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思路探讨

2024-04-09

水利技术监督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程规划饲草料环境影响

许 玉

(新疆博衍水利水电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灌区工程规划的环境影响特征

灌区工程一般由前端河道取水设施,后端干渠、支渠、斗渠等多级渠系组成,包括土地开发工程。灌区工程规划是从分析规划范围内的水资源供需条件入手,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规划任务,拟定不同规划水平年的灌区发展目标,提出灌区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和布局,拟定各项工程建设时序。

灌区工程的环境影响主要产生在取水、输水、用水和灌区开发的环节。灌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规划包含的各灌区工程不同实施时序,不同规划期对河流及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与质量的影响;还需要在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实施后对河流和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与质量产生的累积性影响,给出规划在规模和布局方面的环境合理性结论。通常根据不同规划水平年边界条件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预测情景,开展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2 评价原则与技术思路

2.1 评价的基本原则

“早期介入、过程互动”是开展灌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首要原则[1],目的是在规划前期研究和方案编制、论证、审定等关键环节,起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源头预防、优化规划的目的[2],提高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并调整规划方案或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消除负面环境影响。

灌区工程规划评价过程中应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障生态安全为目标[3],落实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求,充分衔接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三线一单”成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特别是,要突出灌区工程规划的环境影响特点,关注累积和叠加影响,重点评价取用水产生的水资源调配变化、灌区开发建设等对区域生态功能、河流水文情势和涉水生态的影响,分析规划实施后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发展趋势。

2.2 评价的技术思路

灌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与主体规划水平年保持一致,评价范围大于工程建设范围,涵盖灌区开发区域,以及规划实施后水文水资源状态发生变化的所有区域。评价工作要着眼于规划目标、任务、规模、布局的环境适宜性和合理性,总体技术思路如下:

(1)调查工程规划区域及其环境影响区域资源利用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生态状况及生态功能,掌握区域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和保护要求,分析规划区域及其环境影响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现状利用水平、变化趋势,评价各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和演变趋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况和演变趋势,明确规划区及环境影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及其成因。

(2)如规划拟建灌区工程的取水河流已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和灌区开发,则应开展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灌区开发的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说明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灌区生产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规划实施在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3)分析工程规划与法规政策、上层位规划(流域、区域规划)、区域“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同层位规划在环境目标、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符合性和协调性,重点说明工程规划与上述层面政策与规划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4)识别工程规划实施对评价区域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的可能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5)根据工程规划的规划水平年和不同的规划方案(水资源配置方案、规划包含的工程建设时序或多方案等)设置多种预测情景,估算不同预测情景下工程规划实施对水资源需求量和重要生态因子的变化量。评价不同预测情景下工程规划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环境质量、环境敏感区的影响范围、程度,明确规划实施后能否满足环境目标的要求。评价区域资源与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承载能力。

(6)根据工程规划环境目标可达性,论证规划内容的环境合理性,以及规划实施的环境效益。提出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包括调整后的规划布局、结构、规模、建设时序等。提出减缓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的环境保护方案和管控要求,以及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要求和简化建议。

3 实例

3.1 规划范围水资源利用简况

西北内陆干旱区某水系由十几条独立小河组成,年径流甚微,多数年份在1000万~3000万m3,个别年份仅几十万m3,径流几乎全为境内灌区引用或沿程散失在荒漠中,属资源型缺水区,河川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0%以上,经济用水挤占河道生态用水,已无开发潜力。

该区域为传统的半农半牧区,畜牧业是当地重要支柱产业,由于长期无序利用、超载过牧,现有天然草场70%左右出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水平年2035年牲畜综合饲养量较现状仍将增加15%标畜,须增加人工饲草料地解决草畜不平衡问题,维护天然草场生态功能。

3.2 工程规划简况

规划分析了规划范围自身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拟定了水资源配置思路。根据土地资源开发条件拟定新增饲草料地分布,通过新辟水源,建设输水干线,解决未来发展缺水问题。经多方案比选,规划推荐以本区范围外的某大河区已建水库为水源,在库岸建设取水头部工程,新建3条输水干线和配套支线,向新增饲草料地供水,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

3.3 规划环境影响初步分析

该灌区工程规划实施后,将对区域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3.3.1 资源

(1)水资源承载力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持干旱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保证其正常生态平衡所需要的水量[4]。在水资源十分有限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用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生态环境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地表水供水满足条件和地下水储存状况[5]。

现状条件下,该工程规划范围经济社会布局和用水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水资源均衡和结构性问题突出,无法承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工程规划的实施是对区域水资源的重新调配,而内陆干旱区的特点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也依赖并受控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规划的实施,首先需要考虑大河区自身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包括大河沿河河谷林草需水及水生生态需水和对水文过程的要求,其次要分析大河区本区域经济用水需求,在此前提下分析大河区剩余的水资源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2)土地资源承载力

现状规划范围存在草畜不平衡问题,天然草场超载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规划水平年通过新建人工饲草料地,降低天然草场载畜量,将对维护天然草场生态功能发挥重要作用。饲草料地建设要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符合饲草料地开发与当地畜牧业发展规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协调,考虑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和制约因素,并保证饲草料地开发和管理模式的环境合理性。

(3)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

规划范围内河流水体水质状况总体较好,可以满足水质目标要求。但新增灌区耕作将引发河流承接的灌溉排水水量及面源污染负荷增加,叠加水资源重新调配造成的河流水动力条件改变,将可能引起河流水质变化。须确保入河污染负荷不超过水环境容量,满足水质目标要求。

3.3.2 环境

(1)水资源配置与水文情势

水资源配置:应关注规划实施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总量控制和效率指标对水资源配置方案的约束,和受影响河流的生态用水满足程度。

水文情势:规划工程在满足灌区用水和河流生态用水需求的基础上,将改变现有水库的调度运行过程,减少河道内水量,引发河流水文情势变化。

(2)水环境

水质:规划实施后,用水条件改变造成的入河污染负荷变化;河流水文情势改变,水环境容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两点会对河流水质产生叠加影响。

水温:规划工程水源水库现状为季节性分层水库,调水将改变水库调度运行过程,出库和入库径流条件变化,库区水温结构相应变化,会造成下泄水温改变,对水生生态和灌溉农业生产可能产生影响。

(3)地下水环境

规划实施对区域地下水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河区水文情势改变河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对近岸区地下水水位产生影响;二是新增灌区的灌溉渗漏、渠系渗漏对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条件的影响,会导致灌区或周边范围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潜存次生盐渍化等问题。

3.3.3 生态

(1)陆生生态

水资源是干旱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命脉,必须坚持“以水定植被”的生态建设原则,否则水资源限制必然使生态系统难以为继,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因此,须以水资源的调配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为陆生生态要素评价的核心。

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规划根据经济发展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配置大河区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并新建人工饲草料地,会对区域陆生生态组成和服务功能产生影响。

新增土地灌溉面积的生态影响:规划将现有天然荒漠草地开发为饲草料地,将对区域陆生动植物、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天然荒漠草地转变为饲草料地,替代天然草场;集约化生产的饲草料地的管理和耕作方式,也将对区域生态功能产生影响。

对大河区河谷林草的影响:规划实施后河流水文情势发生改变,可能影响大河河谷林草的供水条件,应充分考虑河谷林草对地表水水量与径流过程或地下水水位的要求,合理配置生态水量及过程,维持适宜的地下水水位,降低影响。

对陆生动物的阻隔影响:规划工程建设输水干线和支线以明渠或管道为主,须调查工程沿线野生动物的活动路线,分析管沟和明渠开挖、明渠运行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

(2)水生生态

水生生物和生境共同组成河湖水生态系统[7],是河湖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重要指征。规划工程不新建拦河建筑物,不会加剧水生生物生境破碎化影响。水资源的调配和取水水库水温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大河原有的水文情势、流场与水温条件,可能改变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的生境条件,并导致鱼类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等重要生境的变化,进而对河流水生生态及鱼类产生影响。

3.4 规划环评的核心工作内容

3.4.1 规划协调性分析

分析工程规划的方案内容(目标、任务、规模、布局、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等),与上层位规划(规划环评、区域“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相关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规划)的符合性,识别并明确规划工程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特别要关注规划与涉及新增饲草料地开发建设的农牧业发展规划的符合性与协调性。

3.4.2 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

调查大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由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河流生态环境问题和演变趋势,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提出“以新代老”措施要求;调查区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历程,分析畜牧业生产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规划实施新增饲草料地开发中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3.4.3 制约因素分析

分析规划影响范围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生态状况、环境质量现状,与区域资源利用上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等管控要求的关系,明确规划工程实施和新增饲草料地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对于规划包含的输水工程,主要关注不同线路方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制约因素等方面的要求与限制。

3.4.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根据规划目标和任务,设置规划水平年2035年“有工程”和“零方案”两个预测情景,开展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两种预测情景叠加了从现状至2035年大河区自身对水资源的利用。

重点分析评价不同预测情景下,区域水资源、河流水文情势、水环境、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状况的变化,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状况;对比两种预测情景,分析规划工程实施后对区域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水生生态重要生境、保护物种等的影响。

结合工程布局和灌区开发,对维持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的影响,评价规划工程建设是否符合相应的管控要求,分析工程规划实施可能诱发的生态环境风险。

分析评估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水环境、陆生和水生生态对规划实施的承载能力。

3.4.5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①按照区域环境保护目标以及“三线一单”的要求,论证规划目标与定位的环境合理性和环境适宜性。②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和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结论,结合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上限和水环境质量底线等要求,论证工程规划拟定的取水规模、灌区开发规模、工程建设时序的环境合理性。③依据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等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影响预测结果,论证工程规划布局的环境合理性。④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和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结论的基础上,论证工程规划水资源配置结构与对象的环境合理性。⑤分析工程规划实施后,在维护区域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环境效益。

对工程规划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方向:规划目标、任务和定位不符合区域生态保护战略、上层位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三线一单”等要求的内容;规划空间布局和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选址、选线不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等保护要求的措施。

4 结语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具有源头预防功能,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灌区工程规划的环境影响由对水资源的重新调配和灌区开发活动产生,环境影响的初步分析须紧密围绕这两条主线开展。灌区工程规划环评工作核心是从政策要求、上位规划等方面分析规划工程与之的相符性,即“是否准入”;其次,对于已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开发活动时,要开展环境影响回顾性分析,即“是否需要以新代老”;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河流生态影响方面,分析区域对规划实施的承载能力,即“是否可承受”;须重点关注与水资源存在密切依存关系的生态环境要素,分析规划实施对其影响途径、方式、影响性质和程度等,关注土地开发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拟定影响减缓措施或优化调整方案,即“是否可控”。

灌区工程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对灌区开发长远大尺度建设的环境管理前期工作,具有战略前瞻作用,其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关系所涉区域长期生态环境变迁,评价分析方法和技术路线的改进极具价值。本文讨论的灌区工程规划、地域和生态环境特殊,一般性的技术思路完善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总结。

猜你喜欢

工程规划饲草料环境影响
饲草料供给对小型奶牛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影响
考虑饲草料质量的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方法与应用
基于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技术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规划与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博州城乡供水工程规划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某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问题研究及设计步骤
养殖的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