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金课”的构建与实践

2024-04-10杜红梅周生伟张雪莉吕娥李如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胚胎学金课组织学

杜红梅 周生伟 张雪莉 吕娥 李如江

[摘           要]  2018年,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积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为此,我们经长远规划、精心设计、积极创新,改进教学目标,重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历时多年全力打造了具有“两性一度”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新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结合、案例问题引导、团队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TBL)式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金课”新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金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97-04

什么是“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018年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这个概念。整顿高等学校的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首次正式写入教育部的文件。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习后续基础医学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及药理学等)和临床医学课程(如诊断学、产科学、儿科学及内科学等)的基础。该课程内容繁杂、抽象[1],且大学一年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临床及辩证思维能力不够,怎样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各项能力,培养合格医学生是我们积极思考的问题。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各高校要积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要求[2],立足我校为国家级应用型高等医学本科院校的实际,参考培养方案,按照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近些年我们逐步制定了课程高阶目标,依托互联网技术和智慧教学工具,开展了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实验“金课”建设,逐步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结合、案例问题引导、TBL式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新模式。

一、课程准备与实施

(一)准备

1.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兼智慧教室、医学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物切片。

2.线上资源:学习路径、章节要览、章节视频。

3.录制旁白动画PPT课件:自创开发的类似录像的系列课件[3],便于学生自学及个性化学习,着力解决难点问题。

4.知识点评价表:自创表格,分独立、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三个层次。表中附学生学习反思,将易混淆、难理解知识点反馈给指导教师,便于教师讲授解惑。

5.案例讨论题:案例结合实验图片的综合题(自创)。

首先,收集和筛选案例。我们院系有基础教师下临床的传统制度,可以在临床收集部分典型案例。另外,可以参考期刊、文献、互联网案例。

其次,编写教学案例。原始案例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们会根据教学目标对案例进行修改、编写,之后才能用于教学。

最后,根据案例拟定高质量讨论题。需要注意讨论题的难易程度:太难,学生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只能消极等待课堂灌输,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问题过易,结果一看便知,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讨论题的难易程度,既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要具有一定挑战性。

(二)实施

1.课前导学

线上为主,低阶,主要针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以中国大型慕课平台“智慧树”为依托,按照学习路径,把握章节要览,学习章节视频。学习路径指导学生有序自学;章节要览指导把握各章节核心内容,辅助自学;章节视频精辟介绍各章节知识点,便于高效自学和记忆,同时融有临床案例,有利于与临床及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融合。

2.课堂研学

线下为主,低阶向高阶过渡。前期主要针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后期主要针对分析、评价和创造。

(1)低阶学习:主要针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该过程以自主实验、组内讨论为主,主要资料有实验指导、实验图谱和录制旁白动画PPT课件。

(2)高阶学习之一:主要针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分析、评价。实施过程:①小组讨论有声PPT课件。②小组讨论核心内容,之后每个学生再各自识别切片,拍照后以标记电子图片的方式呈现讨论结果。电子图片中存在问题,不仅要与学生交流,还要求学生再次提交正确的,以确保教学无误。

(3)高阶学习之二:主要针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分析、评价。实施过程:小组讨论实验知识点评价表(创新性)→标记识记层次,提交学习反思→最难点由教师指导。

(4)高阶学习之三:主要针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分析、评价及创造。实施过程:以“智慧树”翻转课中的案例讨论题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作答,先组内讨论、再组间讨论。针对疑难问题,组间竞赛,质疑互辩。教师依据答题情况反馈,再次针对性指导和更正。

案例的引入,一改传统灌输式教学中教師单方面输入的尴尬局面,师生、生生间围绕案例讨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案例任务的完成中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促进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独立思考结合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敢于质疑、乐于推测、勇于探索,继而开拓创新[4-5]。这种探索创新正是突破自我、提升综合素质的基础。小组学习模式,即TBL,构建开放式课堂形式,以团队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间,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共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甚至激烈辩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成长[6],各有收获,增进友谊。

3.课后践学

线上线下结合,高阶。主要针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的分析、评价和创造。

(1)开放性思考题(高阶性、挑战度)

“智慧树”每个章节后设立开放性思考题,涉及专业问题及思政问题。需要学生拓展知识面,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精益求精;同时需要学生从人文角度关怀患者,培养共情能力、职业道德,增强职场胜任力。如“骨折术后两月肌萎缩”案例中,我们提问:“①骨折的愈合过程及参与细胞”,内容涉及多个章节,有基础有临床,需要学生课后查阅大量资料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才能解答,拓宽了思维,开阔了视野。“②如果你是患者的主治医师,两月前你会怎么做以避免患者肌萎缩的出现”,这又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从患者角度考虑,树立学医为民的理念,提升职业道德,做有温度的医疗。开放性讨论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等。

(2)DIY、创意绘等活动(高阶性、创新性)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组织学与胚胎学立体模型或绘画作品,通过叙事医学将之与临床联系起来,并以话剧、小品、相声等多种方式展示。其特点为寓学于乐,提高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7];展示过程融合思政,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品质、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方面的修养。比如,有的小组制作了神经元模型,利用网球作为神经元的细胞核,超轻黏土作为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作品形象细腻、生动简洁,将课本抽象的内容以形象化、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學生对神经元有了直观的感知。在展示中,结合人民英雄张定宇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元疾病),步履蹒跚却依旧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的事例,从理论到实际,从有形的模型上升到无形的精神。这种知识可视化的形式,不仅能反映学生知识转化的成效,还能传递思维、价值等更为深层的隐性知识。这种反馈机制,激发了学生知识的内化和价值塑造的主动性[8]。

二、教学改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性一度”,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改进:

(一)授课目标的改进:低阶→高阶

目前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普遍低阶化,多停留在知识获取的层面,片面追求记忆、理解知识点,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更不懂利用知识去评价与创造。尤其是实验教学,只注重实验流程,忽视对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为此,我们将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过渡。从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到同时重视对医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全方位塑造医学人才。

(二)授课内容的改进:基础→基础与临床融合

组织学与胚胎学和临床课程之间跨度较大,以往教学内容往往仅局限于基础知识,与临床内容严重脱节,学生反映不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所学何用。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案例讨论题,展现基础与临床的联系,促进基础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以案例为桥梁促进了组织学与胚胎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融合。借助案例,学生提前“实习”,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医生,将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案例实际相联系,提升了知识运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为成为合格医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模式的改进:“LBL”→“TBL”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学生自主思考的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因而缺乏独立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9]。主要形式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参与度少,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医学思维能力训练不足。且大学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处于高中到大学的转化期(高中填鸭式学习惯性),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容易脱离该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成长。为此我们引入TBL模式,有利于以团队力量将自主性较弱的学生裹挟推进实验进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相关基础知识的巩固,增加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扩大思维广度和深度。且TBL模式,将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的力量,提高了学生团队学习能力、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临床思维、学科融合思维等。

(四)评价体系的改进: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以往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采取的大多是终结性评价,即在一个学期末通过考切片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实验学习的总评,把这次的期末成绩作为学生资格认定或升、留级的依据。不可否认,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种一锤定音的方式,过分强调考试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且当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时,学生会感到考试焦虑,不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为此,我们引入形成性评价,即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借助标记电子图片、案例讨论题、课后作业等环节,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过程,增强学习效果。并将原来的单纯教师评价学生,升级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予学生自己做主的权利,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动机。

三、课程评价

针对创新后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金课”体系,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试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一)学生满意度高

课程总体满意度高,满意率达79.81%,录制旁白动画PPT课件、DIY、创意绘满意率均在80%以上,最受欢迎的是案例讨论环节,满意率达95.21%。

(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高,互动性好

新授课方式使学生产生“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许多学生反馈提到“上组织学与胚胎学课是一件快乐的事,我学习我快乐”“加油努力,跟上团队的脚步”等。学生反映“喜欢组织学与胚胎学老师的课,互动性强,课堂氛围好”“喜欢案例式教学,互动性好,而且可以学到很多临床知识”等。

(三)能力提升显著

82.88%的学生表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74.66%的学生感觉“团队协作能力提高”,63.01%的学生反映“提高了临床思维和思辨能力”,且试卷案例分析题统计分析揭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四)价值塑造明显

除了知识的获得,许多学生表示“在学习中体会到‘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职业使命感”“学习张定宇医生的忘我精神,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医学生”等,价值塑造效果显著。

当然也有同学指出“课堂环节太多,精力分散,希望精简”“内容抽象,应增加更多的趣味性”等。怎样让学习过程更精炼、更高效,设置更灵活有趣的学习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四、课程收获

在建立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金课”新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大量课程资源,不断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开发课程资源

1.录制旁白动画PPT课件:传统的课件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针对每次实验课我们皆制备了录制旁白动画PPT课件。新课件灵活性、自主性更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节省时间,优化学习过程,使学习更加简洁高效。

2.知识点评价表:知识点清晰明了,学生对掌握内容一目了然。且分独立、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三个层次,对自身个性化学习的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3.案例讨论题:案例典型,难度适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临床疾病的病因、表现、辨析、治疗等认知,促进基础知识的活化,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建立。

4.模型或绘画:从学生制作的组织学与胚胎学DIY模型及绘画中挑选优秀精美的作品,为后续教学提供素材。

(二)教研融合,师生共同进步

近五年,教师承担各级各类教学课题十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两项,北大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八篇,其中五篇分获省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培养学生多次获全国奖项,如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形态学绘图大赛、模型设计制作大赛、读片大赛等,获得一等奖六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一项。

总之,针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积极查找原因,分析整改,教学目标由知识本位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过渡;教学内容引入临床案例讨论题,将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案例实际相联系,促进基础知识向临床应用转化;教学方法由传统单一的课堂灌输式讲授改进为线上线下结合、案例问题引导、TBL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由终结性评价改良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金课”新模式。力求提升医学本科生的医学思维,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時也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锦新,高志岩,张征宇,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10):711-713.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张雪莉,李如江,岳炳德.录制旁白动画PPT课件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杂志,2013,36(5):1000-1001.

[4]赵晶晶,李如江.临床案例新视角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新动能[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20,29(3):296-298.

[5]玄先法,王玉新,张以勤,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9):52-55.

[6]刘丹阳,张海燕,姚宏波,等.TBL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课的应用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1):13-15

[7]杜红梅,李如江,陈燕春,等.DIY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9,28(5):481-482.

[8]靳方馨,王岩,李如江.叙事医学视域下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育人新策略[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22,31(2):221-224.

[9]任向宇,陶格斯,李恋,等.LBL结合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9,21(2):128-131.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胚胎学金课组织学
新农科背景下《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张帆: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组织学与胚胎学无纸化考试的实践与体会
泌尿系统组织学PBL教学模式浅析
项目教学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