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特征、价值与提升对策

2024-04-09韩慧董文静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党的领导

韩慧 董文静

摘要: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能力、威力和效力的总和,它呈现出整体性与多维性有机统一、静态性与动态性有机统一、互动性与合法性有机统一、正向性与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主旨要义,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动力引擎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新时代,夯实与规范党的领导权,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素养,打造现代化的领导文化,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1-0034-0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系统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和最强保障。新征程上,为了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党对制度建设的全面领导,重视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由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制度问题的根本性、全局性而决定与衍生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特指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法律和制度框架内依托领导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行领导的能力、威力与效力的总和,在理论与实践上呈现出四个维度的鲜明特征。

(一)构成维度的整体性与多维性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一个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为依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对象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追求的宏观性与全局性概念。社会结构分化背景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科学统一的价值导向和美好远大的理想追求,才有足够能力与权威领导中国人民继续坚持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从而最终实现几代人孜孜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梦想。总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载体唯一且呈现出宏观性、对象关涉全局且呈现出战略性、目标长远且呈现出理想性,是一个整体性特征鲜明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绝非是单一能力、单一线条的展现,而是一个在整体性框架内由多元能力彼此共存、相互作用且错综复杂地交织起来的有机系统,是一个内涵丰富、构成多元的立体化体系。从领导科学理论出发,以制度建设为分析点,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可以分为制度思想的导向力、制度设计的决策力、制度执行的推进力、制度监督的掌控力、制度评估的指导力、制度发展的前瞻力等;从手段方式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愿景引领力、价值指引力、战略统帅力、社会号召力和法治保障力等;根据领导权性质,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有强制性的硬力量和无形的软力量之分,等等。总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一个多维力量共同交织并相互协调、同时发力并相互促进的合力系统,呈现出鲜明的多维性。

(二)系统维度的静态性与动态性有机统一

“领导力既是静态的特质,更是动态的行为”。[2]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既在静态上呈现为能力、威力和效力的“三位一体”格局,又在动态上落实为历史中制度领导力形成、发展与创新和现实中制度领导力运行與发挥作用的过程,呈现出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的特征。从内涵本质上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呈现为“力”的静态结构,而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不同环节落实为不同类型的“力”,在整体上落实为能力、威力和效力的综合状态。其中,能力意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本领与技能,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运行与发挥作用的依据,是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关键抓手;威力意指中国共产党依靠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政党权威和制度权威而对制度建设的相关主体与事务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威慑力,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强大保障;效力意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结果与效能,主要通过制度文本的科学性、制度体系的完善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制度监督的全面性、制度评估的及时性等来体现。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动态性主要是由历史维度的发展性和现实维度的过程性来体现的。一方面,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形成发展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与实践之中,主要历经四个阶段:革命战争中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威确立与革命胜利而不断萌芽与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因执政权的获得与国家制度的建构成绩而逐步夯实阶段、改革开放后因领导方式优化与国家制度完善而得到提升阶段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因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和创新国家治理体系而得以跃升和成熟阶段,体现出传承性、发展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并不是一个单纯抽象、思辨的概念,而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依托领导权和领导制度,依靠领导能力与制度权威对制度建设的相关主体与事务产生影响力与威力,并最终落实为领导效力的过程(见图1),体现出过程性、实践性与互动性。

(三)过程维度的互动性与合法性有机统一

从运行逻辑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制度与环境等多元变量交互作用而产出的结果,它在运行与作用发挥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互动性。首先,中国共产党与制度建设相关主体的互动性。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运行与作用发挥并不是单向领导的过程,而是一个领导主体与领导客体首尾呼应、双向互塑的过程,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依托领导权和公信力施加领导,又落实为制度建设的相关主体基于自身认知而影响领导、基于心理认同而接受领导。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过程与环境的互动性。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运行既存在环境影响与塑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面,也存在中国共产党改造、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再次,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与领导权的互动性。“没有领导权力就难以实现领导力,但是仅仅有领导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领导力。”[3]领导权为领导力提供前提基础和动力源泉,而领导力为领导权的巩固升华提供丰富养料和有力保障,两者交融互动、共同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在运行与作用发挥过程中,内涵“合法性”“正当性”的意蕴与诉求。这里的合法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运行与作用发挥不是随性、任意的,而是在“法”和“制度”的保障与规约下进行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具有宪法层面的规定性与保障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建设的行为必须在国家宪法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开展,它具有“合乎法律”的旨意与诉求。二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运行与作用发挥,不是权力主观强推的,而是制度建设相关主体基于全面认知、广泛认同、深度信任而自愿接受和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过程,它具有“正当性”“合理性”的诉求与特征。

(四)功能维度的正向性与引领性有机统一

领导力是领导者对追随者施加并为追随者自觉接受的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4]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相关主体施加并被其自觉服从与主动接受的正向激励力和积极影响力,它在政治实践中落实为一种肯定的、促进的和上升的力量,在功能属性上呈现出正向性和积极性。中国共产党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绝没有任何私利,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赢得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拥护和爱戴,进而获得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形成了积极而强大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主张运用最文明、最有效的法治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而获得了制度建设相关主体的认同、信任与支持,产生出了一种积极影响力和正向凝聚力,形成了强大的制度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作为一种积极影响力和正向凝聚力,还在实践中衍生出方向上和价值上的战略性与引领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领导,既不是事无巨细的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更不是代替各相关主体进行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决策,而是体现为属性方向和战略大局上的引领,落实为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的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因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领导全局的功能和“姓社信马”的特性而呈现出战略上的引领性与定向性。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主张“人民创造国家制度”,[5]坚持人民主体的价值观念,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注重人權保障,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并在治国理政和领导全局的过程中将这些先进价值和理念引入制度建设之中、融入制度体系之内,进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正义性、科学性与先进性。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价值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6]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党的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主旨要义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不是中国共产党自封的,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契合并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历经曲折、理性权衡后的自觉选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制度是关涉全局、决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优则国家强。因此,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主要的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加强党对制度建设的领导和引领,发挥好党在制度建设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主旨要义。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始终鲜明地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全过程,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注重提升制度领导力,重视对制度建设的领导,才建构起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才充分激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效能,进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从现实维度看,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不仅能够带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水平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提高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效能,而且能够巩固党的领导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进而更好地确保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进一步把党的坚强领导贯彻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动力引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依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并在制度理论与制度实践交互中不断探索与发展的结晶。中国共产党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领导中国人民创建并依靠党内制度和国家制度进行革命战争、国家建构、国家改革和国家治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得以形成发展并发挥功效。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促进制度建设和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动力引擎。没有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有效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就无从谈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处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7]而这一历史任务对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新时代的历史定位,必须高度强调和大力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加强党对制度建设的全面领导,从而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8]提供强大的愿景引领和先进的价值指导,为建构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签,就是一个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制度的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系统性工程,这项工程依靠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来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休戚相关: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目标指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是推进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主体的强大制度领导力。从特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9]实现这样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坚强保障,需要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有效支撑。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作为一种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效抓手;作为一种威力,体现国家治理的保障水平,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跃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坚实保障;作为一种效力,体现国家治理的效能水平,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促动和效能根基。从过程上看,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作为一种极具政治性与保障性的力量,能够确保国家治理实践真正沿着社会主义的航道前行,能够促进国家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与实现程度。

三、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提升对策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立足国情党情,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主要从党的领导权、领导制度、领导队伍、领导文化等方面着手。

(一)夯实与规范党的领导权,为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供权威保障

领导力以领导权为前提,没有领导权的内源支撑,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获取要比执政权早,它是由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公信力和人民的认同力交互作用而形成发展并由宪法所确认的。从领导权对领导力的作用逻辑看,首先,“党的领导权是政党权利”,[10]它代表一种领导资格,这种资格的有无直接决定领导力的有无;其次,“党的领导权是一种政治权威”,[11]这种权威在领导制度建设中体现与衍生出一种力量,这就是领导力,领导权的强弱直接决定领导力的强弱。因此,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最首要的是保障与夯实党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色虽已由宪法宣示与确认,但领导权需要不断加以保障和夯实。虽然中国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的实践与功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领导权的作用,但党的领导权的有无与强弱主要“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丰富的经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12]更“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3]因此,保障与夯实党的领导权,主要应从软力量入手,不断提升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吸引力,增强真正体现人民意志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引导力,塑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艰苦奋斗的道德感召力等。

夯实领导权以规范领导权为内在要求与保障。领导权的规范行使能够增加人们对党的领导角色的认同与支持,强化领导权的实践功效,进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运行根基。“执政党之不同于革命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前者不再通过暴力而是通过法律的力量体现和保障自己的合法存在。”[14]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行使领导权过程中应该以法治为基本规戒和主要手段。第一,以人民主体为价值依归。人民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也是法治的价值追求,可以说,是否坚持人民主体是衡量与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和制度领导力的核心指标。第二,以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则为基本向导。中国共产党在宪法保障下拥有领导权,同时也要在法治所设定的框架内行使领导权,即遵循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所明确的基本原则、方式方法等要求,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处理关系。第三,以执政权的规范行使为促动。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互依互动,领导权决定执政权的性质和方向,执政权体现党在国家政治领域中的领导权。实践中,执政权的科学行使、民主行使和依法行使能够很好地体现和促动领导权的规范行使。

(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供规则保障

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必须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党的领导制度来运行。“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结构中居顶层地位。”[15]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运行依据,是保障党的全面领导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规则支撑。在中国,如果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党的“一元化领导缺乏制度和法治保障,政党领导自身就很快深陷危机之中,并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遭受挫折,根本谈不上國家治理”。[16]因此,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必由路径。

新时代,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制度的权威性、人民性与规范化。一是抓住党的领导这个关键点,强化党的领导制度的权威性。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主旨,进一步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制度落实上不打任何折扣、不掺任何杂质,加强党对制度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国家制度的社会主义属性。二是明确人民当家作主这个出发点,凸显党的领导制度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17]因此,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应该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和保障人民权益、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为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为国为民”初衷与使命提供更全面保障。三是立足依法治国这个切入点,推进党的领导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形成一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和国家制度体系,协调国家制度与党内法规制度的关系,进而从硬件上保障与规范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运行过程,确保党领导制度建设的规范化与有效性。

(三)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素养,为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供队伍保障

组织领导力通过个体领导力来展现。党员干部的领导素养孕育个体制度领导力,个体制度领导力支撑与带动党的制度领导力,党的制度领导力启动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干部的领导素养直接决定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和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18]

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素养,就是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不断培育党员干部的战略引领力、实践执行力、群众服务力和专业学习力。首先,提高党员干部的战略引领力。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首先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的引领与领航,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的战略引领力予以支撑与保障。具体到实践中,就是要大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愿景建构与引领力、战略决策与思维力、统筹规划与协调力、政治引领与洞察力等,进而从整体上确保制度建设的大局性与政治性、协调性与效益性。其次,提高党员干部的实践执行力。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在某种程度上落实为实践中的执行力与落实效果。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并在对制度全面认知、深度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至真至诚的制度信仰、至坚至固的制度自信,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习惯,自觉主动地同一切破坏和违反制度的行为作斗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挖掘制度优势,推进制度创新发展。再次,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服务力。邓小平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19]实践中,就是要以建设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执政党为抓手,贯彻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提高党员干部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专业素养。领导素养以专业知识为根基,缺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全面认知,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规律的潜心领悟,党员干部对制度建设的领导就没了底气、失了权威。因此,要大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强化其领悟和把握制度建设规律的能力,进而为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供根基。

(四)打造现代化的领导文化,为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供软性保障

领导文化意指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在领导国家建设和制度建设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关于领导的理想、信仰、价值观、意识、态度和作风等的综合反映。领导文化作为领导主体开展领导活动和从事领导行为的精神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运行的内在依据和内驱动力,也是保障与规范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作用发挥的软性力量。领导文化有优劣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别,而优秀、现代的领导文化对于领导制度建设的行为产生积极、正确的导向功能。新时代,打造优秀的现代化领导文化,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有效手段。

涵养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现代化领导文化,既要体现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主体的本质属性,又要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诉求。首先,现代化的领导文化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领。领导文化以理想信念为内容要件,远大而美好的理想信念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供方向引领与精神驱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20]因此,涵养与驱动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领导文化建设必须以塑造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追求,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不断树立与夯实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其次,现代化的领导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理性支撑。科学的精神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生成、运行与发挥作用的理性支撑。因此,现代化的领导文化建设应该以坚持和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己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而不断夯实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与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孕育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升的科学基因。再次,现代化的领导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件。领导文化以价值观为内核。因此,现代化的领导文化建设必须以培育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务,逐渐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打造和形成一套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建设相关主体服从的价值体系,孕育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提升的价值共同体。第四,新时代的领导文化要以改革创新为方式要件。改革創新作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仅是现代领导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基因要件,也是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领导力的驱动机制。因此,现代化的领导文化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方式,不断倡导改革创新的意识,激发改革创新的动机,塑造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9][18]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Z].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48.17-18.50.

[2]胡月星,李茜.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四梁八柱”体系及其可视化呈现[J].领导科学,2019(20).

[3]刘峰.新时代的领导力和领导科学[J].中国领导科学,2018(2).

[4]李拓.领导力内涵浅析[J].领导科学,2007(1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1.

[6][17][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19.90.49.

[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

[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0]李小萍.论党的领导权与执政权——基于宪政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

[11]郭道晖,刘永艳.政党与宪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99.

[12]列宁全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2.

[13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

[14]賀海仁.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化[J].河北法学,2016(4).

[15]齐卫平.中国共产党根本领导制度的定位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20(4).

[16]郭定平.政党中心的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J].政治学研究,2019(3).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责任编辑:马树颜)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Improvement of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N Hui ,DONG Wenjing

(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

Abstract: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of CPC refers to the comprehensive of ability, power and effectiveness in lead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which has four characteristics in theory,including the unity of integr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ity,the coexistence of static quality and dynamic quality,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activity and legitimacy,the interaction of positivity and leadership.In practice,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of CPC will strengthen leadership of CPC,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effective to consolidate leadership power of CPC, perfect the leadership system of CPC,enhance leadership quality of party cadres, and shape modern leadership culture.

Key words: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s Leadership;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