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续教育视域下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破解

2024-04-10刘依卿

关键词:产业工人思政政治

刘依卿

(宁波开放大学 实验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0)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加速演进,全球产业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国内实体经济正面临着全球产业链断裂及重构的挑战,数字化、智能化正催生全新的产业赛道。面对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新机遇,既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也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制造强国战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政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指出,要“把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摆在改革举措的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成人的教育活动,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面向产业工人的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技能、学历和素养提升。作为对知识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继续教育可以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搭建广阔平台,满足产业工人自我增值的需求,也是对产业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和教育环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2]。基本要素的不同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对产业工人施加影响,培养产业工人综合素质的过程,也是产业工人接受教育者影响,在实践中形成自身道德观念的过程。为进一步了解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特殊性,课题组对参与继续教育的1 500 名产业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 490 份。调研发现,新时期产业工人大多是“80 后”“90后”,他们作为产业工人的新生群体,带有不同于传统产业工人的时代烙印,具有思想意识先进性、职业选择多元性等特征,使得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

(一)工学矛盾突出,更需加强教育关怀

在调研的1 490 名产业工人学员中,男性1 170人,女性320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47.6%,高中(中专、职校)占比30.9%,大专及以上仅为21.5%,大部分产业工人原有学历水平低、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中“偶尔会主动学习,但没有计划性,不能坚持”的占调研人数的52.6%,“有学的念头或打算,但没有时间”的为20.8%。49.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少”。

可见产业工人正面临着严重的工学矛盾,一方面,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工人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持续、高效、高质量的工作;另一方面,为了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往往需要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提升学历、技能和素养。繁重的工作与紧张的学习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大多数产业工人都苦不堪言。

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工人的实际困难与现实需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爱感人、以情动人,突出关怀性,让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温度”,鲜活而不苍白,生动而不呆板,亲切而不生硬,从而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金课”,使产业工人在情感体验中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二)群体复杂多样,更需关注教育差异

参与调研的产业工人来自不同企业,分属于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医药、房地产与建筑、电子商务、零售等行业,其中一般员工1 036 人,技术人员196 人,基层管理人员193 人,少数为中高层管理人员。25 岁及以下的占比9.5%,26—35 岁为41.4%,36—45 岁占比37.4%。可见,产业工人的生活背景复杂多样,所处社会地位也高低不一。不同的行业企业、不同的专业岗位,不同的年龄阶段,导致他们在思想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虽然有76.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但表示“不愿意”“无所谓”的也占一定的比例,表现出这部分产业工人的复杂心态。产业工人队伍构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需要兼顾整体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产业工人自身的差异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注教育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时而变,推陈出新。

(三)自我意识增强,更需发挥教育自主

当前,产业工人结构逐渐年轻化,“80 后”“90 后”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老一代产业工人,这批在自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具有“矛盾青年”的特性。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需求更加多元,除了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物质基础有较高要求外,对人际交往、价值体现等精神生活的需要也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学习意识又相对较弱,不仅普遍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同时还缺少“主人翁”意识,把自己看作企业“打工人”,未能全身心融入企业,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长期留在企业工作的意愿不强,从而导致劳资矛盾更加突出。相对于在校大学生,产业工人因为较早地接触职场,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对人、事、物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价值判断,不太愿意也不容易接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因此,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需求和个性,积极调动产业工人中蕴藏的巨大自我教育与管理潜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突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特点。

二、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由于新时期产业工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具体表现为重技能轻素养、重线上轻线下、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

(一)重技能轻素养,长期规划性缺失

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冲击着产业工人的思想观念,个体意识与利己主义思想占据工人的头脑,部分工人认为改革就是获得个人最大利益。在问及“您目前最希望参与哪些方面的学习”时,70.3%的产业工人表示最希望参加的是“岗位专业技能培训”,排在第二位的是“人际关系及沟通技能培训”,占比45.6%,排在第三位是“在职学历提升”,占比34.7%,都远高于占比20.9%的“素养提升培训”。在座谈中,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产业工人学员表示,学习培训最好能短期内帮助他们提升技能,满足转岗、晋升或加薪等需求,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一些素养提升类的学习培训(包括思想政治类),因为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效用,所以在企业和学员中不十分受欢迎。总体上看,产业工人学员学习的出发点更多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短期内的工作需求,相对于需要长期投入的素质养成,他们更在意技能的快速提升,也因此忽略了素质对于提升他们综合竞争力,提高工作质量效率的重要性。

(二)重线上轻线下,现场体验性缺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平台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线上教学已然成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4]。开展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开放大学,就尤为注重思政课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每门思政课程都建有极为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制定详细的网络教学实施方案。通过调查发现大量思政课采用线上教学模式,线下课程所占比例不超过20%。线上教学突破了空间限制,为产业工人“时时、处处”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但是线上教学也压缩了师生之间的交往空间密度,减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无法真实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学员也因为缺乏现场体验感,难以感受教师的教学魅力和课程的感染力,不仅限制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也极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从学生的需求来看,产业工人也希望展开线下教学模式,调研中31.3%的产业工人希望学习能将“网络教学与线下授课相结合”,高于单纯选择“网络教学”的人数。

(三)重形式轻内容,改革综合性不够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鉴于思政课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各高校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一方面,融合5G、VR、AI 等智能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化赋能的过程中,根据育人对象的成长规律与育人主体的教学规律生成针对性的育人内容[6],为产业工人学员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微课、直播课、在线答题、调查问卷、在线模考”等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资源,增加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激发产业工人的学习兴趣。但目前的改革更多关注课程的外在呈现形式,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关注还较为缺乏,存在为改革而改革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现象,没有充分考虑产业工人的学习特点与现实需求。思政课无法与产业工人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致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全面思考、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研究、对学员需求的全面把握,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效性较低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增强思政课的现实关怀和社会实践性,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7]。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继续教育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建设,不仅增加课程时间,同时也丰富课程形式。但思政课教师大多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路径,理论积淀深厚,实践经验缺乏;思政教育仍以理论教育为主,与现实衔接不够,教学内容与产业工人现实工作、生活脱节;教学空间单一,教学设计迟滞于社会时代变迁和产业工人特点变化。有限的线下实践教学大多还停留于走访参观、观察调研的浅层互动阶段,没有重视与企业思政教育的协同,难以调动产业工人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此外,相较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成本,还需打通不同部门资源协同的壁垒,实际操作过程面临许多障碍。

三、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破解策略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理念,是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双元制强调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以工作为主、学习为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双元制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需要做好校内校外、学校企业两篇文章,不断探索以能力和素养“双提升”为导向、以线上和线下“双途径”为支撑、以校内和校外“双师资”为特色、以学校和企业“双空间”为载体的继续教育模式。

(一)以能力和素养“双提升”为导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

产业工人参与继续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加强技能训练,提升职场竞争力。比起思政课,他们对专业课程更为重视,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要对产业工人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破解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必须拓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范围,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扩大教学广度,拓展教学深度。通过引入专家讲座、专题报告等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相关性,统筹课内外资源,建立教学内容实时更新制度,拓宽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涉猎范围[8]。

首先,必须保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完整性和教学素材全面性。将低质量的碎片化信息转变为全面的高质量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完整性的应有之义。教学内容完整性与教学素材丰富性有利于吸引产业工人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专注力,减少产业工人碎片化低效学习时间,有助于教师根据其学习和消化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切实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主导性作用。

其次,教师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应实现精准教学。教师要善于对产业工人实行因材施教,从各个方面切入,精细化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有效地接受并不等于产业工人对教学内容的全盘接受和机械消化,而是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成功地运用到自身的生产与学习中[9]。因此,需要加强思政课程教师与非思政课程教师的日常沟通与交流,促进思政课程教师博采众长,借鉴非思政课程教师的学科理论、优秀案例、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感染力。

最后,要准确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两个中心环节,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两大支撑[10]。需要处理好思政课程显性思政和专业课程隐性思政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掘继续教育所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促进产业工人能力与素养双提升。

(二)以线上和线下“双途径”为支撑,增加教学黏性,巩固教学成效

技术的高速发展铸就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采用继续教育线上模式对产业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收集并引入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并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建设[11]。

线上教学应充分整合MOOC、微课、短视频、直播等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为产业工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学习场域,并植入时下热门讨论话题,鼓励产业工人学员以点赞、评论等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加教学的黏性。但在这类师生分离的教学环境中,容易出现新的问题。其一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容易使产业工人产生唯“技术论”“数据论”的工具化思维,出现“算法歧视”“数字鸿沟”“技术冷漠”等现象[12]。其二,如何引导、督促产业工人开展自主学习,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思政课的学习任务,落实线上学习的成效依旧是这类教学模式面临的难题。

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加学生黏性,离不开师生之面对面的交流,离不开线下教学的开展。教师需合理分配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内容,在有效建设“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同时,做好“线下课堂”互动和拓展,保障线上教育资源与线下教学内容的融通。开设线下面授课的时候,把握线下教学重点,透彻讲解课程重点和难点,深化学员对理论的认同。

同时,在线下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线下交流出现产业工人只是充当“知识机器”而存在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在转化不够难题,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难以达成教育目标。教师在线下交流环节时应自发性建立平等对话机制,畅通与产业工人间的交流渠道,打破“沟通难、难沟通”的交流壁垒。一方面,在内容上剔除不适应时代更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以创新的理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产业工人的课后反馈中选择重构教学文本话语,从多维度完善日常沟通内容[13]。

(三)以校内和校外“双师资”为特色,实现双元主体协同育人

继续教育视域下的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产业实践和教学主导的立德树人,既强调企业的劳动教育和素质培养,又重视学校的思政育人和价值引领,前者重于实践应用,后者重于理论认知。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14]校内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外的行业企业劳模工匠、技术能手都可以成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校企、工学等不同层面对产业工人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实现“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全员育人。

构建一支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好的校内外师资队伍。不论是校内教师,还是校外教师,不仅要聚焦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应关注一些新兴的、交叉的、前沿的相关学科领域。同时,应重视校内外教师的综合素质,突出“敬业”“职业道德”,言传身教,使之成为产业工人道德修养的模范、精神文明的模范、言行举止的模范。

引导和鼓励校内外教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产业工人学习需求,关注行业企业最新动态、加强校企联动、聚合行业力量、用足行业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高效便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为产业工人搭建一个专属的交流平台,以产业工人喜欢的方式,渗透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理念,让他们自由谈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网上进行思想交流,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15]。

校内外教师协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合力。校内教师应联合行业、企业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立足于日常的教学与工作经验,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将自身的实践案例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开设“工匠大讲堂”讲自己的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开设“技能微课堂”,将生产实践经验以视频方式与产业工人学员分享,帮助产业工人解决技术难题。

(四)以学校和企业“双空间”为载体,拓展社会课堂新供给

传统的思想政教育活动场域往往只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空间的单一化与局限性使思政课与现实联系不紧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不断被削弱[16]。这意味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纯粹抽象的知识传递和理论说教很难完成,还必须经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和价值认同。要实现从教师课堂讲授到产业工人学员现实体验,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关注、运用和回应实践,要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是连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方式,是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的关键[17]。企业作为产业工人开展生产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域,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为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因此,针对产业工人开展思政教学要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这两个不同空间,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互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增强课程教学新动能、拓展思政课堂新供给。

继续教育视角下的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目的就是要将多元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以及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校企合作是有效提升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业度的有效路径,破解了学校无法同时兼顾培养产业工人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有特色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持,而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将人才培养与地区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资源来推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与企业联合共建思政教学基地,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项目。这样既有助于弥补课堂和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短板,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同时也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日常工作中,在企业环境里,推出“团队化、课程化、项目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体验式、沉浸式实践教学。让课堂教学在一线、精神传承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真正实现教学有场所、实践有空间、体验有平台。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共建思政教学基地,确保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覆盖和校内外不断线,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思政政治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产业工人新时代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