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索
2024-04-09李华田俊格
李华 田俊格
[摘 要] 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在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输送了许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是推动师范院校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及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衡量卓越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践能力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采用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内涵和结构进行了阐释,并对当前教育硕士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从案例教学、技能赛事、优课设计和教育实习四个方面提出对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 教育硕士; 实践能力; 培养路径; 实践探索; 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华(1963—),男,甘肃武威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智能教育研究。E-mail:nwnulh@163.com.
一、引 言
教育硕士培养是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1]。较强实践能力是教育硕士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卓越型教师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高度重视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结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培养成效[2]。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硕士更具应用性、职业性和专业性,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硕士培养的着力点。
二、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结构及内涵
教育硕士培养所追求的是以卓越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扎实的学科知识、突出的专业能力、深厚的教育情怀,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核心能力体现为实践能力。
(一)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及其内涵
1. 人的实践能力
人的实践能力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升华至实践的基本活动的技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人们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进行的一系列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能力是在人们探索、认知、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能力的特质有诸多方面,如反向思维、角色转换、环境文化的自适应、挫折的承受力、勇于接受分外之事,等等。由“實践”与“能力”所组成的实践能力,应是实践个体在头脑中自觉形成的行为观念,将之付诸活动实施的身心特征技能,它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所表现出来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具体体现在个体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上或完成现实任务的质量和水平上。
2. 教师实践能力
近年来,有关教师实践能力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针对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维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学者依据Sternberg早期的三维智力理论,提出实践能力是一种包括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以及选择环境等三种相互作用的能力[3];也有学者从一般、专业、情境、动机维度提出了实践能力的结构要素[4],认为感知信息、交流信息、知识建构、人际沟通及机体运动构成了人的一般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与专项技能则是专业实践能力的体现,个体对事物的分析力、策划力、执行力则是情境实践能力,人的兴趣、成就动机及压力则是实践动机的因素。那么,教师的实践能力应该有哪些呢?有学者把教师的实践能力概括为专业知识、专业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的或者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5];有的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将教师实践能力划分为基本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6]。
我们认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内涵应由外在和内在两方面的能力要素构成。外在能力要素包括思维、技能、行为、心态和内化,思维更多地指向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技能更多地指向教学技术、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行为主要指向实践行动行为;心态指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实践心态;内化即实践内化,是实践能力的升华过程。内在能力要素包括兴趣、理解、策划、执行、表达,兴趣是具有先导性的因素,理解是将未知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逻辑同人所固有的认识相统一的过程,策划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创造行为,执行则是把想法变成行动、行动变成结果的能力,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人们通常都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思想,陈述事物,也是教师职业必备的特质。
3.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教育硕士是未来高层次的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形成最终是走向卓越教师。早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7]是其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将集中体现在教师的实践能力上。对于教育硕士而言,教师职业是其培养目标,教师的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育硕士所需的实践能力。成为未来教师的教育硕士培养,其实践能力要求也应与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相一致。在教育硕士培养上,其内外在诸要素中,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体实践能力的变化。无论是外在的思维、技能、行为、心态和内化,或是内在的兴趣、理解、策划、执行和表达,都会在教育硕士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反映出来。总之,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的形成依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知识文化熏染、思维技能训练以及职业道德修炼的结果。
(二)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结构
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朝着卓越教师或卓越教育管理者的方向发展,培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灵魂、有思想、有独到见解的卓越教师。所以,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依据《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及《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2021版)》,结合上述教师实践能力的构成及要素分析,围绕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要求,从学科知识、专业素养、教育实践三个维度建构了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结构图,如图1所示。
学科知识是基础;专业素养是驾驭专业知识、运用知识育人及自我完善的基本修养及能力,也是专业实践能力形成的基础;教育实践是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各个实践环节活动的总称,是践行立德树人、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实践行动,是教师实践能力形成或践行的过程。
1. 学科知识
一般情况下,学科知识多指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这里既指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还指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知识。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体系结构掌握的基础上,着重点应落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上。如对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的深入挖掘,对学科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了解和分析研判,能够析出学科知识对学生素养发展的价值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性的跨学科整合的知识已成为教育硕士必备的学科知识。要通过多通道、多场景习得广泛的跨学科知识,丰富其知识结构,在各种教学实践场景中增强对学科知识的运用以及对技能、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的形成。其目的是教学中能够高效地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科思维、培育核心素养、教会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创造价值,服务人类。
2. 专业素养
教育硕士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专业发展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是教育专业素养的理论基础,根据教师职业标准,教师除了掌握教育基本原理、教学基本理论、学习心理规律、学科教学方法、师风师德等之外,更重要的是将其恰当地运用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上,即从“怎么教”有机衔接到“教什么”;教育能力素养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保障,具体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等;专业发展素养是教育硕士走向工作岗位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自我规划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育研究素养更多地强调教育硕士应具有研究意识和反思能力,总结反思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创造性、创新性地解决各种教育问题,有意识地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收集积累过程性的资料并展开分析研究。需要强调的是,具备自觉敏锐的研究意识和反思批判能力是教育硕士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最重要的特征,在教育研究中提升教育硕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3. 教育实践
针对教育硕士而言,教育实践指向的是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一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教育硕士在教书育人、教学设计、学习分析、反思发展、教学智慧和数字化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强化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是开展高效教学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度的重要尺度。教学技能是教学实践能力的核心,教学的目的是要赋予学生认知世界的本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和体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和个体独特性,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模仿但不能替代。当教师教学技能达到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熟练程度时,学生的学习也将会顺其自然地发生,高效教学便就此产生。在此情形下,教师的精力将更多地用于风格化、创新性的教学教法和课件设计研究中。教学实践环节对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各环节包含着更深层的内涵,如对实践活动的学习分析、研究和反思,要开展的实践活动是有理论深度的、浸润着理论思考的实践[9]。此外,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教育实践需要关注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促使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让教学形态正在走向虚实融合、远程协同、多元交互等教学形式,需要教育硕士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三、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与实践探索
(一)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之一。实践教学是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亦是提高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得到了许多高校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在CNKI上搜索关键词为“教师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等的相关论文进行研究后发现,目前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割裂。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受狭隘的经验性实践观的影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轻视了专门的如何教的知识、如何教的学理。教育实践课程是有教育理论准备的或有教育理论到场的教育行动,使得理论实践化和实践理论化。部分培养院校和导师对于教育硕士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认识模糊,大多仍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重心仍在研究能力上,而疏忽了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10]。(2)教育实践的时间难以保证、形式单一。概览各高校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校外实践的时间与本科生没有明显的区别,甚至大多呈现出“校外实习、应聘求职、论文撰写”三合一的情形,实践教学的时长难以得到保证。实习时间短,实习生对教育教学所必需的教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尚未完全具备,还不能胜任教学工作[11]。(3)教育實习缺乏有效指导。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严格意义上应该由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完成,但现状是高校导师多关注了校内见习训练,对于在实习学校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难以切中要害[12];实践导师由于种种因素对于实习生指导也是有心而无力,甚至于有些实践导师把实习生当作一般教师使用而给不了必要的指导[13]的情形也时有发生。(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方面,评价指标不够精细,缺乏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无法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的作用[14];另一方面,组织管理松散,缺乏全程化监督。实习学校缺乏完善的实习生管理制度,实习组织机构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15],进而导致教育硕士实习期间成为无人管的“孤儿”。(5)实践基地稳定性差,反馈沟通不畅。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较为流行的有US(高校—中小学)和UGS(高校—政府—中小学)模式[16]。但是,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虽然与实践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于经费不足、沟通不畅等原因,以致合作单位稳定性不高,校外导师责任心不强[17]。高校和实习单位忽视或难以满足来自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需求,校内外导师间沟通与交流渠道不畅,双导师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交互指导。
(二)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之案例教学——连接理论与实践
案例教学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非常适合师范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有过一定教育演习见习训练和理论素养的教育硕士尤其适用。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教学中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成功和失败的教学经验案例,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教学结论或教学原理,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在具体的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案例教学能够实现教学相长,能还原真实教学问题,能够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18]。通过对24所培养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尽管培养高校对于案例教学运用差强人意,但运用意识较强,有些院校也在尝试开设专门的案例课程、建立案例库或编写出版案例教材[17]。一些学校采用了研究生(素材收集)+导师(主导创作)+校外专家(指导)“三位一体”的案例开发模式,使得师生共同参与案例开发,提高参与度,深化对于案例的了解。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破解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问题,应将案例教学贯彻于整个教学实践全过程中。
案例教学作为连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可以很好地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缺口。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学习模仿并借鉴如何教的方法策略。
1. 案例准备
能否提供丰富的有针对性、现实性、争鸣性和适用性的教学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与价值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教学案例的选择,在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根据培养对象的实践需求及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应的优质案例作为教学资源,让培养对象从中汲取营养,吸引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学习中来[19]。(2)现实性。案例的选取与培养对象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要能够紧密结合,既要与当下现实的教学贴近,还要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从而能够吸引培养对象参与讨论和学习。(3)争鸣性。带有争鸣色彩的案例可以让培养对象更好地辨别优劣,去发现案例中的个性色彩与不认同的地方,自觉参与案例的反思与探讨。(4)适用性。所选案例必须满足和适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案例可以是积极正面的,也可以是消极负面的,用作正反面教材来学习。总之,要适用于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实施流程
以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究”为例。(1)分析案例。由教师提供研究案例,引导教育硕士进行案例分析,话题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或是对教学过程环节及步骤的探究,或是结合自己的实习教学经历分析探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效果等。(2)讨论交流。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采用4~5人分组制,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3)总结评述。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和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作归纳总结,并通过反思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4)归纳入库。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乏新的思想和观点,及时将新思想和理念融入已有案例中,对案例进行二次创新,进一步丰富案例资源并归纳入库。
3. 支撑手段
学校自建的教育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为各学科的教育硕士提供优质的教学案例支撑。同时,借助课堂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优秀案例上传至课堂派班级空间,选择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专递课堂中的优秀案例作为教学案例,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案例教学研讨。
(三)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之技能赛事——提升专业实践水平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而各种专业的技能比赛,正是将所学知识化作技能的实践过程。因此,在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上,要多鼓励、引导、支持教育硕士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一方面,在参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在参赛过程中,与兄弟院校同行的切磋交流,能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教学技能大赛参赛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教育硕士和一线教师,无疑是十分珍贵的课外教学资源[20]。通过让学生参与大型赛事,在学生与学生、导师与导师、高校与高校的溝通交流中改进实践教学,助力学生成长为卓越教师。通过参赛我们发现:以学以致用的实践来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方法设计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以及提升数字化资源创作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在教学技能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在专业知识掌握和专业技能运用上与现实教学仍有差距,便于我们更加客观地发现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
(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之优课设计——增强教学设计技能
优课是每个走上讲台的教师所毕生追求的目标,优课没有恒定的标准,是一节永远在不断完善的课程。对于一个即将走上讲台的未来教师,设计优课、实践优课将是永恒的追求。因此,我们必须一开始就要从这个目标做起。倡导每个教育硕士在校期间,按照优课标准进行优课设计训练。“优课”不仅仅指设计好课,更强调上好课,要求教育硕士具备对跨学科知识、资源、方法等进行联系思考的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行专项训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对教育硕士而言,未来的工作目标就是走向教学工作岗位,完成一份“优课”是对实践结果的检验,亦对未来职业起到了示范借鉴的作用。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王牌课程,是教师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提升能力兴趣的重要途径。对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课设计,因此,在培养环节中强调了“一生一优课”的达成。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中,授课教师将课程目标定位为设计并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并以此为目标引导培养对象做好自己设计的“优课”,具体流程包括:教学设计—说课—讲课—教学反思—试卷命制—竞赛拓展。其间,优课的形成还包括以下环节:分组定题—组内拼课—组间拼课—改进完善—现场PK。任课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点评,校外导师提供建议评价。正因为强化了优课设计的训练,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才会在各类比赛中接连取得好成绩,毕业生亦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之教育实习——助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教育实习是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环节,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练习技能、教师素质养成、职业精神造就等都要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目的是朝向卓越教师、卓越教育管理者的目标来培养。教育实习将教育硕士放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使得其将课堂中的所学、所想、所思在真实教育环境中得到实施,从而改变其对于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认知,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其教育教学更“接地气”。对于教育硕士来说,虽然有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功底,但教学实践经验缺乏。特别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亟须实习学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愿意指导的教师做指导教师,发挥经典“传帮带”的作用,指导教育硕士的实践训练,使其在不断的反思建构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1. 演习阶段
即校内实习实训期,大致两年时间。在此期间,要求其必须习得一定的教师素养及能力。借助学院课程平台、案例库资源平台、微格教学实训平台,打好实习实践基本功。
2. 见习阶段
即进入实习学校大致1~2周时间。在此期间,要了解熟悉实习班级,跟班听课(通常每天不少于4课时);在校外导师指导下,钻研教材,搜集资源,制作课件,编写教案并试教,协助指导教师尝试批改作业、辅助班级管理等。
3. 实习阶段
时间大致在10~12周。在此期间,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课堂讲授、班级管理等任务。实习授课时数每周不少于规定课时,听课每天不少于2课时,课后讲评每周不少于3次;公开教学活动不少于2次,参加市区级、校级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实习班主任期间完成3次以上家访,对接3名以上班级学生谈心、谈话,组织2次以上班集体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
4. 研习阶段
指实习总结与教育调查研究,时间大致为2周。在此期间,要完成1份实习总结报告和1份教育调查报告。总之,教育实习环节是全面检验学习成效、历练教育教学本领、锻炼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形成的十分重要的阶段。教育实习的每个环节、步骤和细节都对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对教育实习的各个细枝末节都要重视。
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上述几方面的路径举措,都充分发挥了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特性,以实现思维的突破和教学素养的提升。针对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课程结构体系中做到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间的有机结合,培养方式上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培养中不仅要有“怎么教”的技能,更要有“教什么”的研究能力,以应对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割裂的问题。
第二,创新创建开放式教育课程和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采用4+1/2+1+1/2模式,即先在专业院系学习4年学科专业课程及开放式教育课程,接着强化提升学习半年的教育课程,参加1年的教育实习实践,再用一个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及教育实践总结,以应对教育实践时间难以保证、形式单一等问题。
第三,优化校内外一体化开放式培养模式,发挥好地方中小学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中的优势作用,形成校内外一体化开放式培养的有效机制及校外保障体系,以应对教育实习缺乏有效指导、实践基地稳定性差、反馈沟通不畅等问题。
第四,改进完善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考核评价体系,以过程性数据资料评价、结果评价及同行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全面反映实践成果。
五、结 语
教育硕士作为未来国家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教育硕士的培养已成为国家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渠道。为培养符合创新型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师资要求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已是标配,教育情怀深厚、师德师风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是其具体体现。因此,正确认识教育硕士培养的能力要求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须思考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 [EB/OL].(2018-10-10)[2023-04-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2] 张斌贤,李子江,翟东升.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1-4.
[3] 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8):99-103.
[4]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5.
[5] 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33(2):95-102.
[6] 胡卫平,张睆.教師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139-14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9) [2023-04-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408/t20140819_174307.html.
[8]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卓越教师教学能力标准(2021版)[EB/OL].(2021-12-18) [2023-04-18].https://teacherstandards.cn/teacherstandards/.
[9] 施莉.教育实习中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25-28.
[10] 吴晓威,曹雷,王兴铭,陈旭远.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103-106.
[11] 黄福艳.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结构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137-140.
[12] 段作章.“四习一体”: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想[J].现代教育科学,2013(7):103-107.
[13] 赵蒙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23-29.
[14] 李虹,德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9):100-103.
[15] 李红.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6):39-40.
[16] 孙玉红,李广,程媛.地方高校培养师范生的联动优集机制(UGS)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91-93.
[17] 周险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基于二十四所培养高校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36-40.
[18] 王洪生.案例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与实践[J].山东教育,2021(39):57-59.
[19] 田山俊,孙慧佳.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教育硕士教学方式改革摭谈[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1-64.
[20] 侯小华.技能大赛促进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大学教育,2021(9):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