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教育对口援疆的创新探索
——基于1999—202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4-04-08吴险峰柳中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博乐博州组团式

吴险峰,柳中奇

(1.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韩国湖西大学 造型融合艺术系,韩国 牙山 314315)

对口支援新疆是国家战略,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2]。2020 年9 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化润疆”方略[3]。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在治理新疆方面的重要方略,而教育援疆是“文化援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之举。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但要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更需要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4]。因此,发达地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尽力帮扶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国家针对新疆地区的援助源源不断。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知识青年下乡等方式,为新疆输送了大量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新疆稳定工作的会议纪要》对援疆工作进行了重要部署,决定施行对口支援新疆政策,落实各省对口支援责任,大规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自此正式展开。对口支援新疆是党中央对边疆地区进行的专项项目,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充分体现我国边疆治理特色的政策模式。根据中央统一部署,1999年6月湖北省作为第三批援疆省份开始对口支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湖北也同步开展教育对口援疆工作,2010年湖北省又新增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

一、文献回顾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论

精准扶贫对我国的扶贫事业发挥着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教育精准扶贫理论注重通过教育援助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从而促进他们脱贫致富。这一理论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传统扶贫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如纯粹的物质援助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浪费等。

教育精准扶贫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教育扶贫、扶贫教育”,即通过教育改变贫困地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首先,教育精准扶贫理论注重资源的均衡性,通过提升基础物资环境来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其次,教育精准扶贫理论不仅关注教育援助的物资数量,还关注教育资源的质量,注重提高贫困地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教育精准扶贫理论注重因地制宜、因地施策[5],以此提高贫困地区居民教育特色化发展机制。

教育精准扶贫理论的价值逻辑在于阻断贫穷代际传递,实现“授之以渔”,教育作为实现个人资本增殖、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在社会整合与个体成长中不仅能起到“输血”功能,还能起到“造血”功能[6]。教育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调度教育资源,使其分配相对均衡[7],其中,对口支援是精准扶贫理论的价值体现机制之一。

对口支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地区帮扶机制,一般运用在教育、产业、医疗等方面[8]。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学界关于支援新疆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口支援新疆的政策内容、优势、实践成效及问题等方面。李延成认为教育对口支援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不发达地区提升教育水平的模式[9];熊文钊和田艳分析了中国特色对口支援制度的理论基础、性质和优势[10];孙岿认为对口援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民生,并提出援疆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协调机制[11];陈宏和靳薇对援疆工作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改进建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12][13];陈霞、何伦志以及郑刚等指出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实现高校之间的合作共赢[14][15];俞步松总结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16];张少云对和田地区教育受援的成效及问题进行了分析[17]。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是指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加强民族团结和认同,形成全民族的共同意识和价值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其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中国历史“大一统”思想[1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共同体”,追求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与发展的力量[19],中华民族应该坚持团结互助、守望相助的原则。这一理论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强调民族团结和认同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育援疆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紧密联系。教育援疆工作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教育支持和扶持,促进当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教育援疆工作可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改善当地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促进民族团结和认同,为当地培养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教育援疆工作可以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教育投入和支持,为新疆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教育援疆工作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认同。最后,教育援疆工作可以为当地培养人才,推动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组团式”援疆机制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2016年9月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团式”援疆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提出对“组团式”教育援疆新模式开展试点工作。学界也开始重视“组团式”援助模式,羌洲等学者认为“组团式”人才援藏提升了西藏地区的文化资本[20];胡坤研究发现“组团式”帮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受援学校整体教学和管理水平的提升[21];周小龙和沈晓非对“组团式”教育援疆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组团式”援疆的机制进行了探索[22][23]。

总之,当前学界关于教育援疆的研究为援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但针对湖北教育援疆工作的研究成果较少,缺乏有关湖北教育对口援疆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举措的研究。

课题组通过梳理1999—2022 年湖北省教育对口援疆数据,总结湖北教育对口援疆经历的主要阶段,对湖北教育对口援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举措进行了重点分析。

二、“输血式”援疆:1999—2008年湖北省教育援疆的实践举措

1996 年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研究新疆稳定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新疆稳定工作的会议纪要》(中发〔1996〕7 号),根据新疆工作的实际情况,做出“培养和调配一大批热爱新疆,能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汉族干部去新疆工作”[24]的决策部署。这一时期援疆工作的重点是“干部对口援疆”。同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做好为新疆选派干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6〕44号)。全国范围的对口援疆工作正式启动。

计划经济年代提出的对口支援,由于初期缺乏制度化的运作保障机制,受客观条件制约,政策执行缺乏可操作性[25]。因此,对口支援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较大范围实施,其经历了从局部试验到改进完善再到总结推广的执行过程[26]。改革开放初期采取的对口支援形式主要是直接帮扶和无偿援助,主要集中在人员、财政和物资等方面的“输血式”援助,其中对西藏和新疆两地的支持力度最大。例如,1996—2009 年援疆战略实施的13 年间,各地累计向新疆提供了总计43 亿元的对口支援资金和物资,合作项目资金更是达到了250亿元。

聚焦湖北省的教育对口援疆实践举措,可以发现,1999—2008年湖北教育援疆主要集中在财政援助、选派人员帮扶等非智力援助方面,这一阶段湖北省“输血式”援疆的实践举措和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援疆教师人数较少

1999—2008 年,湖北省向新疆博州选派了三批援疆干部,共计165 人,其中援疆教师(湖北省学校派出,在受援地学校任职的教师)43人,占援疆干部的26%。

第一批(1999年7月—2002年7月)援疆干部20人,其中援疆教师1人。天门中学副校长史涛是首位援疆教师,在博乐市教育局任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兼任博乐第四中学副校长,自此拉开了湖北教育对口援疆的序幕。

第二批(2002 年8 月—2005 年7 月)援疆干部65 人(含中期轮换25 人),其中援疆教师18 人(含中期轮换7 人)。天门10 人(含中期轮换6 人)对口支援博乐市高级中学和博乐第四中学,仙桃3 人对口支援精河县高级中学,潜江4 人对口支援温泉县高级中学,黄石中期轮换1 人对口支援博乐第六中学。湖北教育对口援疆首次覆盖博州全部县市,主要由天门、仙桃、潜江三市对口支援新疆普通高中。

第三批(2005 年7 月—2008 年7 月)援疆干部80 人(含中期轮换32 人),其中援疆教师24 人(含中期轮换8人)。天门6人支援博乐市高级中学、博乐第三中学、博乐第八中学,仙桃4人支援精河县高级中学,黄石9 人(中期轮换4 人)支援博乐市高级中学、博乐第一中学、博乐第二中学、博乐第六中学、博乐第一小学、博乐逸夫小学,鄂州中期轮换4人支援精河县高级中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支援博州技工学校1人,任校长。教育对口援疆从普通高中扩展到小学、初中和中职,首次有援疆教师李旭担任受援学校校长,首次有女教师雷芳(仙桃第八中学)援疆,湖北对口援疆市增至5个。

(二)援疆教师分布较散

援疆教师分布较散,以第三轮援疆为例,24 位援疆教师先后分布在受援地10 所学校,人员相对集中的如博乐市高级中学援疆教师最多时有7人(2007年8月—2008年7月)、精河县高级中学援疆教师最多时有7人(2006年8月—2007年7月),其他时间只有四五位援疆教师。另外8所学校(博乐第一中学、博乐第二中学、博乐第三中学、博乐第六中学、博乐第八中学、博乐第一小学、博乐逸夫小学、博州技工学校)也只有1位援疆教师担任副校长或校长。

(三)援疆教师整体水平不高

1999—2008 年,43 位援疆教师主要来自仙桃、天门、潜江等地,除了9 位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外,其余34 位均是高中教师,但来自省级示范高中的只有2 人(天门中学),其他的多是来自乡镇高中,教师整体水平相对不高。43人中有15位是中期轮换,服务期以一年为主,服务时间较短,并且多数学校只有1位援疆教师,发挥作用有限。

在“输血式”援疆教育阶段,以教育精准扶贫理论为指导,该理论认为教育是消除贫困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素质,从而实现扶贫目标。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也为援疆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理论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意识,认为全体中华民族应该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在援疆教育中,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不仅是为了促进新疆地区的发展,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目标。由此,在“输血式”援疆教育阶段,政府在援疆教育方面提供资金、物资和政策支持,改善当地教育条件并为援疆教师的派遣和工作提供保障,旨在实现教育扶贫和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目标。

教育精准扶贫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催生出两种机制。一是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为了提高援疆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起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通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援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二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为了更好地利用援疆教师资源,建立了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将援疆教师的经验和教材分享给当地教师,提高了当地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一是通过向新疆输送师资、教材、设备等外部资源来填补教育发展的差距;二是依赖性强,主要依靠外部资源支撑教育发展;三是援疆教师人数较少、援疆教师分布较散以及援疆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援疆教师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相对困难,往往只能选派一些经验和能力有限的教师,导致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当地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造血式”援疆:2009—2019年湖北省教育援疆的实践探索

从2009年下半年,中央开始思考加强和改善对口援疆工作。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举全国之力援助新疆,要求未来10 年内全国东中部15 个省、3 个直辖市、1个计划单列市对口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此次援助拓展了援疆工作领域,聚焦改善民生问题,从单一的援疆提升为全方位援疆。2010年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这两个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新疆专门召开的重要会议,进一步推进了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

2011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属高职学校的通知》,积极协调、统筹部署14个省(直辖市)落实选派相关高校对口援助新疆高职学校,正式确定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等30所高校对口援助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9所新疆高等院校。

2010年、2014年中央两次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2017 年和2019 年中央先后七次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高位推动新疆工作特别是对口援疆工作。

2009—2019 年,智力援疆政策呈现措施多样化、援疆机制制度化等特点,产生了双向流动的挂职模式、大学生支教支边等智力援疆形式。这一阶段湖北省“造血式”援疆的实践举措及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援疆教师人数增长速度较快

2009 年9 月鄂博双方共同创办的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博乐分校(博乐市高级中学)建成开学,武汉市一次性派遣43位援疆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博乐分校在校援疆教师最高时达48 人,湖北援疆教师总计54 人,首次突破50 人,增长迅速。其中,江汉油田3 人支持博州实验中学,十堰5 人支持博乐市高级中学,武汉43 人支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博乐分校,博州技工学校有援疆教师3人。武汉市参与教育对口援疆,极大地提升了教育对口援疆的力量和品质。

2010 年3 月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湖北省在对口支援博州的基础上,新增对口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以下简称第五师)。同年6月,湖北省发文正式在受援地成立了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统筹对口支援博州和第五师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援疆工作的领导。2012年在博州增设阿拉山口市后,湖北逐步确立了由15个市支持博州4个县市和第五师9个团场的对口援疆格局,武汉市支援博州博乐市,黄石市支援博州阿拉山口市,襄阳市、荆门市支援博州精河县,宜昌市、咸宁市支援博州温泉县,随州市支援第五师81团,黄冈市支援第五师83团,鄂州市支援第五师84团,十堰市支援第五师86团,仙桃市支援第五师87团,潜江市支援第五师88团,荆州市支援第五师89团,孝感市支援第五师90团,天门市支援第五师91团。从2010年至2019年8月,湖北省向第五师派遣省计划援疆教师每批二三十人不等,援疆时间从1 年到3 年不等。从2013 年8 月至2019年12月,湖北省还向博州职业技术学院派遣了半年期省计划援疆教师,共计13批205人次。

2018年,教育部启动“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湖北省于同年8月选派145位援疆教师到博州(115人)和第五师(30人)支教。截至2018年9月,湖北省派遣的中组部计划和教育部计划援疆教师人数达到234 人(中组部计划89 人,教育部计划145 人),加上省计划,湖北援疆教师总数超过250人,达到历史峰值。

这一阶段湖北教育援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一是首次派出了幼儿园教师援疆。2012 年8 月,湖北省实验幼儿园的教师到第五师幼儿园援疆一年半,担任副园长。二是首次派出特殊教育教师援疆。2018 年8 月,武汉、宜昌、襄阳等10 市派出10 位特殊教育教师到博州特殊教育学校援疆。三是首次出现自愿申请二次援疆的教师,有10 多位教师连续援疆两届6 年。武汉第三中学高级物理教师梁继鲁从2009 年至2018 年连续援疆三届长达9 年时间,2018 年梁继鲁老师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四是首次出现终身留疆教师。2015 年,潜江教师尹才华在第五师88团学校圆满完成3年援疆工作后,自愿留疆工作,成为第一位留疆的湖北援疆教师,以及兵团第一位留疆的援疆教师。

(二)援疆名校办分校

2009 年,湖北省协调全国知名的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在博乐市创办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博乐分校;2011年,协调黄冈中学在第五师创办了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2012年,协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博州创办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州分院;2018年,协调襄阳第五中学在精河创办襄阳第五中学精河分校;协调襄阳第四中学义教部在精河第二中学的基础上创办襄阳第四中学义教部精河分校;协调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在博乐第一中学的基础上创办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博乐分校。

相比“输血式”援疆阶段,“造血式”援疆阶段援疆名校的数量有所增加,来自名校的援疆教师数量也有所增加。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每届都会派出5位骨干教师援疆。2011年8月黄冈中学第五师分校创办,黄冈市派出22位教师援疆,其中黄冈中学就有5位。名校、名师的参与,极大地提升了援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更加注重结对帮扶

由于援疆教师数量、质量提升很大,各受援学校很重视援疆教师,普遍实施“青蓝结对”“师徒结对”,采取“1带1”和“1带N”的方式,由援疆教师与本地教师结成对子,提升本地教师教学水平,援疆教师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从2019年起,受援地教育部门组织了“鄂博名师大讲堂”活动,由援疆教师和本地优秀教师开办讲座。活动聚焦教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造血式”教育援疆阶段,除了加强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之外,还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通过招聘和培养专业的教育人才,援疆教师的数量快速增长,满足了新疆地区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当地教育质量和水平。二是开展援疆名校办分校,一些优质名校在新疆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通过名校与新疆地区学校合作、名校办分校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并借助名校的教学资源和管理经验,为当地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三是通过注重结对帮扶的方式来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将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新疆地区的学校结对,开展互助合作。双方学校可以进行教师交流、课程设计、教学研讨等合作,共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造血式”教育援疆阶段,与国家的精准扶贫时间基本吻合,教育精准扶贫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在教育对口援疆工作中得以更好地实践,不仅强调通过教育资源“授人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即通过多种方式直接为新疆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资源,进而形成特色化的教育机制。一是为了加强发达地区与新疆地区学校的互助合作,援疆团队与当地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定期交流、共同研讨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当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二是重视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较于“输血式”教育援疆阶段,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新疆地区教育资源的再生性发展,促进了新疆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

四、“活血式”援疆:2020年至今湖北省教育援疆的创新实践

2020 年9 月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也全面开启了新时代支援新疆工作的新局面。2021年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拓展“组团式”援疆领域。湖北省发挥教育大省的优势,以对口援疆为主要内容贯彻落实教育援疆工作。这一阶段湖北省“活血式”援疆的实践举措及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表1:2020年9月和2021年9月援疆教师配置情况表

(一)工作制度化

2020 年11 月,博州印发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实施方案》,从学校选择、组团人数、任职赋责、选派时间、组班编班、选配班子、提升管理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的“湖北标准”和“博州方案”。2021年2月,博州制定了《关于加强援疆教师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发挥援疆教师示范作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援疆教师的权利与责任,进一步压实了受援学校的监管之责,发挥了援疆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多点全学段

2021年8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专门出台《关于开展“组团式”教育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21〕14 号),确定博州6 所学校和第五师3 所学校为教育部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支援学校。目前共有教育部确定的“组团式”援疆学校9 所,自治区确定的“组团式”援疆学校1所,特别是2021年10月选派5位幼师到博乐第一幼儿园开展“组团式”援疆,标志着实现了从幼儿园到高职各学段“组团式”援疆学校的全覆盖。

(三)组织强驱动

教育部将“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列为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要点。这是教育部工作要点首次提出开展“组团式”援疆。湖北省教育厅首次派出厅领导援疆,加强对教育援疆工作的统筹推进。2020 年下半年,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分别担任博州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这在历史上是首次,该举措从组织架构上更有利于了解博州所需,更有利于调动湖北所能,加强了对湖北教育援疆工作的领导。

(四)控量更提质

2020 年年初,228 位援疆教师分布在23 所受援学校,有8 所受援学校没有援疆校领导。通过批次轮换、中期调整,2021 年10 月,援疆教师数量精简到180 人,分布在17 所学校,平均每所学校超过10人,援疆教师进一步聚集成“团”,每所受援学校都有一位援疆校领导,其中6人担任学校党政一把手。2021 年中期轮换后,援疆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占52.8%,教师中党员比例接近46.6%。首次有特级教师援疆,襄阳第四中学义教部选派的李静老师是全国首位三年援疆服务期的特级教师。

2019年省计划援疆政策终止,高职援疆教师统一按一年半选派,中小学援疆教师统一按三年选派。相比其他省市,湖北援疆教师服务的时间更长,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五)理顺援受方的对口关系

湖北省教育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根据援受双方的对口关系,逐步调整、理顺援疆教师的选派关系,并进行优化配置(见表2)。

表2:2020年9月228位援疆教师分市州人数一览表

以博乐市援疆教师队伍为例,对口支援关系是武汉市对博乐市,但2020年年初博乐市的援疆教师来自武汉等9 个市,湖北援疆博乐工作队的管理干部均来自武汉市,对其他另外8 个市的援疆教师不好管理。经过中期轮换,2021年9月,博乐市援疆教师全部来自武汉市,理顺了对口支援关系和管理体系。另如,十堰市、荆州市对口支援第五师,之前博州和第五师均派有援疆教师,中期轮换后,援疆教师也只派往第五师,不再派往博州。截至2021年9月底,湖北180位援疆教师中有141名派往博州,有39名在第五师对口支援。

(六)组团双受益

通过“组团式”援疆,援疆教师发挥了更好作用,在受援地得到了成长锻炼,受援学校也成为湖北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和优秀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先后有5位援疆教师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等,进一步增强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襄阳第五中学精河分校的援疆教师马治文,援疆之初担任副校长,因工作出色,2020年被受援地提任学校党总支书记。2021年,援疆教师孙红霞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程宏老师被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代表。援疆教师孙红霞、毕芳冰分别获得湖北省2021年度、2022年度“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

(七)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实施教育对口援疆工作中,湖北省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通过实施百校结对工程,湖北省116所各级各类学校与博州和第五师108所学校、幼儿园结对,广泛开展师生交往交流活动,两地共有2 万多名孩子结成对子,并开展同写一封信、同上一堂课、同过一个节、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双向研学旅行等活动,彼此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博乐第一小学与武昌实验小学在结对活动中,整合语文、思政、音乐、劳动、美术等课程,研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课程》,让两地孩子们的交往交流实现了课程化、活动化、常态化,湖北的红色文化、大别山精神和新疆的胡杨精神、兵团精神在两地学生课堂上交流互鉴,有力推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活血式”援疆教育阶段,精准扶贫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一是重视多方协同。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更好地分配到各个学段和地区,提高了援疆教育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二是注重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新疆的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与援疆地区的交流合作,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为援疆地区的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活力,增强了援疆地区的自主发展能力。三是更加注重援受两地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文化润疆,在孩子们“拔节孕穗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教育援疆工作的首位。

随着教育精准扶贫理论与政策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援疆经历了从“输血式”援疆到“造血式”援疆再到“活血式”援疆等阶段,纵观上述不同阶段,湖北教育援疆从直接的教育资源补充到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再到教育管理的特色化创新发展,变革的动力由单纯的外部注入变为内外双向发力,工作机制由散点突进变为协同并进。援疆工作逐步实现了由强依赖性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转变。这三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新疆教育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保障。由此衍生的机制通过资源共享和互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以及自主发展能力的增强,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实现新疆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

五、总结与展望

湖北省从1999年开始对口支援新疆博州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教育大省的突出优势,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全方面、多形式开展教育援疆工作,效果显著。湖北教育从“输血式”援疆到“活血式”援疆,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由资源导向式援疆向激发当地教育潜力转变。2011 年以来,湖北省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8亿元,实施教育援疆项目20个,援建博州中小学录播室13个,建立共享共联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极大地改善了受援地的办学条件,为受援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提供了可靠保障。湖北省早期的援疆形式主要是单方面资源导入、选派干部和教师援疆,直到2015 年9 月,湖北省启动教育医疗双百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首批援建“名师培养工作室”40 个,以此为平台为博州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着力激发当地教育潜力,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第二,由单方被动式援疆向双方共同配合转变。为满足博州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湖北省委组织部和湖北省教育厅采取了一系列对口援疆措施,不仅派遣了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类干部到博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援助工作,同时也协调博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湖北进修。援疆教师与受援地教师积极展交流与合作,两地青年教师结成对子,教师们共同设计调研方案、研究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并相互观摩。通过这种结对活动,培养了一支忠诚奉献的工作队伍,为博州的发展贡献了力量。第三,由零散式教育援疆向制度化教育援疆转变。创新工作机制,保障教育援疆工作稳步推进,建立湖北省教育援疆工作推进机制。湖北省教育厅与博州人民政府、第五师双河市人民政府每三年签订一份协议,明确教育援疆的目标、重点领域和推进措施,把措施项目化,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检查督办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湖北教育援疆工作久久为功,不断深化拓展,履行了“湖北责任”、凝聚了“湖北力量”、打造了“湖北品牌”、树立了“湖北形象”,增进了鄂新两地人民之间的情谊,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此同时,课题组也发现,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教育援疆政策及其实施举措仍存在一些不足。湖北教育援疆23年,不断摸索前进,取得了一些经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第一,州师所需与湖北所能匹配不够,湖北省的教育优势还未充分发挥。湖北是教育大省,其优势在高等教育。教育援疆23 年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湖北高等院校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州师的合作较少,支持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州师所需和湖北所能互不了解,没有做好对接。第二,援疆教师队伍建设还须进一步提高,援疆教师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一是援疆教师有中组部计划和教育部计划,两种计划在待遇方面还有不尽一致的地方,有时对教师队伍团结稳定造成影响;二是援疆教师的选优配强未完全落实,对援疆教师的政治素质要求较高,但个别援疆教师能力水平还不能胜任援疆工作,援疆教师引领受援地学校教学教研还未形成品牌;三是援疆校长带领援疆团队促进受援学校改革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三,项目资金与教育人才援疆相对脱节,教育援疆的合力还未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援疆规划都是与国民经济五年规划同步编制的,经过自治州、自治区、湖北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反复征求意见,按严格程序审核确定,发布后一般不允许调整。目前湖北省“十四五”援疆规划已经发布,共投入资金32 052 万元,涉及教育援疆主要是规划编制“教育链条塑造工程”项目21 个,其中援疆教师保障经费项目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个。另外,从湖北省“十四五”援疆规划和目前援疆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来看,教育人才“组团式”援疆学校,除博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五师职业技术学校和八十九团中学可以获得援疆项目资金支持外,其他受援学校并未获得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持续支持,人、财、物难以形成合力,不符合教育部“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的工作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与科技、人才单独成篇,进一步彰显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2023年9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也把教育援疆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下一步湖北省教育援疆应全面发挥综合效益,进一步深化引领智力援疆、推动科技援疆、拓展就业援疆、助力产业援疆和聚焦文化润疆,在湖北对口援疆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好地作出教育贡献,成为全国教育对口援疆的样板。

猜你喜欢

博乐博州组团式
新疆博州:成群北山羊雪中觅食嬉戏
新疆博州地区餐饮单位消毒餐(饮)具检测分析
放眼大局抓细节——组团式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
设计从属场地——新疆博乐人民公园改造设计(A地块)
医疗“组团式”援疆模式应加快探索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博州城乡供水工程规划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乐博乐博获新东方千万元投资
博州滴灌甜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