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桑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4-04-10季诗博蔡建辉车成日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吉33000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3203
季诗博,蔡建辉,车成日*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延吉 33000;2.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3203)
桑黄(Sanghuangporus),别名桑耳、桑臣、桑黄菇,属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是一种药用真菌。桑黄在我国历史源远,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此篇综述就桑黄不同成分及相关作用进行概述,为其与不同药物联合应用提供可能的思路。
1 桑黄主要化学成分
1.1 多 糖
桑黄多糖是一种新型杂多糖,是从桑黄子实体中经过多次分离、提纯而得到的,由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和甘露糖组成,摩尔比为2.19∶1.27∶5.85∶43.22∶2.73∶4.18,其主要的单糖是葡萄糖[1]。桑黄多糖提取方法较多,常见的有溶液浸提法[2]、超声波辅助提取法[3-5]、微波辅助提取法[3-5]、酶提取法[3-5]、减压提取法[6]等。
1.2 黄酮类
吴长生[7]利用四大波谱技术从药用桑黄中提取出的黄酮类化合物达15种,其中以二氢黄酮类为主。刘艳芳等[8]通过研究对比得出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受品种、培育方式、环境、营养摄取等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式很多,常见的有溶液浸提法、微波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酶辅助提取法等[9]。
1.3 酚 类
研究发现不同种类桑黄中多酚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桑树桑黄中所提取的多酚成分多数是hispidin的衍生物。但是在杨树桑黄中提取的多酚经过分析组分后发现除了上述的19 种化合物之外,还存在meshimakobonl B、桑黄素H 和桑黄素L 这3 种多酚类化合物[10]。多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提取方法有溶剂浸提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等[11]。
1.4 萜 类
从桑黄中所提取到的萜类主要有三种:倍半萜、二萜和三萜,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是它发挥生物作用的重要活性成分[12]。Wang 等[13]通过对提纯工艺的优化,在桑黄子实体中成功提取到了到了4种新的羊毛甾类三萜类化合物:igniarens A、igniarens B、igniarens C 以及igniarens D。孙雪等[14]从红缘拟层孔菌子实体中成功分离出了2 个三萜类化合物:3-乙酰氧基-8、24-羊毛甾二稀-21-酸和松苓酸A。桑黄萜类可通过超声波及微波进行萃取[15]。
2 桑黄的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多糖的生物活性取决于组合物中不同单糖的比例[16],且多糖生物功能与其结构的复杂性显著相关[17]。尽管桑黄的生物活性已被深入挖掘,但在阐明结构—生物活性关系和潜在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2.1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活性氧(rea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生物体内的稳态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8]。然而过量的ROS通过细胞应激、代谢紊乱、酶系统紊乱,可能引发功能障碍,导致DNA损伤,并最终参与到多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中,例如衰老、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和癌症[19]。桑黄多糖能够通过捕获自由基和/或促进抗氧化酶的活性来平衡ROS 的过量产生,并保护活的生物体免受这些疾病的侵害,已被作为潜在的ROS 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进行了相关研究[20]。其在体外具有强烈的浓度依赖的抗氧化特性,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21]。桑黄酮、桑黄三萜类化合物同样具有很强的清除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 自由基和ABTS 自由基的能力[22]。有研究表明桑黄酮类物质可有效降低丙二醛含量以达到抗氧化作用,且其抗氧化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23]。
2.2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到目前为止,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快速增加和高死亡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巨大挑战,其特征在于异常细胞的不可控分裂和增殖[24]。尽管通过传统方法在治疗癌症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化学治疗剂仍具有严重的副作用,例如靶向药物的非特异性和机体对药物的严重机会性抗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新的潜在抗肿瘤候选物,特别是来源于天然物质的抗肿瘤成分,不仅可以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还可以用作免疫调节剂以抵抗不利应激,并增强机体对癌细胞发展的免疫防御[25]。大量研究证实,多糖可能的抗肿瘤机制涉及直接对癌细胞抑制活性,包括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抗血管生成和抑制转移,包括增殖、侵袭、迁移和黏附[26]。黄桑多糖可以帮助宿主增强免疫调节活性以对抗癌细胞,即所谓的生物反应调节剂[27]。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已被发现具有抗肿瘤活性[12,28]。三萜是药用真菌中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但其抗肿瘤和抗氧化性能与多糖相比较研究较少,具有许多功能,如抑制组胺的释放、降低血压和保护肝脏。基于其“靶向杀伤”,三萜被定为可能的抗肿瘤药物[29]。吡喃酮化合物通过抑制Hh 通路来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进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30]。
2.3 抗炎作用
炎症是由先天免疫系统细胞介导的生物体全面、自然的自我保护反应,以应对由机械、化学或微生物刺激(如感染、刺激物、紫外线照射、病原体和过敏原)引起的损伤。巨噬细胞在炎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产生的NO、环氧化酶-2 产生的前列腺素E2 和ROS,以及一些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IL-6 和IL-1β)表达的增加,这些细胞因子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31-32]。桑黄细胞外聚芳烃在体外具有强烈的浓度依赖性抗氧化活性;通过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抑制氧化应激,可有效缓解DSS 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治疗效果[33]。研究表明桑黄酮G 可以通过增加细胞生存力和紧密连接,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和氧化损伤,改善肠上皮屏障LPS 诱导的破坏[34]。Wang 等[35]通过对从桑黄中分离出的4个羊毛脂烷型三萜类的探究,发现它们可以通过抑制脂多糖诱导NO 来达到抗炎效果。
2.4 抗糖尿病作用
从菌类提取的多糖与其他类型的糖不同,不会提高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但具有强大的抗糖尿病活性。主要通过抑制胰岛中的β 细胞凋亡,影响葡萄糖代谢酶(如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并增强葡萄糖代谢、肝糖原的合成和胰岛素敏感性,以及激活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和γ 调节剂的表达[36]。一种从桑黄菌丝体中提取的多糖被证实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潜在的活性抑制作用,具有降血糖作用,有成为抗糖尿病药物的潜力[37]。桑黄中不同提取方式能够获得不同的产物,已证实桑黄醇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降血糖及降尿酸活性[38]。同样不同提取方式所得的多酚和类黄酮也被证明能抑制淀粉酶[39],这对于桑黄提取物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提供了多种治疗的可能性。
2.5 保肝作用
大量研究证明,桑黄多糖可通过增强肝脏代谢、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炎性介质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和组织病理学纤维化、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和周期停滞以及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而成为肝脏保护剂[40]。桑黄菌丝体提取物通过抑制扑热息痛诱导的急性肝衰竭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标志物丙二醛、肝细胞色素和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降低炎症活性,以增强对肝脏的保护作用[41]。
2.6 免疫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桑黄多糖可通过刺激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途径来激活免疫调节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上述作用是通过产生信号因子起作用的,而这种信号是将多糖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产生的[42]。来源于天然资源的桑黄成分,尤其是桑黄的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反应和细胞保护肺的能力,这使它们成为联合治疗重症肺炎病例的潜在候选物[43]。
2.7 其他生物活性
桑黄多糖还具有抗疲劳活性、神经保护活性、益生元活性等[44]。摄入消化率较低的多糖可能有助于益生菌生长、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善和胃肠疾病的治疗[17]。此外,多糖的抗脑缺血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机制包括抗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和相关信号通路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失活、抑制神经毒性、激发抗凋亡蛋白的表达、保持线粒体稳态和促进脑血管生成[45]。通过桑黄葡聚糖的硫酸化可得到一种名为PRP-S16 的硫酸化多糖。该物质可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EA.hy926 内皮细胞上的mRNA 表达显著降低,同时有效抑制了VEGFR-2 的磷酸化,并且蛋白激酶B 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表达也得到了明显的抑制。PRP-S16 所具有的抗血管生成活性作用与抑制VEGF 诱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46]。
3 结语与展望
桑黄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抗炎和抗伤害、抗糖尿病、保肝和神经保护活性,成为各种治疗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的潜在来源。越来越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已经从桑黄的子实体、培养的菌丝体中分离出来。尽管在桑黄各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桑黄提取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且作用靶点广泛,随着桑黄药用价值的深入挖掘及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其在抗癌方面的应用愈加广泛。但由于桑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提取物存在着成分上的差别,且提取工艺复杂导致了药物应用上的困难,应进一步加强桑黄不同种类提纯工艺的研究及提取物纯化的精简,为未来桑黄的广泛应用减少提取物提纯难度。目前关于桑黄提取物的研究大多以细胞实验为主,对其作用机制存在着较多的理论缺失,无法为临床试验提供理论支撑。应加深、加大对桑黄不同成分应用与动物模型的探索,进而为未来桑黄药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桑黄不同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已经阐明了桑黄衍生物的许多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但是对其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其生物活性的精确因素和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理解仍然缺乏深度和精确度。因此应加强动物体内实验和临床试验,以进一步完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