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拥之花持续绽放

2024-04-09叶辉

含笑花 2024年2期
关键词:富宁富宁县双拥

叶辉

当你踏入富宁县城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全城每一个角落都呈现出一片“同心共筑双拥梦、凝心聚力谱新篇”的温馨画面。只要是身临其境的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努力把有着革命传统和光荣历史的边区,打造成一座和谐的拥军模范城市,一直都是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最强烈的愿望和梦想。全县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军民团结一家亲“军爱民、民拥军”的热潮中,唱响一曲曲红色经典赞歌。

富宁县的双拥工作,对于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来说,那可不是一项单一的、短期性的工作,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持续开展的、固定的长期性的工作。“凝心聚力力量大、群策群力氛围高”,多少年的坚持、多少年的奋斗,经过几届领导班子锲而不舍的努力追求,富宁县双拥工作在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从1994年开始,连续七届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2012年荣获了第九届“全国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荣誉属于历史,继续耕耘努力奋斗才能看到更大的希望,富宁人民在享受丰硕成果的同时,不断探索着双拥工作新思路。又到了2016年,富宁县双拥工作再创辉煌,成功获得全国第十届“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又一次登上全国417个双拥模范县城市行列。

“至高的荣耀、艰苦卓绝的追求”,富宁人民艰苦时不言败、困难时不退缩、瓶颈时不放弃。为了更好地弘扬正能量,更好地把老区人民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下去,富宁县双拥工作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党政军民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幸福而又温暖的画面。

富宁县双拥主题公园位于富宁县城普厅北路,建设总投资380余万元,主题公园建成以后,不仅仅是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健身的场地,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承前启后的汇聚。

主题公园集红色文化、革命传统、英雄传奇、绿色景观于一体。园内“杏锦参军、迎接曙光、支前民兵、抗洪抢险、铜墙铁壁”五座雕像栩栩如生。每座雕像都折射出富宁县各民族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守疆固土的决心。双拥主题公园除了英雄人物和文化雕塑,最振奋人心的应该是装点在红旗广场上的三面红旗,旗帜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关于富宁是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批示。在三面旗帜的周边石碑上,雕刻着几排震撼人心的红字“军民共铸红色边区、英雄足迹红色印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这是感怀老区人民裹粮策马支援红军的革命英雄事迹。

拥有着红色传承印迹的双拥主题公园,成为当地社会各界、各行各业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这一直都是富宁县委、县政府创建双拥模范县最高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

在县城的每一个入口、每一个显眼的位置,都能清晰看到“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标语,富宁党政军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就是这样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不仅拉近了军民鱼水情,同时也展现出了富宁双拥工作永远保持记在心上、干在手上、走在前列的态势。

“拥军一条街”和“健康一条街”就像两朵盛开的牡丹,在富宁繁茂的街道上艳丽芬芳,人们都会驻足停留环顾,在闲庭漫步中感受红色基因。普厅河畔就是一块全县人民优质生活的展板,街道两边路灯上张贴着不同历史时期富宁立功受奖军人英雄事迹的文字和图样,绿化走廊、墙体上都是双拥漫画和图文标识。浓郁的双拥氛围彰显着市民对优良传统的仰望。

富宁“拥军一条街”,那是一个为所有的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地方。迄今为止,已经有近20家门店、近10家企业志愿加入拥军联盟团体,保证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持有效证件进店,可以享受最大折扣的消费优惠。浓厚的拥军模范氛围,让卫国戍边的军人、默默坚守后方的军属以及广大退役军人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来临之际,富宁都会安排以县委常委带队的工作组,深入到居住在辖区内的4200余名退役老兵、军烈属、支前民兵等优抚对象家中进行走访、看望和慰问,第一时间把党委政府对那些曾经为国家发展与稳定做出努力和奉献的人的关心送到,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一直都在。

富宁县是云南省为数不多的两个国家级一类革命老区之一。军地双方把双拥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出台政策、建立同步工作联系制度,为全面推动创建双拥模范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武警富宁县边防大队服役,当时的驻富部队就开始享受随军家属可以在当地安置工作这个特殊的政策,全方位解决现役军人后顾之忧。

最大限度地做好退役军人的工作安置,真心实意地搭建就业和创业平台,解决一系列现役军人后顾之忧,营造和抓实“走边关、入基层、暖兵心、保政策、送服务”等活动。举全县之力把“拥军优属”这一政策严格落实到具体服务对象个人,是富宁县委、县政府提出开展和创建双拥工作之初,拟定的一条硬性的工作标准。为了更好地保障和畅通现役军人、军属以及退役军人维权渠道,富宁县委、县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军人、军属法律援助服务工作站,建立常态的与现役包括复、退、转、军烈属相关服务对象的联系制度。

为了更好地筹集社会资金,最大限度地提升“拥军优属”的人员和物资力量,富宁县除了成立拥军志愿服务联盟,设立“拥军一条街”以外,还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命名了一批拥军企业和拥军门店,聚社会力量包括全民力量,全力保障和解决拥军优抚问题。相关部门与驻地银行、医院、景点、公交、包括停车场等公共经济类服务行业签订了拥军优抚合作协议。“军人优先”“军车免费”等标识随处可见,温馨和谐的拥军画面,为全面实施和实质性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大的国防建设力量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赓续和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富宁县双拥工作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离不开强大的政策支撑、离不开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圍、离不开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向往、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传承和优良传统的崇尚与信赖。

延安时期就提出的双拥工作,经历了80多年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延续,在富宁这方热土上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富宁人民立志秉承革命老区双拥工作的光荣传统,努力把创建双拥工作放在首位。一幅幅“爱我人民爱我军”的红色画卷纷纷呈现,越来越多的拥军人物谱写出历久弥新的篇章。

传承和赓续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在富宁革命老区人民心中是一刻也没有停息。“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追溯历史,富宁县的双拥工作源远流长。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共右江特委和右江独立师党委就在富宁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工作。

那个时期、在那种万般艰苦的时代背景下,军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众志成城,成功开辟了以富宁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创建了云南“创建时间最早、斗争范围最广、坚守时间最长、政权最完善、少数民族参与最多、牺牲最大、发挥核心作用最大”的红色根据地。根据地所辖范围包括滇黔桂3省28个县,辐射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了180多万人。

传承和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年轮顺延至1975年1月,时任中共富宁县委书记的赵廷光同志,在出席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向全国人大提出将富宁县列为革命老区建设的议案。

全国人大不仅采纳并及时将议案呈送邓小平同志审阅,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富宁县革命斗争的历史,作出“富宁县是革命根据地,确有其事,请有关部门给予重视”的重要批示。

在解放战争时期,富宁县革命根据地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有效的组织广大群众,为迎接解放军入滇解放云南,为作战部队准备军鞋5000多双,成立了1000多人的担架救护队,组织了1000多匹的骡马队,准备草料15万多斤,第一时间为前线部队筹措运送肉食类15吨,为解放大西南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在默默地为你负重前行。

在边境冲突时,富宁县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支前参战,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支前参战任务。全县各族人民为了维护祖国尊严和领土完整,在庞大的支前或参战工作中同样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老山、者阴山“两山”战斗打响后,富宁县第一时间组织了8个连772人,160匹骡马支前参战。在这几场战役中,富宁县支前民兵队伍先后为前线阵地筹集运送蔬菜、粮食等生活用品5万多吨,搬运装卸各种军需物资7万多吨,积极参与沿边公路修建、组织担架队护送伤员、全力参与挖战壕、盖油库、修建临时军事训练场地等辅助性工作,有力地支援和保障了作战部队作战。支前民兵和群众的全力付出,为“两山”作战取得突破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双拥工作新高地,红色火种永相随;南疆铸就英雄梦,华夏儿女永相依”。

1982年,狮子山前线即将退伍战士李有恒的一封回信,引起了黑龙江省虎林县第一小学领导和师生的高度重视,当时这件事可以说是在前线与内地搭起了一座金桥,提前为“南疆红领巾辅导站”名噪神州铺平了道路。1982年5月28日,“南疆红领巾辅导站”在祖国南疆边陲正式成立。到了1987年“南疆红领巾辅导站”拓展到6个分站180多个辅导点,这一颗小小的火种,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20多个省市地区点燃。

从上到下,各级首长十分关心和关注着“南疆红领巾辅导站”的成长。1986年5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同志亲自为辅导站题词“保国卫民是英雄、培育后代亦功成”。同年12月,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辅导站题词“沟通心灵,孩子情真,战士风采,辅育精英”。还有原总参谋部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也为辅导站题词“南疆战士,育苗园丁”。“南疆红领巾辅导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开展着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同时也给富宁县的双拥工作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30多年来,“南疆红领巾辅导站”为全国孩子们寄出信件120余万封,先后派出46人次到11个省24个市县区进行巡回报告40多场次。“南疆红领巾辅导站”自成立以来,累计辅导出2万多名“三好学生”,帮助3万多名工读生、失足青年走出生活阴影,涌现出了刘文卫、何平等众多优秀辅导员,曾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授予“卫国英雄、育人楷模”荣誉称号。

富宁县广大人民群众与驻防部队生死相依,共同抗敌,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结下了深深的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和不解之缘。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是富宁县全面深入体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政治社会风尚之一。

每年征兵时节,县人武部拥挤的人潮一直都是富宁县双拥工作中那幅最为靓丽而又情真意切的画面。富宁县已连续六届被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县”光荣称号。坚定“不是口号是目标、不走形式办实事”的信念,一直都是富宁县委、县人民政府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的工作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双拥工作在内涵上不断深化、外延上不断拓展、方式上不断创新、内容上不断丰富,是富宁县委、县政府抓实抓好双拥工作的方法和亮点。

富宁县双拥工作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除了民愿所期、民愿所盼、民愿所想、民愿所需以外,领导重视、保障到位、众望所归、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也很重要。

始终坚持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常务副组长,武装部、各驻富部队首长为副组长,县直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是富宁县自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县以来,对一项具体的工作最有力的政治保证。年内定期召开议军会和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制度性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常抓不松懈,只要是涉及双拥工作相关问题,书记、县长一定会做到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安排部署、亲自协调解决军地两边相关事宜,确保双拥工作落到实处。县人大、县政协每年都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全县双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促检查和视察,以实现双拥工作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做到平稳持续推进。为了更好地做到双拥工作机制保障能够落到实处,富宁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创建全國双拥模范县的意见”“富宁县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实施方案”“关于印发申报双拥模范县评审标准的通知”等文件。

在富宁县历年年初工作总体规划中,一定会把“围绕发展抓双拥、立足双拥抓创建、抓好双拥促发展”作为重要决策部署放在其中。

各乡镇、县直机关各部门,为了严格落实和完成县委、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相继成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县委、县政府、人武部“三权”挂帅,县长、乡(镇)长、局长、乡镇机关站所长、中小学校长、县属企业厂长和驻军首长“七长出征”的双拥工作良好氛围。党政军民“四方”配合,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拥军优属工作网,一直都是富宁县做好双拥工作最大的亮点和最有力的保证。传播红色基因、秉承优良传统、家喻户晓的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双拥”工作、满满的正能量、和谐的氛围和温馨的画面,在富宁县富洲广场上空生生不息。

当地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对驻富部队人民子弟兵情真意切的关怀和喜爱,驻富部队人民子弟兵对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对急、难、险、重、危特大事件的抢险救助和对人民群众的帮忙解困,都呈现出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通过一系列双拥工作的开展与创建,当下的富宁正处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和谐安定、双拥之花盛开的黄金时节。

“筑巢引凤金窝在,传承意志乐开怀;金戈铁马踏乡去,荣归故里金雀来”。富宁县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下,多年来,持续巩固拓展历年双拥工作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双拥工作新局面,认真打好“红色老区、军地融合、强边固防”三张牌,全力构建和深化筑巢引凤新面貌。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一样,每年或许是几年单位领导会有相应的变动,及时调整和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力量,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党政军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考核内容,认真落实党委议军会、军政军民座谈会制度,全力保障双拥工作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是富宁县筑巢引凤留住军心、安抚民心,确保边防部队官兵安心边疆服役重要举措之一。

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为依托,打造具有时代意义和民族英雄主义气息的双拥主题公园,加大全县双拥模范典型创建开发建设力度,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到富宁烈士陵园、南疆红领巾辅导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大面积各类媒体新闻信息宣传,提高全县各族人民对双拥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从而点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双拥热情,这是富宁县筑巢引凤稳定军心民心,确保边防部队官兵安心固守扎根基层的重要举措之二。

富宁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筹集资金,投入200余万元完善机制,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双拥主题项目,全面推动“美丽军营”“最美拥军模范”“最美军嫂”创建活动。县双拥领导小组不定期组织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开展“走边关、下基层、暖兵心”和“送政策、送服务进军营”等系列活动。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拥军志愿服务联盟,在管辖区域内命名一批拥军企业和门店,与当地金融系统签订拥军优抚合作协议,让全社会都来共同参与双拥工作的这种热情和意识持续高涨,这是富宁县筑巢引凤全面持续开展双拥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三。

做好优抚,真心实意解决好部队官兵个人及家庭实际问题,一直都是富宁县委、县政府长期思考、从不曾停息去做的一件事。

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富宁县委、县政府累计发放各类优抚资金2300余万元,实现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入伍奖励金、退役补助金等优抚金兑现率达100%,持续发放立功受奖资金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富宁县是率先在全州范围内,出台为困难优抚对象家庭减免公租房租金政策的县(市)级单位。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为575人次减免租金174万元。另外还为200名优抚对象解决医疗困难救助并一次性支付资金高达42万余元。在县内依法设立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健全常态化退役军人联系制度,保障畅通军人、退役军人维权渠道。为此,20多年持续实现涉军问题赴省进京零上访。这是富宁县筑巢引凤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全面推进双拥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举措之四。

为什么驻文部队官兵都愿意前往富宁周边部队驻防,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现役部队官兵的家属和子女,无论是调出还是调入,富宁县的做法是随迁随调随安置一路政策绿灯,直至办结为止从不例外。在县内干部职工工作岗位紧张的情况下,每年为县内辖区驻防符合条件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分别解决部分家属工作安置问题。

我在部队的时候,常听首长们讲一句话,“部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认识了富宁县全力开展创建双拥工作,给国家、给部队、给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好,我算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富宁县持续保持开展和创建行之有效的双拥工作,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部队首长和广大官兵的后顾之忧,为部队官兵安心服役筑起了一道坚强堡垒,这是富宁县筑巢引凤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五。

长期驻防富宁县的人民子弟兵,始终坚持做到“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群众为父母”,在“尽义务、守边关、保家乡”的基础上,驻富部队始终坚持把协助推进富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空余时间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并先后协调投入扶贫资金10万余元,帮助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队官兵还抽调专人、安排时间深入学校、党政机关、乡镇企业等单位开展国防教育和宣传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几年来累计授课、宣传场次多达100余次,发放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单10万余份,组织学校入学新生军训累计1万余人。

部队官兵充分结合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时间步骤和规律,定期深入边境村寨开展普法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和发动中国边民及时制止和劝返非法入境的越南边民累计337人次。当地党委政府确保每一个节假日以及国内举办重大活动期间,军地双方都会组成联合小组开展邊境巡查任务。

为有效维护边境地区长治久安、为更好地融合军政军民关系,富宁县委、县政府充分运用革命老区和为驻富部队官兵解决后顾之忧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全力开展和努力创建双拥工作新局面,不断提升和全力整合各方资源,真切回应了“抓好双拥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富宁县筑巢引凤营造良好双拥氛围的重要举措之六。

我们走访了许多优抚对象及人民群众,事实证明,富宁县已经把开展拥军优属和慰问军、烈属活动,勉励军人家属支持亲人在部队安心服役作为一种常态化机制,以此来勉励驻富部队现役军人和复、退、转军人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继续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全国双拥模范县”是一个称号,也是一种荣誉,它象征着一面旗帜。吃水不忘挖井人,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荣誉称号一直都是富宁人民继往开来、勇往直前的动力和勇气。

当前,富宁县的双拥工作正在以“红都涌动双拥潮、融合发展谱双拥”为主线,以活动拥军向制度拥军、物力拥军向智力拥军、政府拥军向社会拥军的朝向逐渐转变。一种成熟的思维格局,一种全面树立宣传教育立体化、拥军优属社会化、拥政爱民常态化的新理念正在慢慢形成。翘首展望未来,红色传承双拥之花一定会在边区人民心中持续盛开。

猜你喜欢

富宁富宁县双拥
江都市教育局
滇南桂西地区白苗族群音乐的传播方式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富宁县人工杉木抚育技术及措施探讨
云南富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问题与建议
关于建设富宁县睦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思考
做好“双拥”工作 增进鱼水深情
描绘富宁新画卷
富宁,梦一样的地方
双拥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