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话语特征分析
2024-04-10吴杰
吴 杰
(江苏开放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已从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发展为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着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教育对象,从青少年扩展到社区全体居民;教育内容,从青少年德育教育拓展到全民终身教育;价值取向,从提升中小学生德育水平发展为丰富社区居民提供精神文化。当前,社区教育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然而在发展的征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保障,尚未提出本土的社区教育理论,还未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等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理论的活力需要借助话语来清晰表达和有效诠释。话语,即对现实世界的言说。社区教育话语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关于社区教育活动的话语言说。具体而言,社区教育话语是关于社区教育的概念、价值、功能、范畴等内容的言说和表达。通过话语诠释,能更好地宣传惠民政策、社区建设、邻里和谐,展示社区教育的功用,扩大社区教育的社会影响。厘清社区教育话语的内涵,梳理社区教育话语的特征,建构服务中国社区教育实践发展的话语体系是社区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共识与责任。
目前,学界关于社区教育话语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社区话语、终身教育体系话语、终身学习话语等关键词展开。如吴海红和郭圣莉提出,“社区营造话语是社区治理的新话语,其主体由政府、社会和市场等组成”[1];王海平认为,社区话语的演变遵循从分工、失范到整合的社会发展逻辑[2];李盛聪等人认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到人本逻辑的回归等几个发展阶段[3];史秋衡和张妍提出,我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终身学习话语体系[4]。这些研究虽未明确提出社区教育话语这一概念,但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
社区教育扎根基层社区,服务普通居民。学界普遍认为,社区教育具有“草根性”和“社区性”[5],因此,社区教育话语也应有其自身特征。第一,政府主导、政策推动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政策话语可视为社区教育最鲜明的话语形态。第二,实践话语是社区教育话语的重要形式,有多元主体参与,内涵丰富。社区教育是在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为居民提供的教育服务活动。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既要有政策的强力推动,还要有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协同推进,同时还有赖于社区居民和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第三,政策落地需要有传播过程,传播话语是社区教育话语的形态之一。居民和社会各界通过话语传播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价值及意义。目前,社区教育的传播意识有待加强,传播途径有待拓展。第四,社区教育显著的草根性和极强的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在学术性和学理性上的先天缺失。学术界对社区教育话语缺少系统的、学理性的探究,关于社区教育理论的研究严重不足。社区教育要实行专业化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就要形成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学术话语体系。
本研究对社区教育的不同话语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丰富社区教育的话语理论体系,加强社区教育的价值传播,助推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政策话语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政策主导下的产物,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范畴、作用、地位、功能、目标等也不断得到明确。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是探析社区教育话语特征的前提。为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对已经发布的相关重要政策性文件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政策话语对社区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
(一)政策话语确立了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区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散见于国家有关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到出台专门针对社区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再到出台体系完整的社区教育文件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些政策性文件,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章、意见、通知、领导重要讲话等,不仅描绘出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蓝图,更推动着社区教育走上规范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实施的政策和措施,主导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格局、脉络和历程,而地方组织实施的社区教育相关政策和法规,也有力地保障了社区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6]。
国家层面发布的标志性文件也可见一斑。1994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994〕9号),提出要依靠社区教育委员会“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7]。这是社区教育组织第一次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名称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2004 年开始实施的《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办〔2004〕4 号),提出“要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8]。该文件将社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并将其提升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高度,社区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在政策话语中得到进一步延展。同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 号),首次明确了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该文件作为一部较为完整的社区教育政策文件,在社区教育政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16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 号),是近些年社区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发展,建成相对完善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有积极作用。
除了国家层面发布的政策文件,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社区教育政策话语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出宏观性和系统性,在地方层面则体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和差异性。比如,2019 年上海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习型城市,使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支撑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动力引擎”[9];2003 年浙江省发布的《关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营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人人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环境,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10];2017 年江苏省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机制完备、功能齐全、优质高效的社区教育治理体系,“为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贡献”[11]。这些文件作为各地指导社区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特别提到的是,2016 年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社区教育的地方条例。2019 年,西安市也出台了《西安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这两部条例从法律法规层面有效保障了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政策法规作为一种特殊的政策话语,都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都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教育政策话语的建设。
(二)政策话语明确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
有关社区教育的政策性文件明确了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框定了社区教育的边界和范畴,对社区教育的一系列要素做出了说明和规范。2000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2000〕14号)对社区教育做出了明确界定: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12]。该文件厘清了社区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功能。2004 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 号)进一步完善了社区教育的顶层设计,对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做了明确说明,社区教育的政策体系得到了完善,政策内涵进一步丰富。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社区教育加强统筹协调意识,强化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政策话语确定社区教育的学科归属
关于社区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学者讨论较多,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相继发布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明确了学科定位和学科归属,解开了缠绕学者多年的难题。2010 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社区教育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明确了社区教育的学科归属,为社区教育专业化、学科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政策话语决定社区教育的实践形态
社区教育是一种基于社区生活开展的实践性教育活动。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 年发展规划》(教计〔1996〕45 号)提出,要“进行社区教育试点”工作。这意味着社区教育在政策话语层面是以实验方式开展的。而在现实层面,多年来,社区教育更是以社区教育试点、实验项目建设、示范区建设等方式进行。国家和地方大力推广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工作的经验和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探索、总结反思,建立并完善社区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培育一批社区教育品牌,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13]。2016 年,教育部等9 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14]。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社会机构等社会力量“以项目合作、招投标的方式,参与到社区教育管理实施、策划运营、课程开发、师资建设”[15]等各个方面,有效地调动并整合社会资源,极大地拓展了社区教育的空间,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深化了社区教育的内涵。
(五)政策话语主导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方向
在关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各类议题中,社区教育政策研究是无可争议的核心话题。截至2020 年12 月,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上有关社区教育的研究论文共计832 篇,其中有关政策研究的论文多达360 篇[16],占研究文献的43%。这些文献从演进历程、基本属性、价值取向、执行情况、实施主体、政策体系、域外政策等多个方面对社区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总体而言,学界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理论自觉,对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存在问题有了一定共识,这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社区教育是由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权力的衍生物。政策话语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话语类型,能明确社区教育的内涵和框架,为社区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提供积极指导。
二、实践话语
各地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征,根据社区居民学习需求,协调实践主体的多元诉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孕育出内涵丰富的实践话语。实践话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践话语特征多重
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关于社区教育的本质特征,国内学者形成了“四性说”“五性说”“七性说”等诸多观点。“四性说”强调群众性和灵活性,“五性说”关注开放性和广延性,“七性说”提出全员性、广参性、共管性等[17]。以上几种观点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社区教育的广泛参与性和极强实践性。实践性是社区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为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和主体诉求的差异化。鲁文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延续性的“社会实践”,要将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来理解和认知,社会实践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以问题为导向作为实践出发点,以深度参与社会治理为实践价值定位,以服务社区建设作为实践方向,这些构成了社区教育的当代伟大实践图景[18]。
(二)参与主体的实践诉求多元
我国社区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社区、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政府部门作为教育主导者,希望通过统筹协调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落实政策意图,为社区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实现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门担负主要责任,民政、文化、宣传、体育等多部门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宣传好相关政策,将政策红利落地,是社区教育政策话语的核心内容。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教育的全过程参与者,希望通过社区教育享受教育权利。这是社区教育政策话语表达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社区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来看,无论是设立社区大讲堂,还是拓展新实验项目,抑或是开发课程资源,都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缺乏社区居民的深度参与。方玲玲的研究显示,很多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不了解,大部分居民没有参加社区教育活动[19]。面对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在政策供给上的单一性和强制性已难以为继。社区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凸显社区居民的主体性,提升居民的话语权,增加社区教育中的居民参与度,才能真正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动员社区居民的力量,依托社区教育组织,通过参与、协商、互动等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本社区的突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20]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希望借助公共服务项目,依托社区提供的场地、设施等,发挥其专业性和灵活性的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促进共同发展。这就需要传递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增强社会组织的话语权,增加社会组织的发声渠道,“把社区教育的自主权交给民间,增强自下而上参与社区教育的力度,形成一种结构性的参与力量”[21]。
(三)实践话语内涵丰富
从以青少年校外教育和德育为主,到以居民文化生活和成人职业培训为主,再到以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主,我国的社区教育已经走上了全过程、全员化、全能化的发展道路。全过程是指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所有阶段,包括提升学前儿童社会生活力的早期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生活力的校外教育、增强成人劳动生活力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及丰富老年人艺术生活力的养老教育,等等。全员化是指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各参与主体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使社区居民人人都接受教育。全能化是指满足居民学习和生活的全面需求,涵盖知识、能力、道德、文明、健康、技能等层面,包括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社区教育职业有其特殊价值,即社区教育要促进社区所有居民的发展,尤其是要培养居民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提升其生活和生命质量[22]。
三、学术话语
作为全日制教育的“有效补充”,社区教育是“弱势教育”,在教育及社会科学领域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其学科建制道路征途漫漫。其表现之一便是社区教育理论建构的不足。话语体系建立在学术体系之上,而学术体系是一套具有严谨逻辑结构和完整理论体系的知识架构。社区教育学术体系的薄弱,将严重阻碍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当前,社区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而深入的阐释,标志性的本土原创理论缺失,现有理论逻辑还不严密,符合中国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尚未建构。也就是说,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学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内部互通的、具有自身学科特性的话语体系[23]。
(一)缺乏学术话语理论体系
社区教育话语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媒介或形式,能够直接表达社区教育的意图和价值,对社区教育成效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的实践理应关注和重视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社区教育已形成通俗话语,其规范性和学理性被忽略。从专业化角度来看,形成社区教育的学术话语体系是社区教育走向专业化的必由之路。从政策制定者的视角来看,社区教育需要理论的强有力支撑,以便得到学理上的认可。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要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为社会实践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并在社会治理的推进中得到深化和发展。唯有政策制定者、社会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在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方面达成某种共识或约定,才能准确地阐述话语内涵,构建科学的话语体系。当前,关于社区教育话语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形态、基本范畴、生成逻辑、演进理路、建设路径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话语比较等相关话题的研究都有待展开。社区教育要对接教育、宣传、文化、民政、妇联等众多部门,同时要面对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还要面向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等各类居民群体,因而需要形成一套兼容各方需求的社区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二)缺乏学术话语交流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成立的终身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发挥了谋划、咨询、指导等作用,大力推进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推进社区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但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还有待建立和完善。
为更好地推进社区教育,可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下设置学术委员会分会,负责社区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科研活动的组织、咨询和监督,组织社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评审、推广、普及等。当前,在各地举办的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等相关学术论坛中有一些关于社区教育的主题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界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度,缓解了社区教育学人的焦虑。例如,第三届全国成人继续教育学术论坛邀请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成人高校的科研人员代表、社区教育示范区和教育机构的代表,围绕“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展开专题探讨,总结提炼社区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反响[24]。
让人遗憾的是,当前社区教育领域仍然缺乏独立的专题学术论坛,很少围绕社区教育话语展开探讨和交流,比如对社区教育的话语内涵和基本要素进行框定等。若能组织起专题论坛,并将论坛系列化、持续化、品牌化,这将成为社区教育学术化的重要推手和智囊。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可以组建与社区教育相关的学术组织,设立社区教育话语专题论坛,为社区教育发声,讲清社区教育的话语内涵,形成社区教育的话语特点,表明社区教育的话语地位,展现社区教育的话语权力,总结社区教育的话语范式,构建起完整的社区教育学术话语体系。
总之,我国社区教育理论建构不足,缺乏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交流平台,这些因素导致了社区教育学术话语的缺失、隐匿。这种缺失、隐匿不仅影响社区教育理论发展和学科发展,还会使社区教育实践探索和政策制定缺少理论支撑。
四、传播话语
作为“百姓身边的教育”,社区教育已成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缩影。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对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推进社区健康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社区教育话语内容泛化、叙述方式简单、传播渠道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的认知,极大阻碍了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传播话语亟待创新。
(一)传播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社区教育相关政策不断加码,但政策落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社区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更为重要的是,各界关于社区教育的传播意识不够,传播质量也不高。要使社会各界了解社区教育的功能,就要对社区教育的内涵、范畴做出阐释。作为社区教育主体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缺乏清晰的认识,这将严重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
要使社区居民更好地接受教育,相关组织必须选择有效的传播方式。相关调查显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居民中有61%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这部分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想借助社区教育获得学习机会,提高自身技能和水平[19]。面对这样的社区教育群体,宣讲变得更为重要。讲好故事是社区教育传播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好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赋予生硬的政策以人文情怀,让党的政策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讲好居民身边的故事,可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传播好人好事,营造崇德向善的社区文化。
(二)传播途径亟待创新
做好社区教育传播工作是维系基层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也是重构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近些年,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工作者也开展了名目繁多的社区教育活动,媒体也对相关工作和活动做了诸多报道。但社会各界依旧对社区教育的作用和成效了解甚少。社区教育的成效与民众对社区教育的心理期待还有很大差距。这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强、传播途径不多、传播手段不新有很大关系[25]。通过社区宣传栏发布社区活动信息,是社区教育工作者宣传社区教育的主要途径;借助地方报纸报道社区教育成效,是社区教育传播的常规手段。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的传播方式已无法吸引更多的居民和更大的社会群体。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做好社区教育相关政策的传播工作;另一方面,要吸纳微信、抖音等传播速度快、接受度高的网络媒体,及时传播社区教育的相关活动和积极成效。各地应不断完善社区教育传播平台,全方位、多途径、高效率地向社区居民传递社区教育服务信息,完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相关部门要在抓好社区教育常态传播工作的同时,注重深层次的专题宣传活动,对社区教育的创新举措、特色活动、成功案例进行广泛传播。同时,还要建立起社区教育传播的奖励制度,采用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社区教育传播的积极性,更好地传播社区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浓厚的舆论氛围,促进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社区教育是社区居民身边的教育,是体现教育普惠性,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形式。当前,在国家意志和居民需求之间尚缺乏有效的话语媒介,各界要从提升传播意识、拓展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积极提升社区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影响力。
五、结语
构建社区教育话语体系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社区教育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题中之义,有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并更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未来研究要在系统回顾社区教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深入阐释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学术话语、传播话语之间的互动过程,建立积极互动的耦合机制,形成有机融合的社区教育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