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良图,终老天涯

2024-04-09陈媛

美与时代·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耶律楚材

摘  要:耶律楚材是蒙元政权中第一个大力创作汉文诗歌的少数民族诗人。公元1219年至1227年,耶律楚材扈从成吉思汗西征,这使他对西域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有着广而深的体会。耶律楚材戎马倥偬之余不废翰墨,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主要内容为风土诗、军旅诗和感怀诗,语言明白晓畅,风格自然质朴、雄浑刚健。

关键词:耶律楚材;风土诗;军旅诗;感怀诗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又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1],著有《湛然居士文集》《西游录》。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攻破燕京,听说辽室近族耶律楚材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儒释老及医卜之说,便召为槫属,称之为“吾图撒合里”。第二年,耶律楚材扈从西征,足迹遍布阴山、金山、蒲华城、寻思干城、阿里马城、斡脱罗儿城、瓜沙二洲等地。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崩于灵州。该年冬天,耶律楚材奉召奔赴燕京搜索经籍,至此耶律楚材的西征岁月结束。西域幅员辽阔,粗犷的山川之美与异域的民俗风情无不震撼人心,耶律楚材成就最高的西域诗就是创作于这八年之间。《湛然居士文集》776篇作品中有718首诗歌,其中137首为西域诗,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其西域诗行文自然,真情流露,毫无造作之感,是耶律楚材诗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一、西行万里亦良图——风土诗

(一)良图之风景

不同于鲍照“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2]506、高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2]41中边塞的落叶萧萧、荒凉苦寒,也不同于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46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30的奇情逸兴壮思飞,耶律楚材笔下的风景诗发自内心的热爱,山川之美自然流于笔端。

公元1219年,蒙古大军行至金山脚下,盛夏八月,金山却是白雪皑皑。楚材写下《过金山用人韵》:

雪压山峯八月寒,羊肠樵路曲盘盘。

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

山腹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干。

光风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3]7

金山,即今阿尔泰山。时值盛夏八月,金山雪凝冰积,大军凿冰樵路。溪流不顾冰雪严寒,自相争流。从山巅向下望,半山腰的云海林海若浮若现,清脆岚润。行军艰苦依然不减雅兴,佳作迭出。

《过金山和人韵三绝》中运用“翠霞”“野猿”“萝月”“翠屏”“水晶球”等意象,动静结合,从不同侧面全方位描写金山的清新秀丽。其中“金山万壑鬬声清,山气空蒙弄晚晴”[3]147一句颇有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般清逸明秀的意蕴美。

相比于金山的秀美,阴山雄奇之外更添艰险。“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3]21,其行进之难不亚于行蜀道之难。“阴山”指今天的天山,横亘在新疆与中亚细亚之间,山中人迹罕至,萧索的小路几乎笔直通上天空,长于攀援的猿猱和长于飞翔的鸿鹄尚且不能过,何况是行走在陆地上的血肉之躯。诗人更在细节处用心,“驰霜蹄”是实,“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3]22是虚,虚实结合,战士们西征途中的艰辛跃然纸上。

诗人在悲叹之余不得不为阴山横空千里、万古常在的气魄感染折服,写诗赞道:

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3]23

该诗用白描手法写出阴山吞吐日月的壮观景象,用字精炼,笔力刚健。另外联系作诗背景可知,伴随在成吉思汗左右的耶律楚材,与丘处机都是大汉特意征召而来,此诗中的颂圣意味就不难理解了。诗中“江左名山”象征偏安一隅的南宋,横空千里雄西域的不仅仅是阴山,还暗指蒙古王朝。

除了表现西域雄山的壮美,耶律楚材在河中地区写了多組清新活波的佳作。用组诗描绘西域风光,实前代所少见,对研究西域的地理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河中、寻思干城,是中亚两河流域的重镇,位于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境内。此处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蒙古大军占领河中后,耶律楚材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并游历了周边的蒲华、苦盏、八普等城镇。这些组诗一改传统边塞诗的萧瑟荒凉,风格明朗轻快。《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其二云:“花林啜茗添幽兴,绿亩观耕称野情。”[3]95

二月末三月初,春意刚至,溪边丹杏悄然花开,默默含笑。诗人应朋友之邀,信马寻花。行至溪畔,恰逢七八瓣杏花飘落在水面上,围墙里初开的桃花梨花探头探脑地打量着外面的春色。下马置案备茶,啜饮茶香,一川芳草,满城暖意,好不惬意。向远望去,有几只大雁归来。低头自思量,此次西行已久,不知何日是归期。彼时天兵凯旋而归,天下太平,在向阳的南亩地,自己亲自耕耘,那该是怎样的好景致啊。在诗人的笔下,河中春色生机盎然,热闹非凡,别样的清新可爱。

其他几组诗如《河中游西园四首》《河中春游有感五首》也是描写河中景致,诗人赋予草木莺燕人性,在大自然中,人和动植物其乐融融地相处。“衔泥紫燕先迎客,偷蕊黄蜂远趁人”[3]99,河中地区的小动物貌似都通灵性,调皮的与游人玩闹。“幽禽有意如留客,野卉多情解笑人”[3]99,该诗句中的动植物如其主人一般天真烂漫、热情好客。

(二)良图之风物

西域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而盛产瓜果。从张骞出使西域起,陆续有异域特产传入中原,如葡萄、苜蓿等。耶律楚材久居河中,得以品尝丰富的美食,并且不遗余力地赞美此地物产丰饶,这些作品历来为人所称道。例如《西域河中十咏》:

其三

寂寞河中府,遐荒僻一隅。葡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酿春无输课,耕田不纳租。西行万余里,谁谓乃良图。

其十

寂寞河中府,遗民自足粮。黄橙调蜜煎,白饼糁糖霜。漱旱河为雨,无衣垄种羊。一从西到此,更不忆吾乡。[3]113

西域盛产葡萄,常以葡萄制酒。杷榄即巴达木,其桃仁清香可口,杷榄花开在冬季,颜色如杏花般淡雅。馬乳、牛酥是游牧民族的美食,前者能养血润燥,清热止渴;后者从牛奶中提炼,润肠养身。他乡人初来乍到之时很难接受这些美食,唯独楚材能解其中滋味。除了美食,楚材诗中还描写了许多日常物品,如麻笺、苇笔、笛子、木琴等,以及西域用风动机轴磨麦、悬杵以舂新米的家庭劳动。

值得一提的是“垄种羊”。《史记》称有一种羊羔从地里生长出来,肚脐与土地相连,剪断肚脐后羊羔则即刻死去。西域干旱少雨,多用河水灌溉,这首诗指出了河中与中原农业灌溉的不同,也证明了以往典籍中“地生羊”实乃谬论,而“垄种羊”即为今天所说的棉花。

河中地区富饶的物产让诗人不禁感叹“天涯获此乐,终老又何如”[3]113,这些风物诗具有浓郁的异域风味,耶律楚材还有很多此类作品,如“玛瑙瓶中簪乱锦,琉璃锺里泛流霞”[3]92写西域异物;“春薤旋浇浓鹿尾,腊糟微浸软驼蹄”[3]92写美食作法。这些诗作拓宽了以往边塞诗的题材范围,使读者大开眼界,这是楚材超越前人的地方。

(三)良图之风情

如果不是与生俱来的豪放洒脱,如果不是眼界开阔、胸襟博大,心中绝无种族优劣之分,耶律楚材笔下的西域风情诗就不会那么打动人心。西域一直是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丝绸之路又经此地,商贸往来加速民族融合,物产得以交换,音乐和风俗文化得以互相学习交流,因此才有“忙唤贤姬寻器皿,便呼辽客奏筝秦。葡萄架底葡萄酒,杷榄花前杷榄仁”[3]91此般物美情美欢畅的宴饮。

耶律楚材从不同角度来展示西域特有的民俗风情,绘制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人情画卷。写衣则“屈眴轻衫裁鸭绿”[3]236;写食则“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韮黄”[3]135;写住则“主人欢喜铺毛毯”[3]134;写行则“不须赊酒饮,随分有驴骑”[3]97;写农耕“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粳”[3]118;写经济“食饭秤斤卖,金银用麦分”[3]118;写文化“麻笺聊写字,苇笔亦供吟。伞柄学钻笛,宫门自斲琴”[3]118;写娱乐“歌姝窈窕髯遮口,舞妓轻盈眼放光”[3]236。

如此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当然有诗人才思敏捷、笔灿莲花的功劳,更得益于西域好客、淳朴的人情美。“主人开宴醉华胥,一派丝篁沸九衢”[3]92。再看《赠蒲察元帅七首·其五》:

筵前且尽主人心,明烛厌厌饮夜深。

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妓拨胡琴。

轻分茶浪飞香雪,旋擘橙杯破软金。

五夜欢心犹未已,从教斜月下疎林。[3]92

首联写蒲察元帅款待诗人,畅叙酣饮至夜深尚且不够尽兴。颔联写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艺人互相学习、切磋技艺,可见民族文化交融之深。颈联则是西域富饶物产的再现,茶茗、黄橙、琉璃杯觥筹交错。尾联呼应首联,热情的主人、异彩纷呈的宴会、尤其是看到不同民族毫无芥蒂地在一起学习交流生活,诗人倍感欣慰。

耶律楚材赠与蒲察元帅的诗有11首,那么蒲察元帅是何许人也?一说为蒲察七斤,一说为耶律阿海。蒲察是女真族的一个大姓,蒲察七斤也确有其人,公元1215年投降蒙古,后随太祖西征。耶律阿海是成吉思汗十九个“班朱尼特”之一,平定蒙古草原之前就已经跟随太祖。因为总是劝谏太祖少生杀戮,成吉思汗便取了“菩萨”的绰号给耶律阿海,菩萨元帅也即“蒲察元帅”。而刘晓《〈湛然居士文集〉中“蒲察元帅”小考》一文从蒲察七斤与耶律阿海镇守地、官职头衔等处分析认为“蒲察元帅”是蒲察七斤[4]。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从这组诗可以看出蒲察元帅有良好的汉文素养,以及在蒲华城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之密切。

风景诗多以大山、河川、田园风光入诗,格调苍凉雄奇;风物诗细致地描绘西域富饶的物产,温纯明丽;风情诗以淳朴的民情、充满异域风情的乡土风俗为题材,给予前两类诗以鲜活流动的生命力,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浑然天成。三者互为补充,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自然结合,不事雕琢。一副祥和欢乐的“西行万里亦良图”呼之欲出。风土诗是耶律楚材西域诗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类,楚材不同于以往诗人,能以主人翁的心态近距离地观察西域的一草一木,消除了心理方面对西域的排斥感,保留了异域风情带来的新奇感受,使其西域诗具有别样风情。

二、马驼残梦过寒塘——军旅诗

(一)歌颂军功、华夷统一

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金朝危在旦夕,燕京物资困乏,耶律楚材经历着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困顿和煎熬,于是在万松门下潜心学佛,法号为“湛然居士”,“杜绝人迹,屏斥家务,虽祁寒大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餐者几三年”[3]191。楚材终其一生都在为弘扬佛教宗旨而努力,然正如王国维所评:“公虽洞达佛理,而其性格实与儒家近,其毅然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古之士大夫学佛者,绝未见有此种气象。”[3]375

耶律楚材出身于世代受汉文化熏陶的契丹贵族家庭里,楚材之父耶律履博学多识,精通汉字、女真字及契丹大小字,熟读儒家经典,洞究阴阳方伎、历象推步,被章宗赞为“醇儒”。自小熟读四书五经的耶律楚材处处带着儒家思想的烙印。耶律楚材在《贫乐菴记》中提出:“吾君尧舜之君,吾民尧舜之民,此其志也。使一夫一妇不被尧舜之泽者,君子耻诸。”[3]196可见耶律楚材怀着“致君尧舜、为天下匠”的美好愿望,走投无路时投身佛门,独善其身。而当成吉思汗征召时,耶律楚材就重拾往日梦想,时时进说孔教兼济天下去了。

在《湛然居士文集》中,耶律楚材详细介绍西征缘由:“洪恩浃四海,圣训宜书绅。逆取乃顺守,皇威辅深仁”[3]1,只因“贪饕致天罚,长吏求良循。河表背盟约,羽檄飞边尘”[3]1。花剌子模残杀成吉思汗派去的商队及使者,故而“圣驾亲徂征,将安亿兆人”[3]1,自己一介儒臣“湛然陪扈从,书剑犹随身”[3]1。

写诗赞扬蒙古军队骁勇善战军纪严明,作战令敌人闻风丧胆如“兵行从纪律,敌溃自奔忙”[3]2;表现百姓欢迎盛况如“黎民欢仰德,万国喜观光”[3]2。他的终极理想是四海归王。试看《过阎居河四首》之一:

一圣龙飞德足称,其亡凛率涉春冰。

千山风烈来从虎,万里云垂看举鹏。

尧舜徽献無阅失,良平妙算足依凭。

华夷混一非多月,浮海长样未可乘。[3]102

以“圣龙”“虎”“鹏”等意象赞美蒙古君王气吞万里的壮势,希望君明臣贤共同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终有一天会实现天下安定、华夷混一的美好夙愿。

耶律楚材怀着济世安民的宏图伟志归入蒙古,扈从西征的历程中,楚材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神武英姿和蒙古骑兵的所向披靡有着深切感受,大军挥鞭西进一寸寸将广袤的土地囊入版图,楚材也不禁热血沸腾,“骚人羞对阴山月,壮岁星星发如雪。穹庐展转清不眠,霜匣闲杀锟铻铁”[3]24。诗人按捺不住的心情让人联想到初唐杨炯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25,书生投笔从戎,壮志豪情不输武将。

(二)行军艰难、战争苦难

马驼残梦过寒塘,低转银河夜已央。

雁迹印开沙岸月,马蹄踏破板桥霜。[3]124

这几句诗出自《早行》,寒霜侵夜,萝月高悬,士兵们睡眼惺忪,大军就要出发,没几时,战马驮着主人的几缕残梦已度过寒塘,早行情景宛然在目。“马驼残梦过寒塘”一句写得分外传神,马儿如何驼载几缕残梦?形象生动地写出战士们出征在外的艰苦,看似无理,细读又回味无穷。

行军的艰苦不止于此,边疆苦寒之地,战士们要经受“西风冷彻征衣铁”[3]21之苦,常年行兵在外,最煎熬的莫过于思乡之苦,这是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千古兴亡同一梦,梦中多少未归人”[3]149。

成吉思汗每次出征前,必会召见楚材,令其占卜吉凶。当大军驻驿在东印度铁门关时,印度河边出现一只鹿形马尾、绿色的独角兽,耶律楚材称之为“角端”,他上奏成吉思汗,言此兽“日行一万八千里,能解四方话语,是恶杀的象征。大约是上天派遣它来儆告大汗,希望您秉从天意,宽宥此地数国人民的性命,以保佑陛下万寿无疆”[3]323,成吉思汗就此班师。

其实世上哪有那么多灵验的占卜术,不过是善于搜集情报、准确判断罢了。楚材此时位卑而言轻,只能通过神秘莫测之物委婉劝谏成吉思汗少生杀戮,收敛贪暴。其爱护人民的儒臣之心可见一斑。

三、消魂一方诗一章——感怀诗

(一)乡关之思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耶律楚材出生于燕京,父亲耶律履在楚材三岁时便已辞世,母亲杨氏,为名士杨昙之女,只手抚养楚材长大成人。西行数年,诗人每每想起家中慈母不禁潸然泪下,“可怜游子投营晚,正是孀亲倚户时”[3]32。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孩儿成人,晚年本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却是“骨肉星分天一涯”[3]133。故乡渐远,乡音渐稀,不改变的永远是做母亲的心,“囊中昆仲亲书帖,箧内萱堂手制衣”[3]31。对母亲的思念无法排遣,“欲附一书无处寄,愁边空咏满囊诗”[3]133。母亲独自寡居,常以弹琴吟诗为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因为上了年纪时常会忘记琴谱,园子里的菊花也没有往年开的热闹。不知道何时是归期,只好把一囊囊的诗篇与思念,随风飘散到故乡。“异域风光恰如故,一消魂处一篇诗”[3]32,如丝如缕的思念之情不断啃噬着诗人的内心,让人读来沉痛至极。

与对亲人的思念相伴而来的是对思乡之情,每逢佳节更蚀人心。公元1222年,诗人作《西域元日》:

凌晨随分备樽罍,辟疫屠苏饮一桮。

迂叟不令书郁垒,痴儿刚要画钟馗。

新愁又逐东风至,旧信难随春日来。

又向边城添一岁,天涯飘泊几时回。[3]125

大年初一凌晨时分,依照旧例,要备樽罍饮用辟瘟疫的屠苏酒。迂叟即司马光,钟馗是驱鬼镇宅的神仙,到处都是一派新年的气象,唯独诗人满腔郁垒无处书。归期未知,年年岁岁思亲思乡之情愈来愈浓。中国诗人自古以来的乡关之思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壮志难酬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溘然长逝,耶律楚材随蒙古大军从西夏返回蒙古。此时距耶律楚材归顺蒙古奉诏北上已将近十个年头。归途中经过旧地,十年往事一一涌上心头。当初抱着“济苍生为己任”[3]8的理想来到漠北军帐,现实却不尽如意。成吉思汗忙于开疆拓土征服各国,无暇思考如何治理庞大的帝国。因此西征时耶律楚材更多地被当做是一名占卜师,而不是治国能臣。这不免使诗人产生“我惭才略非良器,封禅书成不敢言”[3]60深深的心理挫败感。回首十年军旅生涯,耶律楚材心情极为复杂,在诗集里多次谈到“西域风尘汗漫游,十年辜负旧渔舟”[3]60“回首亲朋半土丘,嗟予十稔浪西游”[3]63“狐死曾闻尚首丘,悲予去国十年游”[3]63“牢落十年扈御营,瑶琴忘尽水仙声”[3]29“信断江南望驿尘,十年辜负岭头春”[3]152。

十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壮志未酬不如操起一叶渔舟,白白辜负了时光。西域的风土人情曾一度使耶律楚材为之着迷,之所以产生这般感慨,是因为“君子云亡真我恨,斯文将丧是吾忧”[3]63。诗人怀着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希望尽己所能,引导统治者放弃野蛮的掠夺方式,转而接受中原先进的汉文化。不能说耶律楚材对于出仕蒙元政权这件事情感到后悔,但是壮志难酬,字里行间总是弥漫着一股悠悠不绝的倦游思归情绪。楚材诗中经常有菊花、东篱等意象出现,如“松菊尚存归未得,湛然真个太憨生”[3]154。耶律楚材由衷地赞美菊花的高洁品性,希望日后能像陶渊明一样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西征扈从过龙庭,悮得东州浪播名。

琴阮因缘真有味,诗书事业拙谋生。

咄嗟兴废悲三叹,倏忽荣枯梦一惊。

何日解官归旧隐,满园松菊小庵清。[3]62

戎马半生,博得一纸空名,宠辱心酸也都只是一场梦。何时才能解官归隐,像陶渊明一样日日与几亩小松菊为伴?这并不是耶律楚材一时冲动,也并不与他心系天下的儒者情怀相违背,其原因恐怕与耶律楚材早期不得重用,又时常受一些鹓鶵、鼹鼠之辈的排挤有关系。一方面为蒙古百万天兵的骁勇善战所折服,渴望华夷统一天下安定,力挽“道之将丧”的颓势。另一方面感叹宦海生涯之艰辛,郁郁不得志,“君泽民本不难,言轻无用愧偷安,十年潦倒功何在”[3]61。不如解甲归田,琴书不离左右,这也是耶律楚材情感中矛盾纠结的地方。

四、结语

耶律楚材不仅是开国功臣,也是蒙元建立政权之初一枝独秀的诗人。耶律楚材的诗歌之所以在千年之后依然打动人心,就诗人自身而言,终身为“致君济民、华夷一混”的理想而奋斗不息,在他身上儒释道三种思想并存,契丹、蒙、汉文化兼收并蓄,这些优秀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并学习。就诗人的作品而言,感情真挚,朴素自然,较少用典,语言明白晓畅,格调苍凉雄奇。辞意太尽以至于损害诗歌的韵味是其不足。“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虽时时出入内典,而大旨必归于风教”[3]382,确为的评。

扈从西征使诗人积累了丰富的西域生活体验,见前人所未见。岑参等前代边塞诗人到西域是为保家卫国、夺取功名。耶律楚材已是成吉思汗的近臣,故而少了些建功立业的急迫,能心平气和地与西域人民交往,更能容易从平凡生活领略西域的别样风情,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蒙古王朝此时正处于上升期,疆土不断扩张,耶律楚材有幸参与到这震撼人心的历程中。受朝气蓬勃的时代风气感染,耶律楚材笔耕不辍,形成清雄劲键的诗歌风格。

在最为人所称道的风土诗中,诗人能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新奇敏锐的眼光由衷地赞美西域的风景风物风情,上继汉唐边塞诗人的优良传统,又自成境界,弥补了历代西域诗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对开启元朝新一代西域边塞诗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3455.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刘晓.《湛然居士文集》中“蒲察元帅”小考[J].中国史研究,2002(1):70.

作者简介:陈媛,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耶律楚材
不做别人舌头下的奴隶
“不识抬举”的耶律楚材
“不识抬举”的耶律楚材
爱书者无忧
耶律楚材为中书令诸问题之探讨
一副对联保全了一座古刹
试论耶律楚材“以儒治国”的贡献
耶律楚材经济思想浅议
耶律楚材治盗
论耶律楚材家族文学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