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居建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

2024-04-10刘君胡雪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建筑民居思政

刘君 胡雪薇

[摘           要]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是土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课程本身的需要。为更好地在本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根据课程特点,从五个方面深入梳理挖掘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并采用互动式、演示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3-0041-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成为每名教师的“必修课”,成为课程建设的必选项。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一、课程概述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是建筑学、城乡规划等土建类工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一般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下学期,也有部分院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大四年级,以24学时居多。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环境、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特征以及民居中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的起源、形成、特征和演变,建筑的布局结构、典型形制、风格、艺术形式、结构构造等技术方法和美学表现,有助于学生从传统民居建筑中吸取营养,体会传统民居中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灵魂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形成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视角和思维,培养形成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

我国的传统民居与经典乡土建筑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窑洞民居在陕西、永定土楼在福建、徽州民居在安徽、乔家大院在山西、胡同宅门在北京、石库门住宅在上海、傣家竹楼位于云南、羌藏碉房和维吾尔民居又分别位于西部的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地理空间上比较分散,在认知与学习上,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通过图片和文字学习认识民居建筑概貌,教师从建筑学角度拆解讲授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兴趣不高。加上难以进行实地调查和实践,目前的讲授法课堂教学总体效果并不好。

作为一门介绍中华传统民居与经典古建筑的课程,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的内容围绕中华文明历史、民族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等要素对各地方特色民居建筑展开剖析,该课程中所蕴含的历史建筑、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等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不谋而合,十分有利于构建家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因此,无论从国家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本身课程教学的要求来看,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是很有价值的。

二、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依照《指导纲要》对工科学类专业素质培养的要求,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需要教师从科学、文化、艺术等层面分别进行深入的内容挖掘,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题组依照课程内容,确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

(一)建筑技术层面

中国众多的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无一不蕴藏着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素养,学习和领会古代匠人这些高超的建筑设计和构造技术,有利于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启发设计思维和灵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比如:(1)闽西地区因抵御匪患而创造出福建土楼这种奇特建筑,建筑外部整体的防御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内部空间的生活性与交互性则更胜一筹,完美体现出建筑设计的巧妙。(2)而藏族羌族为抵御野兽创造出的碉房式民居外部与土楼的防御属性如出一辙,内部则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同样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适应当地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而创造出干栏式民居[1],建筑结构设计同样精妙。(3)清代以前的古典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不用钉子,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实现了大型建筑物的支撑和抗震。(4)江南水乡民居的排水技术、江苏昆山周庄的拱桥技术、广东省潮州市的广济桥等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令世人惊叹。

很多传统民居和经典古建筑以古老建筑材料和传统建筑技术建造,且能流传上百年依然风采依旧;而与之相对应的,目前很多乡土民居甚至是城市建筑、桥梁,广泛运用了钢筋混凝土材料和現代建筑技术手法,却出现了不少建筑安全方面的问题,比如地面严重返潮、墙面裂缝、建筑倾斜、通风采光问题、建筑老化快寿命短等。

这里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应付懈怠的急功近利态度。由此可以教育学生只有爱岗敬业、努力钻研学习建筑技术,秉持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造得出让世人放心的建筑作品。向学生渗透工程伦理的观点,树立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凸显当代大学生应该从国家要求、人民需要出发,自觉承担一个工程人的使命担当。

(二)建筑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建筑文化,这些建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具体的建筑文化课程思政元素,如:(1)封建等级制度。近代保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中大多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如北京四合院以中轴对称,分为北房(上房)、中堂、东西厢房、倒座房等,分别由相应等级的人居住[1];而皇宫大臣住所更是等级分明。(2)屋顶脊兽和梁柱门窗油饰文化。古建筑中的屋顶脊兽形态各异,装饰油饰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脊兽的种类和数量是等级制度的体现;油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比如绘以插月季的花瓶代表“四季平安”、绘制凤凰牡丹寓意“荣华富贵”等。(3)寓意文化。古典建筑中的许多元素都充满了寓意。例如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动物形象常常作为装饰,表达了祥瑞、权力等含义。而一些植物形象如松、竹、梅等则寓意着品德和气节。(4)彩画文化。古典建筑中的彩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彩画的图案和色彩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和玺彩画显得高贵华丽,级别最高,旋子彩画庄严肃穆多用于王府商贵,苏式彩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泛用于一般民居。不同等级的彩绘与建筑物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文化魅力。(5)风水文化。比如徽州民居的四水归堂寓意财源广进财不外流,北京四合院按照八卦方位布局,民居选址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河,讲求天地人和一、阴阳平衡。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中包含的建筑文化以及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些建筑文化有些是封建旧制遗存,有些是民间风俗习惯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批判性眼光学习和研究。

中国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很多流传千年,比如建筑彩绘、建筑风水、寓意文化等,使得中国传统建筑韵味十足。而西方的建筑文化主要从文艺复兴时期兴起,历史只有几百年,却对中国很多城市的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有着深刻影响(教师展示列举一些案例图片,比如很多起名為巴黎庄园、诺丁汉绿洲、威尼斯水岸等欧美风格居住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着重指出,引起学生的反思,安排学生就此话题进行思考并发表看法。最后得出这一现象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当代的建筑工程领域体现的不够,需要土建类专业人士和广大居民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勇于发挥才能,通过优秀的建筑作品宣扬好中华传统文化。

(三)美学价值

古代建筑在造型设计上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端正的美学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每一种传统民居和建筑都能够挖掘出很多美妙元素。比如:(1)古代建筑体现出极高的比例、对称、空间、形状和表面处理等感官体验,以及丰富的文化意义,赋予了古代建筑独特的美学特征。福建土楼的方与圆,徽州民居的高与低,维吾尔民居的葡萄架与圆弧顶装饰图案,山西民居和北京四合院的飞檐翘角、斗拱琉璃等装饰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2)建筑类型如殿堂、轩榭、楼阁、亭台、廊庑、天井、院落、祠堂、四水归堂等,这些建筑的布局或对称或错落有致,建筑构造各有特色,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3)江南水乡民居,院落内多布置花木,利用水、峰、树、草等自然景观造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很多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被保护并开发为旅游景点,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去观光体验。

古代建筑的美学价值对现代的设计师尤其有借鉴意义,对于传递中华文化和价值审美具有典型意义。教师可以列举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北京大兴机场、深圳华润大厦、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等外形具有典型中国风的现代建筑给学生以启发。在学生的建筑设计作业中要求学生体现中国古典建筑的审美风格。

(四)哲学思维

在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中,老子思想中的“有和无”“阴和阳”“虚和实”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建筑空间的构造和布局。[2]比如,在徽州民居的建筑空间中,因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徽州民居严格遵循儒家和理学思想中伦理道德和礼制要求,也有着尊崇自然、超越礼法制度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一面;道家思想中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思维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色: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老子的“道”的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人自己文化特质的建筑哲学。

现代很多农村住宅继承了古代居住建筑的哲学思维;城市建筑中,现代大型建筑对于建筑方位、主辅建筑安排等也大多遵循了道家思想中的辩证思维;而城市民居建筑囿于土地和空间所限,建筑内部房屋主次布局往往比较随意,但在采光安排、绿植与水箱布置、房门设置等依然会考虑建筑风水、阴阳平衡。对于风水学的使用,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和思维辩论,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建筑保护

中国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很多都存在了几百年,有些甚至达到上千年,囿于古代建筑材料种类单一、寿命较短,很多古建筑亟待保护和加固,历史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贯穿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运用,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和课题,有助于科学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可以将北京故宫的修缮工程、敦煌壁画修复工程、黄鹤楼的修缮工程等作为案例解说。比如,在北京故宫的修缮工程中,故宫博物院与文物学、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的多个专业机构合作,运用了碳14探测、红外探测等科技手段,注重保留历史印记,同时考虑游客观赏体验。教师在讲授每一种传统民居和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开发时,要讲到古建筑修复的不易,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紧迫性,以及文明旅游的重要性等。通过文物建筑修复工作视频和安排,向学生渗透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珍惜和爱护中华传统民居和古建筑的意识。

三、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践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内容以建筑的使用状况和地域分布来划分,共有二十余种传统建筑形式,每一种建筑形式都有其典型的建筑特点,有些特征是建筑技术高超,有些是建筑形式特别,有些是建筑装饰丰富多彩,有些是建筑布局鲜明,有些是细节处理巧妙。在授课中一般按照地域分布分别进行讲解,通过建筑的地域特点凸显建筑文化和地方风俗习惯。由于传统建筑种类多,讲解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师需要忽略共性凸显差异,着重引出传统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松散庞杂一样,课程的思政元素也分布在每一种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环境、建筑历史、建筑工艺、建筑文化、美学价值、建筑保护等方面,课堂讲授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学方法方面,需要讲授式教学法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参与式教学注重运用情景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其中,形成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三种。

(一)课堂讲授法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由于传统民居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受限于课程教学计划和经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法为主[3]。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上延续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不同地域气候、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下,造就了风格迥异的人文生活环境,同时古人因地制宜、因材适用,创造出了一系列巧妙适宜的构造技术。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构筑类型非常具有代表性,既延续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脉络,又跨越了广袤的中华大地,体现出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上的延续、交流、融合。

教师在分享每一种经典民居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分享一下对该民居的直观看法,尤其注重让不同地域的学生分享家乡的传统民居和特色建筑,结合家乡的风俗习惯,谈自己对家乡建筑的感受和体会。比如让山西、陕北、安徽、福建等地域的学生分别分享山西民居、窑洞民居、徽州民居、福建土楼等的建筑特色,重点要让学生表达出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等,这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供师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对该建筑类型的结构特点、历史人文等展开更系统的解说。

(二)演示法教学

很多传统民居建筑传承千年至今仍发挥着宣扬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是更残酷的一个现实是,分布在广袤偏远乡村的很多数不清的百年老旧民居在迅速消亡,即便分布在鬧市的古建筑,在城市的急速扩展中也面临着拆除、迁建的风险。作为从中国传统建筑中直接受益的建筑规划专业大学生,对古建筑保护的紧迫感是有切身体会的。传统民居建筑课程以介绍经典为主,通过介绍经典建筑的特点让学生汲取营养,而传统建筑的保护可能在教学中会被忽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思政教学点,在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法教学。一是文物修复技术的演示教学。收集关于敦煌壁画、故宫建筑文物的修复等案例视频,进行演示法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古建筑修复难度高,要珍惜和爱护古建筑。二是传统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演示教学。数字时代,借助新兴技术实现传统民居建筑的创造性转化与永续性发展成为一种必选项[4],教师可以搜集分享关于乔家大院、福建土楼等的VR实景资料,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看到经典古建筑的布局结构、装饰等影像,从而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护传统建筑中的运用。三是搜集历代古建筑修复的案例与技术资料进行演示教学。收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古建筑修复工程资料,比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越王楼等的修复与重建案例,教师讲解和演示古代榫卯技术、现代建筑工艺修复古代建筑技术方面的经典案例。教学过程中,告诫学生可以通过文明旅游、爱惜古建筑、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等方法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民居和优秀古建筑。

(三)情景模拟式教学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知识点琐碎,课程考核应避免采用考试的方式考查知识点记忆,若更多采用设计或手绘的方式,更能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课程的目标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民居建筑的热爱、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情感,在设计考核时应明确要求学生的作品要蕴含传统建筑元素和文化内涵。在考核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就近实地考察调研,结合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风格、民居形态、民俗风情等方面,以乡村小学、乡土博物馆、新农村建设、乡村文化站、主题文化公园等模拟场景为选题,进行建筑设计或景观规划。最后,各小组依次进行汇报讲解,教师和学生作为评委进行打分,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现能力得到同步锻炼。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要将传统民居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融合和创新,注重使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完善作品参加乡村规划设计大赛,教学相长、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四、结束语

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潜心钻研、开拓创新的大国工匠,离不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坚持守正创新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在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工科类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意义,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古典建筑的特点,善于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利用传统演示性教学和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将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元素有效渗透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培养其良好的科学与艺术素养,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晶,李天.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陈金康,刘仁义.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组织的“对立”与“统一”:以徽州传统民居空间组织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3,37(3):39-42.

[3]郝占鹏.中国传统民居课教学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5):145-146.

[4]秦琅,曹莹.扩展现实技术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传承中的应用:以屏山有庆堂为例[J].工业设计,2023(7):128-131.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古建筑民居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居智库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