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华中敌后反摩擦
2024-04-09陈凤朝
陈凤朝
抗战时期的国共摩擦,在全国范围主要表现为两大区域,即华北战场国民党第一、第二战区部队与八路军之间的摩擦,华中战场皖西桂军、苏北的韩德勤部与新四军之间的摩擦。
为改善华中敌后抗战的不利局面,1939年9月15日,毛泽东派刘少奇率徐海东、刘瑞龙、曹荻秋等人,开启了第二次华中之行。刘少奇此行是负责指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确保六中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决议精神得到推进和落实。
为反摩擦扫清思想障碍
刘少奇到达华中后,通过走访干部民众,了解到在这里包括江北指挥部的部分人员在内,都对王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理念根深蒂固。
为了消除这一影响,彻底扫清反摩擦思想障碍,刘少奇在华中先后三次召开中原局会议,向大家宣传六中全会制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决议精神,宣传“华中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的战略意义,同时他还将毛泽东1939年10月在批判国民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时所做的评论:“全部是反动的,是帮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是不利于抗战、不利于团结、不利于进步的”,作为厘清摩擦战本质的理论武器,他明确要求大家,“要敢于坚决反摩擦,敢于争取反摩擦的胜利。对于顽固派的进攻,必须予以迎头痛击,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来犯之敌。”
中原局的三次会议,让安徽敌后抗日局面大为改观。1940年3月4日至4月9日,刘少奇直接指挥定远、半塔集自卫反击战,共歼桂顽、韩顽3000余人,为新四军大规模反摩擦取得首场胜利。
在刘少奇的积极推动下,1940年5月至9月,津浦路东有7个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路西有6个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此外,路东、路西还分别成立起地区性的抗日民主政权机构——各县联防办事处。1940年6月,皖东北抗日民主政府挂牌成立,这标志着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同时,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也由原来的5000人发展到1万多人。
反摩擦斗争开始就方向正确
刘少奇领导华中敌后反摩擦斗争,从一开始就把握住正确方向,没走弯路,这是他对华中敌后抗战所做的一项突出贡献。
1939年9月刘少奇到达华中,经过近3个月的调查研判后,他认为:“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在江苏北部,苏北是我们突击方向,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方面发展。”
刘少奇的判断,很快引起了上上下下的极大关注。中央很快表态,同意此建议并电告项英。
1940年6月,在刘少奇的建议和催促下,彭明治、朱涤新率领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一部首先到达皖东北,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队两个旅的先头部队到达豫皖苏边。
1940年10月1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第二纵队前锋与八路军第五纵队先头部队,于东台以北的白驹镇胜利会师。之后,陈毅、粟裕以7000人马,与反共顽固派韩德勤部的3万人马展开黄桥决战,共歼其1.1万余人。此役改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华中敌后的地位,基本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为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从此,苏北大部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成为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
从抗战相持阶段到抗战结束,新四军在苏北战场发动的有据可查的对日伪作战就达170多次,毙伤日伪军32290余人,俘日伪军56800余人。
保持反摩擦斗争昂扬斗志
1940年2月下旬,刘少奇在定远县大桥集主持召开中原局第三次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总体反摩擦原则方针:“对北取攻势,对南取守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针对不同的摩擦对象,会议还就具体斗争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对华中桂、川、西北军、东北军等中间势力,应予缓和;对韩德勤则绝对不是缓和,必须采取消灭的方针。”
新四军在华中地区主要的摩擦对象,除了韩德勤以外,新四军几乎没有在其他方向上浪费过自己的时间和兵力。
刘少奇是皖南事变爆发前两个月左右才到达苏北的。作为事件爆发地的最高领导人,他最早获知皖南事变的确实消息,也深知此事事关重大。他根据形势先后提出了“围魏救赵”“政治上全面大反攻,在军事上暂时不实行反攻”“重建新四军军部”等一系列重要建议。可以说这些建议,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每一条都能显示其洞察全局的军事、政治指挥才能。
皖南事变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刘少奇为新四军政治委员。1941年5月20日,华中局推举刘少奇为书记。
为反摩擦斗争提供保障
刘少奇重视加强军队和抗日民主政权党的思想建设。华中局成立后,他在盐城创办华中局党校,亲自兼任校长,确定办学方针,并经常讲课。
1941年7月,刘少奇在华中党校连续作了两天《论党内斗争》的演讲,此演讲后来成为延安整风运动中,各级干部学习的必读文件之一。同年10月,刘少奇还撰写了《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演讲报告,阐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被誉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姊妹篇。在华中工作期间,他连续写了七八篇共12万字的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文章。
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过程中,刘少奇指示各地按照“三三制”原则,吸收爱国进步人士与开明绅士担任政权机构重要职务,自己还亲自召开皖东各地开明绅士座谈会,宣传中央统战政策。
在建设根据地中,刘少奇十分关注民生工作。他在盐城县抓住春耕期间贫苦农民缺乏种子和粮食等疾苦问题,指导農救会帮助农民实现这些要求;召开区农救代表会和区参议会,制定夏收减租详细办法。
刘少奇所做的这些有关党的建设与政权建设方面的工作,为顺利开展与国民党顽固派之间的摩擦与反摩擦斗争,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后勤保障。
1942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意见,刘少奇从阜宁单家港出发,离开他为之奋斗了两年半的华中,踏上返回延安的征程。
(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李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