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领力量

2024-04-09李娟詹志华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

李娟 詹志华

摘要: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史。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方向、激发动力、凝聚力量,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均衡性、主体性、民族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断适应人民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铸就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新辉煌。百年实践,中国共产党注重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保证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开创了世界文明形态的新版本。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力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840(2024)01-0005-09

DOI:10.16713/j.cnki.65-1269/c.2024.01.001

The Leading Force in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LI juan,ZHAN Zhihua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0,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ve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which is a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ets the direction, inspires and gathers strength, and engenders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a balanced, dominant and national character. In modern tim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t different stage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formed its own unique path of development through long-term exploration, thus forging new glory in the spirit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mphasize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ensured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of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reated a new version of the world civilization form.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eading force

習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上升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来认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征程。文明形态是历史生活片段的缩影,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民通过长期劳动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除经济建设等硬实力的展现以外,中华文化进入国际视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与输出已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的又一重要渠道。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推动民族发展、应对世界挑战的力量支撑。人类文明新形态蕴含发展逻辑,内嵌文明视角。既有研究大多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1]、生成逻辑[2]、基本特征[3]、意义[4]等方面展开研究,较少论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领导力量。基于此,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共产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成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

人类文明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负有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是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这一经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方向、激发动力、凝聚力量,并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特征。

(一)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方面,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是这个国家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规避了多党纷争政治权力的喧嚣,避免了选票政治的形式民主和金钱政治,用战略眼光有效确保了政策的连贯性、长期性,保证了党在不断自我革命的过程中站稳人民立场、坚守初心使命。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可有效推动人们自觉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保障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面的,人的生产也是全面的,因此,党领导下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所创造的文明形态也是全面且丰富的。

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出均衡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物质文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立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广泛、真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创造了政治文明;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初心使命、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自信、共同富裕等一系列守正创新的精神文明标志性论断,创造了精神文明;持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和发展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承担起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责任,打造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板,创造了生态文明。一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作为各文明子系统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由量变到质变,合成一种新质的整体文明,其辐射出的文明力量是各文明子系统的叠加。另一方面,以部分的互济互补实现整体的和谐均平,整体文明系统保障各文明子系统协同发展以维持文明均势,反对“一家独大”,由此弱化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性所外化出的负面影响。可见,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得出了自身文明效益的最优解,以“五位一体”的文明协调发展翻开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篇章。

(二)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激发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劳动者作为其中最活跃的要素,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个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领导通过培养和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才能发展,提高人改造世界的能力;二是能够开发人的精神潜能,使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实践中去。

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出主体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一种回归主体性的文明,其强调每个公民作为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财富创造等生产活动的实践者身份,也强调其作为共享文明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身份。封建时代,劳动者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和偏于保守的社会氛围限制了文明成果的共享,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成果莫过于数不尽的地租。就连《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热闹街市图景中,也不难发现一边是悠然自在观赏景色的贵公子,一边是弯腰乞讨的乞丐,无论如何繁荣,终究是封建主的繁荣,于农民而言,只是换了个繁荣的地方重复劳作罢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凭借其经济地位以“文明”的手段支配着一切社会生活。资本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人的获得感完全被排除在资本逻辑之外,现代文明在资本主义框架下以资本为“本”,文明异化为野蛮,其目的是资本的无限扩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方面,将人民视为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消解了中华文明主体的内在矛盾,将人民视为现代文明的創造主体和享受主体,不断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另一方面,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事业,提高劳动素养,激发实干劲头。正是这种人民立场,为新的文明实践裁定标准、指明方向,实现了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统一,推动了人民主体的革命性变革,激活了人民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党的领导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凝聚力量

党的领导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不同的个体由于各种原因拥有不同的利益。利益观的分化导致人们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看法,这是矛盾形成的根源。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理顺矛盾根源、整合利益观念、凝聚社会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领导的作用在于通过这一领导核心,统筹各方利益,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将人们千差万别的个人利益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最大利益之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当人们拥有了共同的利益和追求,形成了一致的思想和认识,社会矛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出民族性。着眼当前,56个民族、14亿人口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何以凝聚起如此庞大的人口体量稳步迈向现代化?毋庸置疑,这一强大的凝聚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将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作为出发点,来源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源泉,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实践证明,在发挥全国上下“一盘棋”的领导核心作用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做得很好。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凝聚力表现为坚定的领导力、理想的感召力、使命的推动力、理论的引领力、情感的向心力、政策的执行力、制度的保障力。这些力量以党的坚定领导力为统领,相互激发、相互支撑、相互叠加,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形成强大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2008年金融危机等社会危机,还是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危机,在危机到来时,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危机,充分发挥其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成为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在这些危机中凝聚起的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成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征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遭遇的是自尊心一次次受挫,是中华文明一次次被冲击,甚至一度陷入文明自卑。因此,无论是梁启超先生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描述的60年后中国的模样,还是名医陆士谔在《新中国》中“梦想”的新中国的“小康”日子,无不体现着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农民阶级领导的金田起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更多睡梦中的国人,但其愚昧的方法使国民经济雪上加霜,人口急剧减少。虽然洋务运动期间国家的经济、军事、教育等均有所发展,但是其浓厚的封建性质和傍人篱壁的思想不可为,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而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虽然由上层官僚和知识分子发起,但是没有实权派支持,并不能凝聚起中华民族之力量。通过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虽然在经济上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又陷入危难之中。

同一时空下,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一个由工人、农民当家作主的新家园的诞生,让处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者在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相互结合,并迅速产生剧烈的聚合效应。在人民和时代的呼唤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使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国式现代化孕育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萌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乱局之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起革命。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革命的领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个方面。自成立之日起,党高度重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瞿秋白、邓中夏等人明确提出,劳工阶级在国民革命的过程中要日益取得重要地位,以至于指导权。中共四大也明确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具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八七会议又重申了领导权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起自己的人民军队并强调“党指挥枪”,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乡并对部队进行改编,首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主张。在党的领导之下,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积极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始终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党始终坚持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并整党整风,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在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

虽然在遇到特殊复杂问题时,党难免滑向教条主义,出现“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但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纠错,立足国情,深刻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阶级结构、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实践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在其正确指导下成功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一蹴而就地发起社会主义革命或急切地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造,而是依照历史客观规律,基于中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先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和缓冲时间。

(二)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经历过灾难深重的旧社会后,党带领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焕发勤俭建国、无私奉献的干劲,引导人民迸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和蓬勃的革命力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经由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一窮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以和平方式迈进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1。继之而来的任务是以新文明表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使贫困落后的中国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发展工业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然要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对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现代化内涵逐渐丰富,并提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3,构成了“四个现代化”的雏形。虽然因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偏差,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探索艰难前行,但是仍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并经历了两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思想解放,包括以“真理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以及以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契机开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这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打造了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大好形势。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战略在我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切实历经并实现了“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积极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局势,党带领人民坚定信念,经受各种考验,以正确的立场看待国际关系,在中国之路的实践中全面持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继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等经济方面的建设目标之后,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4的“两手论”。随后,党的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阶段。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两手论”已不能充分体现人民对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因此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其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形成了新的现代化建设目标。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接轨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城乡差距、人口问题等社会建设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中国共产党明确了社会建设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性,现代化建设拓展为“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在这一时期茁壮成长。

(三)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阔步迎来新时代,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赓续历史文脉的前瞻性理念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性情怀的共同作用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和工作思路。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布局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5。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这一世界难题,有效抗击、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其次,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长期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资源环境方面的“欠账”,工业化、现代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旨在环境领域解决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回应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标志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最后,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从“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到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再到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稳步向前迈进,而每一步的迈进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有力支撑,这就对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演进和发展,“现代化”的语境融入了世界文化和文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资源库,以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为着眼点,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根本遵循,体现了开放包容的交往范式。“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营养转化为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并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了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实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融合共生。

历史征程风云激荡,百年奋斗成就辉煌。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始终从实践出发,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否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博采众家文明之长,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新的文明形态,铸就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新辉煌。

三、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引领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对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文明交出了一份中国答卷,还保证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得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世界文明形态的新版本,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向,丰富了世界文明谱系。

(一)中国共产党注重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中创造了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承载着泱泱中华历史的灿烂文明,闪烁着生生不息的民族智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土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为枝繁叶茂的理论巨树,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理论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文明交出了一份中国答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文明形态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处于同一时空序列中,其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超越了文明的野蛮发展的思维,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质。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诠互释的契合性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契合有着莫大关联。如,儒家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之间,“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与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解放之间,“物极必反”与唯物辩证法之间,等等。这种精神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互融合提供了广泛基础,从而起到了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作用。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使两者相融相通。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由此奠定了中国人民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赓续前行、传承创新。

其次,中国实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特色,开辟了文明形态新境界。一种初始为外来的思想理论或精神形态,如何最关乎本质地参与到本国特定的历史实践中并成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答案是使外来的思想理论或精神形态适合于本国特定的历史新实践和特定的精神文化轨道并加以创新。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实践探索,重视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把创造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完善,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使其上升为理论,再用以指导新的实践,继而在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同时,将已在实践中显示出成效的正确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国家制度,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永葆生机活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人类文明的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的重大创新。这意味着中华文明在历经古代的光辉灿烂、近代的残破凋零之后重又迈向新辉煌,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夢想正在通过实践逐步成为伟大现实。正因如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璀璨夺目的产物。

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华文明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成果和存在样态,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丰厚的文明底色和世界性的文明意义。百年来的奋斗使得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中华文化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作出一切牺牲、开展一切创造的主题。百年主题,矢志不渝,这种毅力与定力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的发展史上都少之又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现代化道路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都致力于满足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致力于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把对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丰富了现代化理论,让传统文明赓续为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的文明形态。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纳入自身,与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独特国情、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指引着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使之一步步丰富完善。

(二)中国共产党保证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为“五个必由之路”之首,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一切进步和成就的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社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制度,更不是国际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曾指出,不同文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具体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具体形式上所呈现出的中国特色,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创造使得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新的文明形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保证。如果说近代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通过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而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其政治利益由西方资产阶级代表,那么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国家则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代表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政党即共产党,“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互斗争的发展阶段,共产党人始终是坚定的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正是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结果,无产阶级既是国家的缔造者,又是国家的领导者。百年风雨历程,党经历了由“向西方学习”“以苏为鉴”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带领人民接续奋斗的成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中的资本逻辑。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高级形态。尽管相较于封建文明形态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资本逻辑所导致的人的异化使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了另一个桎梏。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逐利趋向使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变得虚幻,“人权”“个性”等口号成为少部分人为维持当前统治的宣扬,显得苍白无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1。私有财产所固有的排他性占有,将伦理道德推翻,用物与物的关系取代人与人的关系,并在意料之中诞生了“征服”“零和博弈”“霸权”等关键词。与资本主义文明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的人本逻辑弥补了这一系列缺憾。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共同富裕”,其发展动力源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是资本扩张和增殖的内在逻辑。其二,文明成果的享有主体与创造主体的一致性超越了资本主义“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是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生动实践。“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2,以摆脱资本对人的控制,摆脱异化的掌控,给人以真正的自由,使每个人的自由得到真正的实现、个性得到真正的展露。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共产主义迈进的阶段性成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虽然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是仍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阶段”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3。就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而言,当前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第三阶段社会形态的范畴,但就总体发展条件而言,尚属于第二阶段社会形态,与第三阶段社会形态相差尚远。相较于第二阶段社会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向第三阶段社会形态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上已经实现了对第二阶段社会形态的跨越。

(三)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世界文明形態的新版本

党的二十大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伟大创造,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向,丰富了世界文明谱系。

走什么样的路,就会诞生什么样的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成为世界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也不例外。于西方而言,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西方近代史的序幕,前者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者让解放出来的人通过环球航行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扩张到整个世界。由此,西方国家创造了征服世界的先进工具——工业文明,同时也奠定了西方走向现代化道路时秉持的征服心态和霸权理念。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优越论”、以亨廷顿为代表的“文明冲突论”、以美国智库为代表的“中国威胁论”等说法层出不穷,这些错误观点恰巧揭示了西方极端不包容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了世界文明新样态,开创了新的文明形态版图。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道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活动。因此,现代化的根本旨归是人的现代化,以塑造“高度文明的人”为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也遵循“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使农业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大生产运动增加供给,有力支持战时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工业国的奋斗目标,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初步建立起国营工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适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桎梏;新时代以来,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更加向往,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更加鲜明。由此可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和使命。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自主。放眼世界政治历史,中国是第一个不以战争掠夺而以和平发展崛起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向内挖掘潜能”完成现代化所需的原始积累,在自身的力量基点上推进现代化进程,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花费数百年走过的道路,并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持续的选项,这一范式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现代文明作出了新的注解,充分证明走自己的路才能创造具有自主性的现代文明。

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包容。这种包容体现在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批判性吸收外来文明,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明。一方面,资本主义确有其进步之处,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极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至今还领先的部分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等。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演进、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弊端,才使得中国人民在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在生态建设方面,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线性、非循环思维,我国则加以避之,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全球生态治理新秩序,以全球视野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1在中国道路成功之前,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条——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可以成为现代化国家,但也只能发展从属于资本主义继承体系的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现代文明发展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不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而是融入现代文明之中,并以此为基础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张凤莲,闫文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内涵、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东岳论丛,2022(8):5-13+191.

[2]寇清杰,肖影慧.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五重逻辑[J].理论学刊,2022(4):15-24.

[3]张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与时代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148-152.

[4]陈建兵,郝一博.中国现代性文明新形态出场的历史逻辑与时代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22(1):66-7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獻选编:第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孙竹青】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个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