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过大年
2024-04-09曹保明
曹保明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俗称过大年,今称“春节”。“年”“春节”,都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节气特点,古语谓:万物皆熟为“有年”,《蒙古秘史》载“一草为一年”,指植物一绿一黄为一年。在年到来之前半月,各家各户忙着淘米、做豆腐、杀猪、宰鸡……
春节的前一天夜晚,称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人们用纸写成好运、吉祥的语句贴在门上,被称为春联,旧时也称“对子”,祈盼新的一年能够好运连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节日的热烈气氛洋溢在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年节是传统,是文化,是浓浓的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忙忙碌碌的一年,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过年时与家人团聚。如果 “年”是有味道的,那可能是年糕的香甜,也可能是饺子的鲜香,亦或是阖家团圆的幸福感。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言语、行为都要取于吉利,以招来一年的好运气。夜半子时,煮食水饺,由长辈给子女们守岁钱,欢欢喜喜一直明灯到天亮。
大年初一为正式春节,家族亲友相互登门叩拜祝过年好、恭喜发财。一连五日饮食丰美,整日休息。老人喜为孩子们讲故事,俗称讲古。
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人们已将年细化。
从初一至初七,分别为:
初一为鸡日,取吉祥吉利之意;
初二为狗日,取狗对人忠诚、守护院看家的本分;
初三为猪日,猪自古是重要家畜;
初四为羊日,羊取“阳”,是三阳开泰之吉愿所望;
初五为牛日,牛忠厚勤劳,春耕秋收全靠牛;
初六为马日,马具勤劳之君子之风;
初七为人日,除六畜之外,民间为人自己设了一个日子,那就是初七人日。这一天人们喜食面条,又分不同年龄和輩分,做出各种面条,如长寿面、龙须面等。
初六各买卖、作坊开业,又称“开板”,各买卖燃放鞭炮。最具代表性的是合隆,它是重要的商埠地,从清康熙至民国各种商号近百家,一到农历初六,各大小商号开业,迎财神,如代表性的天德勇(百货油坊)、义发和(百货布匹)、永义盛(百货油坊)、义合勇(百货布匹)、瑞兴勇(烧锅)、德胜厚(百货油坊)、万顺兴(百货)、同聚当(当铺)等,这一日早晨鞭炮齐鸣。合隆是长春北之大集镇,远在几十里地的烧锅、开安、万宝等地的人们也都来此地赶集,每天上市的人达七百人左右,到1932年,关内的商人接踵而来,此地大小商号多达七八十家。逢双日为集,主要经营粮食、布匹、木材、绸缎、烟酒、首饰、药材、杂货、果品、柴草、皮张、马匹等,一片繁盛景象。
从初六开始,人们可以兴高采烈地观看由街屯民间办起的高跷大秧歌。秧歌队由多人组成,由“秧歌头儿”领着,到各村屯和买卖人家“送秧歌”。人们穿起漂亮鲜艳的秧歌衣裙,抹上大花脸,扮成民间和古代戏中人物,活泼跳跃,锣鼓喧天,直到正月十六为止。期间,正月十五是“年”的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俗称灯节。这一日人们吃完香甜可口的元宵之后,便投入到喜庆的灯火之中。这一天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日,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吃元宵求团圆,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家家户户悬挂灯笼,各买卖、作坊人家必“献灯”。灯又分古代民间人物,《三国》《西游》《穆桂英挂帅》,还要有农作物西瓜灯、倭瓜灯、荷花灯、黄瓜灯等,走马灯上标灯谜,供游人去猜。街道到处张灯结彩,样式奇多。这时,春节时的秧歌队,又为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而尽情地跳跃,欢度这愉快的夜晚。
(作者: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高嘉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