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水稻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024-04-09黄碧才
黄碧才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稻栽培不仅要提高产量、保证品质,而且要建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高效率利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逐步建立绿色化的水稻生产模式。文章从水稻高产栽培入手,通过科学选种、整地、育苗、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实现水稻高产目标。同时分析机插秧技术在提高水稻生产效率中的重要作用。论述当前水稻绿色栽培技術要点,旨在为水稻栽培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思路与方法。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更加关注食品是否绿色安全,是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此基础上,水稻栽培目标、技术方法发生深刻变革,在通过科学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产量与水稻生产效率的同时,高度重视对绿色栽培技术的应用,致力于减少对化学药剂、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严格控制水稻种植地的环境质量,力求实现水稻种植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大对水稻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力度,生产绿色优质水稻,对于推动水稻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科学选择水稻品种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基本条件。不同品种其生长习性、生物学特性不同,对种植地自然环境、土壤条件等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选择生育期适中、具有丰产潜能、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质稻品种。所选品种应当经过国家或本省审定,购买种子时检查好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种子。广西地区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水稻的栽培与生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广西不断推广优质水稻品种,旨在提高水稻产量,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早稻适宜选择“桂农1号”,该品种抗逆性强、丰产潜能大、稻谷优质、生育周期较短,所产稻谷饱满、口感细腻,在市场上的需求量较大。中晚稻适宜选择“桂稻2号”、“桂农9号”、“桂稻2号”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的特点,所产稻谷口感鲜甜、颜色白亮。“桂农9号”产量高,所产稻谷外观美观、口感细腻。
在选择适宜、优质水稻品种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水稻种子的处理。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可以促进水稻出苗,且苗活力旺盛、抗病性较强。购买后的种子要先晾晒,选择晴朗天气晾晒1至2天,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消杀种子携带的虫卵、病菌等,以此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保证苗壮、苗齐。晒种后浸种,将水稻种子浸泡在温水中5至7天,促进种子萌发。同时将种子浸泡在药液中,进一步消杀病毒、细菌,降低水稻苗期恶苗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浸种后催芽,将环境温度控制在30℃左右,催芽48小时后播种。
2、选地整地
水稻种植田块周边应当无工业、矿业企业污染源,农田灌溉水质要达到相关标准,保证种植地块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科学整地是保证水稻产量的基本条件。若水稻种植地块耕层较深,应当采用水深整地技术方法,即旋耕10至15厘米,或翻耕15至20厘米,确保表土细软、无大颗粒,并有效改善耕层结构。整地后,种植田块应当平整,整地阶段不能遗漏、不能重复。水稻生育期间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为了节约水资源,解决田间缺水与灌溉问题,可以采用节水田水稻免耕轻耙节水整地技术,即在不翻耕土壤的前提下,于插秧前的3至5天灌水,整地之前保证水稻田内持水3厘米。整地阶段耙平地面,切忌耙深水,主要原因在于水深除草效果不佳。要求地面3至5厘米土层细软,避免在插秧阶段出现秧苗漂浮的问题。在水稻栽培中应用该技术可以节约70%的泡田用水。针对由盐碱土地开发而成的水田,为了实现土壤改良,促进水稻高产、稳产,利用盐碱水田改良整地技术。在盐碱水田中栽培水稻,对土壤的平整度有着较高标准。在同一田块内,高低差不能超过3至5厘米。在平整田面时,要在不打乱土层的前提下削高填低,初步实现地段平整。在此基础上顺坡等高作格田,以格田为基本单位,先粗耙,后细耙,保证水层深浅一致。在平整田面的同时,泡田并施用新型土壤改良剂。泡田时先堵住排水沟,再向水田内灌水,水深达到12至15厘米,要保证水层淹没土壤。浸泡一段时间后打开排水沟,当田面呈微水层后再次灌水,水深6至9厘米。土壤改良剂的用量根据土壤的盐碱化程度而定,重度盐碱土改良剂用量为7.5至15吨/公顷,中度盐碱土改良剂用量为3.75至7.5吨/公顷。将土壤改良剂与土壤混合,后泡田、排水。
3、壮苗培育
壮苗培育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之一。在育秧前,将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地块作苗床,在播种前3至5天,于苗床四周开排水沟,深度以50厘米为宜,宽度为1.2米。播种前将苗床浇透水,保证床土湿润。灌水后,取床土用筛子过筛并填平床面,将秧剂与床土混合均匀。为了增强水稻秧苗长势,需要在苗床内中施用腐熟农家肥或复合肥。腐熟农家肥用量为1500千克/亩。复合肥以40%复合肥为宜,施用量为25千克/亩。苗床应当耙平、耙细,上方疏松、下方密实,床土的软硬程度适中。播种前浸种催芽,将水稻种子浸泡在25%咪鲜胺中。1毫升药剂可以浸泡1至2千克种子。浸种时间根据水稻品种而定。通常情况下,早稻种子需浸种60小时;杂交稻品种需浸种24小时;晚稻品种浸泡12至14小时。浸种催芽过程中,将环境温度控制在30℃至32℃的范围之内。
播种量的确定是壮苗培育的关键环节。移栽1亩大田,需要播种25至30千克。播种前苗床浇透水,将种子均匀播撒在苗床上。将消毒剂与细土拌和均匀并对种子覆土,厚度以覆盖种子为宜。播种后至种子出苗期间,应当注重苗床管理,播种后覆膜,将膜内温度控制在35℃以下,若温度过高则需要揭膜透气、降温。出苗后,将膜内温度控制在25℃。秧苗生长至3叶时开始炼苗,白天揭开膜,夜间关闭,并根据秧苗长势施用腐熟农家肥。待秧苗生长至4叶后便可以移栽到大田。
4、大田管理
水稻秧苗移栽前,要精细整地,根据稻田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若稻肥力中等,种植密度以1.2至1.5万窝为宜,每窝两株秧苗。若土壤肥力较好,可以适度提早移栽,降低种植密度。大田管理的技术要点为:一是要科学施肥。要控制氮肥施用量,适度增加磷肥、钾肥施用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水稻目标产量、稻田水肥条件等科学计算出施肥量。通常情况下,大田施肥以40%复合肥为宜,将复合肥用作底肥,每亩施用25至30千克。秧苗移栽至大田5至7天后,施用尿素5至10千克/亩。施用氯化钾3至5千克/亩。追施肥料的同时化学除草,避免杂草与秧苗争夺养分。晒田复水后,当水稻植株生长到幼穗3至4期时,检查水稻植株的生长情况,若长势较弱,需要追至尿素2至4千克/亩,追施氯化钾4至5千克/亩。水稻植株生长到破口期、抽穗扬花期,追施磷酸二氢钾,采用根外喷施方法。水稻收割前,降低田间持水层深度,施用复合肥或尿素。前者用量为15千克/亩,后者用量为7.5至10千克/亩。二是要科学灌水。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内,大部分时期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其余阶段则需要采用浅水灌溉方法。如插秧期间要采用浅水灌溉方法以促进秧苗成活。在水稻分蘖期间要采用浅水灌溉方式,施肥时要求田面无水,施肥后浅水灌溉,实现以水带肥的目的。水稻分蘖期要注意排水,促进水稻植株根系发达。当茎蘖数量达到18至20万/亩时,开始晒田。当水稻长势过旺时,要重晒田。水稻灌浆期间适宜采用间歇灌溉方法。
5、病虫害防治
水稻主要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防治稻飞虱要坚持治秧田、保大田的基本原则。可以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即选育水稻抗虫品种,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促进水稻植株早生快发,提早分蘖,避开稻飞虱危害代的高峰期。同时高度重视田间管理,通过除草以消灭越冬虫源,适度提前移栽秧苗,采用抛秧、水直播等方式促进水稻提早分蘖,并且通过合理灌溉增强水稻植株的长势,增强株体的硬度,这样可以减轻稻飞虱对水稻植株的危害。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采用生物防治措施,积极培育并释放稻飞虱天敌,利用天敌对害虫的捕食作用压缩虫口密度,减轻害虫对水稻的危害。在稻飞虱危害代的高峰期,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播种阶段使用5%锐劲特悬浮剂,拌种后播种,可以降低稻飞虱的发生几率。并且要加强大田监测,在稻飞虱低龄若虫盛期使用1%阿维菌素悬浮剂,每亩用40至50毫升,采用喷雾方式保证施药均匀、高效,有效减少施药次数与药量。防治稻纵卷叶螟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在冬季翻耕旱田,结合灌水灭蛹。在水稻田间悬挂杀虫灯以减少虫源基数。若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数量急剧上升,需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使用杀虫双、敌敌畏、吡虫啉等化学药剂降低虫口密度。防治水稻螟虫要注重田间调查与大田监测预报相结合。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螟虫化蛹期,此时可以通过深耕、灌水的方式消灭越冬虫源。同时避开螟虫一代产卵期,适当延迟播种。在利用化学防治措施防治水稻螟虫时,注意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如丁烯氟虫腈、白僵菌等。防治稻瘟病要保证准确、及时用药,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等化学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在高温高湿天气连续防治,使用5%井冈霉素水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连续用药2至3次。防治水稻稻曲病的关键在于精准预测、科学用药,可以使用2%至3%石灰水进行种子消毒。发病时使用20%稻曲灵、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二、提升水稻生产效率的栽培技术
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是提升水稻生产效率的重要基础。一是机械化耕地整地。在水稻栽培整地阶段,利用激光发射器发出一定直径的基准圆平面,安装在平地机上的接收器收集信号并处理,向执行机构下达指令,控制平地机刮土,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削高平低,高效率整地,使稻田地面高度一致。该技术具有精度高、操作便捷、成本较低的优势。整地后稻田高低差可以控制在3厘米之内,在整地的同时清除杂草以及稻田间的杂物。二是机械化育秧。该技术以育秧播种机等先进的机械设备为基础,将影响水稻秧苗长势的光照、水分、养分等因素置于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对秧苗生长环境的自动化调节与管控,实现高效率、机械化育秧。应用该技术时,可以用水稻秸秆、木屑、牛粪等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后接种生防菌与促长菌,以此配制机械化育秧專用基质。育秧时,可以采用双膜育秧、软盘育秧、硬盘育秧方法。机械化育秧过程中,根据所选水稻品种以及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软盘育秧或硬盘育秧需要270至375张/公顷,将其紧密排放在苗床上,四周用木条固定。放置秧盘后填土,要求土粒径不超过5毫米,土层厚度约为2厘米。填土后平整床面,使用化学药剂以消杀床土。完成后覆膜,利用传感器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对苗床进行自动化管理,以此实现水稻高效栽培。
三、水稻绿色栽培技术要点
1、水稻种植模式绿色化
近年来,广西着力打造绿色水稻品牌,在保证水稻产量与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降低水稻生产对资源的消耗量,减轻水稻栽培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探索出绿色化的水稻种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种植模式,即在稻田中养鱼,利用鱼类食用稻田害虫与杂草,鱼类活动时可以翻动底层土壤,鱼类粪便经由微生物分解后成为稻苗可以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实现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的微型生态系统。应用该种植模式前,需要培育鱼苗,每平方米放两条鱼,在不必人工投喂的情况下可以控制杂草生长,良好的稻田生态系统也能够提高鱼类的成活率;二是稻鸭共育种植模式,即将雏鸭放入稻田中,利用雏鸭吃掉稻田内杂草与害虫,鸭子在水中的活动增加水中含氧量、增强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水稻植株吸收养分、长势强健。在应用该种植模式时,需要选择体型小、成年后体重不宜超过2公斤的本地鸭或专用鸭。适度提高稻田的田埂,田埂高度以60至80厘米为宜。将雏鸭放在初放区内1至2天,让雏鸭提前适应稻田环境。同时在池埂上搭建简易鸭棚,可以方便饲喂并为雏鸭提供休憩、荫蔽的场所。水稻插秧后7至10天,将雏鸭放入稻田,密度以15至20只/亩为宜。生长50天后收鸭。
2、病虫害防治绿色化
水稻栽培中病虫害的绿色化防控要点在于降低对化学药剂的使用量,采用农业、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针对水稻害虫可以采用物理防控技术,即利用电、光、热等物理方法杀灭害虫。在实际的防控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害虫对颜色、气味、光波等的敏感性,在稻田内悬挂杀虫灯可以消杀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悬挂黄板可以防治蚜虫等害虫。与此同时,在自然生态环境内,不同动植物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共同促进生态平衡。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可以发挥虫、菌等对水稻病虫害的抑制作用,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性。可以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利用性信息素干扰害虫的繁殖,压缩虫口密度。也可以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代谢物以消杀害虫、病菌,为水稻的高效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保障。此外,若需要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需要严格控制用药量,选择适宜的用药方法,提高对农药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以此实现绿色栽培的目标。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长期种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阶段,水稻栽培以提升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形成绿色技术模式为目标。需要高度重视水稻的科学栽培,把握好选地整地、壮苗培育、田间管理等栽培技术要点。同时要大力提升水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有效提高水稻生产效率。此外要加大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力度,推动水稻种植模式与病虫害防治的绿色化,以此生产优质、丰产、绿色环保的水稻。
(作者单位:535012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康熙岭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