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基于拉斯韦尔程式

2024-04-10李申浩杨渐雨陈雪

南方论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受众

李申浩 杨渐雨 陈雪

(1.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2.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3.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话语权。”[1]“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民相亲’‘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和渠道,是世界交往的基石和载体。”[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日益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先驱人物拉斯韦尔首次提出了“拉斯韦尔程式”。随着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引向深入,构成传播过程的五大基本要素逐渐演变成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五大基本模式,形成了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等不同体系和类别的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系列思想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赓续发展,既充满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政治参考价值,利用拉斯韦尔经典传播模式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有重大学理价值和现实关怀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控制分析:明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体

传播者作为传播过程中的控制主体,起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过程中控制信息整体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明确传播者在国际传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才智库、非政府组织等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体。

首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过程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他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能够以最权威、最准确、最科学的视角谋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他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事业的统筹者与诠释者,其在外交活动中的一言一行始终代表着国家的国际形象,影响着国家的国际认同,关乎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国际交流互动的诸多场合通过演讲、声明、署名文章等方式向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力求客观真实地展示中国形象,不断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话语权,表达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和追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其次,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人才智库为国内外受众深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他们主要从事政策咨询与学术研究工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软科学领域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践积累,并不断优化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新方法、新策略。专家学者们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积极广泛地主持或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宣讲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的重难点,便于其在世界人民大众中高效传播,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智库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中流砥柱。

最后,非政府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具有志愿性、非营利性、非官方等特点”[3],非政府组织结构精简、机动性强,信息流通渠道多元,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折射场域广泛而深远,且传播过程中更能贴近受众、反映民意,具有其他传播主体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能有效弥补细节缺位、信息滞涩等不足,展现出强大的亲和力。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积极性,规范其在传播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形式内容,保证传播活动的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环节。

二、内容分析: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话语

内容为王,信息表达的特定符号是受众接触到的最直观的内容,作为信息符号的话语是传播活动的内容载体,好的传播内容需要一套与之相适配的话语。如何全力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话语,一是要科学地总结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话语的主要内容,更凝练地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理念与国际交流主张,形成完善的思想储备体系,特别要注重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以保证传播工作井然有序。二是既要坚持中国特色,阐释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优势特征所在,也要与国际接轨,展现国际视野,在遵循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的基础之上,采用契合国内外受众乐于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新发展。三是要充分借助各类国际媒体平台,塑造风清气正、客观务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新风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面对西方部分不良媒体的故意抹黑和诘难,要始终站稳中国立场,坚决维护中国国际形象,以国际传播活动为契机,让世界民族真正感受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魅力与品格。

针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应考虑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巧妙地融入讲解过程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关键要素,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潜移默化地向海外受众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则是要传递出中国愿以团结、友好、互助、向上的理念与国际社会开展密切交流,表达中方在奋进道路上的慷慨气魄,让中国之声浸润世界的每个角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4],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逐步创立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要积极客观地向世界展现好中国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跨越,让世界人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这一命题的本真意蕴,实事求是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传遍海外,破除对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为国际合作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5]

三、媒介分析:拓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渠道

媒介是传播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传播者应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播媒介,针对具体的传播环境,发挥出不同媒介所具备的特有优势,助推拓宽传播渠道,从而达到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官方渠道,是极其重要的传播渠道,党中央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主导者,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涉及国家未来发展重大领域的最前沿,时刻洞察着国际格局的演变,促进国际传播事业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与世界各国密切交流,以超人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中国举办一系列的主场外交活动,与各国领导人会晤,向世界各国真诚、友好地传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诚挚地展现中国爱好和平、谋求共赢的外交理念和大国担当,代表党和国家发出新时代中国最强音。

二是出版党的文献译著渠道,近年来,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编译局、外文出版社等权威单位先后翻译出版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关于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著作,成为广大海外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崭新窗口。这些著作在各国通过多语种出版发行,全面系统地向国际社会展示和介绍中国治国理政思想,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在处理和解决自身问题时提供更多选择与借鉴,同时为国际社会进一步深入探索和了解中国样貌及中国未来的发展理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是其成立100 多年来,历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求索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呕心沥血之作,其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及整个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

三是文化交流渠道,通过深层次且更富感染力的传播形式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中华文化纷繁复杂、博大璀璨,不论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亦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着先天的本源联系,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设、先进“国学”文化的推广及当代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持续加强,让海外受众能够更细致、更直观地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感受中国历史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借助世界文化广泛交流之大势,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开辟新道路,书写新篇章。

四、受众分析: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对象

不同受众之间的层次类别和心理差异会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应当对不同受众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对象,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播机制,实现对受众进行精准化传播。

一方面,传播者要重点关注意见领袖,其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他们具有众多的社会关系,活跃于社群之中且有着较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社会群体中各圈层的意见领袖进行协调和管理,引导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积极自觉地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活动,将有助于凝聚强大的国际传播合力。通过调查分析,厘清各类意见领袖的言行特点与规律“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其特长与潜力,针对个体间不同的性格特质,制定一一对应的传播方案和类目清晰、结构分明的传播体系,逐步搭建并完善由意见领袖所构成的人才队伍,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应重视社群中意见领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在助力国际传播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可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从而激发其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议题进行客观公正宣传和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思想自觉,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水平的稳步提升。

另一方面,要根据受众群体的实际情况开展传播工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所面向的是全世界人民,他们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信仰相异、职业有别,应系统判断具体受众群体的现实特性,在核准内容一致的基础上,构建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国际传播体系,巧妙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信息技术,拓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外延,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且不失格调的传播样态不断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度,灵活化解传播环境中各类负面因素,呼吁倡导海外纸质及网络媒体正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采用客观即时的态度报道中国资讯,从而循序渐进地消除部分海外受众长期以来在脑海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塑造精彩纷呈、沁人心脾的国际传播新格局,令广大受众主动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感知、理解和认同。

五、效果分析:倾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回馈

特别要注重传播效果,关注我们的传播对象在接受传播内容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反应。[6]传播者应及时倾听受传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的回馈,依据反馈信息迅速调整国际传播策略,保证传播活动的高效率进行,以求尽快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

首先,应及时回应海外社会的偏见与误解,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正名。长期以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西方中心论等不和谐因素对国际社会的有序运行带来了极大挑战,部分国家频繁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和诽谤污蔑,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设置了很多障碍,例如,“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崩溃论”时常侵染着国际舆论空间。针对这些不正当的论调,需要做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以求真务实、据理力争的理念将一切有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及传播的蛊惑之音肃清于无形,以期做到增信释疑。将中国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本应向世界阐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核心意蕴和现实价值以真实的样貌呈现于国际全球,帮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铺平道路。

其次,对于国际社会中极力维护中国形象,乐于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受众群体,应予以肯定和赞扬,尝试将其发展为国际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注入海外有生力量,以此为基点,实现传播活动由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变,潜移默化地将世界中各方面友好力量团结起来,构筑起国际传播事业的全球网络,多措并举打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新模式,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的真实形象,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的发展,自愿地向他人宣传中国爱好和平、争取共赢的发展理念,并自觉做到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

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程式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特别要注重传播过程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环节的协同性发展,不断整合国内外各类传媒资源,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媒体的优势特征,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健康生态,为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