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亲王墓出土仪仗俑分类研究

2024-04-09朱立张荣唐仕瑞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明代亲王

朱立 张荣 唐仕瑞

摘 要:明代亲王仪仗俑出土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分类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明代亲王墓中仪仗俑的使用和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其所穿冠服对于研究明代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明代 亲王 仪仗俑    分类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4)01-0014-12

明代亲王墓出土仪仗俑时有发现,数量众多且俑身形态丰富,冠服色彩鲜明,种类多样。目前,对于单个的明代仪仗俑研究较多,大致多集中在单一墓葬之中,而把明代亲王仪仗俑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论著相对较少。同时,此前大多数的研究多主要从文献本身出发来研究实物资料,以冠服为标准对出土仪仗俑进行分类和研究的较少。而从冠服视角研究出土明代亲王仪仗俑能为还原亲王仪仗制度提供丰富的资料。

一、明代亲王墓仪仗俑出土概况

整体来看,明代亲王级别出土的仪仗俑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有学者统计,明代应有二百二十七座亲王陵墓。1现已出土和资料发表的亲王墓分布情况如图一。本文主要参考《明秦简王墓仪仗俑与明代亲王仪仗制度》《明蜀藩陶俑研究》《明代藩王坟的形制布局》的分类标准,人物俑以衣冠作为划分依据,因器物和仪仗俑属于一个整体,故可以分为人物、马、车轿、器物四个大类。根据现有资料统计,明代亲王墓出土仪仗俑约为二千七百馀件2。人物俑大致为二千一百九十馀件,车轿俑大致十四件,马俑大致一百四十七件3,器物大致三百九十四件。具体统计情况参见表一。

表一 明代亲王墓出土仪仗俑分类统计表

头戴兜鏊且保存完好的共有二十九件,其中包括骑马兜鏊俑三件,分布在朱檀、朱悦燫、朱申鈘、僖王朱友壎、无谥蜀王陵、朱柏等墓中,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湖北等地。

头戴乌纱帽的大致有一百一十六件,分布在朱诚泳墓、朱祐槟墓、朱厚烨墓、朱悦燫墓、朱申鈘墓、朱友壎墓、无谥蜀王陵墓中。

头戴圆帽俑大致有二百一十件,其中的两件数据不详。分布在朱诚泳墓、朱悦燫墓、蜀怀王墓、朱友壎墓、朱祐槟墓、朱厚烨墓、无谥蜀王陵墓中。

头戴笠帽的大致有二百二十六件,分布在朱诚泳、朱申鈘、朱友壎、朱祐槟、朱厚烨等墓中。

头戴幞头的大致有八十三件,分布在朱檀、晋裕王朱求桂、朱友壎、朱祐槟、朱厚烨等墓中。

头戴巾帻的大致有八十六件,其中之一因数量不详,故暂定一件,分布在朱檀、朱诚泳、朱悦燫、朱柏等墓中。

头戴梁冠的大致有六百二十件,其中之一数量不详,暂定一件,分布在朱檀、朱悦燫、朱植墓、朱友壎、朱申鈘、朱诚泳、朱祐槟、无谥蜀王陵等墓中。

发髻俑大致有一百零六件,分布在朱诚泳、朱友壎、朱植、朱祐槟、朱厚烨等墓中。

车轿俑大致有十四件,其中五件朽坏,分布在朱檀、朱悦燫、朱植、朱申鈘、朱柏、朱厚烨等墓中。

马俑大致有一百四十七件,其中包括五十九件骑马俑,分布在朱檀、朱柏、朱植、朱诚泳、朱悦燫、朱申鈘、朱友壎、无谥号蜀王陵、朱祐槟、朱厚烨等墓中。

器物大致有三百九十四件,分布在朱檀、朱植、朱申鈘等墓中。

二、明代亲王仪仗俑分期研究

依据已经出土的亲王仪仗俑的类型演变,并结合造型特征以及共性,同时参考了《明蜀藩陶俑研究》中的分类标准,可将明代亲王墓出土仪仗俑分为三段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比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女性俑,虽然考察《出警图》《大驾卤薄图》等画作中均没有出现女性的形象,但明代亲王墓葬出土仪仗俑中出现了“女性俑”这一现象颇值得注意,学界也在《明秦简王墓仪仗俑与明代亲王仪仗制度》1等相关文章中对女性俑进行了探研。与此同时,女性俑又和发髻俑密不可分,故文章把女性俑也归入其中进行研究。另外,明代的乌纱帽与幞头关系较为密切。有学者认为乌纱帽是幞头的最后也是最成熟的一个变体。2故而把乌纱帽俑纳入幞头俑内进行研究。

(一)明朝初期

时间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这一时期出土仪仗俑的亲王墓有朱檀墓、朱柏墓、朱悦燫墓、朱植墓。

1.人物俑

A型:头戴兜鏊,立姿,凤翅兜鏊上有璎珞,出土在仪仗队伍的最前端,位于墓室大门两侧,表情威严,其中朱檀墓兜鏊俑造型规整,其馀发现的兜鏊俑造型张扬,如图二。

B型:头戴幞头,身穿曳地长袍,以圆顶圆山和圆顶方山为主,数量较少,如图三,应当具有一定的使用等级。

C型:头戴巾帻,神情恭穆,为平顶巾帻,分为巾帻后有垂带和披巾两种形制,和周子巾较为相像,如图四。仅发现于朱檀墓和朱柏墓中。

D型:头戴笠帽,有顶璎,身穿长袍,外穿甲,甲片形状以长方形和菱形为主,系披膊及披肩,如图五。手执各种仪仗器物,仅发现于朱檀墓中。

E型:梁冠俑,冠的种类多样,有平顶冠、尖顶冠、圆弧冠等等,如图六。朱檀墓仪仗俑戴冠者多以乐人和执物人员为主,而其他亲王梁冠俑主要为侍奉人员。

F型:发髻俑,有两种。女侍俑,黑发,腰束革带,立在椭圆形的底座上;男侍俑,黑色发髻,腰束革带,如图七。仅发现于朱柏墓中。

2.马俑

分为木制和陶制两种类型,朱檀、朱柏为木制,朱悦燫、朱植则为陶制,体态健硕,头部刻有辔头,背上刻有马鞍,臀部刻有搭后,颈部系有革带,均有障泥。7全部为单马俑,未见骑马俑,竖耳,短尾,如图八。具有明显的蒙古马特征。

3.车俑

主要为象辂,象辂的辕首为龙头形,辕尾为龙尾形,辂顶的圆盘上饰一周仰覆莲座,顶饰宝珠。朱檀墓象辂有三辕和双辕两种形制,三层带装饰的宝盖。朱悦燫车辂较鲁荒王墓车辂相比,长度相近,但宽度较窄,高度变高,如图九。

4.器物

仅发现于朱檀墓和朱柏墓中,朱檀墓有兵器類、礼器类以及乐器其他类,而朱柏墓中仅发现兵器类和乐器类,这些脱落的器物,和仪仗俑属于一个整体。数量较多,具有明显的守卫元素。

5.小结

除朱悦燫墓外,造型变化不大。朱檀墓和朱柏墓的仪仗俑均以木质为主,而朱悦燫墓仪仗俑为陶制。可以看出来,蜀藩仪仗俑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蜀藩陶俑的风格应该是地域性的,不受中央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影响”3。除朱悦燫墓外,湘献王和辽简王仪仗俑的风格和特征较为相似。

在人物俑方面,除朱檀墓之外,均未发现披甲的笠帽俑。朱檀墓建于洪武年间,当时明朝社会还未完全稳定,仪仗披甲的现象可能和明朝当时的社会和军事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出现了朱檀墓中没有发现的发髻俑和女性的俑种,说明这一时期王府中的女性开始增多。还发现有头戴圆帽的圆帽俑,但数量较少,这说明圆帽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幞头俑仅发现有头戴圆山圆顶的乌纱帽,其他的样式未发现,应当具有一定的级别。巾帻俑从鲁荒王时期的后幅披巾演变成垂带。梁冠俑从手执器物的执物状演变成双手侍奉状。

马俑相差不大,明朝初期仍是以单马俑为主,还没有发现骑马俑,这可能和明朝初期战马资源紧缺有关,有限的马匹会优先供给于军队中。

在车轿俑方面,明代亲王仪仗队主要以象辂为主。初期除发现有象辂之外,还发现有朱柏墓出土的马车。象辂的形制较为精致,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辂顶由朱檀墓时期的三层带装饰的宝盖逐渐演变为一层的穹顶。

在器物方面,以兵器和乐器两种为主,未见礼制类以及兵器类中的射远兵器类和防御兵器类,数量也较少。

(二)明朝中期

时间从宣宗宣德九年(1434)至武宗正德三年(1508),这一时期处于明代中期,和前期相比,仪仗俑已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个性。这一时期出土仪仗俑的亲王墓有蜀僖王墓、蜀怀王墓、秦简王墓、蜀昭王墓。

1.人物俑

A型:头戴兜鏊,琉璃胎,两侧有凤翅,身穿铠甲,披肩,系带,黑靴,出现了骑马的兜鏊俑,如图十。

B型:头戴幞头,主要为圆山圆頂的乌纱帽俑,部分带有插翅管。身穿曳地长袍,双手多为置于腹部,如图十一。

C型:头戴巾帻,主要分为三种,一种巾后有垂带,另外一种巾后有垂巾,另外一种为吏巾。衣服颜色不一,多数为拱手执物状,以圆顶为主,均身穿长袍系带,如图十二。

D型:头戴笠帽,可以分为细筒笠帽、圆筒笠帽和卷檐笠帽三种,细筒笠帽部分骑马,面目隆鼻大眼,光面无须,如图十三。元朝时期的风格减少,并在明朝时呈现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E型:头戴梁冠,有无梁冠、弧形冠、平顶冠以及黑色高冠和矮檐帽,造型多样,首次出现了帽上饰花的高冠,如图十四。带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F型:发髻俑,有梳?髻的,身着绿衣红裳或红衣绿裳,还有头梳螺髻的,身穿黄色或绿色的圆领窄袖长袍。最后还有头梳中分短发,身穿绿色圆领窄袖长袍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增加,女性的形象也得到更多凸显,如图十五。

G型:头戴圆帽,有单层瓜皮圆帽和双层小圆帽两种形制,如图十六。衣领以右袵为主,双手侍奉或持物状,亲王随从俑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2.马俑

马俑头大,脖子较短,额头偏平,耳小直立,身材矮小,和前期马俑一样皆具有典型的蒙古马特征,这一时期首次出现了骑马的俑种,骑马者头戴兜鏊或者笠帽,马的特征和单马俑区别不大,以椭圆形障泥为主,未见其他形制,如图十七。多数的马带马鞍、脚蹬,少数马背上驮物。

3.车轿俑

除之前发现的象辂外,还发现有轿子的存在。象辂形制变得简单,宝盖减少两层,变成一层的穹隆顶,装饰变得简单,如图十八。抬轿则是方形轿身,宝盖形车盖,顶部呈宝珠状,四角上挑,身两侧饰为四开棂格窗形。抬杆位于身中部,圆柱形,杆头饰为凤头,杆尾呈锥状。各部分分别成型后连结成一体。1

4.器物

这一时期的器物出土实物发现于蜀怀王朱申鈘墓中,数量不多。而秦简王墓出土仪仗器物主要记载于俑底的墨书题记,如图十九,故而没有纳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出土器物主要为兵器类,可分为射远兵器类、防御兵器类。蜀怀王墓中出土的防御兵器类分为圆形盾和长条盾两类,个别纹饰有兽面纹,如图十九,这和蜀僖王墓的较为相似。射远兵器类包括弓箭和箭囊,长方形。

5.小结

从上述仪仗俑的大致分类来看,这一时期的器物俑没有发现单独成组的系列,但和前期相比,已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人物俑方面,除前期发现的立姿仪仗俑之外,还发现了骑马的仪仗俑。而巾帻俑除发现有后幅披巾、垂带之外,还发现有吏巾,姿势动作也主要以侍奉状为主。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时期是对前期仪仗俑的承袭和发展。幞头俑主要为圆山圆顶的乌纱帽俑,除发现无翅之外,还出现了插翅管,应当有插翅的情况。此外,秦简王墓乌纱帽俑出现了手执武器的情况,这在前期尚未发现。圆帽俑出现了双层小圆帽的形制,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除第一时期手执乐器外,还发现有侍奉状、手执兵器等姿势,似乎等级不高。同时第一次出现了帽上饰花的梁冠俑,较鲁荒王墓梁冠俑相比,没有发现手执乐器的;较前期相比,除双手侍奉状外,还手执各种器物。这一时期的笠帽俑顶部已经没有璎珞,身上没有了朱檀墓笠帽俑穿的铠甲,皆穿长袍。笠帽由前期仅见武士俑佩戴,发展到现在的乐俑、仪仗俑等均可佩戴。

马在亲王仪仗的使用数量增加,出现了骑马的笠帽俑。第二时期的发髻俑的种类增加,其次形象也更加鲜明。马俑变化不大。车轿俑出现了轿子的形制,象辂和第一时期相似,趋向于精致化。

在器物方面,出土实物仅见于蜀怀王墓中,出土器物主要为兵器类,可分为射远兵器类、防御兵器类。

(三)明朝中晚期

时间从嘉靖十八年(1539)至崇祯三年(1630),这一时期处于明代中晚期,和前两期相比,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这一时期出土仪仗俑的亲王墓有益端王墓、益庄王墓、晋裕王墓。

1.人物俑

A型:头戴幞头,身穿衣物也主要以长袍为主。第一种为圆顶方山幞头,袖手而立。个别有帽翅。袍前胸后背各有一方形补子,补上应当是为云兽纹,具有一定的等级。第二种为圆顶圆山幞头,个别有帽翅存在。双手为侍奉和执物状,如图二十一。

B型:头戴笠帽,笠帽俑主要为骑马俑,少部分为立姿。一部分下面没有底座,有底座的也以椭圆形底座为主,和之前的方形底座不一样。主要有卷檐圆顶笠帽,细筒卷檐笠帽和戴舌形高笠帽,如图二十二。手执乐器的笠帽俑开始骑马,之前的乐俑均没有发现骑马的现象。

C型:头戴梁冠,发现数量较少,这一时期的梁冠俑以进贤冠为主,如图二十三,其他形制未见,推测为吏俑。

D型:发髻俑,主要为女性形象俑,第一种头梳高髻的主要有侍者和乐人,执有拍板、腰鼓、箫、阮咸、琵琶等乐器,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跨,束腰带,双手拱手于腹前。其馀的有商髻裹巾子,俑脸,手敷白粉。吹奏各种乐器;梳盘髻,缵钗,身穿襦裙长裙,双手捧着各种器物;高髻顶裹巾子,手执各种乐器;丫髻,有吹奏和执物两种,脸敷白粉,黛蛾眉,朱唇;高髻,石榴长裙,脸敷白粉,蛾眉朱唇,眉心点朱,双耳饰金耳饰,如图二十四。

E型:头戴圆帽,形制多样,数量众多,对前期的承袭和发展的关系明显。第一种是圆帽带帽裙,黑色,类似于风帽,推测为轿夫俑。第二种是头戴六合圆帽的俑,身穿圆领或者交领宽袖长袍。有袍腰部以下施细密袍褶,类似百褶裙4,另外一种是圆领长袍,白色,个别不束带,形态各异。第三种是均头戴平顶圆帽、手执各种器物的乐俑,没有底座,服饰基本相同,帽额上缵花。第四种是平顶圆帽带帽裙,服饰基本上相同,帽裙披至肩,帽额缵朵花。如图二十五。

2.马俑

马俑多数为骑马俑,没有发现单马俑。这一时期的乐人也开始骑马。和前几个时期不同的是均没有底座,马匹造型较为随意多样,鞍辔齐备。如图二十六。

3.车轿俑

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陶制大轿,四角攒尖顶;第二种为凤轿,四角攒尖顶,顶上饰宝珠,顶的四角各有一凤头翘起。如图二十七。

4.器物

这一时期的亲王墓出土器物主要发现于益王系墓葬中,具体可分为兵器类和乐器及其他类。较前期相比,在兵器类方面种类减少,兵器类为短兵兵器;在乐器和其他类方面也有所变化,手执乐器的不仅有男性俑,还有女性俑,打破了仅有男性俑吹奏的情况,不仅女性俑演奏者首次出现,而且数量较多。这些现象可能与器物的原始保存状况以及益王系墓葬的地域特色有关。

5.小结

这一时期的仪仗俑以人物俑、车轿俑、马俑、器物四个种类为主。在人物俑方面,没有发现兜鏊俑和巾帻俑,其次大种类逐渐变少,而在小的种类上越分越细,形式越来越多。比如发髻俑已经出现了六种不同的形式,发现了丫髻、盘髻和高髻勒子俑等。衣冠服饰和前期也有了变化,上衣下裙逐渐增多,女性俑色彩更加鲜明。出现了手执兵器的幞头俑,胸前后还有文武官员才享有的补服图案,身穿长袍拱手而立,和前期相比没有了底座,推测是具有一定等级的职官或吏员。圆帽除六合帽之外,其馀的圆帽俑后面均带披巾,同时首次在圆帽上发现了装饰图案,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笠帽俑除卷檐笠帽的数量和形制增加外,还出现了舌型笠帽。武装守卫的功能减弱,而仪仗队的性质更加明显。

这一时期的乐俑也开始骑马,说明骑马俑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时期的马俑以骑马为主,没有发现单马俑。车轿也以轿子为主,还发现了凤轿。

在器物方面,种类有所减少,出现了大量手执乐器的女性俑。

三、明代亲王墓仪仗俑的演变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朱檀墓作为洪武年间的唯一一座亲王墓,它的建造实际上基本确定了明代后续亲王墓的规制,同时还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一)由辂变轿的变化

从朱檀墓开始,车轿俑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象辂发展到轿子,乘轿由少变多的过程。朱檀墓处于洪武时期,出土车轿均以象辂为主,未出现轿子。而后象辂逐渐简化和精致,但数量仍然为两辆。发展到中期,已经开始出现象辂和轿子同时存在的现象,轿子数量为一。轿子的形制和当时的象辂较为相似。到了中后期,亲王出行乘坐的车轿均是轿子,其数量为二,已经没有象辂的出土,可折射出当时社会宗室享乐之风的渐兴。

(二)精致化的演变

相较于鲁荒王墓时期的仪仗俑,象辂的形制大致呈现出更为精细化的趋势,体现了由繁至简的发展过程。象辂由朱檀装饰豪华的三辕象辂,发展到朱悦燫装饰精致的双辕象辂。形制也发生了变化,三层带装饰的宝盖发展到一层的穹顶。在細节上没有了朱檀时期的马杌,而演变成朱悦燫式的踏梯。再到后来,象辂的车顶由穹顶演变为宝盖形。

(三)军事色彩的减弱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身披铠甲的仪仗俑逐渐变少。朱檀时期的兜鏊俑、笠帽俑皆身穿铠甲,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卫色彩。其他亲王仅见于中期的兜鏊俑身穿铠甲,其他俑种未发现有身上披甲的情况,皆身穿长袍。而发展到中后期,就完全没有身上穿甲的情况了。

(四)骑马俑由无到有

骑马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过程。骑马者主要以头戴兜鏊和笠帽为主。朱檀墓出土的仪仗马俑数量较少,且均为单马俑,随行仪仗人员没有一个骑马。而在朱悦燫墓中首次出现了骑马的仪仗俑,骑马者集中于头戴兜鏊和个别笠帽的俑种,推测为武装守卫人员。到了中晚期,骑马俑的数量大量增加,没有发现单马俑。骑行的人员均以头戴笠帽为主,同时首次发现手执乐器的乐人骑行在马背上。

(五)女性俑由无变有

亲王墓出土女性俑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有到丰的过程。在朱檀墓中,并未发现任何女性俑,皆为男性俑。从朱柏墓开始,女侍俑首次出现。再到后来,女俑的数量和样式逐渐增加,女性形象逐渐凸显出来。至中晚期,女俑则大量出土。除之前的侍奉状外,还发现了大量手执乐器的演奏者,揭示了女俑在亲王府中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次,女俑多为发髻俑,发髻的形式在第三时期也变得丰富。但是这些女性俑是否为仪仗队伍的一员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考察反映明代帝王出行的《出警图》中的画面,其中没有出现有女性的形象。《中国古代俑》对“女俑”分析认为:“有场有景,全部都是妇女形象,显然不是仪仗俑,当为日常生活的侍女俑。”1但是作为侍女俑,却又在益王系亲墓中发现了大量手执乐器和吹奏的女性俑,这超出了一般侍女的范围,带有了一定的仪仗性质。因此,亲王墓中的女性俑究竟是普遍作为仪仗俑来使用的,还是仅存在于个别亲王墓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考证。女俑多为发髻俑,而发髻俑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有到丰的过程,这和女俑的演变较为相似。

(六)圆帽俑由无到有

圆帽俑在朱檀墓仪仗俑中未发现,在亲王仪仗队伍中的使用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在朱檀墓中未发现有圆帽俑的出土,但是这种帽子最初也是源于元代旧制,《事物绀珠》称:“小帽六瓣金缝,上圆平,小缀檐,国朝仿元制。”2而后,圆帽俑大量出现,且形制多样,不同的职业均可佩戴圆帽,形成其时之尚。

(七)形质演变

仪仗俑的底座逐渐减少。朱檀墓出土仪仗俑均有台座,且台座为方形,到了后期开始出现了无底座的情况,底座的形制也由方形演变为椭圆形和圆形。其次,仪仗俑的材质也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木质演变成陶质的过程。仪仗俑所执器物也主要为单独制作,并非一体化制作。

(八)地域差异

不同亲王和地域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亲王和不同时期的仪仗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蜀王系亲王和益王系亲王尤为明显,具有地域性特点。

(九)衣冠和职业的对应不固定

仪仗俑所戴衣冠和职业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笠帽俑在前期是守卫兵士俑所佩戴,而到了后期,手执仪仗器物人员俑和乐人俑也可以佩戴。梁冠俑中既有侍奉人员俑,也有乐人俑和各种执物人员和守卫兵士俑。圆帽俑的职业划分更加不固定。兜鏊俑主要为队伍前列的守卫兵士俑,巾帻俑主要为侍奉和执物人员俑。与此同时,衣冠的形制多变,同一种衣冠形制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亲王墓中不固定。

(十)装饰由无到有

帽上装饰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说明其时开始注重墓俑的美观和装饰。

(十一)亲王仪仗俑存在着大量的相同点

1. 种类单一、造型精炼

质地单一,只有陶俑和木俑在流传,其他质地的俑不见流行。而陶俑、木俑,在明代基本只出现于帝陵和王族官僚墓中,一般平民墓中不多见。往往是每墓所出,只能是陶俑或木俑一种,绝无陶俑与木俑同出一墓的情况。明代的墓俑,因质地种类单一,形象也只以仪仗俑为主,其他俑少见或不见,故概括称之为“种类单一”1,但同时,明代墓俑也有写实性强的特点。

2. 仪仗为主、整套排列

以仪仗俑为主,基本情况是一墓一套仪仗俑,仪仗俑一般排列在墓室内,分两排列置,也有置于棺榔之间,或随葬箱中和供桌上。

3. 讲究规制、等级分明

目前,出土俑仅见于皇室宗亲和官员,平民墓中未发现。这些仪仗俑旨在彰显明代亲王之地位,相较之下,官员墓葬所出土的仪仗俑虽然不少,但在数量及制作工艺方面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4. 写实为主、质朴简单

无论是陶俑还是木俑,形体都比较小,且规格统一,平均高度在三十厘米左右。造型都以简洁精巧为主,注重写实风格,很少有夸张变形。以小巧精致和简练手法为主要特征。

四、结语

总之,明朝亲王的随葬俑群,反映了随葬俑在当时使用过程中的演变状况,是研究明代社会发展变化、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以及墓葬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of Ming Dynasty princes

Zhu  Li Zhang rong Tang  Shirui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ceremonial figurines of Ming Dynasty princes, and they are well preserved.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prince's ceremonial figurines have certain rules, and the crown costumes they wear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Ming Dynasty clothing and etiquette system.

Key words:Ming Dynasty;A prince;Figurine of guards;Study of Classification

責任编辑:叶成勇

猜你喜欢

明代亲王
探究与塔尔巴哈台土尔扈特亲王旗相关的几份档案
阿尔贝二世亲王:摩纳哥的招牌
英菲利普亲王为车祸伤人道歉
论明代宾礼制度下的礼乐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联墨双馨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