated both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The theories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source, and the applications clarify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Well coordinated both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show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future,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pecifically,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dicates the noumenon of Marxism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 marks the matrix of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it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larifies the prototype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aying confident and building strength, and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manifests the carrier of open and inclusiv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The noumenon of Marxism is the fundamental basis, the matrix of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profound foundation, the prototype of the great founding spirit of the Party is the inexhaustible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carrier of open and inclusive is the path we must take to create great historic achievements. The above four aspects forged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nto a hard steel that shoulders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new era.

Keywords: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well coordinated both the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two combinations"

習近平文化思想集聚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就,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的新面貌,充实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内涵,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新境界。着眼于历史和未来交相辉映、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维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澄明了马克思主义之“本体”以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大用”,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母体”以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应用”,阐明了伟大建党精神之“原体”以达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之“功用”,显明了开放包容之“载体”以达文明交流互鉴之“效用”,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

一、“明”马克思主义之“本体”,“达”中国化时代化之“大用”

“本体”是指超越于存在和现象并能够创造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根本实体。浅层理解,“本体”并非虚无;深层理解,“本体”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由是观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内蕴着两层含义:其一,由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地位,进而达致其中国化时代化之“大用”;其二,由于推进了中国化时代化,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切合中国实际、贴合时代特点的“本体”。“本体”成就了“大用”的实践性,“大用”见证了“本体”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以其“改变世界”的创造性被成功纳入了中国文化的选择视野,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这一选择视野更为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更为主动的文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P5)近代以来,面对“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国的仁人志士没有选择屈膝和沉沦,也没有选择执拗和蛮干,而是在认识到“器”不如人时选择了洋务,认识到“制”不如人时选择了维新和革命。这充分印证了中国文化自强不息的刚健性和一致百虑的求变性。有学者以启蒙与救亡为立意,将这一选择和图存的过程称之为“双重变奏”。这一立意本身是以西方现代化为框架,来附会中国文化及其内在精神。如果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出发,中国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现代性趋向,又何须启蒙?中国文化本身蕴含着选择性路数,又以何啟蒙?立足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所谓的“双重变奏”实则是中国文化自主选择性的凸显。一则,越是“急病”越有“投医”的内驱力;再则,“投医”并没有完全失却阵脚,而是根据诊断出的“器”或“制”的病因去选择“药方”和“剂量”。在诸“药方”皆无效或失效,即“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形下,十月革命以其响亮的炮声,让马克思主义纳入了中国文化的选择视野。这一过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法、德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案以及英、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信奉的是以资产阶级的联合来赶跑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然而,在彼时中国,资产阶级究竟在哪里?联合的不是旧官僚就是旧军阀,不过是用新瓶装了旧酒。与之相比,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倡导无产阶级大联合,其中国化语境便是“民众的大联合”。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不如说是中国文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澄明了中国文化的这种主体选择性,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视角透视了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必然性,并且以大历史观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和主体选择性,为中国文化的选择视野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更为主动的文化表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把握历史主动的实践性筑牢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自信赋予了更为高远的新使命和更为具象的新路径。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性实践,确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主动性实践,确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背后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持续推进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文化自信源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底蕴恰似无穷的宝藏,源源不竭为我们供给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和前行的指引。文化自信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一成就给我们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激励我们去探寻内在的优势和动力,鼓舞我们去发掘开创未来的机遇和潜力。文化自信更源于奠定在坚实基础之上所能展现出来的光明前景,这一前景有着不证自明的合理性和毋庸置疑的成功性,不仅筑牢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且树立了面向未来的更为高远的文化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P10-11)新的文化使命涵盖了目标的统一性和路径的递进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统一,从而也将这一目标融汇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历史进程之中。新的文化使命站在新时代新征程这个新的起点上,以推动文化繁荣为重要抓手,以建设文化强国为实施战略,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崇高使命,逐次递进且路径清晰地擘画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2](P8-9)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照下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类”,而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3](P53)。习近平文化思想澄明了“第一个结合”获得成功产生伟力的“本体”渊源,并以之作为根本依循,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着力打造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每个人都成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进而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母体”,“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应用”

灿烂多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了中华文明的一系列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更有助于我们在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的同时,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推进新的理论创新夯实基础和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内敛含蓄的内在气质和开枝散叶的外在张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特质,同时也使其凝聚成精神、彰显出力量。“母体”必具有繁衍性和伸展性。其繁衍性可达生生不息之“应用”;其伸展性可达泽被四方之“应用”。内在气质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打下了人心根基,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高度涵盖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次而为,个体进阶之路明确指向家国天下,也因此而促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体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4](P19)自者,私也。“不自生”则可致天下为公,进而天下大同。这种内敛的文化气质含蓄地滋养着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凝聚成柔弱胜于刚强的恒久之力。外在张力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哺育了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突出的创新性;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扩展并升华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展现了中华文明群己合一、以他人为重的突出的和平性。基于创新、包容、和平的文化基因,中国不仅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而且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锲而不舍的自信自强,驰而不息地紧跟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第二个结合”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文化进路,夯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开辟了以历史自信带动文化自信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1](P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摒弃同而不和的小人之谋。君子谋众,小人谋己。“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志成城,众口铄金。”[6](P112)站在最广大民众追求和向往的一边,没有不成功的;站在最广大民众厌恶和唾弃的一边,没有不失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正是由于推动实现了民众的大联合,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对症药方”。但是,作为民众的向导,如果领错了路,革命依旧难以成功。机会主义者要么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要么只注意工人运动,却忘记了农民才是革命的主力军。主观主义者坚信阵地在力量就在,拼死也要保住阵地,即使保不住阵地也要把阵地全都搬走。《中庸》言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7](P59)这就要求干事创业在方向把握上要合度适中,如果不讲章法专走极端,则南辕北辙,距离成功的目标愈行愈远。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坚守的地盘和城池未必就是阵地,力量凝聚和人心所至之处就是阵地。正因如此,在不是铁板一塊的“裂隙”中,革命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成了“皮包骨”,但革命的力量和抗日的旗帜又把陕北凝聚成了新的阵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刻画和写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也深切刻画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动这一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8]新时代新征程,这一文化主体性充分体现在“第二个结合”推动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而无论思想解放还是理论创新,都是以历史自信带动文化自信自强的持续推进和时代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P6)就“第二个结合”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凝练形成了彼此契合的“结合”前提论,互相成就的“结合”结果论,筑牢了道路根基的“结合”特色论,打开了创新空间的“结合”动力论,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的 “结合”主体论等完整的“结合”论体系。“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创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9]就逻辑关系而言,作为“母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作为“本体”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能够驰骋挥洒的广阔空间,也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可以闪展腾挪的多重维度,进而创造并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变革利器和精神“原体”。

三、“明”伟大建党精神之“原体”,“达”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之“功用”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0](P77)作为精神的“原体”,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躯体中生长壮大,培育形成了筋骨强劲而又脉络清晰的精神谱系。凭着这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历经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愈益增强自信自强,不断推进守正创新之“功用”。

伟大建党精神开拓出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的宏大视野和守正创新的广阔空间,习近平文化思想宗其源归其流,梳理整合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源、砥砺奋进之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精神的锻造史和传承史。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铸牢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底色。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熔铸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红船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特区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勇于坚持真理、善于开创新局的进取精神。一系列的伟大精神如星光般璀璨,汇聚成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星辰大海。坚忍不拔的精神底色、英勇卓绝的光荣传统、积极开拓的进取精神,构筑起了致密有序、脉络清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11](P56)世所罕见的艰难背后是一个个伟大精神在砥砺品格、磨砺意志、催人奋进。而这一个个伟大精神构筑起来的谱系必然有一个源头在汩汩不绝地给予滋养,必然有一个根基在坚如磐石地给予支撑。梳理整合并提炼概括这个宏大精神谱系的源头和根基,更有助于增进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共勉、文化的共识和行动的共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2](P7)伟大建党精神疏朗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探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文化基座,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由此,宏大精神谱系中的诸多伟大精神有了统一的依归和宗崇,使其在内涵阐释上有了遵循,在外延扩展上有了边界,进而开拓出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的宏大视野和守正创新的广阔空间。

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持续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其气振其神,夯实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断胜利之质和宗旨本色之根。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历程,经由伟大建党精神的砥钝和磨砺,传统文化中犹疑、保守、惰怠、胆怯等消极成分一扫而空,其中坚定、开明、勤谨、无畏等积极因子和优秀成分得以激活和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13]。文化上的自信自强开辟出守正创新的“拼劲儿”和“闯劲儿”,“拼劲儿”充盈了正气,“闯劲儿”鼓舞了锐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了一个个善于破坏旧世界并善于建设新世界的伟大精神,织就了一张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网,形成了源头清晰、脉络分明的伟大精神谱系。有了精神文化上的自信自强,也就使整个中华民族从思想深处意识到,我们“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4](P161)。这一过程也正是由文化自信自强上升为文化自觉自醒的过程,从而为守正创新激发了内在潜能,充实了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阐述和概括,澄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源流和互动关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针、根本立场、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不仅提振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系列伟大精神的“原体”的气质和实践品格,而且深刻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持续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马克思指出:“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15](P12) 这一物质基础最深厚最具变革性的力量便是人民群众,而且是掌握并能够正确运用理论的人民群众,即“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5](P11)马克思主义正是这种拥有实践能力并且是“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15](P14)的理論。正因如此,单纯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并不能够实现国家独立和文明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同马克思主义这一“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理论相结合,才能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的物质力量。“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余年实践探索中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实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浴火重生,使中华文明绽放时代光彩。”[16](P32)伟大建党精神正是“两个结合”的文化凝聚和精神凝练,因而可以在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同时,万千变化般幻化出星罗棋布而又致密井然的精神谱系。透过伟大建党精神的缘起和衍生谱系,我们更能够深刻感受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质,其中也分外明朗地透射出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姿态。

四、“明”开放包容之“载体”,“达”文明交流互鉴之“效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7](P258)交流需要有开放之姿,故步自封走不出海阔天空;互鉴更要有包容之态,妄自尊大迎不来精进日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姿态为“载体”,方可达文明交流互鉴之“效用”。

开放包容方可内外联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自主自为、敢为善为的大视野大气魄,推动形成了激活自身“潜能”为“显能”、转化外部“势能”为“动能”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面对变乱交织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而鲜明地阐释了中国文化具有的确定性的未来。这是因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1](P6)。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有效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着的价值和潜能逐步得以激活和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深埋在地下的历史遗产,以及卷轴里的古籍和文字日益“活”起来了。革命文化而言,革命物质文化、革命精神文化、革命制度文化和革命实践文化经过阐释、整理和丰富日益“动”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进而让先进文化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引领文明新风尚的效能日益“潮”起来了。与此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善于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将外部的文化“势能”转化为充实丰富并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动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丝绸之路的致敬和礼赞,更是新时代深化欧亚各国经济文化联系,创新拓展人文交流空间的民生之路、幸福之路。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激活了自秦汉以来就开通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不同文明在对话交流、求同存异中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扎根中国大地与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创未来联动统一起来,展现了文化大视野和大气魄。

文化在交流中愈加繁荣,文明在互鉴中愈益兴盛,习近平文化思想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大格局大气象,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层面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为展现美好世界的新图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文化交流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推动命运与共的文化认同入手,倡导并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将塑造、达成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崇高目标。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7](P272)。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首次提出和亮相。2015年9月28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发表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8](P522)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9](P63)在文明互鉴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全球视野,统筹和平发展和共同安全,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进而以全球文明倡议来巩固和升华人类发展进步的成果和愿景。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具体内容包括: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其核心内容是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20]以开放包容为“载体”,达成文明交流互鉴之“效用”,不仅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指针和抓手,而且为携手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贡献了可达成的共识、可企及的目标和可推进的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本体”依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厚根基,从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两个维度开创性地阐明了“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关系。由此出发,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合乎逻辑地提炼概括出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原体”,为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赋予了不竭动力。与此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精进日新、不断展开并丰富发展。“在‘体和‘用的关系中,‘体是基础、是根本,‘用是作用、效用,是依赖于‘体的。”[21]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本体”,植根“母体”,激发“原体”,扩容“载体”,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伟大实践中熔铸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5]习近平.汇聚两国人民力量 推进中美友好事业——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23-11-17(02).

[6]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7]大学·中庸[M].王国軒,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01).

[9]高翔.坚持“两个结合”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N].人民日报,2023-10-31(09).

[10]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01).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臧峰宇.“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J].中国社会科学,2023(8).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0]习近平.深化团结合作 应对风险挑战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23-08-23(02).

[21]肖伟光.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N].人民日报,2023-10-31(09).2024年3月第24卷第1期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Mar. 2024Vol.24 No.1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键时刻以高质量党建管理为“两个结合”蓄能
“两个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圭臬
我国现行“两个结合”兵役制度及其新变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学习英雄精神在“两个结合”上使劲用力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